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驱动的空间重组——烟台春晖路青年公寓改造设计

作者:唐康硕 张淼
单位: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摘要:青年公寓作为近几来新出现的建筑空间类型,提倡集约化利用个体空间,共享使用社群集体空间。通过对烟台春晖路青年公寓改造项目的分析,从建筑体量、环境关系、材料语言、内容组织等四个方面,梳理了青年公寓作为一种迭代中的建筑类型需要回应的基本问题。希望借由对该试验性案例的设计解读,突破将建筑改造仅作为空间功能改装的认知局限,寻找一个能够与时代发展和青年群体的精神内涵相契合的建筑范式。
关键词:城市更新 建筑改造 青年公寓 内容介入
作者简介:唐康硕,MAT超级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荷兰注册建筑师。; 张淼,MAT超级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1 契机

烟台春晖路青年公寓项目位于烟台市莱山区,烟台多山、阳光充足,而且有着极长的海岸线,是典型的中国北方海滨城市。场地所在区域原为城市轻工业集中区,有大量工业和仓储建筑。由于近年来的城市发展,城市中心区沿着海岸线蔓延到该区域,并带来了学校、住宅和商业综合体等不同建筑类型。在城市区域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项目周边区域逐渐成为莱山区的中心,也成为了烟台市政府所在地。除了住宅、商业和公共设施之外,附近还有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和中科院研究所等大学和教育培训设施。而春晖路项目所在的这个前工业区里,原有产业生存环境改变,大部分工厂搬离,留下许多空置厂房,急需进行下一步的存量更新工作,以便使之能够在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空间组成上与莱山中心区的区位条件相匹配。

春晖路青年公寓项目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中产生。项目场地西侧背靠凤凰山,东侧面对海岸线的方向是一个开阔的操场。场地上原有三栋建筑,分别为原有工厂的办公、仓库和设备用房。在产业更迭和存量更新的契机下,本项目希望通过建筑改造设计来完成其城市功能的转换,将该小型工业仓储园区转化成一个活力共享的青年居住社区。

这种功能转换的考虑是基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大量青年人口涌入城市这一现象仍然会长期存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指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正在进入调整期,政府各级民生管理部门在逐步放开进城政策的同时,正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1]。然而,如何在市民化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一直以来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于共享理念所产生的共享居住社区、共享工作空间、共享生活服务等概念遍地开花,处于闲置状态的社会资源通过共享模式的转化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青年公寓可谓是这一时代诉求的产物,也是当城市从生产转向消费和服务时,对过剩、存量资源的一种有效转化的呈现。如今的青年群体,既是这种共享潮流的创造者,也是使用者。在本项目中,我们希望能够契合烟台的城市气质,赋予这座海滨城市青年公寓以独特的建筑空间调性,塑造符合当下青年生活方式的共享居住社区。

2 改造

建筑师安德莉亚·希米奇在《建筑的语言》一书中,对有关建筑设计要面对的基本问题,总结出几个要点:1)关于建筑设计的分析、概念和呈现;2)关于建筑的内容组织、文脉和环境;3)关于建筑的物质本体(体量、结构、表面、材料)和无常态本体(空间、尺度、光线、运动)[2]。无论是构思一个新的建筑,还是针对既有条件的改造项目,这些基本要点都同样适用。本文尝试根据这个基本要点的框架,从建筑体量、环境关系、材料语言、内容组织、公寓户型这五个方面对春晖路青年公寓项目进行分析解读。

1 建筑东侧鸟瞰城市

1 建筑东侧鸟瞰城市

 

3 项目所在城市区位

3 项目所在城市区位

 

2 改造前的建筑现状

2 改造前的建筑现状

 

4 东侧为建筑主立面

4 东侧为建筑主立面

 

2.1 建筑体量

场地内原有三栋建筑物,北侧原厂区办公楼是L形的3层建筑,在转角处与2层的库房相连,南侧还有一个配建的独立库房,局部2层。由于这些建筑建造时间不一,使用过程中也有若干次功能调整,导致原有三栋建筑作为一个小园区群体时,体量关系并不太完整。

将原有2层库房内部的钢楼梯拆除之后,就需要补充楼梯间来解决青年公寓建筑的防火疏散问题;同时,北侧3层高的厂办建筑进深较小,也不利于公寓户型排布。因此,动线调整带来的体量整合就成为该项目的首要设计策略。

