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速的木构建造——以东岸22个望江驿为例

作者:许晔 张斌
单位:致正建筑工作室
作者简介:许晔, 致正建筑工作室学术研究主管, 北京大学地理学 (城市与区域规划) 硕士, 研究方向为城市人居环境。; 张斌, 致正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研究与实践涵盖城市、建筑、室内和景观多个领域。于2012年受邀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业主:上海陆家嘴 (集团) 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黄浦江贯通工程东岸滨江公共空间内

建筑设计:周蔚+张斌/致正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张斌、周蔚

项目建筑师:李姿娜、叶凯

设计团队:刘晓宇、张吉昊、杨竞、梁晓逊、王展

合作设计:上海思卡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思卡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7.08~2018.04

建造时间:2017.08~2018.08

占地面积:235m2 (5#) 、418m2 (18#) 、268m2 (1~4#, 6~17#, 19~22#)

建筑面积:130m2 (5#) 、146m2 (18#) 、151m2 (1~4#, 6~17#, 19~22#)

结构形式:钢木混合结构

建筑层数:地上1层

主要用材:花旗松胶合木、型钢、花旗松挂板、铝镁锰板、铝型材、平板玻璃、防腐木地板、瓷砖

工程造价:约4 400万元人民币

 

 

1 新地貌

黄浦江两岸贯通以“还江于民”为宗旨, 重塑着城市的公共性和景观的环境特征。望江驿在22km长的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整个东岸贯通带里蔓延布置 (图1) , 随着驿站从场地上缓缓升起, 形成了一种新地貌、新景观, 融合并优化了岸线的整体形象。

沿江漫步道、跑步道和骑行道的三道贯通, 通过路径系统将滨江开放空间串联起来, 形成沿江展开的空间引导, 同时通过一系列向城市内部延伸的空间脉络形成垂直于江的空间引导。线性的贯通“运动”空间增加了事件发生和公众互动的可能性, 而22个点状的驿站则为其补充了“停留”的休憩空间。

这一系列位于上海中心最具有公共性的滨江空间的微小驿站给了我们机会来探讨建筑与风景的关系, 以及微观场地与宏观公共空间、城市标志物的关系。我们希望驿站在以平易近人的氛围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支持的同时, 更能够强化场地自身的特性, 从而让建筑有机会成为风景的放大器 (图2) , “望江驿”这一命名正突显了驿站的双重述求。望江驿与景观、地形多维整合, 形成了日常、自主、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支持着黄浦江沿岸的日常公共生活。

2 超快速建造

该项目源于我们2017年9月在陆家嘴北滨江完成的第一个望江驿, 及2017年12月在前滩休闲公园完成的第二个望江驿的改造设计, 2018年浦东新区推动望江驿成为东岸贯通的标准配套设施。这一系列驿站都是应急工程, 前两个望江驿从设计到完工都只有1个半月的周期, 后20个望江驿的总设计施工周期更是仅有2个月时间, 以常规设计及建造程序几乎无法完成。因此, 我们选择了一个快速的轻型建造体系——钢木混合结构:钢结构用于支撑体系, 木结构用于屋顶。我们在设计之初与木结构施工方关于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更丰富的空间表现上展开讨论, 施工方建议不要设计曲线构件, 否则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我们由此选择了直纹曲面的屋顶设计, 在保证檩条为直线的同时, 整体屋面为一个微微起翘的曲面。

1 东岸望江驿分布图

1 东岸望江驿分布图

 

2 1~22#望江驿与城市空间的互动

2 1~22#望江驿与城市空间的互动

 

3 以胶合木结构为主的钢木混合结构体系

3 以胶合木结构为主的钢木混合结构体系

 

近年来, 木结构因其良好的装饰性、热惰性以及标准化规格, 且具有装配式建筑的天然优势而被广泛关注[1]。胶合木预制建造体系将木资源转化成工业化和标准化的预制材料, 为我们提供了低重量、精确切割的木材, 低环境影响、绿色可持续的快速装配以及统一、优良的质量[2] (图3) 。我们通过设计与施工的高度整合和合理切分, 实现了极短工期和空间质量、空间体验的平衡[3]

