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住宅收纳空间量化配置指标的研究

作者:石铮 董博圆 王凌云
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
摘要:收纳空间是住宅室内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对于收纳空间的配置指标,尚未达成共识。立足于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入户调查和部品调查,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提出一种住宅收纳空间量化配置指标,为全装修刚需类住房、保障性住房等类型住宅产品的标准与政策制定提供收纳设计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室内设计装饰装修精细化设计收纳指标
作者简介:石铮,助理建筑师,E-mail:shizheng@cadg.cn;

0 引言

合理、充足的收纳空间是维持住宅室内整洁、方便居民生活的前提条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长,居住者的收纳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据《中国居住生活方式研究报告》,居民对现居所的收纳满意率不足60%;笔者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收纳满意率低”的现象在中小套型中尤其明显。

近年来,行业对住宅收纳设计有了一定认知,但总体而言收纳设计尚存在精细化不足、可操作性不强、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一套行业广泛认可的住宅收纳空间的量化配置指标。

本研究立足于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入户调查和部品调查,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尝试提出一种住宅收纳空间量化配置指标。

1 研究思路

建立住宅收纳空间的量化配置指标需调查“住宅收纳空间需求”,并以量化指标的形式对其反映。

1.1 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调查思路

目前,国内对“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调查思路大致可分为2类,分析其优缺点如下:(1)1通过入户调查直接测量住宅收纳空间的体积[1],其优点是可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缺点是入户调研的工作量大,在调研样本量不足时,调查结果的普适性较差;(2)2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物品的种类及数量信息,再通过实际测量确定特定数量的某类物品所需要的收纳空间体积[2],其优点是可迅速获得大量数据,便于总结共性规律,缺点是对个性化情况反映不足。

对比以上2种思路,本研究最终确定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入户调查为辅的调查思路,并确定了调查原则及工作次序:(1)1调查对象是一般性的住宅收纳需求;(2)2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分析确定被收纳物品的种类、数量;(3)3通过市场调查获得与物品的种类、数量相对应的体积数据;(4)4以入户调研结果辅助理解住宅收纳“刚性需求”与“非刚性需求”的数量关系。

1.2 住宅收纳空间量化指标的形式

目前,国内外已有的住宅收纳空间量化指标大致可分为2 类,分析其优缺点如下:(1)1体积指标(例如“100m2三居室的城市三口之家,平均需要收纳的物品体积约为10m2[3]),其优点是精确度高,缺点是较难建立指标值与家庭结构、套型、面积等要素的关联;(2)2投影面积指标(例如“住宅收纳空间投影面积应达到12%”),其优点是统计、计算简便,缺点是忽视了部品高度对收纳量的影响。

对比以上2种指标形式,本研究最终确定以“收纳空间体积”为基础指标,扩展得到“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

2 调研情况介绍

根据上述思路,开展问卷调查、部品调查、入户调查工作。

2.1 问卷调查

2.1.1 调查目标

以可量化的方式调查统计不同居住条件(包括家庭结构、住宅面积、套型等要素)下的住宅收纳现状与需求(主要包含“物品种类”和“数量”2个维度),为进一步量化分析住宅收纳需求提供数据支撑。

2.1.2 工作内容

编制问卷,通过网络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

1)预调研(2019年5—6月):回收问卷25份,其中有效问卷25份。

2)正式调研(2019年6—7月):回收问卷912份,其中有效问卷867份。

3)补充调研(2019年8月):共回收问卷20份,其中有效问卷20份。

2.1.3 调查成果

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家庭结构-物品数量”对应关系表、“典型家庭结构-居住人数”对应关系表等。

2.2 部品调查

2.2.1 调查目标

建立被收纳物品从“数量”到“体积”的转换关系。

2.2.2 工作内容

1)调查相关规范对常见收纳部品的尺寸要求。

2)调查市场上收纳部品的尺寸及收纳量:实地走访宜家商场,记录部品尺寸数据,并在部品中按照常规方式放置物品,记录可放置物品数量。

3)根据调查情况,换算得出单位物品所需收纳空间体积。以厨房锅具为例,通过实际测量与摆放,确定厨房地柜抽屉的外部空间体积和可容纳锅的数量,换算得到单只锅所需要的收纳空间体积(见图1)。

