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疫情的既有住区更新策略探讨
0 引言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一场突发灾难,这是对国家和地方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一次重大考验。各行各业在抵抗疫情中均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也让人们意识到应将公共卫生安全与全民健康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住区作为城市居住、生活功能构成的基本单元,在此次抗击疫情中承担重要任务,成为疫情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由于之前住区规划管理在公共健康安全系统保障方面缺乏相应的研究和准备,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住区管理者疲于应对,暴露许多规划和设计中的不足。综合此次抗疫过程中暴露和发现的问题,在住区更新规划方面,应深入研究并建立不同层级生活圈公共健康保障体系,确保居民在平时生活和特殊疫情期间均可获得健康安全保障;在住区空间与设施更新方面,应从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居室空间环境等方面研究降低交叉感染和提高安全保障的优化设计。
1 特殊时期居民的生产生活变化
1.1 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阶段性影响,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2020年2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制造业PMI为35.7%,比2020年1月下降14.3%;非制造业商业活动指数为29.6%,较2020年1月下降24.5%
1.2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由于疫情防控使居民的生活圈不断被压缩,出于公共卫生安全和自身安全的原因,人们交往明显减少。部分居民出于对健康的担心,会对日常交往活动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社会交往的缺失对人的心理、思想和身体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疫情期间,人们在生活上更重视居家卫生,希望阻断病毒传播途径,更关心生活空间设施的细节与健康的关系。如何从人居环境角度引导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尤为重要。此外,居家办公成为常态,人们的交流更多依赖网络,居家办公对空间的需求和不同家庭在空间使用上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成为使用者关注的重点,也引发人们对于住区公共空间和居室空间更多的思考与未来改进的可能性。
1.3 对住区空间的影响
疫情的发展对住区空间的使用产生阶段性的影响。在住区公共空间方面,住区出入口空间转化成为疫情防控的缓冲、筛查和隔离空间。由于疫情期间管控需要,住区部分出入口关闭,居民对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使用的可达性降低。住区公共广场和景观绿化空间人员稀少,日常居民晨练、遛狗、儿童娱乐等交往活动基本消失。在公共配套空间方面,住区内医疗服务、生活供应、卫生隔离空间成为特殊时期居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在居室空间方面,居住与家庭办公的功能结合成为疫情期间的主要模式。公共走道区域和入户玄关空间转化为阻断传播途径的重要空间。疫情使人们更重视应对突发事件下住区空间使用的健康性和可变性。未来在“开放式住区”理念的探索中,应结合公共卫生安全和突发事件防控管理的因素,一方面要建立交通便利、健康有序、包容共享的开放式住区空间;另一方面要在空间层次和交通路网方面细化住区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
基于上述变化和影响,在住区更新中应更多地分析研究居民健康与住区更新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住区人居环境和空间改善的积极作用,引导和构建良好的住区公共卫生环境和全民健康的空间条件。
2 规划层面应对措施
2.1 设定公共健康保障单元
住区作为重要的防控单元,在抵御疫情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住区规模、空间形式、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给防控造成很大难度。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根据住宅小区规模户数统计,小型居民小区(10~200户)占比30.2%,中型居民小区(200~1000户)占比45.8%,大型居民小区(1000~5000户)占比20.5%。在应对疫情方面,积极发挥住区作为防控疫情的重要作用,从人员管理、空间管理和服务保障3个方面
1)提高对病毒传染的隔离条件对于居家隔离的患者和疑似人员,每个健康保障单元应配备相应的卫生隔离空间、生活供应、医疗服务、心理疏导、紧急救助等服务功能,保障特殊人群的基本生活和卫生安全。
2)强化住区疫情防控能力,优化住区疫情防控系统例如,从住区公共卫生管理空间层次细化、交通流线优化控制、建筑设备和管线更新、通风换气优化、卫生防控检测、卫生死角清洁等方面强化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3)确保常规疾病的健康保障条件保障单元的建立,一方面要考虑平时与疫情时期的结合使用;另一方面需重视突发疫情期间,保障非传染疾病居民正常健康救助的基本需求。在未来住区更新规划中,应将公共健康保障单元作为配套千人指标的专篇内容进行研究,明确配建标准和相关细节规范。
2.2 完善住区功能指标