设计中首先补足了厂办建筑在转角处缺失的3层空间,紧贴原有建筑轮廓加建了一条L形走廊来串联公寓各个部分,并在走廊的两端设立楼梯间作为垂直交通和防火疏散。增加的走廊也解决了原有建筑进深不够的难题,公寓由此获得了较为舒适的套内居住空间。在原2层仓库部分的屋顶还加建了与L形走廊相连的两个白盒子空间,作为共享厨房和健身房使用。此外,入口门厅处体量的补足,一方面使得公寓的交通动线可以在室内空间形成闭环,另一方面也与加建的L形走廊共同围合成一个安静的内庭院。

对于南侧的独立库房,设计策略则是采取改建的方式,将坡屋顶置换成平屋顶,库房通高空间置换成公寓所需要的两层空间。同样为了满足交通动线的需要和防火疏散的要求,该独立库房也加建了北侧走廊和位于走廊尽端、面朝东侧的楼梯间。

2.2 环境关系

项目场地北侧临春晖路,两排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几乎遮挡了整个沿街立面,而建筑东侧面对的是另一个园区空间里的开阔场地。于是我们在设计中大胆地调整了青年公寓建筑立面的主次关系,简化了北侧沿街立面的处理,将面对东侧开阔场地的一面作为建筑主立面,形成了建筑的正面性转换。自此,建筑东立面上的简洁方格子语言将南北两部分公寓统一在一起,成为这座青年公寓面对城市的最主要形象,使得从春晖路东侧前来的人们可以在较远距离透过开阔场地看到青年公寓园区。

建筑的外部场地较为紧凑,其处理方式以硬质铺装为主。由于项目所在区域多为前轻工业厂房和库房,建筑多为长方形平面,外部环境也相对单调,为了能够加强青年公寓这个新业态的空间氛围,我们在建筑周围紧凑的场地上,通过小草坪和不同灰度的铺地色彩为建筑镶了一圈不规则形状的“裙边”,作为景观空间对建筑体量落地的缓冲和烘托,其中色块放大的区域还设置了户外的乒乓球和羽毛球活动场地。

5 建筑体量调整图解

5 建筑体量调整图解

 

6 建筑内部庭院透视

6 建筑内部庭院透视

 

7 建筑内部庭院鸟瞰

7 建筑内部庭院鸟瞰

 

8 建筑屋顶场地俯瞰

8 建筑屋顶场地俯瞰

 

9 调整后的园区整体

9 调整后的园区整体

 

建筑内部的景观介入主要表现在对内向庭院和屋顶平台的处理上。由加建的L形走廊与入口门厅围合而成的内部庭院,是进入公寓内部的第一印象。因此内庭院采用白色砾石和绿植,结合走廊半透明的玻璃砖墙面的烘托,营造了一个舒适静谧的居住建筑庭院空间。这个庭院也对公寓的功能空间布局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人们从门厅进来后穿过静谧庭院,也就从动区过渡到了静区,从公共区进入到生活圈。

屋顶平台的景观处理手法与内庭院一样,都采用了岛屿状的图形划分方式,试图为直角的厂区建筑外部空间带来自由灵活的景观空间。屋顶平台由加建的方盒子体量分成了一大两小三个区域。其中大平台连接着公共餐厅,在平台上不仅可以看到西侧的凤凰山,也可以与东侧的开阔场地进行良好的对话。

2.3 材料语言

项目原有建筑立面是米色的外墙涂料和均匀开启的窗扇,这种几近功能主义的简洁设计形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其作为厂房建筑的属性相匹配。在对建筑进行体量调整之后,我们在设计上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组更加完整的白色方盒子形态来加强这种简洁性和抽象性。

为了能够凸显本项目属性从工业仓储到青年公寓的转变,我们希望在白色的抽象形体之上赋予建筑差异化的设计语言和材料的变化,以营造出一种简洁抽象之外的温暖舒适氛围,进而烘托出青年公寓的活力。

因此,建筑东侧的三个山墙面采用了统一、连续的方格式语言作为青年公寓的主要外部特征,在方格内的墙面上以三种相近色彩的变化带来了整个东立面的艺术化效果。内墙面的深浅橙黄色模拟某一时间点不同倾角下阴影的投射,而在阳光明媚的早晨,被赋予正面性的东立面山墙在不同的时间段也有着丰富有趣的光影效果。这种大面积白墙和橙黄色变化墙面的对比,也呼应了碧海蓝天下文艺范儿的城市气质。

