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酿造副产物黄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案研究

作者:白鹏凯 许萍 付景鑫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创通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为了使白酒酿造副产物黄水中有机物资源得到充分回收利用, 降低黄水的COD排放, 通过分析黄水中还原糖发酵产乳酸的可行性, 比选乳酸提取工艺, 提出了黄水中糖、乳酸和风味物质综合回收利用方案——黄水进行还原糖发酵产乳酸, 同时耦合乳酸分离提纯技术分离其中的乳酸, 经乳酸分离后的黄水发酵液再进行超临界CO2萃取, 提取其中的醇、剩余酸、酯和醛等风味物质做调酒液。并对该方案进行了效益分析, 对未来黄水资源化利用的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黄水 乳酸发酵 乳酸分离 风味物质
作者简介:许萍, E-mail:xuping@bucea.edu.cn;
基金:北京建筑大学科研项目 (ZC02、ZC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578035); 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 (PG2018051);

 

0 引言

黄水是固态法白酒酿造生产过程中, 因酒醅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部分水分渗出, 而沉积到窖池底部的一种棕黄色、呈流体状的液体[1]。近五年来, 我国浓香型白酒生产总量一直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增速稳定增加, 2017年浓香型白酒产量达985.5万t。研究表明, 每生产1 000 kg白酒, 大约产生黄水0.3~0.4 m3, 则每年黄水排放量约340万m3。同时, 黄水的COD在135~330 g/L[2,3,4], 远远超过国家允许的废水排放标准。文献[5]表明常规废水处理工艺需用新鲜水将黄水稀释35倍左右, 水量浪费严重, 即使经厌氧-好氧处理也较难达标排放。且部分酒厂的黄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水体中, 污染严重。据IWA统计[6], 全世界有80%的废水未经妥善处理即被排放到自然水体中, 因此黄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容小觑。

许多学者及酒厂已对黄水中的微生物资源[7,8,9]、有机酸的提取与转化[10,11,12,13]、制备生物酯化液[14,15,16]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 但在其资源化利用和实用性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我国大部分酒厂对黄水的处理都是采用拌糟回窖发酵或养窖、培养人工窖泥、回底锅蒸馏等方法[17]加以利用, 不仅不能有效利用资源, 减少黄水的COD排放, 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发酵黄水的最佳综合利用问题。因此如何综合利用黄水资源, 彻底解决黄水的最佳综合利用问题, 已经成为白酒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表明, 黄水中糖类 (淀粉、还原糖) 、有机酸以及乙醇是导致黄水高COD的主要物质, 且有机酸中乳酸含量居首, 占总有机酸的90%左右[4]。同时黄水中的有机酸 (尤其是乳酸、己酸、丁酸、乙酸含量最高) 、醇、酯、醛又是影响白酒酒体香味、口感的重要香味物质。

本文通过分析黄水中还原糖发酵产乳酸的可行性;从乳酸提取率、环境效益和成本经济对黄水中乳酸的分离提取工艺进行比选以及黄水中风味组分的提取3个方面提出一种黄水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方案, 来使黄水中的有机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并且能极大程度地降低黄水COD排放。

1 黄水的理化成分分析

1.1 黄水的常规理化成分分析

表1[2,3,4]为黄水的常规理化成分分析, 黄水中仍含有较多未发酵完全的淀粉和易于被微生物利用的还原糖, 这部分糖类的COD约占黄水总COD的1/3。同时黄水还含有大量的乙醇、有机酸、酯、醛等与白酒风味相似的香味物质。其中乙醇和有机酸的含量各占黄水中COD约1/3。

表1黄水的常规理化成分

Tab.1Convention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yellow water

 


项目
数值 COD/g/L

淀粉
2.4%~4.6% 28.454.5

还原糖
2.3%~7.6% 24.585.1

酒精
3.5%vol6.1%vol 52.587.0

pH
2.04.0  

总酸
2375 g/L 27.198.7

总酯
1.15.3 g/L 2.49.3

总氮量
0.27%~0.35%  

总计
  135334

注:除酒精含量为体积百分数外, 其他均为质量百分数;表中的COD未包含蛋白质和除乙酸、丁酸、己酸、乳酸及其相应的乙酯外的其他微量有机酸和其相应乙酯。

 

