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国际大厦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分析

作者:武广臣 刘艳
单位:辽宁科技学院
摘要:针对当前水平位移监测缺乏精度分析的现状, 提出了全站仪小角监测的精度分析方法, 有效评价了水平位移精度。利用恒天国际大厦基坑水平位移观测数据, 对水平位移进行定性定量与可视化分析, 对不稳定点进行累计位移量分析与稳定性分析, 并评估水平位移监测所达到的精度等级。
关键词:高层建筑 基坑 水平位移 监测 精度

 

0 引言

   全站仪在基坑监测和各类施工测量中得到普遍应用。在基坑位移监测中, 视准线法、小角法和前方交会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其中小角法以精度高、操作简便、数据后处理简单的优势, 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成为目前位移监测的主要方法。虽然小角法得到广泛应用, 但施测过程中缺少对全站仪小角法精度评价, 当前的精度评价理论还停留在过去的经纬仪小角测量阶段, 已不适宜评价全站仪小角测量精度。基于测量误差理论, 本文基于恒天国际大厦基坑监测数据进行水平位移分析, 并评定施测等级, 提出全站仪小角法精度分析方法, 指出保证施测精度的关键措施。

1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分析

1.1 小角法原理

   小角法是利用近似计算的方法测定监测点沿某条基线的位移偏移量。如图1所示, 假定测站点O到监测点A, B, C的多次观测中, 距离为等定值, 那么相邻两监测期微小偏角Δα, Δβ, Δκ可通过经纬仪或全站仪测定, 相应的位移偏移量AA1, BB1, CC1可通过弧长与半径的关系求取。图1中, 假设B点相邻两期水平位移为δ, 那么δ可按式 (1) 计算, 其中ρ=206 265″, D为测站点至监测点的水平距离, 虽然各期观测D值有所差异, 但为了简化, 仍可视为各次观测值相同。

图1 小角法位移监测原理

   图1 小角法位移监测原理   下载原图

   Fig.1 Monitoring principle of small angle displacement

   δ=ΔβDρ (1)

1.2 测量误差分析

1.2.1 测角误差

   分析公式 (1) 可发现, 影响小角δ精度的观测因素有2个:水平角和水平距离, 在位移监测中, 水平距离和水平角是独立的, 由误差传播定律, 对式 (1) 中ΔβD进行微分, 则mδ2= (Dρ) 2 (δΔβ) 2+ (Δβρ) 2 (δD) 2, 由于δΔβ=mΔβ2, δD=mD2, 由此可得函数小角测量的中误差mδ, 其计算方法如式 (2) 所示。

   mδ2=1ρ2D2mΔβ2+1ρ2Δβ2mD2 (2)

   式 (2) 中, 由于Δβ是临近两期观测水平角差值, 设两次观测水平角值分别为β1β2, 那么Δβ=β2-β2, 又设仪器观测误差为mβ, 再次运用误差传播定律, 易推得mΔβ2=2mβ2, 因mβ受观测误差、仪器对中误差、目标偏心误差、仪器误差等诸多因素影响, 故需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推算, 以推导出mβ。由测量学误差理论, 对水平角测量误差影响较大的因素为观测误差、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误差, 而其他误差诸如仪器误差、外界条件误差等影响较小, 且属于难以定量的偶然误差, 因此本研究中忽略了这两项误差的影响。

   假设观测误差、对中误差、目标偏心误差分别为mu, me, mp, 根据误差影响原理, 有m2β=mu2+m2e+m2p, 根据相关文献, 在考虑最大误差的前提下, 分别计算出mu, me, mp三者理论最大值, 并将mβ2代入mΔβ2=2m2β中, 可得如式 (3) 所示的mΔβ的理论最大值mΔβmax2, 在公式 (3) 中, D′为测站点至后视点距离, D为测站点至目标点距离, mv为仪器一测回测角中误差, n为测回数, e与e′分别为对中偏心距和目标偏心距。

   mΔβmax2=2[2mv2n+ρ2e2 (D+DDD) 2+ (ρeD) 2] (3)

1.2.2 测距误差

   传统测距采用钢尺量距, 运用相对误差衡量其精度, 假设钢尺测距误差为mD, 则有, mD=kD, k为钢尺量距相对误差, 精密工程测量中一般取k≤1/10 000, 由于目前位移监测使用全站仪较多, 而全站仪采用光电测距, 因此精度衡量方式与钢尺量距有所不同。全站仪采用标称精度衡量测距精度, 每种精度的全站仪在出厂时已被设定标称精度, 标称精度mD表达式为式 (4) , 其中a为固定误差, b为比例误差。

   mD=a+bD (4)

   将式 (3) 与式 (4) 代入到式 (2) 中, 可推得式 (5) 。式 (5) 即为小角法水平位移监测误差计算公式, 在使用全站仪监测时, mv实际上就是全站仪测角精度, 其他参数的含义与式 (3) 相同。

   mδmax2=2ρ2D2[2mv2n+ρ2e2 (D+DDD) 2+ (ρeD) 2]+1ρ2Δβ2 (a+bD) 2 (5)

