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营造——大仓讲习所的乡村木构实验

作者:马雨萌 张彤
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作者简介:马雨萌,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1 引言:“材料”到“材质”的双重呈现

材料是建筑构成的基本元素, 其在力学法则下的组织与连接方式构成了建造的逻辑, 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空间的围合与跨越, 联系了建筑学的两大基本问题——空间与建造[1]。“材质”的语义则在材料物质性的基础上综合了其知觉特征, 表征材料不仅具有力学传递的结构属性, 同时承载了空间感知的知觉属性[2]

从“材料”到“材质”, 物理属性延伸至感知性状, 当建筑的建造方式与其空间目的相契合, 材料是以何种姿态呈现并作用于建筑整体营造的, 成为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 土木营造的建构传统

梁思成先生曾将中国建筑称为“土木之功”1, 可见“土”与“木”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两种材料, 构成了传统建造业的基本定义[3]。事实上, 不仅在东亚, 这两种取之于自然的材料也是人类建造文明的共同根基。维特鲁威曾将希腊古典建筑的诞生描绘为木构建筑中的梁柱结构技巧被应用于石材上的结果, 他认为希腊神庙中的三陇板就是一种典型的石材模仿木构的做法2。无独有偶, 19世纪末英国重要建筑历史学家佛莱切尔也在其研究中称“土与木, 所有建材之根源”3 (尽管这位古典主义建筑理论家坚信只有石构建筑才具有“永恒”意义[4]) , 印证了“土”与“木”在西方建筑历史中同样具有起源意义。

然而这种建造的原生性却在“欧洲中心论”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语境之下被长期忽视, 这种渊源更深、范围更广的土木营造被归为“无名氏建筑”[5] (图1, 2) , 从而被排斥于传统研究体系之外。

反观中国传统营造体系, 材料取之于自然并真实反映建造逻辑的思想从古至今一以贯之。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材料、构造与结构揭示的是一个完整、透彻的建构系统。构件形态与装饰从未脱离这一逻辑体系, 未有掩饰材料连接与结构搭建的意图, 而是对建造过程的真实诠释与呈现[1] (图3) 。由材料到建造, 建筑呈现出明晰可读的结构性, 同时完成空间的美学感知, 正与西方建筑理论中的“建构”[6]内涵不谋而合。

1 中国洛阳窑洞村庄

1 中国洛阳窑洞村庄

 

2 广西侗族干栏式建筑, 适应湿热气候

2 广西侗族干栏式建筑, 适应湿热气候

 

3 山西应县木塔

3 山西应县木塔

 

4 斯洛伐克RuskáBystrá地区教堂的木质外墙

4 斯洛伐克RuskáBystrá地区教堂的木质外墙

 

5 日本京都东寺讲堂的木结构

5 日本京都东寺讲堂的木结构

 

6 桂离宫中书院 (17世纪)

6 桂离宫中书院 (17世纪)

 

7 汉诺威世博会中心广场木构屋顶 (托马斯赫尔佐格设计)

7 汉诺威世博会中心广场木构屋顶 (托马斯赫尔佐格设计)

 

8 瑞士圣本尼迪克特小教堂 (彼得卒姆托设计)

8 瑞士圣本尼迪克特小教堂 (彼得卒姆托设计)

 

3 木构的困境与当代契机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 农业文明下人们的耕种和建造行为本质上是一体的, 这催生了木建构文化的产生与发展[7]。作为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基本建筑材料, 木材具有最为全面而均衡的性能:它自重轻4, 具有良好的抗压、抗弯和抗拉性能;它取自自然, 便于加工与运输;它材性温暖, 丰富的纹理中具有贴近人性的亲切感;它具有良好的韧性与热惰性, 调节着空间节律并延续“墙倒屋不倒”的建造传说;它记录着自然的历史和时间的痕迹, 原始而永恒……[8] (图4, 5)

木构建筑虽是农业文明下的产物, 其放诸现代主义评价体系也依旧具有生命力。格罗皮乌斯到访京都桂离宫时, 就曾惊诧于这座木构建筑完美地表达他所主张的“自由平面”、“轻质结构”、“模数化的单元组合”等多项现代主义建筑原则[3] (图6) 。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 钢铁、混凝土等新材料的出现使得建造技术和产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尽管一些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诸如赖特、阿尔瓦·阿尔托等依然称赞着木材的性能与质感, 但在他们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中却还是以钢材或混凝土作为主体结构[9]。木构建筑的发展在工业时代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

直到20世纪70年代, 能源危机与环境灾害才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代价, 相较于钢铁等人工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大量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木材这种天然的“负碳”5材料被重新关注。其可再生与可降解的特质, 使得木材在完成建筑生命周期之后, 又可以回归土地完成天然的能量循环, 这种生态价值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工业文明的冲击使得传统木建构文化虽身陷困境, 却也面临新的契机, 这种契机反映在木材的工业化和木构建筑的产业化。工业木材在结构安全性、防火和耐久性能上大幅提升[10], 标准化的型材表现出更精细和更少用料的优势。它的出现使得这种传统材料重新回到当代建筑的舞台, 与钢铁、混凝土分庭抗礼, 也使得当代的木构建筑得以突破传统限制, 在结构形态、空间跨度、构造和材质表现等各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 (图7, 8) 。