我国城市既有住区因建造年代跨度较大,住区类型和规模存在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部分老旧住区功能单一,缺乏完善的配套功能空间。在疫情期间,住区功能的单一性给封闭管理带来较大难度。国家在制定住区相关规范标准中,应针对城市既有住区的功能配套千人指标提出更详细的功能要求,例如建立不同层级生活圈的特殊疫情防控配套功能和居民生活保障服务功能。既有住区规划和管理应根据国情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基本配套功能,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要提高住区功能的混杂性,增加住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和人气,融入平时与非常时期相结合的社区医疗设施,并提供疾病初步筛查和诊断的功能,满足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另一方面要提高住区公共空间的可变性和灵活性,为特殊时期和特殊情况预留弹性调整空间,将平时与疫情时结合使用,统筹考虑。在细节设计和相关服务设施的配备上,应重点关注老年人和残疾人在特殊时期的基本生活和出行便利性。
2.3 建立卫生监测系统
健康卫生的检测和数据统计对疫情防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委会需要第一时间掌握居民的实时信息,并采取应对和防控措施。居民住户也能顺畅地接收住区公开信息,了解住区疫情基本情况,产生自组织、自治的软性能力。卫生检测系统的建立,一方面需要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结合住区管理和硬件条件,完善系统配置,提高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从“自下而上”的层面提高居民的自律和住区自治的意识,强化居民对住区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心。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硬性条件与“自下而上”的居民软性组织相结合,提高卫生检测信息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2.4 优化住区交通流线
疫情期间,部分城市住区为降低流动人员交叉感染风险,采取封闭式管理控制非小区居民的进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疫情传播的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之处。住区是一个动态运转的复杂系统,不仅有住区居民的进出,同样值得关注的有货物运输、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快递包裹收发存取、特殊病人的救护通道、车辆进出停放、居民户外活动与交往等方面,不同流线均需深入研究和规划。一些住区在封闭管理时期采取单一出入口控制的方式,其优点是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管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缺点在于不同功能流线交叉重叠,增加人群交叉感染风险。在未来既有住区更新中,应将公共卫生安全作为住区交通流线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规划中不仅要满足人车分流的基本要求,更要考虑洁污流线、人货流线分离的优化合理设计,关注特殊疫情时期应急设施和应急措施的规划,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3 设计层面优化措施
3.1 住区空间层次优化
疫情期间,居民从城市空间进入住区到达居室的过程,是开放性空间向私密性空间的转换过程,更是传染源的筛查隔离和传播途径阻断的过程。在住区空间层次优化方面,应针对不同空间的功能需求和人员流动的分析,进行相应的细化和调整以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见图2)。例如住区的出入口是居民与城市联系的重要空间,更是疫情期间管理防控的重要区域。其功能组织除日常安防和住区传达管控功能外,需设置身份检查、体温测量、人员登记、快递收发存取、人员车辆进出、外来人员等候集散、临时管理空间搭建等功能。现状城市既有住区出入口空间相对局促,部分住区将上述功能安排在城市道路和人行道,一定程度上给城市交通和行人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功能流线过度集中、出入口居民收取快递进出的聚集给住区防控疫情工作造成交叉感染风险。在住区出入口改进中,应采取“合理集中,灵活分散”的原则,一方面优化住区出入口的空间组织,充分考虑特殊时期的住区管控方式,集中设置相关检查与集散功能,合理预留弹性缓冲空间,减少对城市道路空间的占用;另一方面应从减少接触和交叉感染的角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住区空间条件,将居民出行、快递收发、车辆货物进出等需求分组团、分流线、分区域灵活组织,合理布置如快递柜、信报箱、暂存空间系统、无人配送系统等,合理规划功能设施的可达性和服务半径,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接触,优化住区出入口空间。
3.2 公共空间调整优化
在疫情背景下,对住区公共卫生健康的思考一方面需优化基于疫情管控和预防的更新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更应重视平常生活中住区人居环境空间优化更新对居民身体素质提升和心理疏解引导的积极作用,使住区居民在疫情期间,有更好的抵抗力和心态面对疾病的挑战。在配套设施和公共空间更新中,应重视优化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的可达性
3.3 套型空间调整优化
居室空间是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家庭成员之间接触最密切的高危环境,防控质量直接决定家庭成员的健康安全。在居室空间优化更新中,应充分考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通过空间和设施的优化配置切断传播途径。
1)通过优化套型布局和门窗开启形式提高居室内部自然通风,特别在塔楼和单一朝向套型的更新设计中,应充分利用门窗位置和开启方式提升居室通风效果,同时辅助智能新风系统应对雾霾天气的新风补充。
