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制约因素研究

作者:倪国栋 轩健 王静 乔亚宁 曹卞京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数字化建造与知识工程研究中心 金科地产中原区域公司
摘要:基于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法,初步提取了39个制约当前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共性因素,通过专家访谈法对共性制约因素进行评价,最终确定出35个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制约因素。通过编制并发放调研问卷收集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对制约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确定的制约因素能够较好的分布在七个公因子下面。另外,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七个公因子的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成本、政府管理、技术能力、产业结构、企业能力、企业间协同和市场需求。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制约因素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作者简介:倪国栋,男,生于1980年,山东成武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管理、装配式建筑。

1 引 言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然而,由于人口红利的减少,传统建筑业高污染、高投入以及高能耗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建筑业迫切需要变革发展方式。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低碳、环保、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绿色优势,以及缩短工期、减少现场劳动力并提高建筑质量的优点,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我国也因此将装配式建筑逐步提升为国家战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政策。如20169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尽管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但是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推广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装配式建筑这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大多从装配式建筑成本、规范标准、施工技术等方面研究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研究方面,齐宝库等以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为切入点,探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提升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韩言虎等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形成影响因素,得出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的形成受到协作意愿达成、生产条件满足、工业化建筑需求的显著正向影响。李蕾等在分析产业链整合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五个维度构建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整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予以量化,以科学评价和掌握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段文吉等构建了用以选择评价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合作伙伴的指标体系,并基于TOPSIS欧式距离法,灰色关联度法及熵值法,建立了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但是全面系统地研究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的文献还相对较少。

配套产业链的缺乏是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存在的主要瓶颈之一。现有研究表明,产业链是影响我国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因素。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不充分,会严重制约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从而降低装配式建筑的产出效率。鉴于此,本文拟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确定目前影响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对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影响程度,以期为健全和完善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提供借鉴与参考。

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概念界定及制约因素识别原理

2.1 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学者对建筑领域产业链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传统建筑业,对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对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齐宝库认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是以装配式建筑为对象,以各利益相关企业为载体,以风险共担利润共享为导向的上中下游企业相互影响和依存的动态增值链。Du认为,预制构件供应链包括项目设计、构件生产、物流运输和施工维护。康晓辉认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是包括了设计、生产、施工、管理和运营五大环节的全产业链。韩严虎指出,建筑工业产业链是由具有不同业务功能的各类主体构成,鉴于工业化建筑产品的复杂性,不同主体之间必须形成合力,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最终目标是生产出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工业化建筑产品。

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将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定义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是在一定范围内,以装配式建筑产品或相关服务为对象,以价值增值为目的,以各利益相关企业为载体,以风险共担、利润共享为导向的上中下游企业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具有协同效应的动态增值链。

2.2 制约因素识别原理

由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条长,参与企业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也较多。本文遵循全面性、代表性、客观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筛选各类制约因素,具体步骤如下:

(1)收集备选因素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备选因素,通过阅读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相关文献,梳理出制约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作为备选因素。

(2)建立重要性评语集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的关联性评语集为:

X={X1,X2,X3,X4,X5}={高,较高,一般,较低,低}

(3)对备选因素进行打分

研究人员采用专家访谈法,邀请专家对备选因素打分,然后汇总打分结果。

(4)评语矩阵的确定

根据专家访谈结果,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备选因素的重要性评语矩阵R:

 

其中:

rij=dij/dn;

dij:对第i个元素选择第j个评价标度值的专家人数;

dn:参加评价的专家总人数。

(5)重要性评价值

重要性评价值Y可表示为:

Y=RXT=(y1,y2,…,yi,…,yn)T

其中,yi为每个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值,Yyi的集合。

(6)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分析

对各备选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值进行分析,删除yi<0.5的备选因素,并根据专家意见对其余备选因素修改或补充,最终确定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为设计问卷及获取调研数据奠定基础。

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识别

3.1 制约因素的初步识别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识别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通过梳理和分析齐宝库、沈良峰、李蕾、王玲等学者撰写的29篇关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的相关文献,加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初步得出制约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的因素,并对得出的制约因素进行归纳整理,提取出39个共性制约因素。

3.2 制约因素的最终确定

为了保证因素提取的合理性,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化专家访谈法对39个初步制约因素进行修订。研究人员共邀请了7位来自建设主管部门、房地产企业、设计企业、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装配式建筑施工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作为调研对象,对初步识别出的39个制约因素进行评价和打分。根据上述因素识别原理,计算制约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值,并删除yi<0.5的“建筑企业现有的产业化施工技术水平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各环节耦合度差”与“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间协作不密切,难以满足集成化作业要求”三个制约因素,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对部分制约因素进行合并、修正或补充,最终确定35个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汇总表   

表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汇总表

4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实证检验

4.1 研究样本

根据35个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调研对象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各类主体企业的从业人员、从事装配式建筑研究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建设主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装配式住宅消费者及相关人士。采用问卷星方式发放并回收调研问卷,调研工作历时40余天,最终收到20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171份,有效率为82.6%。有效样本中,男性占72.55%,女性占27.45%;1825岁者占11.11%,2640岁者占75.44%,40岁以上者占13.45%;博士研究生学历者占11.11%,硕士研究生学历者占33.92%,本科学历者占41.52%,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13.45%;从事装配式建筑工作时间2年以下者占36.26%,210年者占51.46%,10年以上者占12.28%;公司(总)经理占2.92%,项目经理占6.43%,职能部门负责人占11.11%,技术负责人占15.79%,普通员工占39.18%,正高职称者占8.19%,副高职称者占8.77%,中级职称者占7.61%。本文采用软件SPSS22.0对有效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4.2 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SPSS22.0软件可靠性分析功能对调研数据进行信度分析。35个制约因素的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939。可见,调研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高,获得的数据信度较为理想。但是校正后项目与总分相似性(CITC)一般应大于0.4,因素“政府对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力度不够(A18)”为0.378,小于0.4,予以删除。删除因素A18后,再次进行信度检验,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939,34个因素的CITC均大于0.4,表明信度较为理想。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删除制约因素A18后,采用SPSS22.0分析原始数据,对数据做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得到KMO值为0.870,Bartlett球体检验的sig值为0.000,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素“传统建筑企业未适应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方式(A15)”的公因子方差为0.443,小于0.5,说明该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不能被提取的公因子解释,予以删除。

