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规划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李晓丹 李昕琪 王冠群 史芳 颜海馨 陈铭 张晨曦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近年来全国大范围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工作,对提升农村环境与生活质量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基于近年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工作经验,从规划发展方向、工作效率、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从各方参与者的角度着手,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美丽乡村 村庄规划 环境质量 实施管理
作者简介:李晓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昕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冠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史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颜海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晨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城市双修”视角下的煤矿废弃地综合研究(51778641);

 

0 引言

近年来,在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美丽乡村建设逐渐成为城乡规划的热点问题,各地纷纷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本文基于近年参与的北京市房山区、通州区多个美丽乡村规划工作经验,总结规划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从各方互联互动、协同工作角度出发,提出实用性工作建议,为今后的乡村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1 美丽乡村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丽乡村工作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树立地方产业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村庄特色,综合治理村庄环境,改善村民生活为工作重点,在全国普遍开展,相关工作已初见成效。但由于规划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存在问题,导致实施效果不佳,影响乡村建设工作。

1.1 各方参与者对规划理解不到位,规划缺乏实用性

基层政府部门作为规划工作的甲方,村民、村企业主作为规划受众方,均受专业限制,对规划理解片面:各级政府只注重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和近期的投资实施情况,忽视对美丽乡村战略的把控和远期发展规划的引导,导致“千村一面”,失去特色;村内管理人员对规划重视不足,机械配合,工作效率不佳;村民或村企业主仅关注村庄发展的美好愿景,忽视发展时序,导致对规划工作的误解。

1.2 多方利益协调不畅,实施受阻

规划工作涉及人地关系、用地指标等内容,影响多方利益,其中与村民和村企业主的关系最密切,受多方利益因素影响导致最后的治理效果不如人意,如小产权房整顿、绿化美化实施等。北京市房山区某村村庄绿化调研情况如图1所示,村庄内绿化为村民个人权属,村庄规划改建村内绿化后,村民自家蔬菜种植补偿、绿植后期维护费用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绿化项目实施不畅,给美丽乡村规划的实施带来一定阻力。

1.3 资金缺乏影响实施

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政策补助:通过对村庄现状问题的梳理,罗列出亟待改善提升的项目,依据一定的限额和比例,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投资估算表。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所列单价无法覆盖村庄建设实际发生金额,建设初期甚至后续的维护和管理费用依靠村庄自筹,就村庄产业和居民收入而言,部分村庄经济基础较差,而村庄产业前期投入较大、发展缓慢,村民收入较低,难以支撑建设资金,以至于在规划之初“焕然一新”,几年后“复旧如初”。

1.4 盲目套用标准,建设脱离实际

相对城市而言,村庄的风俗、习惯、地理、人文较为复杂,且由于地域、区位、乡村经济发展等差异,导致村庄之间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空间结构存在较大不同。村庄规划若盲目套用城市规划标准,不能做到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将使村庄建设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这是导致部分乡村规划难以落地的根本原因。

1.5 跟风发展,产业规划方向模糊

村庄产业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更好更快实施的强大后备力量。但由于缺乏有效规划引导,村庄产业发展粗放,受政策影响盲目跟风,近年来的产业规划趋于“同质化”:在“留住乡愁记忆”的号召下,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乡愁牌”“慢生活牌”已被打烂,大部分村庄第三产业出现“泡沫化”现象,难以看到发展前景;部分村庄第二产业由于生活污染对村庄环境造成较大负担,且创新性、科技性不强,被迫关停;村内大部分青壮年村民选择进城务工,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也使村庄产业断层,发展难以为继。北京市通州区某村的产业现状如图2所示,以村域内农业用地和拟建湿地公园为依托,发展自然旅游业,产业形势单一,特点不鲜明,亟待整合。

2 相应对策

村庄规划编制是自下而上提出诉求、自上而下把控实施、不断反馈磨合的过程。为真正解决规划工作中的问题,切实满足村庄及村民的利益和需求,保障规划顺利实施,需建立以村民为主体,上级政府、规划设计团队、村企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协作式工作方法,各方积极联动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调整对策(见图3)。

