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的融合
1 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结合设计的意义与原则
1.1 意义
随着城市发展, 地下轨道交通日趋完善, 地铁出入口与周边商业建筑应结合设计, 将地铁人流直接或间接引入商业建筑, 可增加商业收入, 方便市民生活, 大幅提升建筑的商业价值, 促进经济发展;商业建筑相关受益单位也会加大投资建设商业建筑内的地铁设施, 解决地铁部分基础设施投入, 互利共赢;同时商业建筑地下功能与地铁站地下功能结合, 也能更有效利用地下空间, 集约用地, 将二者有机结合, 能更好地整合地上建筑, 控制城市风貌。因此, 地铁站出入口与周边建筑结合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地铁站出入口通常设在繁华街区出入口, 周边市政管线、既有建筑、新建建筑等相关制约因素较多, 对于地价高昂的地段, 设置独立出入口较困难, 而且会对城市风貌控制产生影响, 因此将地铁站出入口与周边商业建筑室外下沉广场结合, 设置室外扶梯、楼梯, 将人流通过商业空间分散导出, 这种结合商业地下空间的设计方式可减少地铁站出入口对周边道路及城市景观的影响。但地铁出入口附属建筑与商业建筑因双方产权界面、管理界面及设计施工界面不同, 以及城市规划、消防等分属不同审批单位, 对工程能否顺利进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设计初期需多方紧密配合, 解决设计、施工、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问题,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 确保此方式可满足相关主管部门要求。因此, 地铁站出入口、风亭等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须协调设计, 不仅要满足交通功能需求, 而且要满足各方需求, 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
1.2 设计原则
1) 功能实现原则地铁站出入口设计的首要原则是通道功能的实现, 方便乘客进出, 这也是出入口设计的基本原则。
2) 协同设计原则因地铁设计与周边设计不能同时进行, 对于已有建筑或已有地铁设施, 地铁设计与周边建筑分属不同产权部门和运营部门, 设计过程中需紧密配合, 以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
3) 一体化设计原则尽可能在地铁规划初期对地铁沿线地块建筑及景观风貌进行相应控制, 最大程度避免建筑工程的拆改, 减少不必要浪费。地铁建设是为给市民创造更便利的出行条件, 而一般地铁线路分布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上, 因此地铁建设期间会对城市地面建设产生一定干扰, 为降低这种不利影响, 需要对地铁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论证, 以确保施工方案的科学性。
4) 城市景观协调原则地铁站出入口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城市景观与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地铁出入口设计时, 应与城市既有景观和建筑规划相协调。同时地铁出入口的设计要醒目, 易于识别, 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 平战结合原则地铁设计一般除考虑平时作为交通干道外, 在一定程度上还承担战时掩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 出入口的设计除满足平时疏散要求外, 还应考虑战时功能的相关要求。
2 地铁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商业地产建筑协同设计思路与做法
结合北京复地Ⅷ-05地块地铁6号线通运门站附属设施改造工程实例, 介绍地铁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商业地产建筑协同设计思路与做法。
2.1 项目背景
Ⅷ-05地块项目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核心区东关大道与新华大街交叉口附近, 紧邻地铁6号线通运门站。地块内设置2栋公寓塔楼及2层商业裙房, 塔楼建筑高度99.9m, 项目地上建筑面积4.2万m2, 总建筑面积约6.7万m2 (见图1) 。
2.2 地铁现状
1) 地铁6号线通运门站主体已建成, 部分出入口、风井施工完毕 (见图2) 。