2 监测实例

2.1 监测工程

   水平位移监测项目为珠海市恒天国际大厦基坑, 场地内拟建造1栋高达171.8m高的高层建筑, 下设3层裙楼, 其高度设计值为15.8m, 配有5层地下室, 拟开挖深度17.2m。拟建场地基坑近似矩形, 基坑各边按红线平行内移10~15m。工程沿基坑边界共布设16个四等平面控制点, 同时布设8个水平位移监测点, 分布状况为:北部3点, 编号为S1~S3;东南两点, 编号为S4, S5;南部1点, 编号为S6;西南1点, 编号为S7;西部1点, 编号为S8, 监测点分布状况如图2所示。

图2 水平位移监测点分布

   图2 水平位移监测点分布   下载原图

   Fig.2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points

   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场地内地层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及岩土特征划分, 场地内自上而下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 (Q4ml) 、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 (Q4pl+dl) 、第四系残积层 (Q4el) 及中生代燕山期风化花岗岩 (γ52) , 此类岩土不稳定, 容易产生变形, 须进行高等级水平位移监测。基于上述地质条件, 监测中按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进行, 平面位移监测精度不低于三等, 施测方法与数据处理按规范严格执行。监测频率按表1进行, 当累计偏移量>30mm或沉降量>3mm/d时, 及时警报。

2.2 数据获取

   水平位移监测采用徕卡TCA2003全站仪, 测角精度0.5″, 精密测距模式测距精度1mm+10-6D, 水平位移监测为2012-12-29—2015-07-15, 共进行119期观测, S1~S8典型监测期内部分水平位移数据如表2所示。

   表1 水平位移监测频率 导出到EXCEL

   Table 1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frequency·d-1

    


工程进展状态
开挖深度
<5m
开挖深度
5~10m
开挖深度
>10m
地板浇筑
7d内
地板浇筑
7~14d
地板浇筑
14~28d
地板浇筑
>28d

监测频率
0.5 1 2 2 1 0.5 0.33

    

   表2 典型监测期水平位移 导出到EXCEL

   Table 2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ypical monitoring period mm

    


监测点

日期

2012-
12-29
2013-
03-02
2013-
05-15
2013-
08-15
2014-
03-28
2014-
10-13
2015-
01-04
2015-
05-27

S1
0.6 6.6 14.4 17.5 21.6 22.2 22.7 25.4

S2
0.5 11.1 17.7 21.9 25.6 26.6 27.7 30.0

S3
0.6 8.9 15.1 16.1 19.9 20.7 21.6 24.7

S4
0.2 4.1 7.6 9.6 12.8 13.8 14.4 18.8

S5
-0.4 0.8 2.9 6.8 10.1 10.7 11.8 19.6

S6
-0.2 4.8 9.6 12.1 14.7 15.5 16.9 26.0

S7
0.6 2.7 9.6 9.5 13.4 14.2 14.7 16.0

S8
0.4 6.6 4.6 4.6 8.4 9.0 9.3 17.3

    

图3 累计位移变化曲线

   图3 累计位移变化曲线   下载原图

   Fig.3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curves

3 水平位移监测分析

3.1 位移累计变化分析

   监测中以规定基坑外侧位移为负值, 内侧为正值, 对119期观测数据进行定性。同时, 纵轴绘制累计位移变化曲线, 如图3所示。根据施工进度, 对监测周期进行阶段性划分, 分别为第1层土方开挖与锚索施工、第1道腰梁施工与锚索张拉、第2层土方开挖与锚索施工、第2道腰梁施工与锚索张拉、第1阶段工程桩施工、第2阶段工程桩施工、第3层土方开挖与锚索施工、第3道腰梁施工与锚索张拉、第4层土方开挖与锚索施工、第4道腰梁施工与锚索张拉、第5层土方开挖11个阶段, 分析累计位移的整体与局部变化状况, 结果如下。

   1) 监测点S1~S8累计变形量起伏一致, 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整个曲线初期具有较高增长率, 到后期趋于平稳, 且各期均不超过报警值30mm或3mm/d, 但S2, S6累计位移量接近警报值。

   2) 在第1层土方开挖与锚索施工、第1道腰梁施工与锚索张拉、第1阶段工程桩施工3个阶段, 明显存在累计位移量为负值的情况, 表明这3个阶段水平位移处于不稳定状态, 但各点负位移趋势一致且位移量较小, 因此不会对工程造成危害。

3.2 不稳定点分析

   图3中, S2和S6点累计变形值较大, 接近接近警报值, 分别对S2, S6监测点进行位移正负性分析, 运用式 (1) 计算相对于基坑边线内外侧位移, 绘制S2, S6点各期位移累计条形图。由计算结果可知, S2观测前期累计位移变化量较快, 自观测中后期后, 当期位移量增量越来越小, 但由于前期变形值大, 故累计位移图出现“鼓肚”状态, 到监测最后9期, 累计位移高达29.9mm, 已经接近报警值, 但后期位移增量小, 因此S2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与S2相比, S6观测前期有负向位移较大, 最大累计位移达-2.8mm, 之后为正向位移, 位移量和累计位移量也随之增加, 但幅度明显较S2小, 到观测后期, 当期位移值急剧上升, 到最后3期, 累计位移量达29.8mm, 接近警报值。由于后期位移增量较大, 因此S6处于不稳定状态, 需加期监测。

