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焦炭塔TMD减振方案研究
0 引言
石油化工企业大型焦炭塔系统一般包括焦炭塔塔体 (双塔形式存在) 、混凝土框架支承结构、钢框架 (往往为高耸结构) 以及大型管线等
物料反应引起的大型焦炭塔的振动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企业的设计、管理人员。然而引起焦炭塔振动的动力荷载具有随机性、复杂性, 难以准确模拟, 且大型焦炭塔系统包含结构、设备、工艺等多个专业, 对仅掌握结构专业的研究人员来说, 振动研究工作已成为瓶颈。目前, 国内外关于大型焦炭塔减振研究的资料极少, 尚无成熟研究成果可以借鉴。
本文运用结构动力学基本知识对焦炭塔振动原因、自振特性进行分析, 结合振动测试结果, 建立合理的动力时程函数, 通过MIDAS Gen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动力模拟, 将时程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 验证动力函数的准确性。在焦炭塔顶部安装TMD, 计算分析不同工况下不同质量的TMD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并提出保证TMD减振效果的建议。
1 工程概况
某大型焦炭塔由混凝土框架 (标高0.000~25.700m) 、焦炭塔塔体 (双塔, 标高25.700~56.700m) 、钢框架 (标高25.700~114.407m) 三部分组成 (图1) 。混凝土框架柱截面尺寸为3 000×3 000, 梁截面尺寸为3 000×3 000, 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50;钢框架及焦炭塔塔体所用钢材均为Q345B。每个塔体根部通过48个M64地脚螺栓与混凝土框架相连接;钢框架柱根部通过地脚螺栓连接于混凝土框架顶部;钢框架与焦炭塔塔体相互独立, 之间无连接, 如图1, 2所示。
2 振动测试
2.1 测试方案
激励方式为环境激励, 测点主要集中布置在以下部位:1) 混凝土框架柱顶、梁跨中位置 (共12个测点) ;2) 焦炭塔塔体 (共6个测点) ;3) 钢框架柱顶、梁跨中位置 (共42个测点) 。共获得60个测点的速度及加速度信号
2.2 测试结果
表1为钢框架和焦炭塔塔体部分测点时域与频域振动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1) 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 本工程处于7度设防区,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场地类别为Ⅳ类, 多遇地震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经计算为0.057 (结构已按小震不坏进行设计)
钢框架和焦炭塔塔体部分测点时域和频域振动测试结果表1
结构 |
标高 /m |
测试 方向 |
最大速度 / (mm/s) |
最大加速度 / (m/s2) |
主频率 /Hz |
焦炭塔 塔体 |
42.200 |
横向 |
11.17 | 0.116 | 1.63 |
纵向 |
11.44 | 0.135 | 1.88 | ||
52.200 |
横向 |
16.44 | 0.158 | 1.75 | |
纵向 |
16.93 | 0.191 | 1.80 | ||
钢框架 |
72.000 |
横向 |
30.59 | 0.202 | 1.05 |
纵向 |
23.52 | 0.204 | 1.43 | ||
111.404 |
横向 |
89.76 | 0.592 | 1.05 | |
纵向 |
73.72 | 0.662 | 1.43 |
3 自振特性计算分析
采用MIDAS Gen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弹性分析, 混凝土框架及钢框架均采用梁单元, 焦炭塔塔体采用板单元;混凝土弹性模量为34 500MPa, 钢材弹性模量为206 000MPa。分以下两种工况:1) 工况一。一个塔空载, 另一个塔满载 (物料达到塔体高度的2/3时为满载) 。塔满载质量为3 600t (包括塔体自身质量约700t, 塔内物料约2 900t) 。2) 工况二。两个塔内物料均为1 450t (满载的一半, 物料达到塔体约高度的1/3时为满载的一半) 。参考文献
