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1959——顺德柴油机厂二期更新改造

作者:钟冠球 林海锐 谢诗颖 梁文朗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对顺德1959柴油机厂的二期更新改造,保留和发扬了优秀的旧工业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要素,置入与其特点相契合的新要素,打造工业建筑的新体验,为柴油机厂60年后的新生增添了无限可能性。
关键词:1959年 柴油机厂 改造 新漫游 新造物
作者简介:钟冠球,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建造实验室负责人,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林海锐,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初级合伙人,华南理工大学学士。; 谢诗颖,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悉尼大学学士。; 梁文朗,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东南大学学士。

 

1 背景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五四运动四十周年;大庆油田被发现;“大跃进”开始被纠正;“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开始;这一年,中微子第一次被实验证实,中国研制成功104型计算机……

这一年,顺德德力柴油机厂正式建厂,完成了从乡间小作坊到工业化生产的蜕变,这座被誉为“顺德机械工业的黄埔军校”的工厂正式步入历史元年。几乎是同一年,广西玉林(玉柴)、河南郑州、甘肃兰州等全国各地都开始生产柴油机。

1982年,顺德德力牌的绿色单缸柴油机获得国家银质奖,标志着德力柴油机厂达到了鼎盛期。据说这个型号的柴油机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至今,仍然在中国农机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自力更生创条件,机体加工连成线”,这样的口号反映了当时工业生产大发展的热火朝天。德力柴油机厂的发展不仅反映了顺德工业的发展之路,也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珠江支流穿顺德而过,沿江堤岸也成为很多工业工厂的航运码头,如著名的顺德糖厂内有捷克承建的糖厂生产车间等全国文保建筑,是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所建设。柴油机厂与顺德糖厂隔江相望,位于顺德容桂沿江长堤路和垂直于长堤的工业路的交汇处。工业路北起容奇渡口,南至南环路,全长700余米,是很多顺德老一辈人记忆深处的地方。此处在解放前是一条小河涌,后填塞成二阜路,在德力柴油机厂第一个在此建厂后,沿路的工厂逐渐增多,遂改名工业路。曾经的顺德工业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然而现在这条路上只剩下空荡荡的旧厂房,港资的制衣厂、塑料厂、苏联建筑样式的第二工人文化宫……这些旧建筑内大多已人去楼空、辉煌不再,但它们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被保留了下来。

2 一期改造

和大多数工业建筑的归宿相似,柴油机厂大概在2012年全面停产,大部分建筑被空置。2015年,柴油机厂进行了第一次改造,选择对沿江的两排建筑进行更新再利用,建筑外观基本未变,只是引入了电影院、羽毛球场、餐饮等业态,是比较直接的工业建筑再利用方式。在中部大空间的建筑外部,用墙绘的形式回顾了柴油机厂的发展历程。一期改造虽然没有很精细地处理建筑和空间,但整个厂区不再是荒废的状态,开始进入了新的阶段。

3 二期改造

2019年,正值柴油机厂建厂60周年之际,我们接到了柴油机厂二期的改造设计委托,小心翼翼地展开了与这段工业历史的对话。二期改造主要范围是整个厂区的西面和北面,厂房位于相对靠里的位置,根据厂区的楼栋编号,二期改造范围为2、3、4号楼及6号楼组团,建筑面积约1万m2。一期和二期是紧邻的关系,虽然建筑是独立的,但场地是共同围合的。

1 二期整体改造规划效果图

1 二期整体改造规划效果图

 

2~4历史上的柴油机厂

2~4历史上的柴油机厂

 

2~4历史上的柴油机厂

2~4历史上的柴油机厂

 

2~4历史上的柴油机厂

2~4历史上的柴油机厂

 

5 改造前的二期

5 改造前的二期

 

6 改造建设中的二期

6 改造建设中的二期

 

整个项目最具挑战性也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二期建筑中每一栋建筑都有自身极其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和故事,如果想要将这些历史和故事保留下来,我们就必须尊重旧建筑的“个性”,围绕它们分别进行设计和打造,以新瓶装“原浆”,使其重焕魅力。