图1 北京市房山区某村绿化调研汇总

图1 北京市房山区某村绿化调研汇总

 

 

2.1 上级政府

2.1.1 明晰政策规章,保留规划弹性,因地制宜地调整方案

为正确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合理地推进相关建设工作,规划应依据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对乡村发展把控的新要求,对用地、生态、建设发展等指标进行严格把控,并与相关上位规划相衔接。

同时,对于村庄各项建设政策的规定宜设置一定弹性,适当调整有特殊情况的村庄建设指标,以满足实际需求。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依据村庄人口规模按比例配置,但部分乡村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历史遗存、地质条件,应提出特殊政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应局部增加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数量、缩短环卫设施服务半径以适应村庄的发展;居住分散的山地村落应以人为本,综合考量服务半径、出行便利度等因素,调整配置指标等。如北京市通州区某村因村域内规划湿地公园、平原造林等,绿化率远超美丽乡村规划指标,然而村庄内部缺乏公共绿化,未与村外形成联系,应酌情增加村庄绿化率标准,见缝插绿的同时完善村庄绿地系统(见图4)。

2.1.2 完善管理构架,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之初,应设立专项小组,梳理工作流程及责任构架,明确相关各级负责人、各方参与者和责任人的职责及工作内容,并组织相关人员集中学习,建立工作群促进深入交流,明晰各方职责,梳理各方建议,丰富所有参与规划工作人员的规划知识,提高参与者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效率,确保相关人员发挥最大作用。

2.1.3 整合相关资料,做好前期工作

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应尽可能收集详尽的历史、地理资料,确保规划适宜、顺利落地。但由于基层资料管理不规范,基础资料不健全,为后续的规划工作造成阻碍。在确立规划之初,应由规划设计团队深入调研,列出所需资料明细,政府部门安排各部门协调、整理完善各类基础数据,保证后续规划工作能做到综合考量。规划结束后,责令有关部门完善村庄资料管理流程,整理、安置村庄材料,以备后用。现整理乡村规划工作所需资料明细如表1所示。

图3 美丽乡村规划多方协作架构

图3 美丽乡村规划多方协作架构

 

图4 北京市通州区某村村庄绿化规划

图4 北京市通州区某村村庄绿化规划

 

表1 美丽乡村规划所需资料明细   

表1 美丽乡村规划所需资料明细

2.1.4 明确经费保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政府财政投资是美丽乡村建设初期的主要投资渠道,这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应拓宽渠道筹措资金,将政府财政补助、村庄集体经费、村民自筹经费、企业投资经费结合起来,落实后期各项设施的管护资金;建立保障监督机制,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定期观摩测评,督查排名,完善奖惩机制,在政府和村民之间建立信息互通渠道,增强公众参与度和建设成效的监督管理。

2.2 规划设计团队

2.2.1 针对规划问题,因地制宜地调整规划方案

1)应尽最大可能查清历史遗留问题,明晰行政界线,才能保证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顺利实施。

2)理清用地性质,严格遵守各类用地规划要求,确保规划合理合法、健康有序地进行。

3)遵守国家关于村庄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整合村庄资源,突出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发展。

4)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村民健康有序生活的基本保障,对于保留发展的村落,尽可能的完善,并依据人口结构、发展规模进行合理增建或改建,对于迁建引导村落,保障近期内村民的使用需求,同时考虑远期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应保障物质生活基础,还应满足精神需求。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应以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为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挖掘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建筑形制、空间布局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整体格局依据当地资源特色树立独特风貌,以达到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土地集约利用、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共建的效果。北京市通州区某村规划时通过扎根基层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入户调研等方式,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挖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调整规划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村庄问题。

2.2.2 协调各方意见,实现利益最大化

每个村庄规划的编制是各方共同参与的结果,规划设计单位应站在服务者角度,综合吸收各方意见,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协调各级政府在村庄规模、配建项目等方面的指标,在满足各项政策规章的前提下,整合利用土地资源,完善提升各项基础设施,按需配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美化村庄环境,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深入挖掘村庄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提出先进产业融合理念,点明村企发展创新点和商机,探求最好的发展条件,规划最适宜的发展方向,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如北京市房山区某村规划,在当地产业减量趋势下,规划团队提出关停小旧二产,保留与当地发展息息相关的农产品配送中心,保障村内利益。