加建的L形走廊面向安静的内庭院,其外立面材料主要是200mm见方的半透明玻璃砖。在外立面大范围的抽象表达之后,也需要使用真实、细腻、有质感的材料,因此通过半透明玻璃砖的材料本体特征来营造青年公寓安静的内庭院氛围。白天,柔和的光线透过玻璃砖照进建筑走廊和楼梯间,明亮且舒适,如果身处庭院里,则会时常看到走廊里有人经过的光影浮动;夜晚,室内照明点亮了走廊和公共区域的橙黄色墙面,淡淡的鹅黄透过玻璃砖渗透出来,像溢出的橙汁,给年轻人家一般的温暖感受。

1 0 保持白色建筑体量

1 0 保持白色建筑体量

 

1 1 东侧立面光影氛围

1 1 东侧立面光影氛围

 

1 2 建筑色彩气氛烘托

1 2 建筑色彩气氛烘托

 

1 3 东侧立面光影模拟

1 3 东侧立面光影模拟

 

1 4 建筑内部庭院日景

1 4 建筑内部庭院日景

 

1 5,16建筑内庭玻璃砖墙

1 5,16建筑内庭玻璃砖墙

 

1 5,16建筑内庭玻璃砖墙

1 5,16建筑内庭玻璃砖墙

 

1 7 建筑内部庭院夜景

1 7 建筑内部庭院夜景

 

2.4 内容组织

建筑体量的调整和环境关系的重塑,作为一种针对物理空间的具体化操作,往往以预期的功能目标和空间效率为前提。在限制性条件下,如何让有限的空间资源发挥出超越给定功能的价值,成为设计的核心目标。基于对青年公寓建筑的类型分析,以路径组织为前提、分层串联标准单元、局部建立共享空间是基本的空间内容逻辑。在此基础上,我们首先分层地梳理出空间路径,针对标准单元进行基本的指标测算排布,并在空间路径的起始、尽端和节点位置等各处评估建立共享空间的可行性。最终,以建筑首层大厅和二层室外平台分别作为空间路径的首末两端,通过在入口门厅加设通往二层的直跑楼梯和在各层扩建走廊,立体的空间路径被重新梳理出来,成为调动各功能内容的核心。

由于东立面已经转换为青年公寓的主要形象面,所以将公寓首层在东侧部分打开,作为整个青年公寓的前厅和公共活动使用,包括接待、迷你书吧、长桌区、台球区和沙龙空间等公共性较强的休闲和交往场所。L形走廊所连接的原有2层仓库屋顶上新增了两个阳光房,作为青年公寓的公共餐厅、共享厨房、洗衣房和健身房使用。位于整个公寓建筑群中心位置的屋顶平台面对东侧的开阔场地,有良好的视野和面对城市的景观面,是最主要的户外社交和休闲空间,供年轻人聚餐、烧烤和派对使用。

1 8 建筑分层功能组织

1 8 建筑分层功能组织

 

1 9 建筑入口连接庭院

1 9 建筑入口连接庭院

 

2 0 建筑首层共享空间

2 0 建筑首层共享空间

 

2 1 改造前的建筑平面

2 1 改造前的建筑平面

 

2 2 改造后的建筑平面

2 2 改造后的建筑平面

 

2 3 建筑剖面功能关系

2 3 建筑剖面功能关系

 

2.5 公寓户型

青年公寓作为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建筑空间,通过集约化地利用个体单元来释放出空间资源,为社区成员共同使用。这种空间产品模式,一方面提高了物理空间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群的线下交往。除了公共空间体验的营造之外,居住空间作为建筑的核心功能,其设计重点在于针对个体居住单元的私密性、独立性和个性化需求的回应。

经过空间容量测算后,公寓部分共有102个单元。因原有建筑的开间大小产生了6种户型,其进深也从5.6m到7.6m不等。公寓单元的空间设计因此分成了4个模块分区,依次是入口/卫生间、起居空间、睡眠空间以及延展工作空间。每个模块通过墙面色彩和家具搭配进行区分。为了避免模块化带来的单调重复,公寓单元有橙、黄、绿三种主题色调,每一层的单元根据配色编码表进行主题色调管理。原有仓库建筑的二层较高,因此设计中还加入了Loft户型,让起居和休闲空间与睡眠空间垂直分离。这种系统化处理方式增加了公寓单元套内的丰富性和空间感,同时也通过明确的功能分区提升了居住空间品质。

