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厂房类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作者:桂涛 南月慧 张莹博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摘要:抗战时期的西南内陆城市昆明随着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内迁,迎来了近代工业发展的高潮,建立起一大批先进的工业区,这些工业设施为昆明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大力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工业转型的今天成为一笔宝贵的工业遗产。通过对昆明厂房类工业遗产的梳理,基于其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提出昆明厂房类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工业遗产厂房遗产保护再利用
作者简介:桂涛,讲师,E-mail:baiyee@qq.com桂涛,南月慧,张莹博(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1 昆明主城区工业遗产概况

1.1 昆明工业发展历程概述

近代历史上的昆明因地处西南内陆,受高原群山的阻隔,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也很缓慢。近代工业在昆明虽已萌芽,但水平低下,一直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晚清后,开放为“自辟埠”,工业有了一定发展,滇越铁路促进了昆明工业快速发展。抗战后,东南沿海地区许多工厂内迁重庆、成都、昆明、西安等地,带来优秀人才、雄厚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使这些地方成长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中心。云贵川作为抗战大后方迎来了近代工业发展的高潮,建立起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并在昆明形成了海口、马街、茨坝、昆明市区4个主要的工业基地,这些工业设施为昆明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大力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国家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以及市场和企业自身经营的原因,一些工业生产企业逐渐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开始缩减生产、调整、合并、转产或改建、搬迁,使得一部分厂房、仓库、办公楼被废弃或闲置,成为工业遗存。如果将其拆除重建,不仅浪费资源,也割断城市历史文脉,因此,对废旧工业建筑的保护、改造与再利用开始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

1.2 昆明主城区工业遗产的形成与分布

2010年,昆明市实施“退二进三,工业入园”战略,主城区工业企业纷纷迁出,老厂闲置,其中有一部分企业成立了商业运营管理公司,试图由传统机械制造企业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这些存续下来的工业厂房建筑成为昆明主城区工业遗产的代表,而其他大部分老厂则在城市旧城区改造中逐渐消失殆尽。

经过对主城区工业遗产的梳理,现初步完成转型升级的项目共有7个(见图1),分别是昆明市区北部的871文化创意工场;昆明市区西北的108智库空间、金鼎1919文化创意园、秘境M60文化创意园;昆明市区以西的创库艺术主题社区、春雨937工业遗产文化街区;昆明市区东北的KM1958创意产业园。它们的分布位置显示出当时的昆明工业布局,坐落于城市郊区的工厂随着城市发展已进入昆明主城区范围,交通通达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和较强的发展潜力。

1.3 昆明主城区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

现存的7项工业遗产在建厂历史、建筑规模、运营状况方面都各有不同,通过对其基本情况的梳理(见表1),可为其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依据。

图1 昆明市区旧厂房改造项目分布

图1 昆明市区旧厂房改造项目分布

 

表1 昆明主城区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   

表1 昆明主城区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

创库艺术主题社区位于昆明市西山区西坝路101号,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昆明机模厂。2000年,唐志冈、叶永青等艺术家租赁老厂区搬迁后闲置下来的旧厂房作为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室,其后逐步发展起画廊、酒吧、餐厅等经营项目,谓之创库。声名鹊起的创库在鼎盛时期曾经入驻过30多位艺术家,是国内最早的艺术家主题社区之一,对云南文创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871文化创意工场位于昆明市盘龙区龙泉路,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作为云南本土工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家企业,其鼎盛时期获得过众多殊荣。近年来,同样遭遇发展瓶颈的昆明重工积极求变,于2016年整合自身优势后积极向文化创意产业园转型,取得较好效应。

KM1958创意产业园位于昆明市盘龙区穿金路,前身为昆明煤矿机械总厂,是原国家机械委和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的大型重点企业。主要生产刮板输送机、带式输送机、单体液压支柱等产品,2007年在市场经济的涤荡下宣布破产,2015年转型为集文化创意、体育娱乐、餐饮配套设施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

金鼎1919文化创意园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学府路,前身是建于1946年的昆明市轻工机械制造厂。2009起正式运营的金鼎1919是云南省的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为4个片区,发展较为完善。

秘境M60文化创意园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普吉路,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昆明蓄电池厂,生产的蓄电池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电信、邮电、计算机等领域。利用现存的30多个车间打造成M60文化创意园,于2015年8月开园。

