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木结构乡居的融合设计——天水街亭167#院民居更新
甘肃天水街子村是麦积山下东柯河河谷中的一处历史文化名村, 三国马谡、唐代杜甫都在此留下过足迹。然而, 这承载了厚重历史记忆的古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却被裹挟前行, 破败的院落与参差的欧式民宅数量迅速增加, 古村不断遭受着破坏。167#院位于老村十字古街中心, 该院由三户村民共用, 包括一栋两层的沿街木构商铺和一处院落后侧的临时用房。
1 乡土介入方式
区别于关中民居以青砖为主, 天水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为特点, 沿街的老商铺呈现出当地的典型样式, 二层坡顶, 底商上住, 木构瓦顶, 土坯砖墙围护, 墀头等局部做了砖饰。因其居于老村的中心位置和较为完整的风貌呈现, 承载了古村的重要记忆, 因此设计中尤为关键的是其重构策略。老商铺本身存在着基础局部下陷、围护墙体严重开裂、木构屋架变形倾斜、支撑柱虫蚀严重等安全和使用方面的诸多问题, 已给三户村民带来了很大困扰, 而强调历史信息原真保存的建筑整体检测修复并不具备在村中落地推广的条件。
在与当地工匠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权衡后, 决定采取地方传统技艺与设计优化措施相结合的落架大修策略, 通过对传统木结构的材料表现和再次建构, 达到乡土历史环境和人文心理再造的预期, 取得村民对其文化和价值的认同。
院落内侧, 临时用房被拆除后, 为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 设计以古村典型院落为空间原型增加了一组新建体量, 围绕内院空间对新建体量进行错动, 完善了后院的场所秩序。新建体量采取形态简化的方式, 弱化传统形式, 为重构划定空间与时间的边界。
2 传统材料表现与材料融合
老商铺落架大修过程中, 设计最初强调原有旧材料如木构件、砖、瓦等的再利用, 通过新旧材料的融合达到再现传统材料的目的。而在建造中与工匠的经验技艺、住户的需求进行碰撞后, 我们对这些想法做了较大的调整和修正。
落架所拆除的材料中, 由于木构件尤其是主要结构构件近百年未得到有效的维护, 形变十分明显, 加之受到虫蛀水蚀已严重腐烂, 即使再进行精细化的病害诊断, 工程修复也无法实现, 而且村民从意识上起初也较为抗拒旧材料的再次使用。与木匠师傅沟通后, 最终确定对木结构屋架主要受力构件重新选材下料后进行现场加工, 次要及装饰构件如椽子、砖、瓦等充分利用原有材料, 并对其进行加工、修整, 使商铺大修完成后呈现出新旧融合的状态。
经过考察比选, 最初考虑采用机械压制的生土砖作为外围护材料, 经改良成分后的材料稳定性能够满足乡土村居历史风貌重现和外围护耐久性的双重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 还是由于建造规模、附加机械成本等原因未能实现, 最终调整为砖砌体黄泥外饰面的外墙做法, 即将原有土坯砖粉碎后, 利用已有熟土, 并加入草筋熟化充分搅拌, 呈现出土墙的质感。以历史和地域环境为参照, 经过融合的传统土木材料在乡土环境中具有了朴素的表现力。
建筑室内更多采用白色墙体, 仅裸露屋架部分的木构件, 与室外相比这种材料反差其实是对住户意识的回应。村民对原有生土材料的不认同更具体地反映在室内环境中, 由于生土墙在受限技术条件下很难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设计还是选择了室内空间“去材料性”的策略, 化解了历史风貌与现代生活这组矛盾。
3“问题导向”的细部提升
3.1 木结构柱脚节点
在木屋架落架过程中, 我们发现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和地震影响木柱产生了侧移, 木屋架的主体垂直轴线已经发生了极大偏移, 最终导致墙体的严重开裂和屋顶的畸曲变形。因此, 设计中对柱基节点进行了优化提升, 以适当限制柱脚侧移和减少不均匀沉降。