图1 物品所需收纳空间体积换算方法(以锅具为例)

图1 物品所需收纳空间体积换算方法(以锅具为例)

 

2.2.3 调查成果

形成“物品数量-部品体积”对应关系表。

2.3 入户调查

2.3.1 调查目标

调查住宅实际收纳空间体积,尤其是“刚需”类中、小套型的收纳情况。

2.3.2 工作内容

1)通过实测与访谈,获得被调查对象(住宅)的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室内净高、家庭结构等信息。

2)以拍照与实测相结合的方式,记录户内主要收纳空间情况。

3)根据照片和实测数据估算单户收纳空间体积。

4)数据汇总与分析。

2.3.3 调查成果

形成《入户调查报告》。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定性分析: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构成要素

基于以上研究,可将“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构成要素拆分为“人”“物”“空间”。各要素的具体内涵如下:(1)1人核心特征值为“家庭结构”和“居住人数”;(2)2物包括“被收纳的物品”和“用于收纳的物品”(即“收纳部品”),核心特征值为“被收纳的物品种类”和“被收纳的物品数量”;(3)3空间核心特征值为“房间”“住宅面积”“体积”(既包括住宅空间净体积,又包括收纳空间体积)。

住宅收纳需求是伴随人的行为产生的,故在此三要素中,“人”是核心要素,另外2个要素需以“人”为桥梁建立联系。“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研究”即研究三要素之关系,“住宅收纳空间指标”即对三要素的关系提出可量化的要求。

3.2 定量分析: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量化

3.2.1 以“家庭结构”为线索的住宅收纳空间需求值

分别梳理“人-物”“物-空间”“人-空间”的量化关系,最终建立“人-物-空间”三要素的联系(见图2)。

图2“住宅收纳空间”三要素的内涵关联

图2“住宅收纳空间”三要素的内涵关联

 

1)“人-物”关系:体现为“家庭结构-物品数量”的关系(见表1)。

2)“物-空间”关系:体现为“物品数量-部品体积”的关系(见表2)。

3)叠合上述2种关系,可得到“家庭结构-各房间收纳部品总体积”关系表(见表3),即反映了“人-空间”关系。

至此,初步完成了以“家庭结构”为线索的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量化。

然而,在实际住宅项目设计工作中,往往无法确定项目客群的“家庭结构”,相较而言,“建筑面积”更易确定,而且能反映整体居住情况。因此,下一步需将以“家庭结构”为线索的住宅收纳空间需求值,转化为以“建筑面积”为线索,进而形成住宅收纳空间量化配置指标。

表1“家庭结构-物品数量”对应   

表1“家庭结构-物品数量”对应

表2“物品数量-部品体积”关系   

表2“物品数量-部品体积”关系

表3“家庭结构-各房间收纳部品总体积”关系   

表3“家庭结构-各房间收纳部品总体积”关系

3.2.2 以“建筑面积”为线索的住宅收纳空间需求值

根据“典型家庭结构-居住人数”的对应关系2,将表3转化为“居住人数-收纳部品体积”关系表(见表4)。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大致确定5种典型住宅面积所对应的“基础型”“扩展型”居住人数3。在此基础上,可完成以“建筑面积”为线索的住宅收纳空间需求的量化,得到住宅收纳空间体积指标表(见表5)。

表4“居住人数-收纳部品体积”对应关系   

m3

表4“居住人数-收纳部品体积”对应关系

表5 住宅收纳空间体积指标   

m3

表5 住宅收纳空间体积指标

4 住宅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

为方便指标落地应用,需进一步研究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结合常规住宅项目的室内净高、得房率经验值4,可根据表5计算得到“住宅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见表6)。

4.1 住宅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规律

4.1.1 全屋指标规律

在40~140m2面积段,全屋收纳总体积的基础型占比在4.0%~4.5%,扩展型占比在6.0%~6.5%,平均占比在5.0%~5.5%。考虑到未来居住品质的逐步提高,建议40~140m2住宅的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不宜低于6.0%。