删除指标“政府对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力度不够(A18)”和“传统建筑企业未适应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方式(A15)”后,再次用SPSS22.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对制约因素做KMOBartlett球体检验,得到KMO值为0.875,Bartlett球体检验的sig值为0.000。显然,做因子分析是合适的。对制约因素作公因子方差分析,得出所有的公因子方差都大于0.5,表明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能被提取的公因子解释,样本适合作因子分析。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7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总方差65.321%。方差最大旋转法能使本来就大的因子载荷变得更大,本来较小的载荷变得更小,这样更便于找出公因子。所以,本文用SPSS22.0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法,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见表2

表2 旋转成分矩阵   

表2 旋转成分矩阵

由表2可知,33个题项在7个单一因子下的载荷均大于0.5,在其他因子下的载荷均小于0.5,表明删除题项后的调研数据具有很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33个题项分布在7个公因子下,分别重命名为为企业能力(F1)、产业结构(F2)、企业间协同(F3)、产业成本(F4)、市场需求(F5)、技术能力(F6)和政府管理(F7)。

因此,33个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可分为三个层级,如图1所示。由于33个因素较多,本文将每个公因子中的元素重新命名,以企业能力F1为例,F1中有6个因素,分别用F11F16表示。

图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层级结构

图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层级结构

 

4.4 基于AHP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相对重要性分析

以上述得到的层级结构为基础,构建判断矩阵。其中,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程度为目标层,以因子分析法提取出的7个公因子作为准则层,以33个制约因素为方案层。其中,上一层级的元素支配下一层级的元素。由于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判断矩阵是经由多位专家填写的调查函之后形成的。研究人员共邀请了9位行业专家进行打分,根据专家反馈的调查表,建立各层指标的判断矩阵,采用yaahp软件计算,计算结果如表3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准则层内七个因素的重要性从大到小排序为:产业成本、政府管理、技术能力、产业结构、企业能力、企业间协同和市场需求。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产业成本,其次是政府管理,而市场需求的重要程度最低,它反映了当前大部分地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发展现状: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处于推广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技术不成熟,预制构配件成本较高,大部分房地产企业不愿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主要是靠政府在强制推广,尚未形成成熟的装配式建筑市场。虽然市场需求的相对权重最小,然而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和建筑市场息息相关,也不应被忽视。另外,上述七个层面影响因素中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分别为:装配式建筑交易成本较高、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完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相关专业的人才短缺、预制构件生产商的生产能力偏低、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建筑市场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可度低。

5 结 语

本文以产业链不完善阻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为切入点,运用因素识别理论和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相关知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对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现阶段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七个层面:企业能力、产业结构、企业间协同、产业成本、市场需求、技术能力和政府管理,共涉及到33个制约因素。七个层面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按照影响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产业成本、政府管理、技术能力、产业结构、企业能力、企业间协同和市场需求。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研究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因素,探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对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相关企业制定自身发展战略,为各地建设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通过健全和完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实现区域装配式建筑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另外,本文只针对现阶段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的共性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没有提出相应的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研究并分析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国家完善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先进的技术以及宝贵的经验,从而提出解决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不完善的对策,促进装配式建筑又好又快发展。

表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排序   

表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制约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排序

 

参考文献[1] 贾宏俊,许云萍.基于AHP的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8(7):79-83.
[2] 段瑞佳,李卫东,刘美霞.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完善路径分析[J].建设科技,2017(19):44-46+62.
[3] Jiang L,Li Z,Li L,etal.Constraints on the Promotion of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in China[J].SUSTAINABILITY,2018(7):2516.
[4] Du J,Sugumaran V,Gao B.RFID and Multi-Agent Based Architecture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in Prefabricated Component Supply Chain[J].IEEE ACCESS,2017(5):4132-4139.
[5] 龚玉友.装配式建筑发展路径浅谈[J].中外建筑,2017(7):179-181.
[6] Wang Q,Pan S.Influence Factors of Wuhan Hous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AHP[J].Systems Engineering Procedia,2012(3):158-165.
Research on Restrictive Factors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Industry Chain in China
NI Guodong XUAN Jian WANG Jing QIAO Yaning CAO Bianjing
(School of Mecha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Digitalized Construction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Jinke Real Estate Zhongyuan District Co.,Ltd)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this paper initially extracts 39 commo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current prefabricated building industry chain,then evaluates these factors by expert interview,and finally determines 35 restrictive factors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industry chain.Through collecting data by drawing up and issu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executing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bout the research data using SPSS software,And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restrictive factors.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extracted respective factors can be better distributed under seven common factors.In addition,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importance degree of the seven common factors from large to small are industry cost,government management,technical capabilities,industrial structure,enterprise capabilities,collaboration among enterprises and market demand.
Keywords: prefabricated building industry chain; restrictive factor;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HP
891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