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遇地震作用下短桩基础-高层剪力墙体系非线性内力反应研究

作者:孔祥刚 张信贵 李朝阳
单位: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条件下, 系统分析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始终是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的重点和难点。针对短桩基础-高层剪力墙结构在罕遇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反应, 以位于南宁盆地的某高层住宅楼项目为工程背景, 基于ABAQUS软件, 对二元地层-群桩-筏板-地下室-上部结构体系进行三维水平地震反应数值模拟, 土体动力非线性性能采用修正Drucker-Prager模型, 地震激励采用水平双向输入。分析结果表明:整个上部结构中, 1层剪力墙的竖向正应力峰值最大, 随着楼层增高, 剪力墙的竖向正应力峰值呈波动式减小;结构内部剪力墙的正应力峰值减小速率大于外侧剪力墙;处于下侧的剪力墙的水平剪应力峰值大于其他位置的剪力墙, 地震时被破坏的可能性最大。
关键词:高层建筑 基础 短桩基础 剪力墙 地震响应 有限元分析
作者简介:孔祥刚, 系副主任, E-mail:uyx3@163.com;

 

0 引言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地震工程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是一个涉及结构动力学、土动力学、地震工程学、地质学、岩土力学、材料科学、计算数值分析等多种技术学科的研究课题, 具有重要的工程研究价值。S.Sivanovic[1]对桩基础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地震观测, 发现土的非线性是影响上部结构动力响应的最主要因素;S.Carbonari等[2]建立桩基础-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精细模型, 并完成了动力分析, 发现结构单元早期的破坏会对其能量消耗机制有很大影响;S.C.Dutta等[3]对双向地震共同输入下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发现双向地震作用对结构响应影响更大, 同时考虑双向地震作用及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更接近;P.Badry等[4]建立非对称高层建筑的桩-土-结构有限元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地震的峰值加速度和土体构造对结构动力响应起控制作用;王奎华等[5]在考虑变截面桩身与桩周土相互作用条件下, 分析了大直径桩的动力特性;文献[6,7]利用数值分析方法, 研究了桩-土-结构共同作用效应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文献[8,9]等陆续进行了振动台试验, 为检验理论和数值模型提供了依据。

表1 二元地层结构场地中桩、土、结构基本参数

Table 1 Parameters of field and structure members

 

地层/
构件
厚度/
直径/m
密度/
(kg·m-3)
泊松比 阻尼比 剪切模量G/
MPa
弹性模量E/
MPa
内摩擦角/
(°)

黏土
11 2 100 0.35 0.05 104 210 15

圆砾
20 2 150 0.25 0.05 200 520 20

泥岩
30 2 300 0.22 0.05 800 30

短桩
0.6 2 500 0.20 0.05 10 200 25 500

剪力墙
2 500 0.15 0.05 12 000 30 000

 

表3 土体塑性D-P模型参数

Table 3 Soil plastic D-P model parameters

 

土层 黏聚力/kPa 内摩擦角/ (°) Cap离心率 初始屈服应力/MPa α 流应力比

黏土
136 18 0.08 0.69 0.02 0.880

圆砾
0.3 41 0.08 2.20 0.02 0.778

 

而针对采用短桩基础的高层建筑物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振动行为研究, 特别是地震荷载条件下的动力特性问题却鲜有文献报道。本文采用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依托实际工程项目, 根据岩溶区二元地层的工程特性建立了整体三维分析模型, 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罕遇地震作用下高层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反应进行了分析。

1 工程概况

根据对南宁盆地的地质调查结果[10], 以位于南宁市的某高层住宅楼项目为例进行分析, 该项目2010年投入使用, 32层主体高93m, 1层地下室, 剪力墙结构, 地层组合为典型的二元结构:黏土-圆砾层-泥岩, 该工程采用预应力短桩基础形式, 总桩数128根, 桩径600mm, 设计桩长6~8m, 实际有效桩长仅为2.5~4.5m, 圆砾层为桩端持力层, 场地中桩、土、结构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

按照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 判定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场地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如表2所示。