4 大仓讲习所

4.1 乡村问题与建构遗产

大仓村位于井冈山市荷花乡, 这个小山村虽然偏僻, 却是建立井冈山根据地踏出的第一个脚印, 1927年发生于此的“大仓会见”6, 对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1]

大仓村现有七八十户农户, 生产方式单一, 年轻人流失严重, 这是一个正在为中国快速城镇化付出代价的村庄。然而基于对其传统建构体系的考现调研, 我们在村庄中发现了流传下来普遍存在的土木营造的痕迹——构架完整的穿斗式木结构祠堂 (图9) , 以及传统民居中历百年而不倒的干打垒夯土墙 (图10) ——虽然他们在周围一致刷白的“神山风格”7民房中显得萧条而孤立。

千百年来由血缘与宗族关系维系的乡村, 在资本流动的冲击下解体, 传统建造体系也在这股洪流中逐渐被漠视直至消亡。设计组有感于村庄独特的历史文脉与建造传统, 开始思考能否通过历史叙事的组织和呈现来激活这个沉寂的山村并唤醒当地的乡土建造智慧。鉴于大仓村独特的历史事件资源, 若可以作为现场教学点对外承接参观人员, 村庄经济便会得到一定促进。于是一条重新编译“大仓会见”历史叙事的时空路径被串联起来, 大仓讲习所便是这条叙事路径上的一个点。

4.2 材料组织与空间营造

作为一座新建的公共设施, 大仓讲习所位于两座见证了历史事件的遗存建筑——林氏积庆堂与林凤和宅之间。建成后的这座乡村学校不仅为讲述大仓村的特殊历史提供了生动讲堂, 也成为这个客家山村日常议事的集会场所[12] (图11, 12) 。

讲习所的室内外空间依循地形展开, 主要空间是一个可容纳120人的室内讲堂和一个同等规模的室外讲坛 (图13, 14) 。室外讲坛与建筑唇齿相依, 石砌台阶沿山形逐级而上, 为人们提供了座位与看台。场地上的连理枝被刻意保留下来, 一株楠木穿出小青瓦屋面, 土墙围合的天井为讲堂室内送来阳光与清风 (图15) 。

9 大仓林氏积庆堂, 穿斗式木结构祠堂

9 大仓林氏积庆堂, 穿斗式木结构祠堂

 

1 0 干打垒夯土墙民居

1 0 干打垒夯土墙民居

 

1 1 大仓讲习所总平面图

1 1 大仓讲习所总平面图

 

1 2 大仓讲习所室外讲坛

1 2 大仓讲习所室外讲坛

 

1 3 大仓讲习所首层平面图

1 3 大仓讲习所首层平面图

 

1 4 大仓讲习所室内讲堂

1 4 大仓讲习所室内讲堂

 

1 5 大仓讲习所室内讲堂侧天井

1 5 大仓讲习所室内讲堂侧天井

 

1 6 入口与连理枝

1 6 入口与连理枝

 

1 7 剖面图

1 7 剖面图

 

1 8 土、木两套建造系统的独立组成与相互组合

1 8 土、木两套建造系统的独立组成与相互组合

 

1 9 北部外景

1 9 北部外景

 

2 0 东侧外景

2 0 东侧外景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用理性而清晰的材料系统进行空间组织, 木材支撑, 生土围护, 建构着空间的秩序。讲习所也沿用了客家人造屋最熟悉的两种材料——土和木。土造筑墙, 木作构顶, 两套独立体系组合交融, 在山形地势之间搭建起一个形态丰富的空间。

聚焦构成主体结构的木材, 材料的纤维属性使得线性杆件成为对木材材性最坦诚的表达。而由杆件连接的木框架结构, 决定了其内部空间呈现着模块化的特性, 这种在东亚木构文化中被称作“间”的模块, 指向了一种开放、流动和水平蔓延的空间特性[13]

在讲习所中, 单元式的结构框架被沿用并简化。随着地形的升起, 每榀框架在基本原型之上每间隔2.2m抬高150mm, 同时旋转微小角度, 这样的10榀框架支撑起一片较低的双曲屋面, 覆盖着内部的辅助功能空间 (图16, 17) 。通过木框架的高度与杆件角度的控制, 上下两片屋面之间形成开合, 材料的组织使得光和空气得以在内外空间中自由流通。

4.3 在地工法与预制装配

在像大仓村一样的许多村庄中, 传统技艺在工业化生产和建造越发成熟的今天面临着失语的窘境。在残存的技艺与粗陋的工业技术杂糅发展的乡村, 是否存在一种方式, 在延续乡村建构系统中材料与在地工法的同时, 引入更为先进高效的工业制造成果, 并使之融于乡土环境呢?