2) 本站地铁列车过站不停车, 站内仅有少量人员在中控室工作, 车站周边各地块均未竣工。与Ⅷ-05地块紧邻的2, 8号风亭已建成;8, 9号安全口已建成, 并临时投入使用;冷却塔仅施工完基础, 设备尚未安装。
2.3 方案分析
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Ⅷ-05地块沿街商业一体化设计虽然对裙房内部影响较大, 但尽可能减少了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对地块东侧及城市景观的影响, 并能与地块协调统一。因此地铁站地面现有附属建筑与在建地块结合设计方案较为合理。
2.4 一体化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2.4.1 Ⅷ-05地块下沉庭院与地铁6号线5号出入口、8号安全口结合
1) 5号出入口利用地铁5号出入口进入地块内下沉庭院, 地块内地下商业有很大的提升价值 (见图3) 。
存在问题及难点: (1) 用于防火分隔的下沉庭院的认定, 根据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设计规范》第6.4.12条规定, 分隔不同区域通向下沉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开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3m, 因此目前能与地铁5号出入口连接的室外开敞空间不能与地铁连通; (2) 下沉庭院台阶疏散宽度不足, 不能满足商业与地铁人流疏散通道宽度要求。
采取措施:为满足消防审查及规范要求, 同时尽可能减少地铁5号出入口设置对地铁的影响, 利用有限空间结合广场及地块周边道路、市政管线要求, 紧邻广场设置1部可满足地铁安全疏散的外部楼梯, 同时通过扶梯引导人流进入地下商业。
2) 8号安全口最大限度减少已有地铁地面附属建筑对地块沿街商业的影响 (见图4) 。
存在问题及难点:8号安全口位于地块红线与新建建筑退线范围内, 影响地块沿街立面及地块内消防车道和小市政管线排布。
采取措施:8号安全口原地面结构拆除, 提升地块沿街商铺商业价值, 将8号安全口与下沉庭院连接, 解决地铁疏散问题, 同时利用地下商业价值较低的区域作为安全口的配套机房, 解决安全口的加压送风需求。
2.4.2 Ⅷ-05地块项目5-1号楼裙房商业与地铁6号线9号安全口、2号风亭、3号风亭及冷却塔的结合
1) 2号风亭、3号风亭、9号安全口结合地面商业建筑, 调整风亭路由, 选择适合路由进入裙房商业内部 (见图5) , 在保证地块地下车库、地上商业功能的同时, 改变Ⅷ-05地块地下及地上建筑内部结构, 充分满足风道需求, 保证地铁功能的同时减少对地块内地下、地上建筑的影响。
采取措施:将风亭与地块建筑结合设计时, 在满足二者功能的前提下, 将风亭设置在建筑物顶层和建筑外墙侧 (见图6) , 依据DB 11/995—20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要求, 风亭的井道与5-1号楼裙房建筑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实体墙分隔。进排风百叶开在5-1号楼裙房外墙上, 百叶四周5m范围内的窗户需设置乙级防火窗 (见图7) 。
2) 冷却塔属于地铁设施, 需进行日常维护和维修;5-1号楼裙房为独立的商业设施, 维护人员不宜从其内部穿行。
采取措施:为减少维护人员对5-1号楼裙房独立运营的影响, 在5-1号楼裙房内侧增加地铁专用楼梯间, 作为冷却塔及其管线的检修和维护通道 (见图8) 。
为满足周边建筑对环境噪声的要求, 对冷却塔采取消声措施:通过相关专业评估, 在冷却塔四周增设消声百叶, 从而减少冷却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5 问题与建议
1) 问题本项目地铁站部分设施已施工完成并投入使用, 但地块内建筑属于后期建设, 工期不一致, 地铁的拆改对5-1号楼裙房施工进度影响较大。
2) 措施为减小施工工期不一致带来的影响, 地铁拆改与5-1号楼裙房基础开挖需综合考虑, 施工期间应加强对基坑的监控, 并采取可靠的施工应急预案, 以保证基坑安全, 避免对地铁造成不良影响。
3 结语
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一体化设计, 可在满足地铁使用功能的同时, 提升周边建筑附属价值, 并从城市整体设计高度出发, 与规划及消防部门沟通, 从节约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角度, 互连互通, 延伸共享空间, 引导地下轨道交通与周边商业密切融合, 统一管理与相互服务, 从而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