表2 场地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Table 2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n

 


50年超越概率水平/%
63 10 2

峰值加速度/ (m·s-2)
0.16 0.48 0.91

 

2 计算模型

2.1 几何建模

根据项目建筑设计方案, 建立了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如图1所示。

图1 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

图1 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

Fig.1 3D 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structure

2.2 材料及单元设定

根据精细化建模的需要, 短桩、剪力墙、土体、筏板均选用三维实体单元C3D8R进行模拟。上部结构、地下室和桩基础的建筑材料统一采用C30混凝土, 设定为线弹性本构关系, 地基土体被视为水平方向各向同性的2层土体场地, 考虑为非线性弹塑性体, 采用ABAQUS软件中内置的修正Drucker-Prager模型模拟, 主要计算参数如表3所示。以建立REBAR钢筋层的方式模拟短桩基础和筏板的钢筋, 配筋率为0.6%;剪力墙和梁的钢筋采取等效均匀化做法, 将混凝土和钢筋等效为单一材料, C30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fck=20.1MPa, 弹性模量Es=3×104MPa, 等效材料的弹性模量按式 (1) 计算。

Eeq=fckEsfyk=20.1×3×104335=18GΡa (1)

2.3 接触设定

考虑群桩与土体接触的复杂性、计算效率及收敛难度的问题, 在设定短桩-土的接触特性及地下室外墙和侧面回填土之间的接触特性时, 沿用传统的库仑模型, 将摩擦关系设定为理想弹塑性, 法向设定为硬接触, 接触面允许发生分离, 切向设定为库仑摩擦, 无弹性滑移, 摩擦系数f采用M.F.Randolph[11]提出的经验公式进行估算, 如式 (2) ~式 (3) 所示。

δ=arctan (sinφ×cosφ1+sin2φ) (2) f=tanδ (3)

式中:δ为接触界面的摩擦角;f 为摩擦系数;φ为土的内摩擦角。利用式 (2) 和式 (3) 估算, 黏土层的摩擦系数取0.24, 圆砾层的摩擦系数取0.33。

2.4 土体边界模拟

地震反应分析时, 采用自由边界、固定边界和黏弹性边界3种边界条件都可以得到足够精确的结果, 自由边界因能考虑边界处远场域对近场域因自由场运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楼梦麟等[12]的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土域的长深比 (L/H) 在 7.5~12.0, 自由边界条件下获得的动力计算结果能够很好地收敛到精确解。因此, 本文在土体边界处选用自由边界作为局部人工边界, 长深比 (L/H) 取8.2, 土域模型如图2所示。

图3 加速度时程曲线

图3 加速度时程曲线

Fig.3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y curves

图2 场地土模型的计算区域

图2 场地土模型的计算区域

Fig.2 Calculation area of site soil model

2.5 阻尼设定

结构阻尼的选择直接影响系统能量的耗散程度, 对结构地震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分析时采用瑞利阻尼模式[13], 即:

[C]=αR[Μ]+βR[Κ] (4)

式中:αRβR 为瑞利阻尼系数, 利用体系振型对瑞利阻尼矩阵的正交性, 若仅提取第1振型用于确定瑞利阻尼的系数, 则有:

αR=ξ1ω1, βR=ξ1/ω1 (5)

式中:ω1为结构体系的第1阶固有频率;ξ1为阻尼比, 本文对土体、短桩及主体结构均采用相同的阻尼比, 为0.05。

3 输入地震波及方式

地震荷载的输入选择是地震反应分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按照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5.1.2条规定, 依据分析场地的动力特征, 通过PEER (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网站, 筛选了1条50年超越概率为2%的天然波作为输入地震波, 并根据场地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地震波进行调幅, 并将持时调整为20s, 采用正交双向水平输入的方式, 在圆砾层底部输入加速度时程, 主输入方向定为x方向, 与x正交的水平方向定为y方向, x, y方向的加速度峰值之比取为1∶0.8, 调整后的地震波加速度时程曲线如图3所示。