由于工期不允许设计和建造形态各异的驿站, 我们设计了一个标准统一的建筑形制。标准形制的望江驿如图4、5所示, 其四周围护界面在休息室部分是三面通透的玻璃墙, 使建筑与周边环境可以进行充分的视线沟通;在洗手间部分的围护界面是花旗松挂板, 木材自然的纹理差异营造出柔和放松的空间氛围。屋顶露明的木梁结构展现了真实的建造关系, 以唤起人们对庇护空间的触觉感知。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和地形特征, 我们归纳了数种差异化的地形重塑方式 (图6) 。现场共有三种主要的场地关系, 分别为:双侧临路的平整地形 (以1号驿站为例) 、双侧临路的高差地形 (以20号驿站为例) 以及一侧临路另一侧为广场或绿地的地形 (以21号为例) 。考虑到现状地形、驿站望江的视野和空间使用的舒适度, 我们确定了三种基地标高类型, 分别为:沿江面低于背江面 (以2号驿站为例) 、沿江面高于背江面 (以8号驿站为例) 以及沿江面与背江面标高接近 (以3号驿站为例) 。最后, 由于地基承载力、施工现场条件的不同, 确定了三种基础结构形式, 绝大部分驿站都是独立基础;4号和5号驿站由于位于车库顶板上, 采用了变形的独立基础;此外, 以19号驿站为代表的三个驿站采用了筏板基础。最终形成了22个驿站周边不同的地表微环境以及不同的身体关系。

4 6号望江驿西北面

4 6号望江驿西北面

 

5 6号望江驿南面

5 6号望江驿南面

 

6 地形再造的类型 (包括落地类型、基础结构形式、场地标高关系)

6 地形再造的类型 (包括落地类型、基础结构形式、场地标高关系)

 

6 地形再造的类型 (包括落地类型、基础结构形式、场地标高关系)

6 地形再造的类型 (包括落地类型、基础结构形式、场地标高关系)

 

7 北滨江望江驿北立面

7 北滨江望江驿北立面

 

8 北滨江望江驿南立面

8 北滨江望江驿南立面

 

9 北滨江望江驿有顶通廊

9 北滨江望江驿有顶通廊

 

3 望江驿1.0、2.0、3.0

3.1 北滨江“望江驿1.0”

我们建造的第一个“望江驿”位于东岸陆家嘴北滨江段 (图7, 8) 。驿站位于由临江的跑步道和内侧的骑行道所限定出的狭长堤状滨江绿地内, 由一处现存的地下车库楼梯间出入口扩建而成。场地高于城市道路2m以上, 且北面临江侧比南侧略高, 周围经年成形乔木甚多, 如同一片小树林。由于施工场地局促, 且需要控制车库顶板上的结构重量, 我们选用了以胶合木结构为主的钢木混合体系来实现快速建造, 由于工厂预制化率较高, 现场基本为环境影响很小的干作业施工。

驿站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侧是相对封闭的公共卫生间;西侧是和车库楼梯间结合在一起的L形休息室, 面向外滩的北、西两侧都是落地玻璃和休息平台, 北侧的望江平台靠着驿站外墙设有长凳供市民小坐。这两部分之间是一条穿越建筑、贯通南北的有顶通廊, 用以连接南侧较低处的骑行道和北侧较高处的望江平台 (图9) 。驿站方正的平面轮廓与相对复杂的半螺旋直纹曲面单向檩条木结构的仿铜铝镁锰板屋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临江侧看, 驿站像是一个微微架空在场地上出檐深远、屋顶轻盈起翘的大凉亭。整个北侧的反坡屋檐下呈伞状的放射形布置的木檩条, 成为视觉焦点;檩条汇聚处自然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天窗, 一半在休息室内, 一半在通廊上, 将幽暗的屋顶深处照亮, 强化了空间的进深感。从南侧骑行道看, 驿站的屋顶被分为高低不同但都向内倾斜的东西两半, 特别是正中西段楼梯间角部的屋顶被压到接近视平线的最低点, 而且屋顶仿铜板延续到了西段的南侧立面上。这种特意压低的尺度和屋顶与立面的连续性加强了背江面的进入感, 将人由居中的通廊引向江景。