2.2.3 发挥专业优势,保障规划实施

规划设计团队要正确定位自身工作,增强责任意识。深入调研,结合各村资源优势编制可行性强的实施方案,杜绝“落地难”问题;为远期发展规划建设时序,引导村庄未来发展;加强公众参与,依据群众意见及时适当调整设计方案;提出保障实施管理方式,如协调、动态管理及奖惩机制等,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美丽乡村工作少走弯路。

2.3 村内管理人员

2.3.1 发扬领导精神,强化规划意识

村内管理人员长期扎根基层协调各方面工作,对当地村庄状况最为了解。提高村内工作人员认识,加强其对规划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村内管理人员应发扬模范带头作用,在村内调研、村庄材料整理、村民意愿收集与反馈等工作中积极配合,与规划团队沟通,辅助了解现场情况,为村庄的发展前景提出实用性建议。

2.3.2 积极动员,广集民意,积极建言献策

村内管理人员通常是村民的传声者,应积极听取村民意见,及时反馈,才能在规划工作中极大地保障村民利益;在有政策限制时,及时与村民代表、相关人员沟通,传达政策精神,安抚民众情绪,合理安排工作,保障规划工作顺利推进。

2.3.3 提高管理水平,保障规划实施

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美丽乡村规划工作最直观的监督者和最有力的执行者。建议村内健全管理机制,分级监察,严格督导。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设立村内考评制度,依据考评实行奖励性补助,“以奖代补”地提供后期资金,以调动村民保护建设成果的积极性,保障乡村建设成果的后期运营。

2.4 村企业主

2.4.1 贯彻发展理念,遵守国家政策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制定的《2019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中指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三个统筹”:(1)农业内部统筹依托种养业提升种养业,推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循环、产加销一体、农文旅结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农业外部相关产业统筹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产业跨界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在生产两端、农业内外、城乡两头高位嫁接、相互交融、协调发展;(3)各方力量统筹与发改、财政、工信、住建、交通、文旅、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推进,各地乡村产业建设应结合实际情况,抓紧落实。

2.4.2 去粗取精,强化自身产业优势

乡村产业在精不在多,整顿、关停落败、建设能力薄弱的小微企业,如人气薄弱、跟风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较大负担的小型制造业等,才能有助于乡村生态治理,节约集约人力物力资源;深入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如历史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优势、交通区位条件等,以此为依托树立独特的产业定位;技术方面促进科研院校与企业双向对接,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多方助力的工作格局;对于部分不利于产业发展的村庄不必强求,保留乡愁记忆,还当地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北京市通州区某村的产业规划及创新模式如图5,6所示,可见其资源优势利用充分,发展架构合理,经营模式新颖。

2.5 村民

2.5.1 提高认识与参与度

村民是村庄的主人和使用者,村庄规划以提升生活质量、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为主要任务。对于本村的规划建设,村民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开展村庄规划工作时,村民应积极配合,帮助了解村内现状,提出生活需求及后期规划建议;规划开展的项目也需切合民意,以村民需求为主导;规划编制后需在村内公示,村民也应及时了解、积极反馈信息,参与到规划工作中。

2.5.2 转变观念,紧跟发展潮流

美丽乡村的建设将给村内带入新的风潮,影响并改变村民原有生活方式。村民应解放思想,紧跟时代大局,对有利于村内建设发展的新规,积极接纳配合,加强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乡村建设也应注重村民的自建自治,自发地参与、推动、主导建设。

图5 北京市通州区某村产业规划

图5 北京市通州区某村产业规划

 

图6 北京市通州区某村产业创新模式

图6 北京市通州区某村产业创新模式

 

3 结语

美丽乡村规划工作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需各方参与者在多方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各司其职,积极沟通,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1]于法稳,李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9):222-227.

[2]梁爱文.乡村振兴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新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5):48-55.

[3]仇传辉.城乡融合战略视野下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取向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8(6):32-34.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eautiful Village Planning
128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