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梯抗震减震技术研究综述
0 引言
目前钢筋混凝土楼梯的设计理论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中, 主体结构整体计算时对楼梯进行简化处理, 不考虑楼梯对主体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只考虑楼梯传递到主体结构的竖向荷载, 楼梯按静力理论孤立进行设计
1 楼梯震害
2000年王亚勇等
2005年胡庆昌
2008年汶川地震中, 楼梯结构发生的震害比较严重。王亚勇
2013年曹进等
2 楼梯抗震减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2.1国外研究现状
1982年Saqib等
2008年Gaetano等
2007年Sang等
2009年Higgins
2013年Pantoli等
2.2国内研究现状
1996年曹万林等
1998年曹万林等
2012年朱玉玉
2012年涂军
2012年马进等
2013, 2014年肖疆等
2013年郭磊
2014年杨俊杰等
3 楼梯抗震减震性能的理论研究
3.1国外研究现状
1987年Fardis等
1995年及1996年Ahmed等
2006年Wadud等
2007年Sezen等
2012年Singh等
2014年Ajagbe等
2015年Kumbhar等
3.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楼梯抗震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两种:“抗”与“放”。“抗”的思路是楼梯与主体结构刚性连接, 在整体计算时要考虑楼梯的影响。“放”的思路是采用在梯段板下端与平台梁的连接处设置滑动支座、减震支座等方式来消除梯段板的斜撑作用, 在整体结构分析时不需计入楼梯的影响。
3.2.1“抗”的思路
(1) 关于楼梯本身的研究
2009年刘小虎
2012年涂军等
2014年丁永刚等
(2) 楼梯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
1986年傅学怡
2002年王奇等
2009年焦柯等
文献
文献
3.2.2“放”的思路
(1) 关于滑动支座的研究
2010年周劲炜等
2013年宋一秋
2014年李静等
2014年徐建等
(2) 关于减震支座的研究
2002年周玮
2014年周云等
2014年刘源等
2014年邹红灵等
(3) 关于增设梯柱的研究
文献
2011年王威等
4 中国、美国、日本规范关于楼梯抗震减震设计的规定
4.1中国规范关于楼梯抗震减震设计的规定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2) 《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 (11G101-2)
(3)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G310-1~2)
4.2美国规范关于楼梯抗震减震设计的规定
美国标准《Prestandard and commentary for the seismic rehabilitation of buildings》 (FEMA 356)
4.3日本规范关于楼梯抗震减震设计的规定
日本多高层建筑中的楼梯多采用钢楼梯
5 问题与展望
5.1问题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2) 现行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11G1101-2)
(3) 近几年不少学者提出消能减震楼梯, 在普通楼梯梯段板与梯梁的断开连接位置设置消能减震支座, 减震支座置于结构内, 成为结构一部分, 导致减震支座后期无法检修和更换, 并且减震支座构造复杂, 施工难度大。
5.2展望
众多学者和研究者关于楼梯抗震减震的研究, 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 研究工作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结合当前研究成果和尚存在的问题, 今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展开研究:
(1) 进一步明确楼梯参与结构整体性能的研究, 形成统一的计算理论。
(2) 可以从基于性能化抗震设计的角度进行楼梯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3) 设计带滑动支座的楼梯, 应该设计一种经济又方便施工的滑动支座;设计减震耐震支座的楼梯, 应设计简单又经济的构造形式, 并进行带减震耐震支座形式楼梯的试验研究。
(4)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可以采用钢楼梯代替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楼梯, 并深入研究钢楼梯代替钢筋混凝土楼梯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并进行试验研究。
[2]沈靓, 张瑜中, 吴季柏, 等. 框架楼梯参与结构抗侧体系工作的有限元分析[J]. 工程与建设, 2010, 24 (1) :77-79.
[3]孙喜晶.框架结构楼梯间的抗震设计初步研究[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10.
[4]王建强, 张艳玲, 张铭, 等. 楼梯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 世界地震工程, 2013, 29 (4) :59-66.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6]宋一秋. 框架结构平行双跑板式楼梯等效静力设计法及新型半刚性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13.
[7]张翼.钢筋混凝土楼梯抗震性能设计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 2010.
[8]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管理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统一培训教材[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10.
[9]王亚勇, 皮声援. 台湾9·21大地震特点及震害经验[J]. 工程抗震, 2000 (2) :42-46.
[10]胡庆昌.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与楼梯的震害及设计建议[J]. 建筑结构, 2005, 35 (11) :31-32.
[11]王亚勇.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抗震概念设计[J]. 建筑结构学报, 2008, 29 (4) :20-25.