3.2 前滩休闲公园“望江驿2.0”

在此基础上, 我们又设计了第二个位于前滩公园公共绿地内的“望江驿”, 由相对封闭的公共卫生间和相对通透、高敞的休憩空间构成 (图10) 。该驿站所在地阳光充足, 暖色系的自然木材与自然光线、植被和绿化相互交融。半室外的檐廊空间沿墙布置长条座椅和服务设施, 为市民提供24h的公共服务和社交支持空间。

在保留原有卫生间的基础上, 以浑厚的碳化木挂板作为围护界面, 而新建的休息室部分则以纯净的玻璃与花旗松挂板作为界面 (图11) , 两种材料肌理、色调的对比营造出截然不同的空间氛围。两个区域以一高一低两个微微起翘的直纹曲面木结构屋顶统一形象, 强化水平向展开的姿态。在休息室室内, 墙面和屋顶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界面, 亲近且富有质感。我们还通过屋檐的放大和树木的栽植创造了一个生动、轻盈的入口, 营造出舒适的微气候环境。

在节点构造的处理上也力求亲切明快, 如在休息室的顶端和柱脚采用以预埋钢板连接的V形花旗松胶合木柱 (图12) , 并让围合区域后退, 留出更舒展的半室外檐下空间;玻璃窗骨架采用了云杉木饰面的T形钢龙骨, 在钢板两侧夹实木条, 并在钢木之间留5mm缝以展现真实的构造关系。

1 0 前滩休闲公园望江驿北立面

1 0 前滩休闲公园望江驿北立面

 

1 1 前滩休闲公园望江驿休息室

1 1 前滩休闲公园望江驿休息室

 

1 2 前滩休闲公园望江驿V形木柱

1 2 前滩休闲公园望江驿V形木柱

 

1 3 由卫生间和休息室两部分构成的望江驿

1 3 由卫生间和休息室两部分构成的望江驿

 

1 4 穿越建筑的有顶通廊

1 4 穿越建筑的有顶通廊

 

1 5 深广的檐下平台空间

1 5 深广的檐下平台空间

 

1 6 半螺旋直纹曲面单向檩条木结构屋面

1 6 半螺旋直纹曲面单向檩条木结构屋面

 

1 7 三角形天窗

1 7 三角形天窗

 

3.3“望江驿3.0”

今年夏天望江驿成为黄浦江东岸的标准基础设施, 又进一步铺开建造了20个“3.0版的望江驿”, 沿江每公里排布一个为市民提供休憩、停留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空间。

升级版的望江驿由两部分构成:一侧是相对封闭的公共卫生间, 另一侧是三面通透的公共休息室, 提供信息发布、展览和阅读等基础设施服务 (图13) 。两部分的左右分布原则首先是考虑驿站所处局部场地中保证休息室的开放性与面江视线的最大化, 其次是在宏观尺度上考虑休息室的对外视线对于小陆家嘴中心区的关照。二者之间是一条穿越建筑的有顶通廊, 连接背江一侧的骑行道和面江一侧的跑步道和漫步道, 其中布置有自动售卖机、储物柜、冷热直饮水、共享雨伞机等便民设施 (图14) 。整个沿江一侧包括休息室的侧面都是檐下平台空间, 靠墙设有通长的坐凳供市民休息。深广的屋檐不仅遮阳避雨, 保证了建筑的舒适性, 也扩展了其公共性。屋檐下的平台空间可小憩、可乘凉、可观景, 充满日常生活的魅力 (图15) 。

屋顶延续北滨江望江驿的放射状木梁和直纹曲面仿铜铝镁锰板屋面 (图16) 。屋顶中间自然形成了三角形天窗 (图17) , 间歇倾泄而入的日光为整个空间带来一种放松、宁静、柔和的氛围。周边的树影倒映在玻璃上, 模糊了环境边界。

