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产出的影响研究
作为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建筑业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上,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行业或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回顾建筑业在过去四十年TFP的增长状况对政府有关部门在下一阶段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测算建筑业TFP,因研究方法和选取数据不同,现有研究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例如:李忠富等人采用DEA方法分析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认为1998~2007年建筑业的产业效率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尤其是2004年以后,产业外部效率直线下降;史修松等人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分析建筑业TFP,得到1993-2003年中国建筑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2.4%;崔秀敏采用SFA方法分析建筑业的技术效率,认为2001-2010年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是明显的资本驱动型,且技术效率水平不高。
现有研究仍存在改进的空间。研究方法上,DEA和SFA均无法明确反映出中间投入对TFP的影响,而Hulten发现中间投入对行业TFP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张兴龙发现经过产业链的传导,中间投入在行业间的流动也会对其他行业TFP的改善发挥积极作用。由于没有考虑中间投入,现有研究多是采用单平减方法计算产出增长率,并且官方的增加值指数多被用作平减指数。单平减方法的核心假定是行业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动一致,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行业分工的深化使得一个行业的生产活动中往往采用多种来自其他行业的产出作为中间投入,一个行业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动是其生产活动中所用各种中间投入价格变动的综合结果,较难与其总产出价格变动保持一致。另外,Wu认为官方的增加值指数低估了价格变动,高估了实际增长率。研究数据上,大多数现有研究用资本存量测算资本投入、就业人数测算劳动投入,这种用要素存量替代服务流量的做法忽视了要素投入质量的改善,往往低估了实际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从而高估了TFP。
为了改进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中间投入考虑不足和数据测算有待斟酌的问题,本文采用国际上广泛运用的KLEMS方法测算建筑业TFP,此方法基于行业的总产出生产函数,考虑了中间投入的重要作用。同时,本文遵循理论方法测算产出和投入,力求使TFP的测算结果更为准确,在此基础上探讨TFP在建筑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1 KLEMS方法和数据来源
建筑业的总产出生产函数表示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中间投入和TFP的函数,见式(1)。
Y=AF(K,L,X) (1)
式中:Y、K、L、X和A分别代表建筑业的总产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中间投入和TFP。
本文假设:(1)生产函数为超越对数型(translog form);(2)厂商在要素市场上是价格接受者;(3)完全的要素投入利用和规模报酬不变,总产出增长率可以表示为所有要素投入的加权增长率与TFP增长率之和,见式(2)。

其中:vT代表TFP增长率,权重分别为
根据Tornqvist数量指数方法,建筑业的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中间投入增长率分别表示为各细分类别要素投入增长率的加权之和,权重定义为各细分类别要素投入成本占对应要素投入总成本的份额,见式(3)。

式中:k、l和x分别代表建筑业的资本类别、劳动类别和中间投入类别;Kk、Ll和Xx分别表示资本类别k的资本投入量、劳动类别l的劳动投入量和中间投入类别x的中间投入量。权重分别为
从增加值角度,总产出增长率又可以表示为式(4)。