通过两种工况下结构自振特性的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1) 从第1, 2阶振型情况看, 振型向量坐标最大值位置在钢框架顶部, 焦炭塔塔体变形相对于钢框架很小, 焦炭塔塔体顶部X, Y向坐标值不足钢框架顶部位移的1/10。结合第1, 2阶振型图及振型方向因子, 可以确定第1, 2阶振型为钢框架横向、纵向弯曲振型
焦炭塔前4阶模态频率与振型描述表2
工况 |
模态 | 频率/Hz | 振型描述 |
工况一 |
1 |
1.466 | 钢框架横向 (Y向) 弯曲 |
2 |
1.701 | 钢框架纵向 (X向) 弯曲 | |
3 |
1.950 | 焦炭塔塔体及钢框架整体横向弯曲及绕X轴转动 | |
4 |
2.080 | 焦炭塔塔体及钢框架整体纵向弯曲及绕Y轴转动 | |
工况二 |
1 |
1.472 | 钢框架横向 (Y向) 弯曲 |
2 |
1.712 | 钢框架纵向 (X向) 弯曲 | |
3 |
2.222 | 焦炭塔塔体及钢框架整体横向弯曲及绕X轴转动 | |
4 |
2.363 | 焦炭塔塔体及钢框架整体纵向弯曲及绕Y轴转动 |
(2) 焦炭塔内物料反应直接激起的应是第3, 4阶模态的振动响应。原因如下:1) 第3, 4阶振型不仅包含钢框架的侧向弯曲, 同时也包括焦炭塔塔体的侧向弯曲, 最大位移位置仍是钢框架顶部, 但钢框架顶部的最大位移仅为焦炭塔塔体顶部最大位移的2倍左右;而实测结果是钢框架顶部最大加速度约为焦炭塔塔体顶部的3~4倍, 考虑到实测值为多阶振型叠加结果, 与单阶振型位移相比会存在一定差异, 但可以认为计算与实际测试结果比较匹配。2) 两种工况下第3, 4阶模态频率计算值均比较接近, 且不同工况下, 相应模态频率相差仅为0.3Hz左右;而实测结果表明, 焦炭塔塔体横向及纵向振动频率实测值亦非常接近, 均在1.63~1.88Hz之间波动, 波动幅度约为0.25Hz;计算模态频率及其特点与实际测试结果接近。综上分析可得出, 焦炭塔内物料反应直接激起的是结构整体的第3, 4阶模态的振动响应。
4 振动原因
在生焦过程中焦炭塔塔内物料 (主要是弹丸焦) 及气流对焦炭塔筒壁产生较大激励, 使得焦炭塔第3, 4阶振型被激起, 引起塔体晃动, 塔体晃动带动上部大油气管线晃动, 且引起整个结构晃动。
5 减振方案研究
要使结构及管线晃动减小, 重在减小焦炭塔塔体的晃动。减小焦炭塔塔体晃动的方法为在塔体顶部安装协调质量阻尼器 (简称TMD) , TMD是一个小的振动系统, 由质量块、弹簧系统和阻尼系统组成。原结构加入TMD后, 其动力特性会发生改变, 当原结构承受动力作用而剧烈振动时, 由于TMD质量块的惯性而向原结构施加反向作用力, 其阻尼也发挥耗能作用, 从而使原结构的振动反应明显减弱
5.1 减振振型选择
焦炭塔内物料反应激振直接引起第3, 4阶模态的振动响应。因此, 需针对第3, 4阶模态进行减振分析。
5.2 激振荷载模型
焦炭塔因物料无规律撞击塔壁引起结构振动, 该激振荷载随机性太大难以模拟。考虑最不利荷载, 假设在焦炭塔塔体施加频率与结构固有频率相同的正弦动力荷载 (图6) 激起结构共振, 分析该工况时结构的动力响应。该荷载模型为:
式中:PH为正弦动力荷载;p0为正弦动力荷载最大值, p0以塔体标高52.2m处加速度响应实测值为依据确定;fs为正弦动力荷载频率, 与第3阶或第4阶模态频率一致;t为时间。
5.3 确定模态质量
MIDAS Gen模态分析结果得到的振型是振型正交归一化后的振型, 即得到的模态质量为1,
加入TMD后的振型为第3阶或第4阶振型中焦炭塔塔顶部振型分量归一化后的振型。
工况一:第3, 4阶振型按塔体顶部振型分量归一化之后的模态质量如下:
工况二:第3, 4阶振型按塔体顶部振型分量归一化之后的模态质量如下:
5.4 TMD减振效果分析
根据不同工况、不同模态, 在焦炭塔塔顶位置施加不同质量的TMD
(1) 工况一时 (一个塔满载、一个塔空载) , 第3阶、第4阶的模态频率、振型参与质量都很接近, 仅仅是振动方向不同。当单个塔体顶部的TMD减振器的有效质量为37t时, 钢框架及焦炭塔塔体的减振率可达70%以上。在该工况下满载塔的响应明显大于空载塔的响应, 故两塔顶部应都安装有效质量为37t的TMD减振器。