卫生间以明亮、清新和舒适的氛围作为设计主旨 (图18) 。平面布局上紧凑且高效, 其中第三卫生间兼具无障碍卫生间和母婴室功能, 设有安全座椅和育婴台。屋顶木结构露明, 墙面上部为花旗松挂板饰面, 下部是贴有浅灰色瓷砖的1.2m高的矮墙, 中间以4mm厚的不锈钢条分隔。卫生间内布置有空调、排气扇、梳妆镜、化妆灯和插座等, 回馈给市民最佳的公共生活体验。

4 安静的缓冲空间

我们希望建成后的望江驿能够形成对公众的身体性引导和对空间自由使用的鼓励。木结构的驿站为人们提供了有亲和力、有体感的温暖空间。建成后, 市民积极而自如地使用空间, 公共生活被唤醒, 人们或与小孩儿玩耍、或阅读观景、或闲聊散心 (图19) 。最近, 一部分望江驿还置入了多种业态和内容, 如直播间、阅读空间、虚拟现实体验空间等[4]。驿站作为汇集、分享的平台, 邀请市民参与文化交流。

市民也可以享受漫步的乐趣, 随着三角天窗光亮的指引, 穿过低矮亲切的通廊走向江岸, 屋顶配合身体的运动渐次升高, 通廊尽端外的江景在视野中缓缓显现, 冲破高敞的屋檐;来到望江檐廊上豁然开朗, 视线向下, 江面在粼粼波光中水平向展开, 与江边或散步或奔跑的人影共同构成流动的风景。两侧身后廊下的长凳吸引人们安坐下来, 悠闲地观赏江景。隔着闪烁的江面, 对岸的城市或隐在眼前的树从之后, 或在人们面前水平展开, 有一种特别的宁静之感。当然, 当人们走下檐廊, 下到漫步道或亲水平台, 可将浦江两岸壮丽的城市天际线一览无余 (图20) 。

1 8 望江驿卫生间室内

1 8 望江驿卫生间室内

 

1 9 市民自由地使用望江驿

1 9 市民自由地使用望江驿

 

2 0 面对江景的望江驿

2 0 面对江景的望江驿

 

2 1 作为缓冲空间的望江驿

2 1 作为缓冲空间的望江驿

 

市民拥有自由使用望江驿的主体性 (图21) 。驿站作为公共生活空间, 既不凌驾于市民之上, 也不为市民所凌驾。驿站一方面依托于都市生活的需要而设置, 另一方面也让使用者的身体在此似乎能够从都市空间中脱离出来, 如一处经由围合、隔离所形成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另类空间” (another space) [5]。它既是临近城市中心的, 又是在物理上和心理上疏远了世俗喧闹的特别之处;它的空间氛围既是似曾相识的、能够唤起记忆的, 又是陌生的、重构的、诗意的。我们试图以望江驿的空间来思考大都市中的生存方式。

图片来源:

图1, 6由致正建筑工作室绘制;图7~9, 18为吴清山拍摄;其余图片为CreatAR Images拍摄。

 

 

参考文献[1]Jaksch S, Franke A, Österreicher D, et al.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urban densification using prefabricated timber-based attic extension modules[J].Energy Procedia, 2016, 96:638-649.

[2]李珺杰, 王庆国, 吕帅, 等.现代木造建筑工法与预制装配式设计的关系--以加拿大建造技术为例[J].建筑学报, 2018 (6) .

[3]王方戟.跋:社会条件的物化[M]//张斌, 王方戟, 庄慎.小菜场上的家4.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8:172-176.

[4] 谢卫群.走, 到浦东体验特色文化[N].人民日报, 2018-10-29 (12) .

[5]Foucault M.Of other spaces:utopias and heterotopias[J].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ay Miskowiec.Architecture/Mouvement/Continuité, 1984 (10) .
SUPER-FAST TIMBER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22 RIVER VIEW SERVICE STATIONS AT EAST-BUND, PUDONG, SHANGHAI
1303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