3 思考

3.1 功能重组作为设计驱动

如今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存量时代,为数众多的城市区域正在等待产业升级和新一轮的价值置换,因此也直接导致了近年来建筑改造类项目数量的暴增。由于改造类项目的前期场地要素和原有建筑条件各不相同,改造之后的使用功能和运营方式也大不相同,因此很难找到一种既定的建筑范式来指导设计过程。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改造类项目的设计重点是如何对原有资源进行置换重组,包括其城市区位、业态条件、建筑内外空间现状等,那么其设计方法也应是有迹可循。以烟台春晖路项目为例,我们在设计中尝试以“青年公寓”这一新功能的介入作为契机,建立对原有厂区建筑重新进行体量整合和空间分配的现实态度和策略,继而在建筑设计层面建立基本的操作框架,营造新的城市空间叙事。此时,空间的置换与整合、流线的修正与重组就是建筑改造设计的出发点,通过新植入的“内容要素”来驱动设计过程,最终达到既能够在功能设置、使用舒适等方面满足其合理性和新的使用需求,又能充分回应其所处地块的城市背景和环境条件,并将众多需求诉诸于一个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3.2 设计对象作为时代产物

建筑师约翰·海杜克在《美杜莎的面具》一书中曾经提到,“只有在刻意回首过往的时候才看得明白,一部作品真的就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3]”。就如遍布项目场地周围的厂房暗示着曾经热火朝天的生产年代一样,为缓解城市压力和倡导新生活方式的青年公寓也是如今这个时代诉求的产物。

2 4 公寓单元类型图解

2 4 公寓单元类型图解

 

2 5 公寓单元场景营造

2 5 公寓单元场景营造

 

2 6 公寓单元内部场景

2 6 公寓单元内部场景

 

2 7 公寓单元色彩编码

2 7 公寓单元色彩编码

 

在如今建筑由增量走向存量的时代,历史的更新与发展以及新旧建筑的共生成为城市发展策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相比过去的大拆大建来说,改扩建和再利用不但可以减少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持续更新的过程”,也为不同时代城市精神的延续带来了现实可能性。城市更新的方式一定是渐进和介入式的,需要逐步通过对一个个场地和空间的整理从而达到整体更新的目标。我们毫不怀疑,改造之后的青年公寓也只是持续更新过程在当今时代的一个阶段性投射。我们把每一步的改变都视为即时的、过渡性的、灵活变化着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个阶段的改变能够给项目所在区域带来更多青年人群,通过他们的流动和生活方式产生更多可以激活周边区域的因子,从而影响周围前工业区域在更大范围内或快或慢的自我更新。

3.3 时代产物作为建筑范式

从工业仓储到青年公寓,这种城市功能和使用人群的转变本身就已经说明,无论是一个实体化的过去,还是一个理想化的未来,都有能力以某种更新、重现和再创造作为契机,让改造后的建筑作为时代产物,成为代表当下城市精神的特殊时空地标,并在不远的将来引发周边场所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转向。因此,烟台春晖路青年公寓项目中完成的这种改造结果无疑是实验性的,它不只是对原有建筑进行的功能性改变,也是在空间、环境、材料和内容上努力寻找一个能够与时代发展和青年社区的精神内涵所契合的建筑范式。

 

参考文献[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9.

[2] Simitch A,Warke V.The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26 Principles Every Architect Should Know[M].London:Rockport Publishers,2014.

[3] Hejduk J.Mask of Medusa:Work,1947-1983[M].New York:Rizzoli Intl Pubns,1985.

[4]马丽,黄凌露,沈依文.共享潮流重塑青年人的日常生活空间[J].中国艺术,2019(2).
Program-Driven Spatial Reorganization:Youth Apartment Renovation Design in Yantai
TANG Kangshuo ZHANG Miao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spatial type in recent years, youth apartments advocate intensive use of individual space and shared use of collective space in the communit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ject of Chunhui Youth Apartment in Yantai City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building volume, environmental relationship, material language and programmatic intervention. It responds the fundamental issues of youth apartments as an iterative building type. The author hopes that by interpreting the design of this experimental case, an architectural paradigm that can fi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spatula connotation of youth people could be found, which also could go beyond the cognitive limitation of building renovation as only transformation on space functions.
Keywords: urban regeneration; architectural renovation; youth apartment; programmatic intervention;
99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