表6 住宅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   

%

表6 住宅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

4.1.2 厨房、卫生间指标规律

厨房、卫生间收纳容积占比指标随住宅面积的增大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厨房、卫生间的收纳矛盾随住宅面积的增大而显著下降,建议相关指标按照住宅面积分段制定———厨房收纳体积占比指标为0.80%(40m2及以下)、0.70%(40~90m2)、0.65%(110m2及以上),卫生间收纳体积占比指标为0.12%(40m2及以下)、0.10%(60m2及以上)。

4.1.3 玄关、卧室指标规律

玄关、卧室收纳体积占比与住宅面积的关系相对恒定,建议40~140m2住宅中玄关收纳体积占比指标为0.5%、卧室为3.0%。

建筑面积小于40㎡的住宅由于面积狭小,常存在玄关、卧室、客厅等起居空间分隔不明确的情况,相应的收纳空间的位置也不明确,故建议该面积段中不宜分别设定玄关、卧室的收纳占比指标。

汇总以上3个方面的规律,可得到“住宅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表”(见表7)。

表7 住宅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   

%

表7 住宅收纳空间体积占比指标

4.2 对指标值的补充说明

在入户调研中获得的住宅实际收纳量,与前文研究所得的指标(理论值)存在一定差异,对此,以厨房和卫生间为例做如下说明。

4.2.1 厨房收纳需求

入户调研显示厨房平均收纳空间体积为2.48m3,指标体系中该数值为0.5~1.5m3,差值来源于:(1)1厨房内的冰箱在入户调研中被计入收纳空间,而在指标研究中未计入,导致了约0.7m3的差值;(2)2许多需置于台面上、地面上的物品(如形状不规则的蔬菜、垃圾桶、扫帚)在指标研究中未计入收纳空间,但在入户调研中被计入。

4.2.2 卫生间收纳需求

入户调研显示卫生间平均收纳空间体积为1.14m3,指标体系中该数值为0.10~0.25m3,差值来源于:卫生间内的墩布、水桶、脸盆、毛巾等物品通常不收纳于柜体内,故在指标研究中未计入收纳空间,但在入户调研中被计入。

因此,理论值与入户调研实际值的差距主要来源于统计对象的不同:一方面是收纳需求刚性/非刚性的不同;另一方面是物品被收纳于柜体/不被收纳于柜体的不同。因此,指标在实际使用时,需根据其特点选择合理的使用情境,注意其适用范围和对象。

5 指标应用建议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出,全装修交房、避免二次装修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在住宅项目设计中如何预留乃至设计充足、合理的收纳空间,将成为影响住宅品质及居住体验的重要课题。基于本研究成果,建议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政策对全装修交房的刚需住房产品、保障性住房等进行一定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应在各设计阶段的图纸中标示出收纳空间的位置及功能,此空间应为边界及尺寸明确、可作为后续空间体积测算对象的固定收纳空间,既包括已配置部品的收纳空间(如厨房橱柜),又包括为住户预留、供自行购置部品的收纳空间(如卧室衣柜壁龛)。

2)在设计过程中应进行收纳空间体积或收纳空间体积占比计算,并与指标进行对照,用以说明设计方案在收纳方面的品质。

3)全屋收纳空间体积占比值不应低于4.0%(极限值),宜在6.0%以上。

4)玄关收纳空间体积占比不宜低于0.5%,卧室不宜低于3.0%。

5)厨房、卫生间的收纳指标应根据住宅面积分段制定。

6 结语

住宅收纳是一个小而复杂的议题,实际收纳效果不仅与收纳空间充足与否有关,而且与收纳空间的位置、拿取方式密切相关。本研究已尽可能考虑几种典型因素的影响,仍不够全面,例如尚未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收纳需求[4]。希望有更多研究者关注住宅收纳空间的量化研究,完善收纳指标体系,推动指标落地,引导住宅收纳设计的精细化发展。

 

 

参考文献[1]李桦,宋兵.公共租赁住房居室工业化建造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周燕珉.住宅精细化设计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逯薇.小家,越住越大[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4]尚婷婷,王羽,余漾,等.城市既有住宅卫生间收纳系统老年人使用调查与研究[J].城市住宅,2018,25(9):78-81.
2056 14 14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