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住宅收纳空间量化配置指标的研究
0 引言
合理、充足的收纳空间是维持住宅室内整洁、方便居民生活的前提条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长,居住者的收纳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据《中国居住生活方式研究报告》,居民对现居所的收纳满意率不足60%;笔者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收纳满意率低”的现象在中小套型中尤其明显。
近年来,行业对住宅收纳设计有了一定认知,但总体而言收纳设计尚存在精细化不足、可操作性不强、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一套行业广泛认可的住宅收纳空间的量化配置指标。
本研究立足于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入户调查和部品调查,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尝试提出一种住宅收纳空间量化配置指标。
1 研究思路
建立住宅收纳空间的量化配置指标需调查“住宅收纳空间需求”,并以量化指标的形式对其反映。
1.1 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调查思路
目前,国内对“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调查思路大致可分为2类,分析其优缺点如下:
对比以上2种思路,本研究最终确定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入户调查为辅的调查思路,并确定了调查原则及工作次序:
1.2 住宅收纳空间量化指标的形式
目前,国内外已有的住宅收纳空间量化指标大致可分为2 类,分析其优缺点如下:
对比以上2种指标形式,本研究最终确定以“收纳空间体积”为基础指标,扩展得到“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
2 调研情况介绍
根据上述思路,开展问卷调查、部品调查、入户调查工作。
2.1 问卷调查
2.1.1 调查目标
以可量化的方式调查统计不同居住条件(包括家庭结构、住宅面积、套型等要素)下的住宅收纳现状与需求(主要包含“物品种类”和“数量”2个维度),为进一步量化分析住宅收纳需求提供数据支撑。
2.1.2 工作内容
编制问卷,通过网络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
1)预调研(2019年5—6月):回收问卷25份,其中有效问卷25份。
2)正式调研(2019年6—7月):回收问卷912份,其中有效问卷867份。
3)补充调研(2019年8月):共回收问卷20份,其中有效问卷20份。
2.1.3 调查成果
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家庭结构-物品数量”对应关系表、“典型家庭结构-居住人数”对应关系表等。
2.2 部品调查
2.2.1 调查目标
建立被收纳物品从“数量”到“体积”的转换关系。
2.2.2 工作内容
1)调查相关规范对常见收纳部品的尺寸要求。
2)调查市场上收纳部品的尺寸及收纳量:实地走访宜家商场,记录部品尺寸数据,并在部品中按照常规方式放置物品,记录可放置物品数量。
3)根据调查情况,换算得出单位物品所需收纳空间体积。以厨房锅具为例,通过实际测量与摆放,确定厨房地柜抽屉的外部空间体积和可容纳锅的数量,换算得到单只锅所需要的收纳空间体积(见图1)。
2.2.3 调查成果
形成“物品数量-部品体积”对应关系表。
2.3 入户调查
2.3.1 调查目标
调查住宅实际收纳空间体积,尤其是“刚需”类中、小套型的收纳情况。
2.3.2 工作内容
1)通过实测与访谈,获得被调查对象(住宅)的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室内净高、家庭结构等信息。
2)以拍照与实测相结合的方式,记录户内主要收纳空间情况。
3)根据照片和实测数据估算单户收纳空间体积。
4)数据汇总与分析。
2.3.3 调查成果
形成《入户调查报告》。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定性分析: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构成要素
基于以上研究,可将“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构成要素拆分为“人”“物”“空间”。各要素的具体内涵如下:
住宅收纳需求是伴随人的行为产生的,故在此三要素中,“人”是核心要素,另外2个要素需以“人”为桥梁建立联系。“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研究”即研究三要素之关系,“住宅收纳空间指标”即对三要素的关系提出可量化的要求。
3.2 定量分析: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量化
3.2.1 以“家庭结构”为线索的住宅收纳空间需求值
分别梳理“人-物”“物-空间”“人-空间”的量化关系,最终建立“人-物-空间”三要素的联系(见图2)。
1)“人-物”关系:体现为“家庭结构-物品数量”的关系(见表1)。
2)“物-空间”关系:体现为“物品数量-部品体积”的关系(见表2)。
3)叠合上述2种关系,可得到“家庭结构-各房间收纳部品总体积”关系表(见表3),即反映了“人-空间”关系。
至此,初步完成了以“家庭结构”为线索的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量化。