1.2 黄水的微量成分分析

2[2,3,4]为黄水中主要有机酸、醇、酯、醛的含量和COD。由表2知, 有机酸含量最高, 其COD约占黄水总COD1/3;其中, 乳酸含量居首, 约占总有机酸含量的90%。

表2黄水中主要微量有机物含量及COD

Tab.2Main organic matters content and COD value in yellow water

 


有机酸
含量/mg/100 mL COD/mg/100 mL

乳酸
2 3007 889 2 4618 441

乙酸
100520.53 107556

己酸
13.91242.88 30535

丁酸
19.21169.57 35310

乳酸乙酯
63.84270.0 104440

己酸乙酯
18.30163.2 45398

乙酸乙酯
46.8486.11 86157

丁酸乙酯
08.9 020

正丙醇
2.735.8 686

正丁醇
2.613.2 734

异丁醇
2.713.2 734

异戊醇
1.542.7 4117

乙醛
5.127.65 914

乙缩醛
8.6810.80 2228

糠醛
1.62.0 23

总计
  2 92511 173

 

 

2 产乳酸及其提取技术方案比选

黄水中含有丰富的有益微生物, 乳酸菌属占15.9%, 为优势菌属[7]。由表1知, 黄水中糖类COD约占黄水总COD1/3, 为减少黄水COD排放, 黄水中的糖类具有发酵产乳酸的潜力。

2.1 产乳酸工艺原理及其限制性因素分析

乳酸发酵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还原糖酵解为乳酸的过程。乳酸发酵分为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表3列出了黄水中过程中葡萄糖转化途径。乳酸同型发酵中, 1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乳酸, 即1 g葡萄糖发酵生成1 g乳酸, 葡萄糖理论转化率为100%。而乳酸进行异型发酵, 葡萄糖的理论转化率为50%。

表3黄水中乳酸发酵途径

Tab.3The fermentation method of lactic acid in yellow water

 


乳酸发酵类型
发酵途径 参考文献

同型乳酸发酵
1C6H12O62C3H6O3 [10, 18]

异型乳酸发酵
1C6H12O61C3H6O3, 1C2H5OH (或1.5CH3COOH)

 

 

限制黄水还原糖发酵产乳酸的主要因素为黄水的pH和产物抑制作用[19]。黄水的pH2.8~4.6, 而有利于乳酸菌属发酵的pH5~7。周新虎等[11]利用从黄水中筛选出的3种菌株对未调pH的黄水进行发酵, 还原糖转化率仅在30%, 在用NaOH溶液调节黄水pH6后再进行发酵, 还原糖转化率可达70%, 由此可见, 通过调节黄水发酵液的pH, 同型乳酸发酵的比例增加, 还原糖转化率升高。但黄水中乳酸含量可占到有机酸含量的90%, 产物抑制作用明显。Wang[20]将乳酸发酵与双极膜电渗析工艺耦合, 实现乳酸发酵时同步分离乳酸, 电渗析过程中产生的碱液回用于发酵液调节pH, 还原糖转化率高达82.7%。王国春等[21]采用乳酸发酵结合钙盐法分离乳酸的工艺, 黄水中还原糖发酵生成的乳酸不断与CaCO3结合生成乳酸钙, 在发酵罐内同时实现pH调节和乳酸分离, 还原糖转化率接近100%。

同时, 黄水中可溶性淀粉含量较高, 可向黄水中加入糖化酶进行糖化, 糖化酶又称α-1, 4-葡萄糖淀粉酶, 可将还原性淀粉水解为葡萄糖[22]。研究表明, 糖化酶的热稳定性高, 最适pH4.0~4.5[23]。乳酸含量以30 g/L计, 根据弱酸的电离平衡, 计算得黄水pH=2.17, 黄水中淀粉含量为40 g/L, 还原糖50 g/L, 淀粉以理论转化率111%计, 还原糖转化率以82.7%计, 经糖化和乳酸发酵后, 乳酸含量可达108 g/L。

