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意象——长沙国际会展中心

作者:曾群 文小琴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会展中心是以会展为主功能复合的综合体, 彰显着城市身份和城市形象。详细介绍了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的整体布局、功能诉求、展馆结构、设计意向等, 将大尺度城市地景呈现为自然的意象, 塑造出和谐的空间关系逻辑, 表达了建构与意象呈现的多角度取舍。
关键词:功能 逻辑 建构 意象
作者简介:曾群,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副总裁、副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生导师。; 文小琴,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设计一院副总建筑师、创作所所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会展中心并不仅是一个建筑单体, 更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它以高大的展览空间为核心和基础, 营造基本的会展场馆主体, 再辅以登录、会议、洽谈、餐饮等功能, 构成复合的城市综合体。这种多重空间的复合形式, 使其具有非常明确的功能诉求。因此, 基于理性与功能的逻辑建构, 会展中心适宜采用理性的总体布局、模块化的大跨度平面、标准化的展位和搭配合理的结构形式, 从而适应多样、灵活、高效的展示需求。

另外, 大型会展中心作为城市身份的表达, 是城市形象的对外展示窗口。建筑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 还要表达城市的品质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因此, 除了提供必要的展览、展示空间和标准化服务之外, 更需要呈现一个易于识别且过目难忘的建筑意象。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的设计过程就是对逻辑建构与意象呈现的多角度取舍的过程:既遵循群体组织的秩序理性, 又表现出展馆立面的山水灵韵——复杂功能的有序组织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 而形态巨大却不失优雅的结构形式创造了灵动空间, 将大尺度城市地景呈现为自然的意象, 从而塑造和谐的空间关系。

1 项目背景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建于黄黎组团浏阳河东岸, 西临浏阳河, 隔河与武广高铁长沙南站相望, 地处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南部综合发展带上, 区位条件优越。该片区将成为集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商务中心、购物中心、娱乐中心和接待中心于一体的复合功能区, 是未来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44.5万m2, 其中地上约为31.4万m2, 地下约为13.1万m2。项目总体规模庞大, 被定位为高铁会展新城的核心建筑, 是提升长沙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布局推演

总体布局在契合城市环境的前提下, 表现出建筑的整体感与独特性, 是建筑师理性综合分析的结果。

最初, 投标阶段项目用地跨越城市中轴线上50m宽的中央景观带, 地铁二号线和四号线将从景观带下穿过。布局采用现代会展设计中占主导地位的双梳式形态, 一条轴线贯穿南北, 九个独立展馆位于主轴线的东西两侧, 中部东侧临主干道布置主登录厅。放大的轴线空间中点缀着各类服务设施, 而中央景观带则避开主体建筑, 开放为城市公共空间。东区为入口广场, 西区设置二层平台, 连接通往浏阳河对岸的公共步行桥及西侧五个2层展馆。其间对各种相关困难进行了论证, 例如展馆以外的运输通道及二层平台可能会有重载、大跨要求, 不宜建在地铁上方等问题。随着设计需求的明确, 综合上述论证结果, 政府决定适当调整项目任务书, 将用地移至整个中轴线以南, 面积也由562ha增加到870ha。这一明智的决策, 除了提供了一个完整方正的极佳会展用地, 同时也保证了所有的展馆都可设置为单层。相比双层展馆, 单层展馆使用效率更高、地面承载更大、建设周期更短, 有经验的建筑师们在用地宽裕的情况下, 都会尽量选择此类形式。

1 一期鸟瞰

1 一期鸟瞰

 

2 轴测图

2 轴测图

 

3 北登录厅正立面实景

3 北登录厅正立面实景

 

4 总体一层平面图

4 总体一层平面图

 

用地南移后, 会展中心北侧紧临城市中轴景观带, 主入口设置于北侧自然是布局首选。然而, 由于地上建筑面积过大, 如果只在北侧端部设置登录厅, 将会使交通流线过长, 增加后期管理难度。因此, 设计采用了围合式布局, 在南北两侧各设一个登录厅, 并根据其在城市中所处位置, 在功能上有所侧重。北登录厅紧邻地铁, 除了基本的会议功能之外, 还设置了一个超大型2 000m2的宴会厅和一个大型中餐厅;而南登录厅则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安排了较多的业主办公空间和其他小型设施。对于这种规模的会展中心, 经统计, 在极端高峰时单日人流量可达到15万~20万人次, 后退缓冲空间可以较好地组织各种交通流线, 解决人流集聚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 两个登录厅都后退道路近100m, 形成外部等候和集散广场。同时, 会展中心在日常使用中, 大多只有部分展厅进行展览, 两个登录厅后退的设计, 可以大大缩短到展馆的步行距离。

两条长廊串联组织了12个展馆, 展馆两两一组, 之间设置连接馆, 满足复合多功能使用。长廊中一层及局部二层设置附属的洽谈、快餐、咖啡、便利店、银行等小型配套设施, 为参展人员提供就近服务。而登录厅、连廊、展馆共同围合的庭院作为室外展场, 展品直接陈列于两侧连廊的参观者眼前, 直接且便捷。除了常规展馆布展外, 货车可穿过两组展馆间36m宽的室外通道, 进入中央室外展场布展。简洁、高效的组织方式妥善地处理了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

5 展馆类型分析图

5 展馆类型分析图

 

6 用地范围分析图

6 用地范围分析图

 

7 总体功能布局

7 总体功能布局

 

8, 9展馆侧面

8, 9展馆侧面

 

8, 9展馆侧面

8, 9展馆侧面

 

