采用调蓄技术治理污水处理厂直接溢流的工程研究

作者:徐国锋 徐文征 汉京超
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上海西干线改造工程中创新地应用了调蓄处理技术, 以削减雨天石洞口污水处理厂直接溢流污水对受纳水体的污染。详细介绍了蕰藻浜调蓄系统工程设计方案, 结合实际运行效果, 对技术应用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调蓄池 合流制溢流 门式自清洗系统 改进措施
作者简介:徐国锋 电话: (021) 55008305 E-mail:xuguofeng@smedi.com;

 

0前言

近年来, 城市地表水体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 不仅对城市河网水系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还极大地影响了城市景观及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据分析, 目前合流制管道雨天溢流 (CSOs) 和雨水径流 (尤其是初期雨水径流) 是城市地表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CSOs和初期雨水污染问题, 上海建设了大量带有截流功能的雨污水泵站等, 将合流污水和初期雨水截流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表水体污染。

然而在雨天, 部分雨水直接或者由于雨污管道混接而间接进入污水管道, 导致污水管网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 大量雨污混合水被输送至污水处理厂, 大大超过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这部分超出的雨污水通常不经处理紧急放江, 对受纳水体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因此, 在短时间内无法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彻底地扩容升级改造的背景下, 必须尽快采取其他弥补性措施控制雨水管道的排放污染。因此, 本研究在上海西干线改造工程设计中应用了调蓄处理技术, 这也是该技术在上海地区针对大型管道首次大规模的应用。

1 调蓄池设计

1.1 服务系统概况

老西干线是上海市石洞口区域的城市污水总管, 建于20世纪70年代, 至今已运行40余年, 对于服务范围内的污水收集和污染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老西干线结构老化严重, 渗水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了其功能的顺畅发挥。因此, 2000年上海正式启动西干线改造工程, 该工程中新建1根总管, 废除老管。

历时10余年, 目前新的污水总管已经建成。新西干线全长约25.6km, 规划服务人口151.3万人, 服务范围内规划总水量为64.16万m3/d, 其中蕰藻浜以南规划水量24.18万m3/d, 以北39.98万m3/d。由于蕰藻浜以南地区系统建设年代较早, 雨污混接情况比较严重, 加上截流的初期雨水, 造成雨天西干线水量大幅度增加, 超出下游石洞口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

1.2 工程设计

1.2.1 调蓄池位置及容积

调蓄池通常可以根据位置的不同分为在线调蓄池和离线调蓄池。离线调蓄池在水量的调度、切换和工艺控制上更有优势, 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应用更为广泛。经过多次实际调查, 结果表明西干线雨天混接主要发生在蕰藻浜以南地区。因此工程设计中结合总管中途提升泵站的设置, 将调蓄处理池设置在了蕰藻浜南岸的新蕰藻浜污水泵站, 并命名为蕰藻浜调蓄处理池。

为了使调蓄池的环境效益最大化, 调蓄池充分利用了新蕰藻浜污水泵站内的空余用地, 有效容积确定为2万m3

1.2.2 冲洗系统

蕰藻浜雨水调蓄处理池采用门式自冲洗系统。门式自冲洗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利用水力学原理和机械结构上的结合制造而成, 它的冲洗装置设计成门式外形, 调蓄池分割成数条长形冲洗廊道, 廊道的始端设置储水槽和冲洗门, 而廊道的末端设置收集渠 (槽) 。蕰藻浜调蓄池共设置9条廊道, 单根廊道宽度5m, 长度49.8m (包括储水池和冲洗集水坑) 。单格储水池有效容积22.6m3, 廊道坡度1%。

图1 门式自冲洗系统原理

图1 门式自冲洗系统原理

 

2 快速处理池的设计

在调蓄池的功能设计方面, 调蓄池主要可分为调蓄-排放和调蓄-处理-排放两大类, 其中前者工艺和功能相对简单, 便于管理, 而后者可以兼顾污染控制的问题, 综合效果更佳。根据调查, 大部分降雨时石洞口污水处理厂的直接过流流量普遍超过2万m3/d, 因此2万m3以内的混合雨污水, 可直接储存于调蓄池中, 对于超过部分, 工程还增设了1套快速处理设施, 调蓄池充满后, 溢流污水通过处理池处理后再排入受纳水体。

2.1 快速处理池工艺及效果

蕰藻浜调蓄处理池的快速处理系统采用高效混凝沉淀工艺。根据盛铭军等[1]对西干线蕰藻浜调蓄处理池工艺技术中试研究, 结果表明在不同气象情况下混凝沉淀处理装置对污水的SS、COD、TP和浊度平均去处率分别可达82%、69%、71%和79%以上。由此可见, 快速处理池的设置可以大大削减混接雨水的污染负荷, 有效减少对受纳河道的污染和破坏。