2.2 乳酸提取技术方案比选

2.2.1 乳酸提取率和分离效率对比

相比于双极膜电渗析 (EDBM) 工艺, 钙盐法和离子交换树酯法工艺比较成熟。但钙盐法的乳酸分离提纯过程最为繁琐, 由表4可见, 乳酸回收率低于60%。离子交换法和EDBM工艺对乳酸均有较高的回收率。梁艳玲等[13]利用D315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黄水中的乳酸, 乳酸的吸附率约80%, 利用浓度为5%的H2SO4洗脱, 洗脱率为95%, 乳酸回收率可达75%。离子交换树脂对有机酸的吸附选择性强, 研究表明[24], 在杂酸根离子存在条件下, D315树酯对乳酸的吸附属于优惠吸附。根据试验研究[19,25,26,27], 乳酸发酵耦合双极膜电渗析的乳酸回收率为81.22%~96%。EDBM工艺中, 有机酸离子的迁移主要通过电迁移和浓差扩散2个过程。电迁移过程取决于有机酸根离子的电离常数, 黄水中乳酸的电离常数大于乙酸、丁酸、己酸、丙酸等其他杂酸根离子, 因此会优先透过离子交换膜。表5为林晗等[5]对酒糟发酵液乳酸分离效率及黄水中主要有机酸浓度进行研究, 在酒糟发酵液中乙酸的相对含量较高, 浓差扩散, 使得乙酸-乳酸分离效率只有59.31%;而黄水中, 乳酸含量是乙酸含量的15倍以上, 且随着黄水中还原糖发酵产乳酸, 乳酸与乙酸的浓差将更高, 因此乙酸-乳酸分离率远高于59.31%。刘小荷[28]研究了水-乙醇体系中乙醇含量对双极膜水解离的影响, 表明乙醇含量低于20%时, 乙醇的存在并不改变双极膜的水解离性质。通过表1和表2可计算出发酵后黄水的乙醇含量不高于20%, 因此乙醇不会影响EDBM产乳酸效率。黄水乳酸发酵耦合双极膜电渗析工艺可提取高纯度乳酸。

表4钙盐法各步骤乳酸回收率[29,30]

Tab.4Lactic acid recovery rate in each step of calcium salt method

 


钙盐法步骤
乳酸回收率/%

乳酸提取

第一次过滤
90
75
60

第二次过滤
92

浓缩
90

乳酸精制

酸解
92
80

离子交换
90

浓缩
96

 

 

表5不同有机酸相对乳酸的分离效率

Tab.5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organic acids compared to lactic acid

 


项目

酒糟发酵液
黄水

反应
级数n
含量
/g/L
反应速率
系数
HLa分离
效率/%
含量
/g/L
乳酸 1 13.5 -0.260 0   30

乙酸
1.5 6.0 0.058 5 59.31 2

丙酸
2 3.0 0.069 4 69.10 0.5

丁酸
2 2.0 0.019 4 81.99 0.5

 

 

2.2.2 环境效益对比

根据表6和表7对钙盐法和离子交换法提取乳酸的物料平衡计算可知, 钙盐法会排放大量CaSO4污泥和CO2温室气体。离子交换法则在树酯的洗脱和再生过程要消耗大量的酸、碱和水, 但不消耗能量。与钙盐法和离子交换法相比, EDBM工艺的环境效益最佳, 在外加电场下, 双极膜可以在不借助外加酸、碱的情况下, 其中间层将水电离成H+OH-分别进入酸室和碱室与La-Na+结合生成HLaNaOH[31]。产生的高纯NaOH碱液还可回用于黄水的乳酸发酵段调节发酵所需pH。水的解离不产生任何气体, 能耗很低;同时溶液中的水又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双极膜的中间层以补充电解消耗掉的水[32], 理论上可实现废弃物“零排放”。离子交换树脂法无能耗, EDBM工艺能耗较低, 其能耗在0.8~1.2 kW·h/kgHLa。钙盐法的能耗较高, 因为在过滤、酸解过程中为防止乳酸钙结晶, 需要持续高温。