[12]尹保江, 黄世敏, 程绍革, 等. 汶川地震中建筑楼梯震害原因分析 [C]//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与重建研讨会.北京, 2008.
[13]李碧雄, 王哲, KHALID M MOSALAM, 等.浅析汶川地震中楼梯的破坏特征[C]//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抗震减灾专题学术讨论会. 成都, 2009.
[14]RICCI P, LUCA F D, VERDERAME G M. 6th April 2009 L′Aquila earthquake, Italy: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performance[J].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1, 9 (1) :285-305.
[15]WENG Y K, PAMPANIN S, ELWOOD K.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in the 22 February Christchurch (Lyttelton) earthquake[J]. Bulletin of the New Zealand Society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1, 44 (4) : 223-233.
[16]曹进, 李碧雄, 邓建辉, 等. 芦山地震砌体结构震害分析[J]. 建筑结构, 2013, 43 (24) :28-32.
[17]SAQIB M N, AHMAD S.A closer look into the design of stairs[J].27th Annu.Convention of the nst, 1982 (3) : 201-206.
[18]GAETANO D C, LUIGI F, FEDERICO M M. Lateral-loading tests on a real RC building including masonry infill panels with and without FRP strengthen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08, 20 (6) : 419-431.
[19]SANG B K, YOUNG H, ANDREW S.Experimental assessment of vibration serviceability of stair system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7, 64 (2) : 253-259.
[20]HIGGINS C. Prefabricated steel stair performance under combined seismic and gravity loads[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9, 135 (2) :122-129.
[21]PANTOLI E, WANG X, CHEN M, et al. Shake table testing of a full-scale five-story building: performance of the major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egress and fa?倞ades [C]//Structures Congress 2013.Pittsburgh, 2013:1447-1459.
[22]WANG X, ASTROZA R, HUTCHINSON T C, et 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behavior of prefabricated steel stairs in a full-scale five-story building shake table test program[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015, 44 (14) :2507-2527.
[23]曹万林, 庞国新, 李云霄. 带楼梯框架弹性层刚度的试验研究[J]. 世界地震工程, 1996, (2) :29-32.
[24]曹万林, 庞国新, 李云霄. 带楼梯框架弹塑性工作性能研究[J]. 世界地震工程, 1996, (3) :52-56, 64.
[25]曹万林, 胡国振, 周明杰, 等. 钢筋砼框架与楼梯共同工作性能试验研究 [C]//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昆明, 1996.
[26]曹万林, 王光远, 刘建民, 等. 异型柱框架楼梯间结构层刚度及其衰减过程的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1998, 19 (1) :58-65.
[27]朱玉玉. 钢筋混凝土框架楼梯间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12.
[28]赵均, 侯鹏程, 刘敏, 等. 混凝土框架楼梯结构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4, 35 (12) :44-50.
[29]涂军.钢筋混凝土框架楼梯间振动台试验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12.
[30]赵均, 侯鹏程, 刘敏, 等.混凝土框架楼梯设置滑动支座的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14, 35 (3) : 53-59.
[31]马进, 李碧雄, 王哲.带楼梯构件框架结构静力推覆试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 2012, 44 (S1) : 115-123.
[32]肖疆. 框架结构楼梯震害原因分析及加固和改进措施研究[D].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3.
[33]肖疆, 尹保江, 程绍革, 等. RC框架结构楼梯震害的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J]. 建筑结构, 2014, 44 (5) :12-16.
[34]郭磊. 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的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5]杨俊杰, 蒋松梁.带有相互垂直楼梯的框架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4, 42 (6) :660-664.
[36]FARDIS M N, SKOUTEROPOULOU A M O, BOUSIAS S N. Stiffness matrix of free-standing helical stairs[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987, 113 (1) :74-87.
[37]AHMED I, MUQTADIR A, AHMAD S. Design basis for stair slabs supported at landing level[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995, 121 (7) :1051-1057.
[38]AHMED I, MUQTADIR A, AHMAD S. Design provisions for stair slabs in the bangladesh building code[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996, 122 (3) : 262-266.
[39]WADUD Z, AHMAD S. Design charts for helicoidal stair slabs with landing at midspan[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6, 132 (2) :312-320.
[40]SEZEN H, ACAR R, DOGANGUN A, et al. Dynamic analysis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inaret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7, 30 (8) : 2253-2264.
[41]SINGH N S, CHOUDHURY S. Effects of staircase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CC frame build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4 (4) :1336-1350.
[42]AJAGBE W O, RUFAI O A, LABIRAN J O.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free-standing staircase[J]. Niger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2014, 33 (4) :610-617.
[43]KUMBHAR O G, KUMAR R, ADHIKARY S. Effect of staircase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C frame building[J]. Earthquakes & Structures, 2015, 9 (2) :375-390.
