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城市建成环境的再生

作者:侯梦瑶

 

在高速率和大规模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一类城市空间并未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时代发展遗留下来的工业遗存,伴随产业更迭已鲜有人问津,留下大规模废弃建筑物占据城市的大片空间;空置或半空置状态的历史建筑,虽具有人文价值却大多未被列入保护范畴而难逃拆除的厄运。在这些既有城市建成环境中蕴含着更多的故事和未来的可能性,虽然在多年来大规模的增量建设中被忽视,然而当我们的城市慢慢“冷静”下来之后,注重品质的存量建设使得它们有机会重焕生机。

对于既有城市建成环境的更新与改造,是当下备受关注与热议的话题。我们是应该试图将这些环境空间融入仍在快速发展的现实城市当中,使其成为现有生活的有机部分?还是努力寻找空间自身的特色以及与周边的合适关系,使其成为城市新鲜的血液引导未来的方向?在改造中会面临社会活力的不同、周边街区的差异、建筑现状的多样等,正是这些不确定性为改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本期内容针对工业遗存和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探索这类既有城市建成空间是如何在新旧之间获得重生的。

对于工业建筑,通常以厂房和生活配套组成的园区形式呈现,在城市中占据不小的空间。每个工业厂区都有其特性,都是曾经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当地居民也会对其保有一定的记忆。如何利用建筑的特性和人们的记忆,打造新的空间连接城市和生活,是改造设计面临的挑战。例如大华1935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民族机器纺织企业,针对这一属性,改造设计以“线”为思路,连接了人与历史空间的关系,激发了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既保留了厂区原有的建筑空间,又通过改造使建筑重回当地人的生活中。顺德柴油机厂曾是华南地区小有名气的工业厂区,每一栋建筑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改造设计围绕各个建筑的不同建立新连接、打造新空间、塑造新园林、创造新造物,以新瓶装“原浆”,使其重焕魅力。无论是利用厂区的原有特性,还是尊重建筑背后的故事,目的都是找到能够连接旧厂区和新生活的要素。

对于历史建筑,因其特殊的属性和久远的年代,进行改造时往往更加慎重。这类建筑的改造更加注重修缮,如上海裕通面粉厂旧址与四安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在设计中首要的是消除建筑内外安全隐患,改善建筑使用条件,恢复历史建筑原有风貌,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功能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传承历史,延续文脉。历史建筑内部空间也是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格局、结构形式、室内装饰和设备设施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价值,在修缮过程中要遵循真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可再处理原则进行设计。在改造前要结合建筑历史、现状和今后的用途进行充分调研和思考,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提出可行的保护策略,并充分考虑客观存在的使用需求,以寻求保护与使用的完美交融。

如同所有改造项目一样,改造的结束并不是终点。项目最终的呈现固然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项目定位、商业策划、物业管理等。但是在建筑层面,作为人们和场所产生交集的首要触点,通过改造营造出新的空间氛围,为城市带来新功能、新体验、新形象,是改造项目成功的关键,也是既有城市建成环境再生的起点。

 

THE RENOVATION OF EXISTING URBAN BUILT ENVIRONMENT
HOU Mengyao
1014 12 12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