表6钙盐法提取黄水乳酸物料平衡计算

Tab.6Material balance calculation of calcium salt method for extracting yellow water lactic acid

 

项目 HLa
回收率
HLa
产量
/t
CaCO3
用量
/t
H2SO4
用量
/t
活性炭
用量
/t
耗水量
/m3
CO2
排放量
/t
CaSO4
废渣量
/t

数值
60% 1 0.93 0.68 0.31 13 0.41 0.87

注:未计算离子交换过程去除SO42-Ca2+等阴阳离子消耗的酸、碱和水量;活性炭用量为80%乳酸成品量的25%。

 

表7D315树酯提取乳酸物料平衡计算

Tab.7D315 tree ester extraction lactic acid material balance calculation

 

项目 HLa
回收率
/%
HLa
洗脱率
/%
HLa
产量
/t
H2SO4
用量
/t
NaOH
用量
/t
总耗
水量
/m3
Na2SO4
废液
/t

数值
75 95 1 0.6 >0.48 22 13.2

注:工业为得到分子态乳酸, 在洗脱过程中不引入其他杂质阳离子, 本文选取质量分数为5%的H2SO4做洗脱液和质量分数为4%的NaOH再生液。

 

2.2.3 成本对比

从成本角度分析, 离子交换树脂法的运行成本主要为洗脱剂、再生剂和水的成本。3种工艺中离子交换树酯经济性最好。而限制EDBM工艺大规模应用的原因是膜组件价格昂贵, 工艺投资成本高。但因其运行过程中能耗较低, 所以运行成本低。Wang[33]引入环境因子α和膜价格因子β的概念, 环境因子α是离子交换废液排放所承担的废水处理费与总运行成本的比值, α随着乳酸转化率的增加而增加;膜价格因子β随着将来双极膜价格的下降而增加。且研究结果表明, 当葡萄糖酸的转化率从10%增加到90%, EDBM工艺在最适电流强度范围内, 能耗成本变化较小, 总运行成本仅增加12%;而环境因子α0.21增加到0.76。因此, 在乳酸回收率较高的情况下, 环境因子α较大, 说明离子交换法在环境保护中的成本投入较大, 总运行成本较高;由此是否采用EDBM工艺取决于双极膜的价格。目前北京某公司已实现双极膜的批量化生产, 规格为800 mm×400 mm双极性膜、均相阳离子交换膜、均相阴离子交换膜, 目前价格均仅为国外同类产品1/3左右[34]。为双极膜电渗析分离乳酸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黄水还原糖发酵产乳酸并耦合乳酸分离提取工艺, 乳酸分离率以85%计, 1 m3黄水可回收乳酸92 kg, COD排放量下降97.5 kg, 减排率约42.6%。

3 风味物质提取技术方案比选

目前我国浓香型白酒的己酸乙酯含量一般低于1 000 mg/L, 且乳酸乙酯含量大于己酸乙酯, 导致酒体味杂且浓香不突出。通常我国优级浓香型白酒要求己酸乙酯含量在1 200~1 800 mg/L, 己酸乙酯∶乳酸乙酯=1∶ (0.6~0.8) [35]。研究表明[16]影响白酒风味的主要47种有机物中黄水中含有约38种, 提取过乳酸后的黄水仍含有大量醇、酸、酯等呈香呈味物质。因此提取黄水中的风味物质作调酒液, 调节基酒中各有机物比例, 增加酒的香味, 提高酒的品质, 同时降低黄水COD排放。目前五粮液酒厂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黄水的风味组分的提取以实现工业化。大多数酒厂对黄水风味物质提取方法采用传统的蒸馏、丟糟串蒸、液液萃取等方法。