在大仓讲习所中, 我们尝试将在地的土造工艺与预制装配的现代木结构相结合, 在设计之初就根据材料与施工条件的需要, 将设计分为“土”与“木”两大系统 (图18) 。土造的运用意图唤醒客家传统的干打垒夯土墙技艺, 全部墙体由当地村民夯筑, 与室内改性三合土地面共同组成建筑的土造系统。木构则使用现代胶合木集成材, 这一新型结构的设计、生产和加工均在江苏, 并由江苏的工人在现场安装完成, 实现了快速装配。木结构在现场的快速装配成为远近知晓的事件, 建造本身将这个被人们几近遗忘的山村重新推向了世人面前, 而村民的土造参与使得传统建造工艺在当代建筑中得以延续。

4.4 现代木构与节点优化

讲习所主体木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为Tct21的加拿大进口云杉胶合而成, 屋面檩条以及望板采用加拿大云杉J级, 这些木材容易干燥, 稳定性强, 具有极佳的加工性能与匀净的纤维纹理[14]。结构杆件的含水率不超过18%, 具有更强的耐久性能 (表1) 。胶合木材突破了原木截面尺寸与长度的限制, 使得讲习所实现了超过10m的空间跨越 (图19, 20) 。

表1 讲习所使用的规格材列表    下载原表

表1 讲习所使用的规格材列表
2 1 木屋架细部

2 1 木屋架细部

 

在现代木构体系中, 木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通过新材料的应用得以优化。传统榫卯虽然体现着传统营造的智慧, 但木材之间的穿插使得连接处材料被削弱, 降低了构件的力学性能并造成材料浪费, 而榫卯复杂的工艺也使其不能满足当今批量生产的需求[15]。在讲习所中, 木构件之间通过插入钢板, 再以螺栓对拉的方式连接。钢板的位置可以随节点的力学需求而改变, 在增加了节点强度的同时结构形态呈现出更多样的可能性, 形成的空间也随之更加丰富 (图21, 22) 。

虽然使用现代集成木材, 讲习所的木结构却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力学传递路径, 从面层到梁柱, 结构体系层级清晰, 反映了真实的建造逻辑。而土木本身也形成了知觉的温度, 使得这座现代建筑得以栖身乡土 (图23, 24) 。

2 2 木结构节点设计

2 2 木结构节点设计

 

2 3 学生在室外讲坛听讲

2 3 学生在室外讲坛听讲

 

2 4 荷花乡小学的开学第一课

2 4 荷花乡小学的开学第一课

 

5 结语

大仓讲习所是一次基于土木营造的乡村木构实验, 它探索了当地传统工艺与现代工程技术结合的当代乡村建造模式。建成后的讲习所正在为大仓村带来新气象:它迎来了荷花乡小学的开学第一课;已经有多批参观者来此开坛讲习……在这种新旧交融之中, 材料始终以一种清晰而自明的方式呈现, 体现了当代木构建筑独特的建构逻辑与空间知觉质量, 也使建筑融于乡土血脉, 以积极的姿态唤醒沉睡的乡村。

图片来源

图1来源于文献[5];图2, 4来源于文献[7];图3来源于文献[16];图5, 7, 8来源于文献[9];图6来源于网络;图9, 10, 由姚远摄影;图11, 13, 17, 18, 22由设计团队绘制;图12, 14~16, 19~21, 23, 24由陈颢摄影;表1由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参考文献[1]张彤.材质性[J].建筑技艺, 2014 (7) :28-35.

[2]史永高.材料呈现--19和20世纪西方建筑中材料的建造一空间双重性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3]赵辰.关于“土木/营造”之“现代性”的思考[J].建筑师, 2012 (4) :17-22.

[4]赵辰.木之建构--关于国际当代木构建筑的发展[J].世界建筑, 2005 (8) :19-21.

[5]Bernard Rudofsky (伯纳德·鲁道夫斯基) .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Pedigreed Architecture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M].高军, 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

[6]肯尼思·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王骏阳,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7]Klaus Zwerger.Wood and Wood Joints:Building Traditions of Europe, Japan and China[M].Third enlarged edition.Basel:Birkhäuser, 2015.

[8]张彤, 胡晓明.材料笔迹:对七桥瓮木构亭设计的思考[J].建筑师, 2009 (03) :67-72.

[9]威尔·普赖斯.木构建筑的历史[M].胡菲, 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

[10]李珺杰, 王庆国, 吕帅, 等.现代木造建筑工法与预制装配式设计的关系--以加拿大建造技术为例[J].建筑学报, 2018 (6) :106-111.

[11]周凌, 王竹, 丁沃沃, 等.“乡村营建”主题沙龙[J].城市建筑, 2018 (5) :6-20.

[12]姚远, 徐涵, 张彤.大仓营造--湘赣边地区乡土建构研究及大仓村公共空间营造[J].建筑技艺, 2018 (5) :58-65.

[13]赵辰.中国木构传统的重新诠释[J].世界建筑, 2005 (8) :37-39.

[14]龙卫国, 杨学兵.木结构设计手册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5]韩晓峰, 郝峻弘.当代木构建筑的结构类型初探[J].新建筑, 2015 (2) :113-117.

[16]陈明达.应县木塔[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1.
TUMU CONSTRUCTION:DACANG SCHOOL AS AN EXPERIMENT OF CONTEMPORARY WOODEN CONSTRUCTION IN A VILLAGE
1260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