4 新连接和漫游

柴油机厂2、3号楼由于功能不同,层高也完全不同,为了实现两栋楼之间不同高度楼层的相互连接,在原有两个建筑之间的天井空间内设计有一部形态复杂的楼梯,这种完全从使用功能出发的做法却使原本比较消极的天井空间产生了异常丰富的空间效果。因此我们将这个空间保留了下来,并在其中加入了更多关于旧时厂区记忆的元素,意图打造一个“楼梯博物馆”。同时,我们认为这种通过不同高度楼层的连接创造出来丰富空间形态的模式应该被放大和继承,于是在仔细研究园区各楼栋之间的高差关系之后,我们通过廊道、楼梯、台阶等方式,将各栋楼全部连接起来,制造出与旧连接空间一脉相承的“新连接”空间。

富于变化的天际线或者说起伏的屋面是工业建筑一个十分重要的形式符号,工业建筑的建造大多以功能性为主导,不同的车间承载着不同的功能,需要的层高也大不相同,这些不同就为园区增添了复杂性与趣味性。假如能在高差和形态各异的屋面之上“飞檐走壁”,又是怎么样一种体验呢?我们在第一次场地调研时,便在机缘巧合之下体验了一把在屋顶上搭桥架路的“跑酷”体验。高低起伏的屋面上以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径带来爬山一般的有趣体验,以及屋面上开阔的视野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希望将这种无意中得到的特殊体验通过设计的手段主动呈现出来,从而为观察和体验这组旧工业建筑提供一种新的特殊角度。于是,我们创造了一个在屋顶的漫游系统,通过添加连廊将园区中的屋顶全部连通起来,游客能通过这个漫游系统到达园区的各个楼栋,增加了园区通达性的同时,也提升了原本在工业建筑时期并没有很好利用的屋顶的商业价值,即面积宽广的屋面能够为商业提供视野更开阔的外摆空间。当漫游在高低起伏的屋面上,丰富的全景视野、充足的光线与前所未有的开阔感,园区以更开放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

5 新灰空间和大空间

柴油机厂的旧建筑原本都是进深和层高比较大的工业厂房,改造之后需要转换成面积切分相对较小、层高需求不高的办公和商业空间。两种不同的功能场所转换的过程中,会带来采光不足和进深过大的问题。在综合考虑了各个空间的光线和空间尺度之后,我们决定不采用空间效率比较高的单一内走道的方式,而是在保证两侧的采光和进深的前提下,在建筑中间留出了相对较大的交通空间,我们将其定义为“室内街道”。室内街道与走道的区别在于,其不是满足单一交通功能的空间,而是加入了两侧街道的外摆区、快闪店、开放式摊位和共享休息空间等功能而形成的一个更具活力的空间,更接近于一个市集或者室外街道“灰空间”的形态。因此,为了更好地营造出接近于户外街道的热闹氛围,我们选择使用一些户外材料,如火烧面石材、户外防腐木等,并在街道两侧设置户外店招和雨棚,将室内空间“室外化”。同时也对街道进行了一些扭转和局部放大,使街道更接近于自然形成的状态。通过在建筑内置入新的灰空间,完成了从工业到商业、工业到办公等不同功能和空间形态的转化,结合材质、纹理、功能以及尺度,演绎出独特的设计语言。

9 一个有非常多连接的复杂老楼梯

9 一个有非常多连接的复杂老楼梯

 

7 复杂楼梯的改造利用

7 复杂楼梯的改造利用

 

8 改造前楼梯屋顶

8 改造前楼梯屋顶

 

1 0 改造后的楼梯屋顶增加了连接

1 0 改造后的楼梯屋顶增加了连接

 

1 1 高低错落的连接

1 1 高低错落的连接

 

1 2 二期改造起伏变化的流线

1 2 二期改造起伏变化的流线

 