王国春等[21]先利用钙盐法提取发酵黄水中的乳酸, 后对黄水中的风味组分进行超临界CO2萃取, 除乳酸外主要有机酸的回收率在95%左右。生产成本为68.5元/kg萃取液, 一年生产呈香呈味物质200 t, 此外还生产1 800 t/年的乳酸, 年新增利润13~15亿元。谢义贵等[38]研究表明主要有机酸乙酸、丁酸、己酸等有机酸的萃出率高于90%。大部分醇类物质、醛酮类物质、芳香族化合物的萃出率都超过了95%, 而酯类物质和有机酸基本上实现了完全提取, 萃取液得率为4.16%。

图1黄水资源回收利用方案

图1黄水资源回收利用方案

Fig.1Yellow water recycling plan

bm:双极膜;am:阴离子交换膜;cm:阳离子交换膜;①盐室;②酸室;③碱室

黄水经乳酸发酵和乳酸分离纯化后的剩余黄水进行超临界CO2萃取, 按有机酸萃出率为90%, 醇、酯、醛萃出率为95%计, 由表8可知, 1 m3剩余黄水可产调酒液30 kg, 可减少COD排放约53%。

表8黄水风味物质提取方法效果比较

Tab.8Comparison of various extraction methods

 


提取方法
效果比较 提取率

蒸馏
中、高沸点物质提取率非常低, 只能利用少量有机酸, 乳酸蒸馏易分解, 提取率低 0.5%

醇酸酯化
产品质量较差, 只能应用到低档酒, 工业化生产应用推广情况差 1.0%

丟糟串蒸
只能利用丟糟中少量的酯类、有机酸等, 提取率低 0.5%

液液萃取
溶剂损失较大, 产品中残留溶剂, 且大多溶剂对人体有害, 不能利用于白酒行业 1.0%

超临界CO2萃取
应用于白酒行业, 生产成本低, CO2溶剂可回收利用, 绿色环保, 产品品质好, 安全性高, 萃出率高且适合工业化生产[36, 37] 4.0%

 

 

4 黄水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方案及效益分析

4.1 黄水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方案

为了使黄水中的有机物资源得以充分回收, 减少黄水COD排放, 本文从提取率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出发提出对淀粉、还原糖、乳酸和风味组分的综合回收利用方案, 方案流程如图1所示。黄水进入发酵罐后, 加入糖化酶调节pH4.5, 待黄水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后进入乳酸发酵罐, 加入NaOH调节黄水pH6.0后进行厌氧发酵, 在发酵过程中, 发酵液从发酵罐底部通过超滤装置过滤去除菌体和大分子有机物后进入双极膜电渗析单元的盐室①,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HLa-迁移进入酸室②, 分离得到乳酸经过浓缩结晶制得乳酸成品;OH-进入碱室, 通过发酵控制器和蠕动泵链接发酵罐, 可自动向发酵罐补充NaOH以维持发酵罐pH恒定同时部分乳酸和NaOH分别回流到酸室和碱室, 维持盐室与酸室和碱室之间的浓度差。研究表明[39], 盐室与酸室和碱室浓度差较大时, 更多的水透过离子交换膜, 影响乳酸回收率, 间接增加了能耗, 降低电流效率。乳酸分离后的发酵液再回流到发酵罐, 保证黄水中的还原糖充分发酵转化为乳酸, 被分离后得到的剩余黄水通过超临界CO2萃取装置对风味组分醇、剩余酸、酯、醛进行超临界萃取得到调酒液, 萃取釜液经多次循环萃取后的废液排入废水处理厂。

4.2 效益分析

由表9, 黄水经该资源化利用方案后, 1 m3黄水可生产乳酸92 kg, 调酒液30 kg, COD减排可达96.7%。资料显示[40], 每生产1 t白酒, 要产生包括黄水在内的高浓度有机废水5 m3左右, 其COD60 g/L。利用上述方案回收黄水资源后, 废水COD下降为44 g/L, 使得酒厂总废水COD减排约27.5%。