3 展馆建构

标准展馆作为整个会展中心的核心功能载体, 在平面和功能设计方面, 更能体现理性建构的过程。

分析比较国内外大量展览中心展厅规模及展览需求得知, 除了少数超大型博览中心的单个展厅面积超过3万m2外, 大多数展厅面积都在1万m2左右。同时, 国内市场70%的展览所需总面积约在3万m2以下。同时结合相关消防疏散规范, 并性能化分析容许突破范围, 初步确定单个展厅净规模在1万~1.5万m2较为合适。

展馆单元以两个展馆为一组, 每个展馆平面柱网尺寸为162m×90m, 中间部分为无柱大空间, 净展览面积可达到162m×81m, 而辅助用房沿展馆两侧长边设置, 进深达4.5m。单个展馆净展览面积达到1.35万m2, 加上中间27m×54m连接馆, 一组展馆净展示面积接近3万m2, 正好可以满足大多数展览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 连接馆平时可作为货车通道及展厅的卸货区, 在需要时可封闭起来, 两个展馆室内便贯通可达, 同时也可作为展示、休憩等功能空间使用, 灵活多变。

展馆设计以标准化、结构合理为原则, 避免出现夸张的建筑造型。在结构设计方面, 单层展馆为无柱大空间, 跨度大, 以重复的反弧形张弦梁为主要结构构件, 每一道张弦梁的构件尺寸相同, 以实现标准化快速建造的目的。

从理性的逻辑建构入手, 会展中心展馆平面形态应尽可能方正, 形体高度变化不宜过大, 结构形式须简单合理。尽管这些与会展中心有冲击力的标志性形象诉求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立, 但建筑设计的过程就是平衡各方并不断强化其独特性的过程。

10 剖面图

10 剖面图

 

11 展馆面向中央展场

11 展馆面向中央展场

 

12 多功能连廊

12 多功能连廊

 

13 连接馆

13 连接馆

 

4 意象演绎

建筑与其所处的大地以及形成于其上的文化、风土等地域特性息息相关。为避免千城一面的建筑形态, 在创作时需要对建筑所处的地域和文化进行深入思考。长沙在地形上处于丘陵地带, 山体、水文资源丰富, 依山而建、因水而兴, 长期以来形成“山水洲城”的城市格局。项目紧邻湘江支流浏阳河, 西北侧为浏阳河重要景观节点磨盘洲, 基地独特的自然特征也成为构思的出发点。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艺术观表达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哲学思想, 而工业化进程后的当代钢筋混凝土城市缺少了些许诗情画意与和谐共生, 只有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才是未来城市的方向。

抽象、写意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经常采用的手法。例如中国绘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写意画, 不追求写实, 而求其意象。“意”是客体化了的主体情思, “象”是主体化了的客体物象, 因此, 写意画是“意”与“象”彼此生发两个方面产生的相融与契合。具体到建筑领域中的中国古典园林, 即在有限的空间里, 通过叠山理水、花鸟楼阁、借景生景等, 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 身居闹市而享林泉之趣”, 达到“虽有人作, 宛若天开”的境地, 也是一种抽象意境的表达。

展馆侧面采用反弧形的天际线, 撷取岳麓山之意向, 亦为长沙的潇湘水韵, 是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的灵动手笔, 描绘出一幅浏阳河边的写意山水画。有灵魂的建筑和有归属感的城市, 最终关注的都是人的情感。设计希望通过山水意象的呈现, 达到与参观者的情感共鸣, 构建心底的物我寄托。

14 从连廊步入连接馆

14 从连廊步入连接馆

 

15 展馆侧立面局部

15 展馆侧立面局部

 

16 连廊沿展馆和室外展场延伸

16 连廊沿展馆和室外展场延伸

 

17 展馆内部

17 展馆内部

 

18 登录厅门厅

18 登录厅门厅

 

19 登录厅多功能厅前厅

19 登录厅多功能厅前厅

 

为创造自由的大型无柱展览空间, 展馆屋面配合山水意象造型采用张弦梁结构, 同样形成反弧形的天际线。优雅而有力的线条彰显出结构本身的力量与美, 而多组展馆的有序排列也构建了韵律之美。沿河连续舒展的屋面, 加强了从高铁站和浏阳河岸远观的标识性, 令人过目难忘。

登录厅作为会展中心的入口, 采用了“门”的造型, 是建筑群体对外的窗口。两侧向下的竖框水平转折至展馆连廊, 如同展翅飞翼。顶部前倾的巨大挑檐则呈现出欢迎的姿态, 迎接八方来客。

5 结语

每个城市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气息各不相同, 而城市中的会展建筑也应各有意趣。坐落于浏阳河畔的长沙国际会展中心, 以各专业之间的有效配合, 将理性空间逻辑与感性城市意象交织在一起, 实现了建筑设计的最初意图。

业主:湖南长沙会展中心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建筑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曾群 (建筑) 、丁洁民 (结构)

设计团队:文小琴、陈康诠、刘健、杨灵运、方尔清、熊志丹、王国宇、于潇、姚晟华、韩佩菁、邢佳蓓、张拓、熊子超、杨旭 (建筑) ;万月荣、张峥、许晓梁、程浩、洪文明、周旋、李璐、肖阳、李冰、金良、江昊、钟毓仁、李振国、耿柳珣、黄桥平、陈星、周胤卓、杨杰、戴嘉琦、张一 (结构)

总建筑面积:44.5万m2

设计时间:2013 (一期)

建成时间:2016 (一期)

摄影:邵峰

 

Logic and Image:Changsha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ZENG Qun WEN Xiaoqin
Abstract: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is a complex with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as its main function, which highlights the city identity and imag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tail of the overall layout,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pavilion structure and design intention of Changsha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It presents a large-scale urban landscape as a natural image, shapes a harmonious spatial logic, and expresses the multi-angle choice between construction and image presentation.
Keywords: function; logic; construction; image;
90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