其中:V是建筑业的实际增加值,
式(4)是双平减核算式,将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用各自的价格指数平减后,实际增加值增长率可由产出增长率扣除以中间投入占总产出比重为权重加权的中间投入增长率后除以增加值占总产出比重计算得到。
联立式(2)与式(4)得到建筑业的增加值增长率表达式,见式(5)。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经济行业生产率数据库,该数据库由伍晓鹰团队建立并维持更新,严格按照KLEMS标准构建行业层次的投入产出数据,满足生产函数分析以及TFP测算的数据要求。具体而言,该数据库构建了时间序列的投入产出表和分行业的价格指数,满足采用理论上的双平减方法计算行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数据要求。投入方面,该数据库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资本存量,并测算资本使用成本,最终得到资本服务;建立包含性别、教育、年龄和行业四个维度详细劳动类别的工作时间和对应的小时报酬数据,最终得到劳动服务。
2 结果分析
2.1 建筑业TFP增长率及其在总产出和增加值增长中的作用
本文以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份为时间节点,将整个时期划分为五个分时期。建筑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增长率在各时期的分解结果如表1所示。分析如下:
(1)1978~2018年,建筑业总产出的年均增长率为9.5%,其中1.1%来自资本投入、1.1%来自劳动投入、7.6%来自中间投入和-0.4%来自TFP。中间投入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度高达80%,可见其作用不容忽视。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度均为12%,而TFP处于下降中。由此可知,建筑业总产出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尤其是中间投入,TFP对总产出增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分时期来看总产出增长率的分解结果发现,中间投入增长率在2002~2007年前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资本投入增长率在各时期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仅在最后一时期稍微下降;劳动投入增长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TFP在各时期的波动性较大,其在1992~2001年出现下降,在2002~2007年取得短暂的增长,之后呈下降趋势。各要素投入的综合结果使得总产出增长率在2002~2007年前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3)表1同时给出了基于增加值增长率的分解结果。整个时期,建筑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7.0%,其中4.1%来自资本投入、4.2%来自劳动投入和-1.3%来自TFP。资本和劳动投入对增加值的增长发挥同等作用,TFP对增加值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TFP在各时期的增长趋势与基于总产出增长率的分解结果较为一致,在此不再赘述。由于TFP在增加值增长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其较大的波动性导致了增加值增长率在各时期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如TFP增长率在1992~2001年和2008~2011年出现大幅下降,且下降幅度高于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率,使得增加值增长率在这两个时期相比前一时期出现了大幅回落。
2.2 建筑业TFP的变动轨迹
1978~2018年,建筑业TFP的逐年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TFP在整个时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国于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此时建筑业的体制改革处于摸索阶段,建筑业的技术、材料、设备等虽然有了进步,但是仍然比较落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建筑业TFP在1978~1980年出现短暂上升,而后转入下降。198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随后有关部门针对建筑业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办法,如工程招标投标制度、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推动了建筑业的体制改革,激发了建筑业企业的活力。因而,廖玉平认为1984年是建筑业改革的春天。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促进了建筑业TFP自1985年起出现大幅上涨,并一直持续到1992年,其中1990年TFP的下降主要是受1989年政治冲击的影响。纵观TFP在整个时期的增长表现,1984~1992年是中国建筑业TFP上升维持时间最长的时期。
建筑业TFP自1993年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并且受随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其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2年。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市场逐渐向世界打开,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和投资进入国内市场。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了中国建筑业TFP自2003年起出现上升并持续到2007年。而随后的2008年金融危机不仅给中国整体经济带来重创,也导致建筑业TFP出现下降。中央政府于2008年底启动的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进一步加大了资本投入,并且自2012年起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仅GDP增长率出现下降,以往依赖财政刺激实现增长的模式所带来的过度能源消耗、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致使建筑业TFP维持着下降趋势。始于2015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2017年的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均要求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TFP以实现集约型增长。得益于政策红利,建筑业TFP的下降趋势自2015年起得到改善。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TFP结果明显低于现有研究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研究采用官方增加值指数平减现价增加值,并且现有研究采用单平减方法,忽视了中间投入及其价格变动,两者导致实际增加值增长率被大幅高估。投入方面,现有研究多采用资本存量测算资本投入、就业人数测算劳动投入,忽视了要素投入质量改善,从而低估了实际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产出和投入两方面的测算误差导致现有研究大幅高估了建筑业TFP。
3 结 语
建筑业在我国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其长期可持续性增长与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紧密相关。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建筑业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科学地测算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国际上广泛运用的KLEMS方法并遵循理论测算产出和投入指标,分析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78~2018年的增长情况。结果发现,就建筑业总产出而言,其增长主要源自于中间投入增长,资本和劳动投入贡献较小,全要素生产率起到抑制作用;就建筑业增加值而言,其增长主要源自于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两者发挥同等促进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同样起到抑制作用,且其较强的波动性导致增加值增长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因此,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仍然依赖于要素投入,而不是效率推动,这不利于其长期发展。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建筑企业仍需不断通过创新或引进新技术以改善其技术水平,并且,在现有要素投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这些均有利于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
[2] 廖玉平.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历程[J].建筑,1999(1):23-25.
[3] 张兴龙.投入产出关联对资源错配损失效应的放大机理及实证——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9(4):23-36.
[4] Hulten C.Growth Accounting with Intermediate Input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8(3):511-518.
[5] Wu H.X.Measuring China’s GDP Level and Growth Performance:Alternative Estimates and the Implications[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0(4):475-499.
[6] 王幼松,苏泊雅,张扬冰,等.产业集聚对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建筑经济,2020(12):9-14.
[7] 谭丹,王广斌,曹冬平.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1901-1907.
[8] 凌郁,司礼贤.全要素生产率在建筑业生产效率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4(24):177.
[9] 段宗志,彭志胜.中国区域建筑业TFP增长多因素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9):54-57.
[10] 刘炳胜,陈晓红,王雪青,等.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生产效率变动的差异与空间趋同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14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