[44]熊进刚, 程文瀼, 周奎, 等. 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变形的计算[J]. 建筑结构, 2001, 31 (5) :26-28.
[45]熊进刚, 李艳, 陈卓英.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踏步对刚度及变形影响的研究[J]. 南昌大学学报 (工科版) , 2001, 23 (2) :39-42.
[46]刘小虎. 框架结构中楼梯的抗侧刚度分析[J]. 工业建筑, 2009, 39 (S1) :334-337.
[47]涂军, 赵均, 朱玉玉, 等. 斜梯板双层配筋的混凝土框架楼梯间单元地震响应分析[C]//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Ⅰ) .哈尔滨, 2012.
[48]丁永刚, 王建强, 张铭. 不同类型结构中楼梯受力性能研究[J]. 世界地震工程, 2014, 30 (2) :122-128.
[49]傅学怡. 高层建筑结构中现浇楼梯对抗侧刚度的影响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1986, 7 (3) :11-25.
[50]王奇, 马宝民.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梯对整体结构的影响[J]. 建筑结构, 2002, 32 (4) :27-29, 69.
[51]焦柯, 吴文勇, 黄真康, 等. 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工作的计算分析[J].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09, 16 (3) :3-6.
[52]焦柯, 陈润辉. 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工作的弹塑性分析[J]. 建筑结构, 2009, 39 (S2) :94-97.
[53]张望喜, 易伟建, 肖岩, 等. “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教学楼框架与楼梯共同工作性能[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6 (2) :38-45.
[54]代红军, 祁皑. 基于ETABS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与楼梯共同工作性能分析[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9, 29 (6) : 136-142.
[55]汪梦甫, 郭新华. 楼梯对教学楼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1, 33 (3) :20-28.
[56]吴小宾, 冯远, 熊耀清, 等. 带楼梯框架结构静力推覆分析及弹塑性性能研究[J]. 建筑结构, 2011, 41 (3) :31-35.
[57]敬艳梅, 张新培, 田志鹏. 大震作用下板式楼梯框架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J]. 世界地震工程, 2012, 28 (1) :69-80.
[58]全学友, 米伟, 张智强. 汶川地震中楼梯结构的破坏现象及对策[J]. 建筑结构, 2009, 39 (11) :75-77.
[59]周劲炜, 周庆伟, 何鹏辉, 等. 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结构设计[J]. 建筑结构, 2010, 40 (9) :133-136.
[60]李静, 魏沐杨, 黄狄防, 等. 预制楼梯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C]//第四届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会议论文集.南京, 2014.
[61]徐建, 李海洲, 王玮. 预制混凝土楼梯在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中的设计与应用[J]. 建筑结构, 2014, 44 (13) : 44-46, 23.
[62]周玮. 基础隔震中的建筑构造[J].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6) :969-972.
[63]刘一威.对耐震楼梯结构的探索[J]. 建筑结构, 2011, 41 (S1) :305-307.
[64]刘一威.梯板横方向地震效应及混凝土楼梯耐震设计[J]. 建筑科学, 2012, 28 (7) :93-96.
[65]刘一威.在混凝土耐震楼梯梯板侧边设置缓冲构造[J]. 建筑结构, 2013, 44 (S1) :1142-1144.
[66]周云, 林松伟, 卢德辉, 等. 罕遇地震下消能减震楼梯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 广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13 (4) :59-64.
[67]周云, 林松伟, 卢德辉, 等. 消能减震楼梯的减震原理与减震效果分析[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4, 36 (3) : 14-20.
[68]刘源, 辛力, 曾凡生, 等. 楼梯间减震防倒塌支座设计与探讨[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 34 (6) :66-73.
[69]邹红灵, 王小虎, 蒲杰, 等. 高烈度区框架结构柔性连接楼梯间减震分析[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4, 34 (6) : 58-61.
[70]王国弢. 楼梯间处短柱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8.
[71]代红军, 祁皑. 考虑楼梯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 福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8 (2) :259-265, 285.
[72]金来建, 景辉. 楼梯间不同做法对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J]. 建筑结构, 2012, 42 (S2) :306-316.
[73]王威, 薛建阳, 罗大明, 等. 建筑楼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震害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 31 (5) : 157-165.
[7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75]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G101-2 [S].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2011.
[76]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G310-1~2 [S].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2015.
[77]Prestandard and commentary for the seismic rehabilitation of buildings: FEMA 356 [S]. Washington D.C.: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2000.
[78]Reducing the risks of nonstructural earthquake damage-A practical guide: FEMA E-74 [S]. Washington D.C.: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2011.
[79]日本免震构造协会.免震建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