对于年产1m3黄水的大型酒厂来说, 每年可产乳酸约920 t, 价值约900万元;产优质调酒液约300 t, 以3‰对基酒进行勾兑, 一年可产优质白酒约10t, 共减少COD排放2 330 t, 共节省约873 750 kW·h能耗, 节省电费52.4万元。

5 结论与展望

黄水中糖类、乳酸等有机酸和乙醇几乎占到黄水COD含量的1/3, 其中乳酸可占到有机酸含量的90%。为了充分回收利用黄水中的资源, 最大程度地降低黄水的COD排放量。本文通过分析黄水中淀粉糖化、还原糖发酵产乳酸的可行性, 分别从乳酸提取率、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乳酸分离纯化工艺进行比选,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工业化应用的黄水综合利用方案。即黄水中淀粉、还原糖进行发酵产乳酸并耦合乳酸分离提纯工艺;经过乳酸分离后的黄水发酵液再对其中剩余的醇、酸、酯、醛等风味物质进行超临界CO2萃取, 提取液用作调酒液来勾兑基酒。该方案中的EDBM工艺不仅不消耗任何酸、碱, 且产生的碱液可不断地回用于黄水乳酸发酵调节pH。同时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具有环保、绿色安全、萃取率高等优点, 整个黄水综合利用方案符合“绿色环保”理念。通过物料平衡计算, 利用该黄水资源回收利用方案, 1 m3黄水可生产乳酸92 kg, 调酒液30 kg, COD减排可达96.7%。

表9黄水资源化利用方案中各流程中主要有机物含量

Tab.9Main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each process in the yellow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plan

 


项目
黄水 黄水发酵液 提取乳酸后
的黄水发酵液
经超临界CO2
萃取后的废水

有机物
含量
/g/L
COD
/g/L
含量
/g/L
COD
/g/L
含量
/g/L
COD
/g/L
含量
/mg/L
COD
/mg/L

淀粉
40 47 0 0 0 0 0 0

还原糖
50 55 0 0 0 0 0 0

酒精
40 83 47.8 99 47.8 99 2 400 4 992

乙醛
0.05 0.09 0.05 0.09 0.05 0.09 3 5

乙缩醛
0.09 0.23 0.09 0.23 0.09 0.23 5 13

正丙醇
0.3 0.72 0.3 0.72 0.3 0.72 15 36

正丁醇
0.1 0.26 0.1 0.26 0.1 0.26 5 13

异戊醇
0.35 0.95 0.35 0.95 0.35 0.95 17.5 48

乙酸
2.0 2.2 2.0 2.2 2.0 2.2 200 214

丁酸
0.5 0.91 0.5 0.91 0.5 0.91 50 91

己酸
1.0 2.2 1.0 2.2 1.0 2.2 50 111

乳酸
30 32.1 108 114.5 16.2 17.2 1 620 1 733

乙酸乙酯
0.6 1.1 0.6 1.1 0.6 1.1 30 55

丁酸乙酯
0.08 0.18 0.08 0.18 0.08 0.18 4 9

己酸乙酯
1.6 3.9 1.6 3.9 1.6 3.9 80 195

乳酸乙酯
2 3.3 2 3.3 2 3.3 100 163

合计
  233   230   132   7 678

 

 

但该方案在如何控制黄水乳酸发酵与EDBM工艺同步进行和经过乳酸分离后黄水发酵液的回流比的确定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黄水中的复杂成分也会引起离子交换膜的有机污染, 使膜电阻增加, 乳酸的转移效率下降, 降低膜的性能[41]。离子交换膜的有机污染可分为生物污染、大分子污染 (如蛋白质) 、小分子污染 (氨基酸、小分子有机酸) [42]。其中黄水中微生物体和蛋白质等大分子污染物可通过超滤浓缩柱去除。经测定黄水中氨基酸含量高达2.1 g/L[2], 利用NaOH碱洗可破坏氨基酸与膜之间的粘附力, 然而频繁的碱洗会降低膜的选择性, 也会缩短膜的寿命[43]。林晗等[25]发现增加物料进料流量, 溶液的湍流程度增加, 使膜表面的滞留层变薄, 膜电阻减小;但流量太大时, 反而降低乳酸回收率。建议把研究重点放到预处理来减少或去除黄水的氨基酸。且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设备及技术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不利于该技术向小型白酒企业推广[44]

