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环境需水的盲肠河道活水工程设计与运行
1 项目概况
板桥溪是位于海口市美兰区的一条小河,原是美舍河汇流入海甸溪的一条分支流,1958年围海造田时将文明东路以南至美舍上村河段填平造地,从而使板桥溪成为一条独立汇入海甸溪的小河(见图1)。河长570 m,河宽10~30 m,集水面积为1.02km2,多年平均流量0.03m3/s,河道形态较为顺直,承担文明东路、青年路一带的排水,下游在白龙北路与长堤路相交的环岛附近入海甸溪,河道水位随潮汐周期性变化。由于排水系统不完善,约3 000m3/d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垃圾倾倒河道现象突出,底泥污染严重,使之成为一条污染严重的臭水沟,严重影响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和周边居民生产生活。
2016年4月,为了实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目标,海口市启动了鸭尾溪、板桥溪等11个水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引用社会资本,采用PPP模式进行建设,并长效运营15年。在采取了控源截污、内源清理、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治理后,板桥溪的水环境质量有了根本性改变,获得了周边居民和政府的普遍好评。本文重点介绍项目的活水方案。
2 活水方案
2.1 活水必要性
由于河道集水面积小,截污前主要靠污水补给,截污后河道断流(低潮位期间),河床裸露,影响观感(见图2);涨潮期间进入河道的部分鱼类未及时随退潮退入下游而被困于洼地,被人为追逐捕捞或因洼地干涸而死亡;另外板桥溪属于感潮河道,水流方向随潮汐往复运动,河道洼地存水被潮汐顶托至河道末端,导致末端水质较差,影响河道整体治理效果,也不利于河道生态系统恢复。2018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合理调配水资源,加强流域生态流量的统筹管理,逐步恢复水体生态基流,对河道进行活水保质,加快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的工作要求。
为了恢复河道生态流量,改善河道观感,对板桥溪进行生态补水,盘活河道洼地存水,保护河道水质,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提升河道整体治理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2.2 潮汐资料
根据海口站1974~2015年潮位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潮位0.73m(85高程,下同),多年平均最高潮位为2.14m,多年平均最低潮位为-0.68m,实测最高潮位3.45m,实测最低潮位为-0.88m,11月~翌年4月多年平均最高潮位为1.89m,12月~翌年3月多年平均最高潮位为1.83m。本海域潮汐属不规则日潮混合潮型,1个月内日潮天数为15~18d,其他时间为正规半日潮,且潮汐不等现象显著,日潮平均涨潮历时15h,半日潮平均涨潮历时5.5h。
2.3 活水规模
板桥溪集水面积1.02km2,多年平均流量0.03m3/s(2 600m3/d)。根据《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Z712-2014),生态流量按Tennant法确定,考虑到河道规模小,生态流量按按多年平均流量的40%考虑(45m3/h),枯水期月处于“极好”水平,丰水期处于“好”水平,见表1。
表1 不同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的流量百分比
Tab.1 The percentage of flow corresponding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rivers

2.4 活水方案
根据现场查勘,板桥溪周边自然水体主要有美舍河、海甸溪和横沟河等,综合考虑,拟在板桥溪板桥溪河口的海甸溪设置活水泵站,将海甸溪的河水提升后排入板桥溪末端,对板桥溪进行生态补水,恢复河道生态流量,为了确保低潮位期间可以对板桥溪进行生态补水,提高生态补水保证率,补水最低水位按-0.68 m(多年平均最低潮位)考虑。活水方案见图3。
2.5 调度规则
板桥溪治理以后,河底高程约0.2~0.75m,当潮汐水位降至0.80m时,河道即将见底,开启活水泵站,将海甸溪河水提升后排入板桥溪末端,对板桥溪进行生态补水;涨潮时,潮汐水位逐步升高,当潮汐水位再涨至0.80m时,河道断流现象消失,可以考虑关闭活水泵站,减少能耗,降低运行成本。活水调度规则见图4。
3 实施效果
2018年6月中旬,活水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在退潮期间对板桥溪进行生态活水,有效的改善了河道水动力条件,避免洼地存水长期滞留,河道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尤其河道末端的水质有了根本性改变,整体提升了板桥溪治理效果。2018年7月~2019年1月共计7期监测结果见表2(数据摘自海口市生态环境保护局网站),水质连续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实施效果见图5。
4 结语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保质、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开展治理工作。从源头控制污染物向水体排放是黑臭水体整治最有效的工程措施,在解决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后,水质会得到改善。一些规模较小的河道,地表径流小,旱季主要依靠污水进行补给,在截污后,普遍断流,影响观感,也不利于河道生态系统恢复。采取生态补水工程,恢复河道生态流量,不仅有利于改善河道水动力条件,盘活河道洼地存水,还有利于河道水质稳定,提升河道整体治理效果,尤其是那些受潮汐影响的盲肠河道。实践表明,结合具体项目的特点,针对性的采取活水措施,可以进一步改善水质和感官指标,利用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对局部细节进行适当处理,跌水曝气,增加水体溶解氧,还能营造出较好的滨河景观,达到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提高城市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