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1 模态分析结果

为获取瑞利阻尼的参数, 采用ABAQUS中的模态分析方法[14]计算模型前2阶振型的频率, 并根据式 (1) ~式 (5) 得到瑞利阻尼系数, 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系统的前2阶自振频率及瑞利阻尼系数

Table 4 The first two natural frequency and Rayleigh damping coefficient

 


计算模型
第1频率 第2频率 αR βR

二元土层-群桩-结构
3.252 3.287 0.16 0.015

 

4.2 轴向正应力分析

在50年超越概率为2%的条件下, 将RSN880天然波作为地震动输入, 获取不同位置处剪力墙结点竖向正应力峰值随楼层和高度的变化规律, 如图4所示, 图4中涉及各楼层选取剪力墙的平面位置如图1所示。

图4 上部结构剪力墙竖向正应力峰值随楼层的变化曲线

图4 上部结构剪力墙竖向正应力峰值随楼层的变化曲线

Fig.4 Curves of vertical normal stress peak values of shear wall with floor change

由图4可知, 随着楼层变化, 位于同一楼层不同水平位置的1~9号剪力墙 (墙与x方向垂直) , 竖向正应力峰值的分布形态和变化趋势并不都相似, 整个上部结构中, 1层剪力墙竖向正应力峰值最大, 随着楼层增高, 剪力墙竖向正应力峰值呈波动式减小, 位于楼层边缘的6号剪力墙正应力峰值减小最缓慢、峰值波动大, 而位于楼层内部的9号剪力墙正应力峰值减小速率则最快。1~6号剪力墙竖向正应力峰值在第15层附近的位置均发生波动, 位于边缘的6号剪力墙波动最大。位于内部的11~13号剪力墙皆与y方向垂直, 地震中, 11号剪力墙的竖向正应力峰值很小, 12号和13号剪力墙的正应力峰值则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波动, 峰值波动变化的拐点出现在第10, 18层。从竖向正应力峰值的分布来看, 结构1层的剪力墙发生正应力破坏的可能性远大于其他楼层, 其中位于左、右两侧外边缘的剪力墙2~5号发生正应力破坏的可能性又大于其他同层的剪力墙, 而且剪力墙最先发生正应力破坏的部位是其根部。

4.3 水平方向剪应力分析

RSN880天然波作为地震动输入, 获取了不同位置处剪力墙结点的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随楼层的变化规律, 如图5所示。

图5 剪力墙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随楼层和平面位置的变化曲线

图5 剪力墙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随楼层和平面位置的变化曲线

Fig.5 Curves of horizontal normal stress peak values of shear wall with floor change

1) 同处于左侧边缘的1~3号剪力墙, 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随楼层的变化趋势一致, 水平剪应力峰值的最大值都出现在1~2层, 3幅墙的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变化幅度各不相同, 相比较而言, 1号剪力墙水平剪应力峰值在各楼层的变化幅度最小, 2号剪力墙其次, 3号剪力墙水平剪应力变化幅度最大, 波动显著, 呈阶梯状减小。

2) 同处于下侧边缘的3~4号剪力墙, 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随楼层高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同处于右侧边缘的4~6号剪力墙, 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随楼层的变化趋势近似, 3~4号剪力墙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最大值出现在1~2层, 5~6号剪力墙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最大值则出现在14~16层, 相比较而言, 6号剪力墙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在各楼层的变化幅度最小, 5号剪力墙其次, 3~4号剪力墙的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变化幅度最大, 波动明显。

3) 同处于内侧的7~9号剪力墙 (墙身垂直于x方向) , 水平剪应力峰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在 3~12 层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变化均出现拐点, 位于左侧的8号剪力墙剪应力峰值最大, 位于中间的7号墙其次, 位于右侧的9号墙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最小。

4) 同处于内侧的11~13号剪力墙 (墙身垂直于y方向) , 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在12~22层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变化均出现明显波动, 与7~9号剪力墙不同的是, 12~13号剪力墙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的最大值都出现在20层以上, 11号剪力墙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最大值都出现在8层左右, 1~2层的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最小。