 

 

参考文献[1] 赵东, 牛广杰, 彭志云, 等. TA.XTplus物性测试仪对黄水分析初探[J]. 酿酒, 2013, (3) :28-30.

[2] 徐传鸿, 余有贵, 张文武. 黄水的理化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 (12) :4011-4017.

[3] 刘义刚, 周治全, 周超, 等. 全细胞酯化曲 (酶) 在生物酯化液中的应用[J]. 酿酒科技, 2016, (2) :72-76.

[4] 陈雪玲. 基于黄水生香麸曲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16.

[5] 王富花, 陈秀清. 白酒酿造中废水处理方法及工程治理措施[J]. 酿酒科技, 2013 (12) .

[6] “Nature for Water”从自然中寻找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答案——写在2018世界水日[EB/OL].http://huanbao.bjx.com.cn/news/20180322/887037.shtml.

[7] 李可, 范志刚, 王俊芳, 等. 浓香型白酒发酵黄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5, 34 (11) :1155-1161.

[8] 沈丽尧, 冷云伟, 何环, 等. 酿造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J]. 中国酿造, 2012, 31 (10) :162-165.

[9] 盛杰, 纪海玉, 徐亚超, 等. 酿酒黄水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机制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21) :126-129.

[10] 罗惠波, 曹伦, 骆科弟, 等. 黄水中乳酸菌的筛选及应用 (一) [J]. 酿酒科技, 2007 (8) :42-44.

[11] 周新虎, 陈翔, 王永伟, 等. 黄水生物转化技术研究[J]. 酿酒科技, 2011 (11) :65-72.

[12] 胡靖, 邱树毅, 吴海, 等. 离子交换法吸附分离黄水中的有机酸[J]. 酿酒科技, 2012 (5) :24-26.

[13] 梁艳玲, 苏芬芬, 伍彦华, 等. 从大曲酒副产物黄水中提取乳酸的研究[J]. 酿酒科技, 2017 (3) :95-99.

[14] 张志刚, 周爱江. 复合酯化酶生态菌剂在浓香型白酒中的应用研究[J]. 酿酒科技, 2006, 2006 (5) :55-56.

[15] 张楷正, 黄海. 浓香型白酒酿造中的酯化酶研究及应用进展[J]. 酿酒科技, 2016 (2) :93-96.

[16] 唐心强, 左风华, 王虹. 基于分子筛浓缩黄水制取白酒调味品的方法[J]. 食品科技, 2017 (9) :264-271.

[17] 杨艳, 张宿义, 秦辉, 等. 黄水生物发酵技术研究[J]. 酿酒科技, 2018 (1) :17-21.

[18] 陶兴无. 发酵工艺与设备[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19] Wang X, Wang Y, Zhang X, et al. In situ combination of fermentation and electrodialysis with bipolar membran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actic acid: operational compatibility and uniformity[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2, 125 (338) :165-171.

[20] Wang X, Wang Y, Zhang X, et al. In-situ combination of fermentation and electrodialysis with bipolar membran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actic acid: Continuous operation[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3, 147 (7) :442-448.

[21] 王国春, 陈林, 赵东, 等.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酿酒副产物中提取酒用呈香呈味物质的研究[J]. 酿酒科技, 2008 (1) :38-41.

[22] 王福荣. 酿酒分析与检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23] 武金霞, 王沛, 李晓明. 糖化酶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 自然杂志, 2003, 25 (3) :161-163.