2)居室给排水系统更新中针对污、废水管系统在不同楼层间产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采用相应节点设计措施消除隐患。
3)应充分重视入口玄关作为家庭洁污缓冲区的细节处理,优化玄关空间与居室动线关系,如以铺装材质和高度的变化限定更衣、换鞋的空间分隔,并将洗消用品和杀菌设施整合在入口收纳中,形成洁污分区,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见图3)。
4)卫生间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所以在卫生间的更新中,应通过功能平面的优化设计和设备管线系统更新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重视干湿分离、卫生器具空间分离对病毒防护的积极作用,尽可能采取“三件分离”的卫生间,结合入口玄关和自然通风,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居室生活服务空间(见图4)。
4 基于健康导向建构多样化住区空间
4.1 生理健康层面需求
住区作为居民生活的空间载体,从生理健康层面应提供系统化的功能空间。对于普通健康居民应从公共空间优化入手,引导和鼓励多样化的空间活动;对于有公共卫生健康需求的居民能得到必要的健康保障;在特殊疫情时期,居民能获得及时的防控和健康保护。在居民健康公共活动空间需求方面,应从规划层面入手,利用组团式布局,便于防控单元细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住区中应建立高品质的公共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屋顶平台绿化、首层架空等方式创造丰富的室外活动空间。细化公共区域卫生设计,创造出更便于清洁、减少交叉感染的高品质住区空间。在居民公共卫生健康保障需求方面,落实分级诊疗在住区和健康保障单元层面的保障服务范围。对于居民一般性、周期性、常规性的医疗服务需求可在住区得到便捷诊治。特别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住区居家养老模式更需要住区配备系统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保障空间。在特殊时期的隔离与防控需求方面,住区应提供特殊疫情时期基本的生活物资功能空间以保障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对于住区内传染源的隔离有完善的空间配置,从疫情防控的角度应细化不同层级的缓冲空间,提高住区管理水平,优化设备通风管线以满足居民基本的健康保护需求。
4.2 心理健康层面需求
在住区更新中应重视居民心理健康层面的积极引导,根据住区环境与心理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建立功能完善、内容层次丰富的住区交往空间(见图5)。
1)公共空间优化能促进居民社会交往居民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及对周围环境和人的适应能力有直接关系
2)住区的景观绿化有缓解居民疲劳感和调节心理状态的作用景观绿地能调节区域小气候,为居民生活和交往提供宜人的空间环境,引导人们走出户外,亲近自然,享受健康的景观空间环境。
3)丰富住区健身活动空间可提高居民交往意识健身运动不仅对生理健康有积极的帮助,而且对心理也有积极影响。住区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健身休闲空间以承载各种居民健身运动,提高居民参与意识,提升社区归属感
4)住区应提供心理问题的健康帮助特殊疫情期间,由于外部环境和资讯新闻的影响,居民会产生一定的焦虑甚至恐慌,心理的变化如果无法得到良好调节,对人们生活工作均会产生负面影响。
5 基于科技进步的住区更新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广泛应用,“智慧住区”的住区管理理念逐步进入日常生活,为人们提供更高效、便捷、安全的居住体验。许多原来需人工基础管理的工作将被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所代替。未来的住区管理面对疫情时能第一时间作出应对管理。在住区硬件管理系统上,出于减少人员接触和交叉感染的考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多功能快递柜、无触碰人脸识别入户等技术,最大限度降低疫情感染的风险;在住区的管理服务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线上系统提升优化住区管理和服务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带来沉重打击,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是人们面对疫情未做好充分的准备,缺乏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应从此次疫情中总结经验,充分反思和讨论存在的问题,研究更新优化策略,形成基于公共安全健康的系统化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实践,才能在未来的疫情面前从容应对。
[2] 张静姝,马玉佳.数读北京社区疫情防控:上万住宅小区和800万返程人员[EB/OL].[2020-02-22].http://www.bjnews.com.cn/graphic/2020/02/22/693387.html.
[3] 王兰.建构“公共健康单元”为核心的健康城市治理系统——应对202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J].城市规划,2020(2):9.
[4]田莉,欧阳伟,苏世亮.城乡规划与公共健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5]丁国胜,魏春雨,焦胜.为公共健康而规划——城市规划健康影响评估研究[J].城市规划,2017(7):16-25.
[6]仲继寿,王莹,赵旭,等.住区心理环境健康影响因素实态调查研究[J].建筑学报,20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