(2) 工况二时 (两塔均为半载) , 对第3阶模态 (2.22Hz) 减振分析, 可知TMD总有效质量为55t时, 钢框架及焦炭塔塔体减振率才能达到70%以上。而对第4阶模态 (2.36Hz) 减振分析, 可知TMD总有效质量为68t时, 钢框架及焦炭塔塔体的减振率才能达到70%以上。该工况时, 两塔的振型相同, TMD安装于两塔引起的响应是相同的, 因此对于该工况可考虑将TMD质量均分安装于两塔顶部。
工况一下施加不同质量TMD减振效果表3
荷载激 励方向 |
测点 |
TMD 有效质量/t |
质量比 μ/% |
加速度/ (m/s2) |
减振 率/% |
|
安装TMD前 |
安装TMD后 | |||||
横向 |
焦炭塔 塔顶 |
12 |
1 | 0.199 | 0.043 9 | 78 |
24 |
2 | 0.199 | 0.037 5 | 81 | ||
37 |
3 | 0.199 | 0.032 2 | 84 | ||
48 |
4 | 0.199 | 0.029 9 | 85 | ||
61 |
5 | 0.199 | 0.027 4 | 86 | ||
钢框架 顶部 |
12 |
1 | 0.279 | 0.107 0 | 62 | |
24 |
2 | 0.279 | 0.098 7 | 65 | ||
37 |
3 | 0.279 | 0.077 7 | 72 | ||
48 |
4 | 0.279 | 0.073 9 | 74 | ||
61 |
5 | 0.279 | 0.070 0 | 75 | ||
纵向 |
焦炭塔 塔顶 |
12 |
1 | 0.246 | 0.075 9 | 69 |
24 |
2 | 0.246 | 0.062 9 | 74 | ||
36 |
3 | 0.246 | 0.049 0 | 80 | ||
48 |
4 | 0.246 | 0.047 7 | 81 | ||
59 |
5 | 0.246 | 0.043 0 | 83 | ||
钢框架 顶部 |
12 |
1 | 0.342 | 0.146 5 | 57 | |
24 |
2 | 0.342 | 0.126 4 | 63 | ||
36 |
3 | 0.342 | 0.097 0 | 72 | ||
48 |
4 | 0.342 | 0.085 1 | 75 | ||
59 |
5 | 0.342 | 0.069 0 | 80 |
工况二下施加不同质量TMD减振效果表4
荷载激 励方向 |
测点 |
TMD 有效质量/t |
质量比 μ/% |
加速度/ (m/s2) |
减振 率/% |
|
安装TMD前 |
安装TMD后 | |||||
横向 |
焦炭塔 塔顶 |
18 |
1 | 0.195 | 0.081 1 | 58 |
37 |
2 | 0.195 | 0.058 9 | 70 | ||
55 |
3 | 0.195 | 0.044 8 | 77 | ||
73 |
4 | 0.195 | 0.042 9 | 78 | ||
91 |
5 | 0.195 | 0.034 0 | 82 | ||
钢框架 顶部 |
18 |
1 | 0.303 | 0.110 6 | 63 | |
37 |
2 | 0.303 | 0.104 2 | 66 | ||
55 |
3 | 0.303 | 0.064 5 | 79 | ||
73 |
4 | 0.303 | 0.063 9 | 79 | ||
91 |
5 | 0.303 | 0.052 8 | 83 | ||
纵向 |
焦炭塔 塔顶 |
22 |
1 | 0.242 | 0.082 2 | 66 |
45 |
2 | 0.242 | 0.074 6 | 69 | ||
68 |
3 | 0.242 | 0.042 0 | 83 | ||
90 |
4 | 0.242 | 0.037 1 | 85 | ||
113 |
5 | 0.242 | 0.035 6 | 85 | ||
钢框架 顶部 |
22 |
1 | 0.362 | 0.108 7 | 70 | |
45 |
2 | 0.362 | 0.101 8 | 72 | ||
68 |
3 | 0.362 | 0.078 0 | 78 | ||
90 |
4 | 0.362 | 0.075 3 | 79 | ||
113 |
5 | 0.362 | 0.069 6 | 81 |
(3) 从表3, 4中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两种工况下, 当质量比达到3%时, 焦炭塔塔体、钢框架减振率均已经达到70%以上。而继续增大质量比减振率已经提高不明显, 或者说再增加TMD有效质量对减振效果提升不大, 却会带来较大的成本, 且焦炭塔塔体需要承受更大的荷载。