   表3 水平位移精度分析参数选定 导出到EXCEL

   Table 3 Parameter selection for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precision analysis

    


参数组别
mv/ (″) a/mm b/ (10-6D) D/m D′/m Δβ/ (″) e/mm e′/mm ρ/ (″) n

1
0.5 1 1 实测值 实测值 实测值 3 3 206 265 1

2
0.5 1 1 实测值 实测值 实测值 2 2 206 265 1

3
0.5 1 1 实测值 实测值 实测值 1 1 206 265 1

4
2 2 2 实测值 实测值 实测值 3 3 206 265 1

5
2 2 2 实测值 实测值 实测值 3 3 206 265 5

    

   表4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 导出到EXCEL

   Table 4 Monitoring precision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m

    


精度

监测点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mδ (1组)
9.487 0 9.487 9 9.489 9 9.492 9 9.494 8 9.487 3 9.496 8 9.488 8

mδ (2组)
4.003 6 4.002 4 4.003 3 4.002 7 4.013 2 4.004 0 4.003 1 4.002 8

mδ (3组)
2.018 7 2.017 5 2.017 6 2.017 0 2.016 7 2.016 8 2.017 3 2.018 2

mδ (4组)
9.945 6 9.945 9 9.943 7 9.944 5 9.945 0 9.946 1 9.945 7 9.946 6

mδ (5组)
9.772 2 9.773 1 9.772 4 9.773 4 9.770 5 9.771 3 9.771 9 9.774 6

    

3.3 精度分析

   精度评定采用公式 (5) , 但式 (5) 参数众多, 需要确定各类参数值, 第1类仪器参数mv, a, b, 由仪器厂商提供;第2类观测参数D, D′, Δβ, 在实际监测中测定;第3类是仪器对中偏心距和目标偏心距e, e′, 可采用经验值或者限差, 在保守计算前提下, 可将二者设为最大值3mm, 计算出最大位移监测中误差;第4类为常数ρn, 其中ρ=206 265″, n可取1或2, 本例中由于徕卡TCA2003全站仪测角精度为0.5″, 测距精度为1mm+10-6D, 故选n=1。为了全面测试精度, 采用南方某标称精度为2″, 2mm+2×10-6D全站仪进行重复观测, 选用5组组合对精度进行测试, 各组合参数如表3所示。

   应用表3设置的参数, 对S1~S8进行施测, 运用公式 (5) 计算各点水平位移误差mδ, 可得各监测点在不同观测条件下的精度 (见表4) 。分析表4可知, 第1~5组观测条件下水平位移误差分别为9.5, 4.0, 2.0, 9.9, 9.8mm, 根据最新版《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三等位移精度为±10.0mm, 故各组位移精度均达到三等标准。同时, 对1~3组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对中误差与目标偏心误差对精度影响很大, 如e, e′为3mm, mδ=9.5mm, e, e′为2mm, mδ=4.0mm, 而e, e′为1.0mm, mδ=2.0mm, 由此可见, 影响水平位移监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是ee′。比较第4组数据与第1组数据, 发现仪器精度对于mδ的影响不大, 2″, 2mm+2×10-6D全站仪比0.5″, 1mm+10-6D全站仪精度下降0.4mm, 这表明水平位移监测中, 仪器精度适合即可, 不必采用超高精度仪器。将第5组数据与第4组数据进行比较, 发现增加观测次数对精度影响不大, 5测回观测精度比1测回精度仅仅提高0.1mm。由上述分析可知, 在保守计算前提下, 本案中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mδmax=9.5mm, 满足三等监测要求。

4 结语

   1) 恒天国际大厦基坑监测整体变形未达到警报值, 整体变形一致, 且变形量不大, 处于安全变形范围, 但S6点后期当期变形量较大, 应加期观测, 密切监测其变化。

   2) 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实施水平位移监测, 在最不利条件下水平位移精度尚可达三等监测要求, 因此在保证精度方面现有施测手段均可满足要求。

   3) 影响水平位移监测精度的首要因素是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误差, 其次是仪器精度, 再次是观测测回数, 如将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误差控制在较小范围, 可大幅提高水平位移监测精度, 故水平位移监测的关键在于提高观测者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

  

 

    

    

参考文献[1] 刘沛.自动化全站仪在高层建筑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1, 34 (3) :239-241.

[2] 段全贵, 廖东军, 刘云锋.全站仪任意设站法监测基坑壁侧向水平位[J].测绘技术装备, 2012 (3) : 34-37.

[3] 周俭清.全站仪对边测量原理及精度分析[J].北京测绘, 2005 (3) :50-52.

[4] 周显平.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及精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30 (5) :717-720.

[5] 徐汉涛.小角法水平位移观测的误差分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 2001, 17 (3) :37-40.

[6]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安徽同济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1013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