柴油机厂旧时的工人礼堂是改造中最大的内部空间,位于厂区3号楼二层。3号楼的首层是厂区成品仓,层高较高,建筑形态属于比较经典的工业建筑样式——暖灰色的水刷石外墙加上局部棕黄色的墙面油漆,窗户样式是简洁的铁艺窗和玻璃百叶窗,建筑内部有吊车梁、屋顶侧天窗等具有工业建筑特色的构件。礼堂空间是工业建筑群中的精神空间,也是旧时工人们举行文艺表演活动和群体集会的地方,舞台和中间高耸的空间还留有旧时的痕迹。

礼堂大空间本身建筑形态规整,细部比较严谨,改造主要是将建筑外立面的水刷石外墙保留下来并进行一些必要性的修补,增加一些门窗洞口或将一些门窗洞口进行必要性的扩大,提升整个室内空间的采光。窗扇沿用了铁艺窗和玻璃百叶窗的形式,局部换用了玻璃砖进行采光,外立面基本以修复和功能性改造为主。

礼堂内高大宽敞,剖面上呈现两翼平矮、中间高耸的空间形态。我们选择在通高空间处置入一个以玻璃砖围合的盒子,同时增设旋转楼梯,增加盒子上方的夹层平台,将二层和三层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原本较难到达的三层的可视性和可达性,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二层的活力。如此一来,新置入的玻璃砖盒子四周创造出一条环形流线,实现了旧礼堂从原本服务于机会需求的大空间到适应商业需求的小空间的尺度转换,而盒子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整个空间的核心和枢纽,将礼堂空间的中心性和精神性保留了下来。

6 源于旧物的新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一直被认为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闲适生活的象征,在柴油机厂的2号楼(即柴油机厂的旧食堂)中,也有这样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地方。旧食堂的首层和顶层各有一处传统园林,假山、水池、花窗、凉亭、廊桥等岭南园林的元素一应俱全。虽然园林也是岭南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元素,但这一元素出现在追求经济和效率的工业建筑中实属罕见,这个“园林食堂”也充分反映了鼎盛时期的德力柴油机厂的雄厚实力,以及当时国有企业共同生产、共同生活的观念。园林建筑与工人食堂,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集体生活的严谨高效,两者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成为这栋建筑最大的特点。

1 3 室内的室外化营造

1 3 室内的室外化营造

 

1 4 室内玻璃砖元素细节

1 4 室内玻璃砖元素细节

 

1 5 改造后工人礼堂的螺旋楼梯

1 5 改造后工人礼堂的螺旋楼梯

 

1 6 室内的室外化灰空间和街道分析图

1 6 室内的室外化灰空间和街道分析图

 

1 7 改造后的工人礼堂

1 7 改造后的工人礼堂

 

这个园林作为旧时代最具特色的留存,是柴油机厂旧时生活场景的见证,因此我们认为不应将其特点抹去,但也不应原封不动地保留,让它成为一件没有用且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假古董”。我们希望通过设计手段有意识地去改造它、强化它,将其最重要的特征保留下来的同时使其更加适应新时代,成为整栋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创造一座当代的“新园林”。在改造之前,园林的形象是具象而繁复的,什么该去、什么该留,如何加入新元素让其重获新生,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最终的设计中,我们选择将两处园林中的假山、水池、花窗、凉亭等要素的基本形态保留下来,通过刷白的方式抹去它们作为物质的属性,强调其符号般的象征性意义。采用炫彩玻璃和不锈钢等新材料,用原有的百叶、石头、窗套等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被刷白而固化下来的具体符号和新的抽象化表达并列在一起,相互映照,明确地表达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新时代的向往。之所以选择炫彩玻璃和镜面不锈钢是因为这两种材料对本身的表达接近于“无”,但是通过反射和折射对周围环境会有创造性的表达。这一特质使这两种材料一方面能很好地融入这个比较特殊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能呈现出一些与传统园林不一样的新奇场景,而这种与旧场景、旧物件既融合又对比的“新园林”状态,正是我们希望达到的。

1 8 旧有空中传统园林

1 8 旧有空中传统园林

 

