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公共性——奉化区城市展览馆

作者:张异响 黄皓山
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设计中心
摘要:奉化区城市展览馆的设计以公共性为核心, 从建筑构思、场地与剖面、功能与结构、尺度与比例、流线“设定”与“消解”、材料的公共性这几个方面, 阐述了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城市 公共性 材料 功能
作者简介:张异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设计中心建筑师。; 黄皓山,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设计中心建筑一所所长, 法国拉维莱特国家高等建筑学院DPLG硕士

 

奉化区城市展览馆的设计旨在打造一座高度自由与开放的新型城市展览馆, 以城市规划为内容, 以公共性为核心, 形成一处联系城市与日常生活的新型纽带。

1 建筑构思

设计构思始于一个简单的问题——城市展览馆究竟该向谁开放?我们认为, 展览馆是一座城市的缩影, 应当向市民展示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城市的包容与开放也应体现在展馆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以城市展览馆为代表的公共展览建筑, 也在历经由封闭转为开放、由敦实转为通透、由孤立转为交互的过程。由此, 设计提出“城市之眼”的基本构思:展馆就像城市的眼睛和窗户, 市民可以轻松地透过“眼睛”看到城市的历史与未来, 激发城市与市民公共生活的联系。设计进一步延伸至建筑形式上的探索, “眼睛”给我们的启示便是圆形。在形式语言的涵义上, 圆形所蕴含的无方向性、形式上的自洽性, 正契合我们所寻求的自由度与公共性。因此, 我们从方案之初便确定以圆形作为形式和构思的母题, 在深化过程中又提出几个方面的侧写, 有助于理解方案阶段具体的工作。

2 场地与剖面

奉化区城市展览馆项目位于宁波市奉化区北面平野, 地势平缓且南高北低, 东侧濒临奉化江, 周遭鹤汀凫渚, 野趣盎然。在未来的规划中, 周边将会高楼林立, 但场地现状明确的自然属性使得建筑必须呈现与自然对话的关系——建筑应该由内向外打开, 而非封闭自成一体。场地高差明显, 南北高程相差3~5m, 在剖面上形成了由南向北逐渐接入水体的自然坡度, 也形成了从轻微俯视湖面的观看视角。

综合以上几点, 我们明确了几个设计动作:圆形体量“搁置”在浅丘上, 营造出“漂浮”的整体印象;掏空体量内部, 形成完整的环状;于中心偏心处放置高耸的“眼睛”展厅。建筑抬升形成面向湖面的架空层, 可通过缓坡顺畅地将场地与建筑联系在一起;环的中央为开敞的内庭院, 因具有强烈的向心性而成为整个空间和漫游路径的焦点。模糊了展览馆的内外界限, 初步达成了设计追寻的城市展馆的公共性与开放性。

3 功能与结构

随着方案的进一步深化, 设计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矛盾, 规划展览馆需设置较大面积的沙盘模型展示区, 沙盘展厅相当于一个巨大的黑匣子, 而过大的尺寸和过高的层高使得其不可能放置在圆环之内, 同时相对封闭的硬性展厅要求, 也与我们希望对空间进行打开的想法相去甚远;另外, 二层希望实现的大跨度架空层意味着结构支撑的较大挑战, 同时结构选型也将影响三层圆环的立面形式。这些问题被我们归纳为大空间的功能安排与大跨度的结构挑战。

1 鸟瞰效果图

1 鸟瞰效果图

 

2 总平面图

2 总平面图

 

3 湖边透视效果图

3 湖边透视效果图

 

4 功能布局

4 功能布局

 

5 首层场地流线组织

5 首层场地流线组织

 

6 二、三层场地流线组织

6 二、三层场地流线组织

 

7 场地与剖面

7 场地与剖面

 

8 主入口效果

8 主入口效果

 

9 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

9 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

 

在此阶段, 建筑专业的独立思考转换为多专业的协调配合, 尤其是与结构的协同。经过反复的讨论与探索, 在认同建筑开放性构思的前提下, 结合先前对剖面缓坡的思考, 我们提出了富有创意的整体解决方案:首层较大面积的规划展览馆以覆土方式隐蔽, 向南设置主入口, 向北以缓坡与水体连接, 保证与场地结合的架空平台的连续性, 与较大的垂直承载力对应, 厚重的二层屋顶及支撑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对于需要架空抬升“漂浮”的展馆三层, 采用环形整体钢桁架体系, 由于环形桁架的高度均匀和对称, 使得支撑点的设计可以尽可能少, 整个三层桁架仅由三组立柱等分支撑于首层之上, 在二层形成高度自由的平面, 同时保障了架空层公共与开放性设计的可能;在中庭设计中, 拟定的游览和空间高潮则由螺旋状的异形筒状展厅实现, 在形式上呈现出自由、感性的特征, 与环形展厅清晰“理性”的结构和形式逻辑对比, 此部分结构则对应采用随形钢架来实现。结构设计的较早介入和各专业综合的协同工作, 使得展览馆一开始便呈现出清晰的建筑-结构一体化倾向, 环状的放射轴网有力地将空间与结构统一控制, 分层设计的思路则最大可能地利用了不同结构体系的特性, 给建筑空间的深化塑造预留了足够的自由度。