[24] 杨鹏波, 张晓燕, 丛威, 等.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乳酸及乳酸与谷氨酸的分离[J]. 过程工程学报, 2007, 7 (4) :767-772.

[25] 林晗, 汪群慧, 王丽娟, 等. 双极膜电渗析法分离发酵液中乳酸及离子迁移规律[J]. 化工学报, 2014, 65 (12) :4823-4830.

[26] 李娟, 陈振, 王鹏, 等. 双极膜电渗析分离发酵液中L-乳酸[J]. 生物加工过程, 2009, 7 (6) :45-50.

[27] Tanaka Y. Ion exchange membrane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J]. Proceedings of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2015, (2) :109-117.

[28] 刘小菏. 水—乙醇体系中双极膜电渗析法生产水杨酸过程的研究[D].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29] 王博彦, 金其荣.发酵有机酸生产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30] 汪镇安.化工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31] 徐芝勇, 张建国. 双极膜电渗析技术在有机酸生产中的应用进展[J]. 膜科学与技术, 2007, 27 (3) :75-79.

[32] 张传洋. 双极膜电渗析应用于有机酸的生产[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7.

[33] Wang Y, Huang C, Xu T. Which is more competitive for production of organic acids, ion-exchange or electrodialysis with bipolar membranes?[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1, 374 (1) :150-156.

[34] 葛道才, 范晴晴, 黄泉森. 国产双极性膜及其电渗析装置[C].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 2010.

[35] GB/T 10781.1—2006 浓香型白酒[S].

[36] Klesper P D E. Chromatography with supercritical fluids[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1978, 17 (10) :1342-1347.

[37] Hawthorne S B. Analytical-scale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1990, 62 (11) :633A-642A.

[38] 谢义贵, 唐胜春, 方辉. 连续逆流萃取技术在浓香型白酒酿造中的应用[J]. 酿酒科技, 2012 (12) :75-78.

[39] Fu L, Gao X, Yang Y, et al. Preparation of succinic acid using bipolar membrane electrodialysis[J]. Separation &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4, 127 (1) :212-218.

[40] 张勇, 陶杰, 马三剑, 等. IC-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仁怀某白酒废水工程实例及调试[J]. 水处理技术, 2014 (5) :124-127.

[41] Mikhaylin S, Bazinet L. Fouling on ion-exchange membranes: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strategi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J]. Advances in Colloid & Interface Science, 2016, 229 (3) :34-56.

[42] 孙芳立. 集成电渗析分离强化有机废水厌氧发酵产酸和膜污染研究[D]. 青岛:青岛科技大学, 2018

[43] Iná, Cio P R M, Lakic B, et al. Ozone oxidation for the alleviation of membrane fouling by natural organic matter: A review[J]. Water Research, 2011, 45 (12) :3551-3570.

[44] 李觅, 刘念, 王超凯, 等. 固态酿造废弃物规模化利用研究[J]. 酿酒科技, 2018, (2) :113-116.
Study on technical scheme for recycling of by-products yellow water from baijiu-making
Bai Pengkai Xu Ping Fu Jingxin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Water Environment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Stormwater System and Water Environmen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uangto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 Co., Ltd.)
Abstract: Yellow water is the main by-product during the baijiu making process, which is a kind of wastewater producing a large amount of COD. It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starch, reducing sugar and lactic acid, as well as flavor substances such as alcohols, esters and aldehydes. In order to fully recycle the organic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water and reduce the COD emis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producing lactic acid through the fermentation of reducing water in yellow water, and compares the lactic acid extraction process to propose the comprehensive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scheme of sugar, lactic acid and flavoring substances in yellow water: extracting lactic acid by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process of lactic acid combined with producing lactic acid through the fermentation of reducing water in yellow water, then, the remaining yellow water was extracted by supercritical CO2, in which alcohol, residual acid, ester and aldehyde were extracted to make liquor. Finally, the benefit analysis of the scheme and propo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re preserted.
Keywords: Yellow water;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Lactic acid separation; Flavoring substances;
1088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