108智库空间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昆建路,前身是云南圆正轴承厂,因靠近云南艺术学院,厂房被租用作为艺术工作室,逐渐发展为云南老艺术家的集结地,已成长为云南省市区三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省级科技企业众创空间。

春雨937工业遗产文化街区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春雨路,其前身为昆明冶炼厂,1937年搬迁至现地。2018年,昆明冶炼厂的老厂房完成升级改造,选择转型发展文创街区。

2 昆明主城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2.1 昆明主城区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

昆明市乃至云南省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起步都较晚,国家文物局在2018年1月公布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共100处)中,云南省仅有滇越铁路和石龙坝水电站2项入选。在昆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也未出现过厂房类工业遗产的身影。西南地区中,成都市的相关工作启动则较早,在2013年就将工业遗产“东郊记忆”列为成都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东郊记忆”又入选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名单。2019年,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组织开展昆明中心城区工业遗产建筑调查,2020年启动昆明市中心城区外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相关保护工作正在开展中。

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部分工业遗产未能得到全面保护,比如在春雨937工业遗产文化街区中,原有工业遗存仅有部分得到保留,那些最能代表工业时期特点的烟囱、管道、廊架等元素已被拆除和破坏。因缺乏全面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及科学的厂房改造要求作为指导,7个项目都存在过度改造损坏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情况。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物业管理,还存在私搭乱建破坏整体风貌的情况。

2.2 昆明主城区工业遗产的利用现状

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常见的有3种:(1)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区;(2)利用工业遗产建立主题博物馆;(3)利用工业旧址改造成休闲和娱乐的公共场所。从昆明的7个工业遗产改造和再利用情况来看(见表2),普遍采用第1种模式,即将旧工厂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由于改造模式较为单一,昆明现有的几个创意产业园区同质化较为严重,项目业态类似,特色不够鲜明。如曾经名声大噪的昆明创库艺术主题社区在经营数年后,由于租金逐年涨高、园区缺乏统一管理和运营、硬件条件不匹配等原因,原本活跃的艺术家大量流失,园区内部的艺术中心空心化严重,现基本已被餐馆酒吧所占据。

目前,发展态势较为良好的是金鼎园区,以金鼎山为核心,将金鼎1919、M60创意园、108智库空间联系起来形成多个分园,发展为“一核多园”的创意产业集群空间格局。871文化创意工场则是一个改造不完全的综合体,园区内保留有一部分原来的工业生产设施,另一部分则开发为汽车文化、婚庆文化、咖啡文化、影视文化4个主题空间。2019年,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临时转场至该园区,将办公大楼改造为医疗用房,使园区的利用方式更加多样化。

3 昆明主城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3.1 尽快完成昆明市工业遗产文物登录,出台保护和再利用政策

从昆明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发展现状来看,当务之急是对昆明市的工业遗产进行专业而全面的建筑调查,摸清工业建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建立昆明工业建筑价值的评价标准,深入研究昆明工业遗产建筑的保存现状及价值特色;对具有保留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专项价值评估,开展遗产保护等级划分研究;尽早将一批重要的工业遗产公布为文物建筑或列为历史建筑,科学地划定工业遗产的文物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要求,使之获得及时和周全的保护。

表2 昆明主城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情况   

表2 昆明主城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情况

3.2 树立整体的工业遗产保护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再利用观

对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要秉持“保护优先、应保尽保”“原真性”“整体性”原则,明确工业遗产保护是工作的核心;整体性地对各类型的工业遗产实施保护,包括生产车间、仓库、办公楼、烟囱、蓄水池等建筑进行全面保护,对损坏处进行精细修缮,对有条件的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利用;按照原厂区整体风貌和格局进行恢复,延续厂区肌理,严格控制高度。

与此同时,应以传承工业文化、保护利用工业遗产为核心,在做好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发掘工业遗产蕴含的丰富价值,探索保护利用新模式,开展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对需要重建或新建的应确保新旧建筑相融相生,从而保证整个地块高质量保护、高品质利用和高水平管理,塑造别具魅力的工业遗产空间,促使老厂区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1] 高雪梅,丁娟.昆明工业遗产的历史、现状及其保护[C]//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

[2]姚青石,郭锦洋,武彬.老茧化蝶——文化创意产业引导下的法国南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J].新建筑,2018(6):97-101.

[3]姜程,王晓梅,叶德辉.河北省钢铁工业遗址“活化”与城市再生策略探究[J].城市住宅,2020,27(2):45-47.
207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