(4) 建议每个塔上安装的TMD质量控制在40t左右, 即可以达到70%~80%的减振效果。
5.5 TMD安装方案
在每个塔顶部安装TMD, TMD质量控制在40t。考虑到塔体不能直接施焊, 在焦炭塔顶部设置钢箍, 在钢箍上放置TMD。考虑到钢箍不能直接套在塔体上, 安装时将钢箍分段拼装。并将每个塔上40t的TMD, 均分成8个小型TMD, 小型TMD应沿塔体环形均匀分布 (图7) 。
5.6 TMD设计注意事项
(1) 焦炭塔塔体实测振动频率在1.63~1.88Hz之间波动, 这就对TMD振动频率有一定的带宽要求, 至少应保证激励在 (90%~110%) f的频率范围内变化时, TMD对焦炭塔的减振率均能保证在60%以上。
(2) 焦炭塔塔体在物料反应作用下形成的振动, 其方向具有随机性, 设计应能保证TMD系统的质量块各个方向都可以自由运动, 才能起到良好的减振效果。
(3) TMD应能满足现场调频的要求, 调频区间不应小于0.5Hz, 应在生产工况下安装TMD, 安装过程中应不断调试, 保证焦炭塔的振动能够充分转移到TMD系统。安装TMD后, 现场对振动效果进行测试, 并与振动前效果对比, 对比结果见表5。
处理前后振动测试结果对比表5
荷载 激励方向 |
测点 |
加速度/ (m/s2) |
减振率/% | |
处理前 |
处理后 | |||
横向 |
焦炭塔塔顶 | 0.158 | 0.032 | 80 |
钢框架顶部 | 0.592 | 0.124 | 79 | |
纵向 |
焦炭塔塔顶 | 0.191 | 0.082 | 57 |
钢框架顶部 | 0.662 | 0.149 | 77 |
6 结论
(1) 焦炭塔内部物料反应和运动对塔壁产生无
规则的撞击引起焦炭塔自由振动。通过计算和理论分析, 在焦炭塔顶部设置TMD, 可以起到良好的减振效果。
(2) 当质量比达到3%时, 焦炭塔塔体、钢框架减振率均可达到70%以上。但继续增大质量比, 减振率已经提高不明显, 或者说再增加TMD有效质量对减振效果提升不大, 却会带来较大的成本, 因此应选择最优质量比。
(3) 焦炭塔内物料质量变化引起结构自振频率小幅变化, 对TMD振动频率有一定的带宽要求, 可通过适当增加TMD装置的阻尼比实现。
(4) 焦炭塔塔顶安装TMD之后, 通过现场实际测试, 钢框架和焦炭塔塔体减振率均达到50%以上, 实际减振率比计算值略低, 但可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2] 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 50868—2013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3.
[3] SHIN K, HAMMOND P J. Fundamentals of signal processing for sound and vibration engineers [M].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8.
[4] 陆俊龙, 司建辉, 田鹏刚, 等. 兴教寺基师塔动力特性测试分析[J].建筑结构, 2017, 47 (21) :105-108.
[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6] 张岩, 杨娜.环境激励下古建筑木结构模态参数识别与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2 (9) :291-295.
[7] 刘佩, 连鹏宇. 基于环境振动测试的框架结构主群楼动力特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 2016, 35 (10) :174-179.
[8] 侯晓武. midas Gen常见问题解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9] 李晓玮, 施卫星.人行天桥MTMD减振控制的鲁棒性研究[J].结构工程师, 2012, 28 (4) :7-12.
[10] R.克拉夫.结构动力学[M]. 王光远, 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1] 李婷婷.基于协调质量阻尼器的大跨楼板振动控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