2.2 工程设计

2.2.1 处理规模及混凝反应

处理池的设计最大处理能力为1 m3/s。工艺上采用斜管沉淀池, 配合加药混凝沉淀。

快速处理系统的混凝剂采用聚氯化铝 (PAC) , 设计投加量50~100mg/L;助凝剂采用聚丙烯酰胺 (PAM) , 设计投加量0.5~1mg/L。采用DN1 000静态混合器混合。反应池采用机械搅拌, 反应时间约9.6min。

2.2.3 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设计表面负荷为13m3/ (m2·h) , 有效水深4.8m, 单根斜管长度1m, 60°安装。沉淀池底部找坡, 坡度1%, 坡脚设排泥管 (放空管) 。研究表明[2], 处理池实际运行时间相对较短, 通常在2h左右, 沉淀池污泥浓度虽然较高 (可达35g/L) , 但污泥回流将延长启动初期污染时间, 反而影响处理效果, 因此不建议进行污泥回流。实际工程设计中沉淀池中污泥在停运后直接排入调蓄池, 最终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另外沉淀池设中位放空管1根, 利用沉淀池上清液对调蓄池进行多次冲洗。处理池的剖面见如图2。

图2 处理池的剖面

图2 处理池的剖面

 

3 运行模式和效果

3.1 调蓄系统的运行模式

蕰藻浜调蓄处理池共设计5个运行模式, 实际运行中根据下游石洞口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量实时反馈调控, 具体模式如下:

(1) 调蓄池进水:当下游石洞口污水处理厂反馈进水超过设计能力, 处理能力不足时, 启动调蓄池进水, 调蓄超负荷水量。

(2) 调蓄池+快速处理池共同运行:当调蓄池充满, 下游污水处理厂仍然超负荷运行, 仍有超负荷水量时, 继续启动快速处理系统, 将过量混合雨污水快速高效沉淀后排入受纳水体。

(3) 调蓄池充满, 处理池停止运行:当系统中总雨污水量逐步下降, 已经低于石洞口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时, 停止处理池的运行, 调蓄池继续保持充满状态。

(4) 调蓄池排水:当系统的混合雨污水量进一步减少, 石洞口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出现明显空余时, 将调蓄池储存的水逐步通过西干线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在此过程中, 处理池中的污泥也直接排入调蓄池, 最终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

(5) 放空清洗模式:调蓄池和处理池都放空后, 进行反冲洗。反冲洗的污水排入西干线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3.2 调蓄池的运行效果

蕰藻浜调蓄处理池在2012年“海葵”台风期间发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 单次运行的暴雨放江量削减率达到52.0%;单次运行对暴雨放江COD、SS、NH3-N和TP的削减量可达3 891kg、1 767kg、303kg和44kg[3], 有效减少了系统的污水溢流量, 发挥了显著的效果。

3.3 快速处理池的运行效果

对蕰藻浜调蓄处理池进行了生产性试验研究认为[2]:

(1) 当处理池按照设计最大处理能力 (1 m3/s) 进水时, 并不能达到最佳处理效果, 出水SS、COD、NH3-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55%、7%和62%。

(2) 当进水量为设计规摸的70%时, 可以达到处理池的最佳处理效果, 出水SS、COD、NH3-N、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7%、68%、11%和75%。

(3) 处理池的启动初期污染效应持续时间约为20min。

(4) 调蓄池污水经过处理后能较大幅度的削减SS、COD、氨氮、TP, 有效控制雨天溢流对水体的污染。

4 改进措施

(1) 实际生产运行结果显示, 快速处理池原设计表面负荷13 m3/ (m2·h) 略高, 宜控制在9 m3/ (m2·h) 左右为佳。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可尽量维持较低的负荷运行, 最大程度削减污染物排放。

(2) 快速处理池需要20 min左右的启动时间, 为减少启动初期的污染效应, 处理池宜增设出水回流管, 将启动初期处理池出水回流至调蓄池。而调蓄池的设计容积宜结合超高考虑该部分回流量的临时存储。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盛铭军.雨天溢流污水就地处理工艺开发及处理装置CFD模拟研究:[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 2007

[2] 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蕰藻浜调蓄处理池雨水快速处理排放研究.上海, 2013

[3] 顾杨.上海市新西干线蕰藻浜调蓄处理池试运行效益初探,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3, (3) :118~121
829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