5 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 针对采用短桩基础的高层剪力墙结构地震内力反应,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整个上部结构中, 1层剪力墙的竖向正应力峰值最大, 随着楼层增高, 剪力墙的竖向正应力峰值呈波动式减小, 结构内部剪力墙的正应力峰值减小速率大于外侧剪力墙。

2) 施工中, 对低楼层外侧剪力墙的施工质量要求更高, 检查重点是剪力墙的根部施工质量, 避免过早出现拉裂缝。

3) 处于下侧的剪力墙 (3, 4号剪力墙) , 其水平方向剪应力峰值大于其他位置的剪力墙, 地震时被破坏的可能性最大。

参考文献

[1] SIVANOVIC S.Seismic response of an instrumented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founded on piles[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uckland, New Zealand, 2000.

[2] CARBONARI S, DEZI F, LEONI G.Linear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of coupled wall-frame structures on pile foundations[J].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1, 31 (1) :1296-1309.

[3] DUTTA S C, SAHA R, HALDAR S.Inelastic seismic behavior of soil-pile raft-structure system under bidirectional ground motion[J].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4 (67) :133-157.

[4] PALLAVI Badry, NEELIMA Satyam.Seismic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analysis for asymmetrical buildings supported on piled raft for the 2015 nepal earthquake[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7 (133) :102-113.

[5] 王奎华, 高柳, 吴君涛, 等.三维波动土中考虑桩身变截面与桩周土相互作用的大直径桩的动力特性[J].岩石力学与工 程学报, 2017, 36 (2) :496-503.

[6] 孔德森, 栾茂田, 吕爱钟, 等.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的桩基结构地震响应数值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 (S1) :5060-5064.

[7] 熊辉, 杨佳.基于弹塑性模型的群桩-土-结构动力非线性数值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 2016, 33 (5) :689-696.

[8] 楼梦麟, 王文剑, 马恒春, 等.土-桩-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模型试验[J].同济大学学报, 2001, 29 (7) :763-768.

[9] 尚守平, 张继松, 王海东, 等.土-箱基-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4 (1) :1-4.

[10] KONG Xianggang. ZHANG Xingui, LI Zhaoyang, et al. Analysis of engineering properties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lay in Nanning Basin Area I[J]. Revista de la facultad de Ingeniería, 2017, 32 (7) :180-188.

[11] RANDOLPH M F. Science and empiricism in pile foundation design[J]. Geotechnique, 2003, 53 (10) :847-875.

[12] 楼梦麟, 潘旦光, 范立础.土层地震反应中侧向人工边界的影响[J]. 同济大学学报, 2003, 31 (7) : 757-761.

[13] 唐成, 陈臻颖, 王龙, 等.罕遇地震作用下某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混合减震控制研究[J].施工技术, 2016, 45 (14) :94-99.

[14] 叶建, 余地华, 崔家春, 等.天津高银117大厦施工期工况模拟及计算分析[J].施工技术, 2017, 46 (3) :11-15. 

 

Research on Nonlinear Internal Force Reaction of Short-pile Foundation & High-rise Shear Wall System Under Effect of Rare Earthquakes
KONG Xianggang ZHANG Xingui LI Chaoya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Guangxi Polytechnic of Construction)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pile-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the analysis of seismic response of high-rise buildings is always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seismic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iming at the internal force reaction of short pile foundation & high-rise shear wall structure under rare earthquake loads, taking a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 project located in Nanning Basin as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the three-dimensional horizontal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binary stratum-pile group-raft-basement-superstructure system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parallel computing technology of ABAQUS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value of vertical normal stress of the shear wall is the largest in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the peak value of vertical normal stress of the shear wall decreases with the rise of the floor. The peak value of normal stress decreases faster than that of lateral shear wall, and the shear wall at the lower side has a higher peak value of horizontal shear stress than the shear wall at other locations, so it is most likely to be destroyed during earthquakes.
Keywords: tall buildings; foundation; short pile foundation; shear wall; seismic respons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745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