然而,在实际住宅项目设计工作中,往往无法确定项目客群的“家庭结构”,相较而言,“建筑面积”更易确定,而且能反映整体居住情况。因此,下一步需将以“家庭结构”为线索的住宅收纳空间需求值,转化为以“建筑面积”为线索,进而形成住宅收纳空间量化配置指标。
3.2.2 以“建筑面积”为线索的住宅收纳空间需求值
根据“典型家庭结构-居住人数”的对应关系2,将表3转化为“居住人数-收纳部品体积”关系表(见表4)。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大致确定5种典型住宅面积所对应的“基础型”“扩展型”居住人数3。在此基础上,可完成以“建筑面积”为线索的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量化,得到住宅收纳空间体积指标表(见表5)。
4 住宅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
为方便指标落地应用,需进一步研究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结合常规住宅项目的室内净高、得房率经验值4,可根据表5计算得到“住宅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见表6)。
4.1 住宅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规律
4.1.1 全屋指标规律
在40~140m2面积段,全屋收纳总体积的基础型占比在4.0%~4.5%,扩展型占比在6.0%~6.5%,平均占比在5.0%~5.5%。考虑到未来居住品质的逐步提高,建议40~140m2住宅的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不宜低于6.0%。
4.1.2 厨房、卫生间指标规律
厨房、卫生间收纳容积占比指标随住宅面积的增大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厨房、卫生间的收纳矛盾随住宅面积的增大而显著下降,建议相关指标按照住宅面积分段制定———厨房收纳体积占比指标为0.80%(40m2及以下)、0.70%(40~90m2)、0.65%(110m2及以上),卫生间收纳体积占比指标为0.12%(40m2及以下)、0.10%(60m2及以上)。
4.1.3 玄关、卧室指标规律
玄关、卧室收纳体积占比与住宅面积的关系相对恒定,建议40~140m2住宅中玄关收纳体积占比指标为0.5%、卧室为3.0%。
建筑面积小于40㎡的住宅由于面积狭小,常存在玄关、卧室、客厅等起居空间分隔不明确的情况,相应的收纳空间的位置也不明确,故建议该面积段中不宜分别设定玄关、卧室的收纳占比指标。
汇总以上3个方面的规律,可得到“住宅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表”(见表7)。
4.2 对指标值的补充说明
在入户调研中获得的住宅实际收纳量,与前文研究所得的指标(理论值)存在一定差异,对此,以厨房和卫生间为例做如下说明。
4.2.1 厨房收纳需求
入户调研显示厨房平均收纳空间体积为2.48m3,指标体系中该数值为0.5~1.5m3,差值来源于:
4.2.2 卫生间收纳需求
入户调研显示卫生间平均收纳空间体积为1.14m3,指标体系中该数值为0.10~0.25m3,差值来源于:卫生间内的墩布、水桶、脸盆、毛巾等物品通常不收纳于柜体内,故在指标研究中未计入收纳空间,但在入户调研中被计入。
因此,理论值与入户调研实际值的差距主要来源于统计对象的不同:一方面是收纳需求刚性/非刚性的不同;另一方面是物品被收纳于柜体/不被收纳于柜体的不同。因此,指标在实际使用时,需根据其特点选择合理的使用情境,注意其适用范围和对象。
5 指标应用建议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出,全装修交房、避免二次装修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在住宅项目设计中如何预留乃至设计充足、合理的收纳空间,将成为影响住宅品质及居住体验的重要课题。基于本研究成果,建议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政策对全装修交房的刚需住房产品、保障性住房等进行一定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应在各设计阶段的图纸中标示出收纳空间的位置及功能,此空间应为边界及尺寸明确、可作为后续空间体积测算对象的固定收纳空间,既包括已配置部品的收纳空间(如厨房橱柜),又包括为住户预留、供自行购置部品的收纳空间(如卧室衣柜壁龛)。
2)在设计过程中应进行收纳空间体积或收纳空间体积占比计算,并与指标进行对照,用以说明设计方案在收纳方面的品质。
3)全屋收纳空间体积占比值不应低于4.0%(极限值),宜在6.0%以上。
4)玄关收纳空间体积占比不宜低于0.5%,卧室不宜低于3.0%。
5)厨房、卫生间的收纳指标应根据住宅面积分段制定。
6 结语
住宅收纳是一个小而复杂的议题,实际收纳效果不仅与收纳空间充足与否有关,而且与收纳空间的位置、拿取方式密切相关。本研究已尽可能考虑几种典型因素的影响,仍不够全面,例如尚未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收纳需求
[2]周燕珉.住宅精细化设计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逯薇.小家,越住越大[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4]尚婷婷,王羽,余漾,等.城市既有住宅卫生间收纳系统老年人使用调查与研究[J].城市住宅,2018,25(9):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