4 尺度与比例

尺度与比例的控制与整体布局、结构体系的工作一同深入, 首先需要确定圆环的半径:过大的尺寸会削弱漂浮感, 而过小的圆环则无法满足功能需求。在立面上, 建筑的虚实比例, 也就是圆环及漂浮高度需要仔细讨论。通过草图、实体模型、电脑模型模拟等不同方式的比较推敲, 能够与较为宽阔的场地环境相匹配。在建筑层面, 对圆环的截面尺寸控制则较为微妙, 三层圆环高10m、宽13m, 二层架空层高6m, 环形外缘有1m的高度被侧面和屋顶的收缩所消解, 二层与三层高度的比例约为3:2, 环形内缘的高度则呈现5:3的比例。比例的控制使得从场地观看建筑, 圆环呈现轻盈的漂浮姿态, 而从中庭观看, 与高耸的异形展厅配合, 圆环呈现出“实”的面貌。

10 内庭院效果图

10 内庭院效果图

 

11 内部观展流线组织

11 内部观展流线组织

 

5 流线“设定”与“消解”

传统的展览空间往往强调“一条道走完”的观展路径, 以保证空间和展品的最大化利用率。然而在开放性的主题下, 自然环境中的风、光、雨, 都可成为游览过程中的体验。在参观流线的设计中, 我们有意识地削弱了路径的唯一性, 增加了多种观展的“歧路”。

整体参观动线环绕中心逐层向上, 形成较强的向心性, 并将上下层与架空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参观者从首层进入展厅, 沿逆时针逐次参观展厅, 随后沿着中心螺旋梯盘旋而上, 进入二层中央展厅;中央展厅螺旋高耸, 飘逸的造型和天光配合形成参观流线上的小高潮;绕出中央展厅, 经过开敞通透的中央庭院, 在面向湖面和公园开敞的架空空间中可驻足停留,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游览中过强的向心性;通过庭院环形缓梯逐级而上至三层, 开敞的风雨环廊均匀布置着不同展厅的入口, 人们按照指定的流线参观, 又可以略过某一两个展厅即兴游览与漫步。再往上, 环形缓梯可继续通向开放的屋顶, 屋顶上360°视野与周边开阔的自然风貌可供远眺和小憩, 给人轻松的感受。通过由下至上、由唯一至多选的流线设计, 展品与空间的关系由主次转变为均衡, 这也是我们对城市展览馆展览主题的一次大胆尝试——城市展览馆固然需要展示城市的历史、发展与建设, 但展馆本身及周围环境也是这一内容的最佳载体。

6 材料的公共性

在公共性的整体构思下, 构造、材料的真实性尤为重要, 但我们认为对表面的适当包裹也是必须的, 构造-结构分离的现代幕墙系统也应当在适宜部位采用, 而不是简单地走向“简陋的真实性”。我们提倡的公共性, 应该由无等级属性的材料来实现, 面对不同的社会阶层, 材料和构造所传达出的建筑涵义基本一致, 且不会产生不同的距离感。在此前提下选择以混凝土作为建筑主体材料, 针对建筑的不同部分, 混凝土极强的可塑性呈现出丰富的面貌:首层采用混凝土结构, 以现浇清水混凝土完成墙体、天花以及柱子的浇筑, 通过对蝉缝、模板的控制, 在整体自然粗糙的质感中加入理性控制的痕迹;二、三层由于采用钢结构, 必须用幕墙系统对其进行“包裹”, 在此处混凝土材料则转译为高强混凝土板 (UHPC) , 采用单元板块形式进行悬挂, 虽然单元幕墙所必有的板块划分使得连续的混凝土表面转变为饰面, 但因材质的统一, 整体仍然呈现出混凝土的无等级属性。

有意思的是, 业主和施工队在清水墙施工过程中, 多次对完成品质较高的清水墙体效果产生疑问, 希望通过面层提升建筑的外观“档次”。但是, 建筑的姿态不应当是“端架子”, 在倡导建筑及材料的公共性的过程中, 我们的工作有很大部分是引导、改变这种广泛而根深蒂固的建筑认知。

7 结语

奉化区城市展览馆的设计及施工仍在进行中, 但从已完成的结构及各部分施工情况来看, 我们从项目初始所勾勒出的公共性与开放性的轮廓已逐步实现。但愿在不久的将来, 这里将成为奉化当地一处城市与建筑融为一体的公众场所、一个城市生活的公共载体。

12 施工现场

12 施工现场

 

业主:中交城投 (宁波) 分公司

建设地点: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

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设计中心

项目负责人:黄捷

设计团队:黄皓山、张桂玲、张异响、卢顾中、赵亮星、孙竹青、林晓强、林哲

总建筑面积:18 400m2

设计时间:2016

项目状态:建设中

图片版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设计中心

 

City and Publicity:Fenghua Urban Exhibition Center
ZHANG Yixiang HUANG Haoshan
Abstract: Taking the publicity nature as the core in the design of Fenghua Urban Exhibition Center,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rete contents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tages from the aspects of architectural conception, site and sectio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scale and proportion, streamline setting and digestion, and material publicity.
Keywords: city; publicity; material; function;
90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