根据《营造法式》中对“筑基”的规定, 在基础结构垫层中增加了碎石层, 将夯土和碎石分层夯实具有柔性隔断作用, 可以衰减部分地震力的峰值加速;将原独立基础提升为条形基础, 既保证整体性, 又可对抗不均匀沉降;此外通过改善柱础石与木柱脚的接触形式, 在基础承台上浇筑直径400mm、深30mm的弧形槽, 以放置柱脚限制侧移, 避免增加木柱根部横向剪力的同时, 保证在地震力作用下木柱能够进行一定的摩擦滑移和转动以发挥耗能作用, 减弱地震影响并避免上部结构变形。
3.2 毛石墙基础节点
街子古村东侧依山、南北两侧临水, 商铺所临的十字古街在雨季经常成为临街建筑的排水通道, 传统建筑的土墙容易受到冲刷侵蚀而产生剥落, 进而对墙体耐久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因此设计结合民居传统做法, 在混凝土基础之上、外墙与室外地面接触的部分采用了毛石砌筑墙基以提高墙体的耐久性。砌筑过程中通过设置贯通的水泥砂浆水平和垂直防潮层, 尤其柱脚处设置了油毡布防潮, 隔离潮气对墙体以及居所室内与木结构的影响。
3.3 坡屋面做法
为减少地震力对木屋架的整体作用, 最初的设计方向是尽量减轻传统屋顶的重量, 在望板上铺设防水层后直接卧瓦, 而将轻质保温层置于望板以下形成内保温, 避免瓦置于保温层上难以固定。
在建造中, 我们发现木屋架结构自身需要墙与屋面的共同作用, 否则稳定性很难保证, 较轻的屋面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则比较有限。与工匠师傅商量后, 最终采用了较厚的黄泥草筋层进行找平和粘结, 同时能保证屋面具有一定的重量, 在瓦粘结层中设置钢丝网防止与防水卷材层产生滑移, 达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要求。同时由于黄泥层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屋面的保温性能, 回访中住户也反映舒适性良好。
4 宜居性提升
乡土再造最困难的是环境心理的再造, 建造活动的出发点是提升住户在原有空间中的生活品质, 引导和唤醒村民对生活场所沉淀的记忆和意识。这也是设计中体现矛盾最多的地方, 宜居性的提升要面对各种细节, 而处理方式需要乡土化的尝试, 更为贴近乡村生活原型。
尽管古村市政设施尚不完善, 在老商铺功能的梳理上, 除原售卖和仓储功能外特别强化了居住功能;同时对结构机电各工种进行了统筹, 因地制宜地为其配套了较为完善的设备。一层分区为前店后居, 设置厨卫功能, 给水系统利用院落内原有水井增加水泵, 在坡屋顶空间设置储水箱;排水通过院内设置的景观净化池和化粪池分别处理生活污废水;在新建建筑内采用小型锅炉、地板辐射采暖满足了居室采暖的需求。
在传统的空间原型下, 物理环境的提升也是设计需要应对和解决的重点。为克服传统居室空间的阴暗潮湿, 首先在商铺山墙和后墙位置增加了高窗、侧窗加强对流通风效果。在建造中, 工匠师傅对原窗高度进行微调, 减轻了出挑深檐的遮阳效应, 此外还通过减少窗棂宽度增加了采光面积, 最终使居室整体环境得到提升, 扭转了住户对传统建筑的偏见。
5 木结构的传统工艺与产业化建造融合
在乡村的建造体系中, 尽管建筑产业化还未实质性开展, 但是现代房屋与传统木构民居对撞的局面已经形成, 城市的现代化粉碎了乡村原住民对代代相传的传统建造工艺和建成环境的认知。在167#院的更新建造中, 木匠师傅张铭玺掌握的土生土长的木工手艺和传统建造手段, 与代表城市的现代建造体系产生了碰撞和融合, 通过不断取舍产生了建筑师都未曾想到的结果。在回访中, 项目中的三户村民从最初对木构形式的抗拒, 到安然地以原有的节奏与方式生活, 再到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家房屋, 街子古村的村民们正逐渐改变对传统建筑形式与传统木构体系的偏见。
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方法有机结合的过程提供给村民一种新的营造方式, 伴随着老建筑的重构, 乡土环境和人文心理得到了再造, 这反映了乡土建筑生产和提升的一个方向, 也许传统工艺在更大规模的乡村建造中最终会被产业化的手段所取代, 但这种基于环境和心理的独特性是不可复制且值得全面推广的。乡土不是复古, 而是创新, 在创新中怀古。
图片来源
图1~4, 7, 8, 10, 11, 13, 14~20为作者自摄或自绘;图5, 6, 9, 12由张广源拍摄。
[2]朱蔚怡, 侯新渠.谈谈社区营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