1 9 旧有假山和传统园林

1 9 旧有假山和传统园林

 

2 0 改造后的假山园林

2 0 改造后的假山园林

 

7 新造物和拼贴

柴油机厂的4号楼原状是一座十分普通常见的蓝色铁皮顶临时厂房,两重双坡屋顶之间有大约1m的高度用作侧向采光天窗。因为原建筑质量较差,同时空间难以满足未来的使用需求,所以我们决定采取整体拆除重建的改造方式,唯一保存的是一面两跨连续的两重坡屋顶山墙面——一种工业建筑中常见的形式。我们希望将此作为4号楼设计的形式母题,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我们将这种在旧的形式中创造一个全新空间的改造方法称为“新造物”。

通过将建筑立面后退再将建筑顶部拔高,形成两重高矮不一的立面。一方面,原山墙面和新立面之间形成了一个长条庭院作为街道和建筑的缓冲空间,减弱了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另一方面,空间提升后的建筑更能满足日后的使用需求。

2 1 改造保留空中园林亭子形状,成为更加新的姿态

2 1 改造保留空中园林亭子形状,成为更加新的姿态

 

2 2 新造物之集市广场

2 2 新造物之集市广场

 

为了与原山墙面保持一致,新建筑保留了原有的跨度,整体呈现为一个五跨连续的两重坡屋顶。我们根据平面和功能的需求对每一跨的高度和平面位置进行局部调整,最终形成一片高低起伏的“山丘”。这片“山丘”也在整个屋面的漫游步道系统中成为一个高潮——丰富了在连绵起伏的坡屋面上的漫步体验,也是一个典型的形式符号的再创作。

6号楼是园区中最大也是最复杂的建筑组团。其四栋建筑结构形式均不相同,彼此之间紧密相依,其间只留下了必要的抗震缝,可以看作是杂糅拼贴而成的。每栋建筑内大多是8m高的典型大厂房空间,结构整齐划一。楼顶加建了一个长方形体量,仿佛悬浮在空中一般。6号楼的这种拼贴形态应该来源于当时柴油机厂为满足使用需求而逐次进行的加建,但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而意外地带来了形态上的惊喜。拼贴成为在改造中的一个常态,新与旧并置在一起,让来到这里的人们获得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将来的期望。

2 3 拼贴印象

2 3 拼贴印象

 

8结语

德力柴油机厂二期将改造为一个文创综合体,并更名为“IF1959德力柴油机厂二期文创园”。IF1959的IF有很多种解读,它既是对过去的怀念和见证,“如果回到1959年”,怀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同时也是对未来的畅想,1959柴油机厂未来的“如果”和无限的可能性。我们也十分期待见证1959柴油机厂新生的历史。

2 4 新旧材料的拼贴

2 4 新旧材料的拼贴

 

2 5 新与旧的拼贴

2 5 新与旧的拼贴

 

业主:新造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镇

主持设计(建筑、室内、景观):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钟冠球、宋刚、朱志远

项目负责人:林海锐

设计团队:梁文朗、谢诗颖、杜书玮、侯进旺、张晓艺(建筑)孙晓民、郑梓茂(结构)

联合设计(室内):氪度设计

联合设计团队:黄英航、林祥庚(主持设计师)邝晓桀、邱佳惠、梁雅诗(实习)黄诚旋(实习)、甘彩婷(实习)

项目规模:1.5万m2,其中已建成0.5万m2,1万m2正在建设中

设计时间:2019

建设时间:2019~2020

摄影:吴嗣铭

 

IF1959:The Renovation of Shunde Diesel Engine Plant Phase II
ZHONG Guanqiu LIN Hairui XIE Shiying LIANG Wenlang
Abstract: Through the renovation of shunde 1959 Diesel Engine Plant phase II,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lements of the excellent old industrial buildings were preserved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new elements consistent 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created to create a new experience for industrial buildings. The new birth has provided with infinite new possibilities.
Keywords: 1959; diesel engine factory; renovation; new roaming; new creation;
139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