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酸碱平衡曝气水垢去除工艺的酸量模型

作者:王志强 卢金锁 王社平 王峰慧 刘昆善 曾军 王贵安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西安自来水公司
摘要:酸碱平衡曝气水垢去除工艺通过加酸去除水中部分的碳酸氢根, 降低原水碱度, 曝气再将水中溶解的CO2吹脱出来, 使得出水与原水的pH相近, 来达到除水垢目的。基于水中酸碱平衡及转化原理, 水中二氧化碳、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溶度积关系等建立了以去除水垢为目标的加酸量的化学计量模型, 并选用9种不同水样对模型进行验证, 得出化学计量模型加酸量与实际加酸量相对误差小于7%, R2=0.98;针对其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得出产生碳酸钙的碳酸氢根为主要去除部分, 并以此建立了简化模型, 得出简化模型的加酸量与实际加酸量相对误差小于14%, R2=0.97。加酸量计算模型的建立与简化为酸碱平衡曝气法除水垢的加酸量确定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也为酸碱平衡曝气法除水垢的推广与实施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酸碱平衡曝气法 加酸量计算模型 饮用水 水垢 碱度
作者简介:卢金锁 E-mail:lujinsuo@163.com;

 

0前言

   饮用水水垢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1]。饮用水水垢的主要成分为CaCO3和Mg (OH) 2沉淀, 产生的原因是在原水烧开的过程中, 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导致CO2 (aq) 的溶解度降低, CO2 (aq) 大量溢出, 破坏了水中原有的碳酸平衡, 使得水中大量的HCO3-转化为CO32-、OH-和CO2 (aq) , 从而导致水中CO32-和OH-的浓度增大。这部分增多CO32-、OH-又会和水中Ca2+、Mg2+形成CaCO3 (aq) 和Mg (OH) 2 (aq) , 当CaCO3 (aq) 和Mg (OH) 2 (aq) 的浓度超过CaCO3和Mg (OH) 2的溶解度时, 就会产生CaCO3和Mg (OH) 2的沉淀。

   酸碱平衡曝气法是通过加酸去除加热中转化产生沉淀的HCO3-, 降低原水的碱度, 使在加热过程中HCO3-转化产生的CO32-、OH-与水中的Ca2+、Mg2+形成的CaCO3 (aq) 和Mg (OH) 2 (aq) 不足以达到饱和产生沉淀;最后再通过曝气将水中溶解的CO2吹脱出来, 使得出水与原水的pH相近, 从而达到除垢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2~4]。因此加酸量是酸碱平衡曝气法除水垢最重要的参数, 而且加酸量的大小是与饮用水中的HCO3-浓度是密切相关的。

   对于水中碳酸盐碱度平衡问题和用酸调节pH问题, 前人已经做过很多研究。闫志为等[5]研究温度对水中碳酸平衡的影响。陈建伟, Modin O等[6,7]研究碱度在水处理中的调节作用, 张欢欢、张白鸽等[8~10]研究不同酸调节溶液pH。但对于加酸降低碱度来控制水垢产生的加酸量计算模型,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提出。笔者根据水烧开过程中碳酸转化原理以及与CaCO3和Mg (OH) 2的溶度积关系, 建立了通过加酸降低碱度来控制水垢产生的加酸量计算模型, 并用9种不同水样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1 加酸量计算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1.1 水垢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如图1所示, 饮用水在加热的过程中, 由于CO2的溢出导致水中的HCO3-向CO2转化[11], 同时产生了大量的CO32-、OH-, 当CO32-、OH-与Ca2+、Mg2+的浓度超过CaCO3和Mg (OH) 2的溶度积时, 就产生了水垢。

1.2 水中碳酸的形态

   根据碳酸平衡理论, 水中的碳酸以3种化合形态存在[11]:

图1 水垢产生过程

   图1 水垢产生过程

    

   (1) 游离碳酸, 它以溶解的CO2 (aq) 和H2CO32种形态存在, 习惯上记为“H2CO3*”。H2CO3*所占比例见式 (1) :

    

   (2) 重碳酸根, 即HCO3-, 其所占比例见式 (2) :

    

   (3) 碳酸根, 即CO32-, 其所占比例见式 (3) :

    

   采用相关热力学数据, 据式 (1) ~式 (3) 在25℃和不同pH条件下的计算结果, 可绘制出图2。

图2 25℃时3种碳酸随pH变化曲线

   图2 25℃时3种碳酸随pH变化曲线

    

   由图2可知, 当pH=6~9, 水中的碳酸主要以HCO3-的形式存在。设总碱度为B:

    

   可见当pH=6~9、B≥10-3 mol/L (50mg/L) 时[OH-]、[H+]可忽略不计。

   常见的饮用水pH是6.5~8.5, 所以饮用水的总碱度主要以HCO3-的形式存在, 水中的HCO3-的浓度可以用水中碱度的方法来测定。

1.3 加酸量计算模型的推导

1.3.1 已知条件

   已知原水中[Ca2+]t℃、[Mg2+]t℃, 煮沸冷却后水的碱度B (aq) 、pH (aq) 、[Ca2+] (aq) 、[Mg2+] (aq) , 冷却水与生水温度相同都为t℃, 100℃时没有沉淀的产生。

1.3.2 理论推导

   将加酸量的计算分为以下2部分。

   (1) 去除CaCO3沉淀加酸量的计算。煮沸冷却水中溶解的:

    

   由图2可知, 沉淀中的:

    

   水中总的:

    

   因为酸碱平衡曝气法去除水垢煮沸冷却过程中[Ca2+]不变, 由原水中[Ca2+]t℃和CaCO3的Ksp (Ca) , 可求得不产生沉淀最大的[CO32-]*:

    

   HCO3-转化CO32-, 产生沉淀的:

    

   由图2可以得出导致CaCO3沉淀产生的所需去除的:

    

   (2) 去除Mg (OH) 2沉淀加酸量的计算。由pH (aq) 和可知, 煮沸冷却水中溶解的[OH-] (aq) :

    

   沉淀中的[OH-] (s) :

    

   水中总的[OH-]100℃:

    

   因为酸碱平衡曝气法去除水垢煮沸冷却过程中[Mg2+]不变, 由原水中[Mg2+]t℃和Mg (OH) 2的Ksp (Mg) , 就可以得出恰好不产生沉淀的[OH-]*:

    

   HCO3-转化为OH-, 产生沉淀的:

    

   导致沉淀产生的OH-的量所需的:

    

   HCO3-总的去除量:

    

   H+的投加量等于HCO3-总的去除量, 所以H+的投加量: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水源井水质特征

   试验水源井水质见表1, 其中编号1、2、5、7、8、9的水样取自陕西省灞河东侧的不同地下水水源井, 编号3、6的水样取自于灞河西侧的不同地下水水源井, 编号4的水样取自陕西省蒲城县“380”奥陶纪石灰裂隙地下水水源井。

   表1 试验水源井水质   

表1 试验水源井水质

2.2 试验方法

   设定水样的初始温度为25±1℃, 分别测定出原始水样的碱度值、总硬度值和钙离子浓度。取400mL水样于烧杯中, 加入0.3mL的0.6mol/L的盐酸, 搅拌均匀后再向水样中曝气, 使其pH与原始水样pH相近, 然后再将水样加热煮沸, 等冷却至初始温度, 最后将冷却水过滤后, 测定其pH、碱度、总硬度和钙离子含量。

   再分别加入0.6mL, 0.9mL (以0.3mL为梯度) 等的盐酸, 做以上重复试验, 直至冷却水的总硬度值与原始总硬度值相近 (<10 mg/L) , 则认为冷却水中没有水垢, 记录此时的加酸量为v。再做一组比加酸量v* (比v少0.15mL) 的重复试验, 测定冷却水中是否有水垢, 如果有, 则认定最终加酸量为v;如果没有, 则认定最终加酸量为v*

2.3 检测项目及方法

   pH:精密酸度计pH S-3C;碱度:工业循环冷却水总碱及酚酞碱度的测定—酸碱滴定法;总硬度及钙、镁离子浓度: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钙、镁离子的测定—EDTA滴定法。

3 模型验证与讨论

3.1 化学计量模型加酸量的验证

   分别用9种不同水样对化学计量模型的加酸量与实际加酸量进行验证得到图3。可以看出, 单位水样化学计量模型的加酸量与实际加酸量的数值较为吻合, 化学计量模型的加酸量与实际值绝对误差在0.01~0.12 mmol, 相对误差在1.6%~5.3%, 波动较小, R2=0.98, 模型可靠性较高。

3.2 对化学计量模型的简化及验证

    

    

图3 加酸量对比

   图3 加酸量对比

    

   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 单位水样的简化模型加酸量与实际的加酸量的大小差距很小, 绝对误差在0.1~0.26 mmol, 相对误差在7%~13%, 波动稍大, R2=0.97, 由此可以得出, 当对加酸量的精度要求不高时, 可以用简化模型的加酸量值来代替化学计量模型的加酸量, 用于确定饮用水除垢加酸量的计算。由于简化模型用2 ([Ca2+]t℃-[Ca2+] (aq) ) 来计算, 会导致简化模型的加酸量与化学计量模型以及实际的加酸量之间存在差距。分析简化模型的加酸量与化学计量模型以及实际加酸量的相对误差得出图6。

   由图6可以看出, 随着钙镁比的增大, 单位水样简化模型的加酸量与化学计量模型以及实际的加酸量的相对误差都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 所以可以得出随着钙镁比的增大, 简化模型的加酸量与化学计量模型以及实际的加酸量越来越接近。当钙镁比等于4.03时, 单位水样的相对误差分别仅为1.6%和6.8%。因此可以认为当钙镁比较大时, 可用简化模型的加酸量作为去除水垢的实际加酸量。

图4 加酸量对比

   图4 加酸量对比

    

图5 简化模型加酸量的误差对比

   图5 简化模型加酸量的误差对比

    

图6 简化模型加酸量的误差和钙镁比的关系

   图6 简化模型加酸量的误差和钙镁比的关系

    

   根据以上图表可以得出, 当对加酸量的精度要求不高时 (相对误差小于10%) , 钙镁比大于3时, 可以选用简化模型用于加酸量的计算, 这样减少了复杂的计算, 方便了模型的使用, 当钙镁比小于3时, 必须选用化学计量模型用于加酸量计算;当对加酸量的精度要求较高时 (相对误差在2%~10%) , 可以选用化学计量模型用于加酸量计算;当对加酸量的精度要求极高时, 只能在现场试验中获取。

   上述2个模型的加酸量与实际加酸量都存在一定的误差, 笔者认为误差的主要来源: (1) 钙镁离子滴定过程中未消除铁、铜等离子的干扰, 它们对铬黑T指示剂有配位封闭作用, 会使滴定值偏大, 导致加酸量计算偏大; (2) 试验过程中未考虑CaCO3 (aq) 、CaH-CO3+、CaOH+对CaCO3 (s) 溶解度的影响, 它们会稍增大CaCO3溶解度, 导致加酸量计算偏小。

4 结论

   (1) 基于水中酸碱平衡及转化原理, 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溶度积关系等建立了酸碱平衡曝气法除水垢中加酸量的化学计量模型, 又根据实际饮用水水质对化学计量模型的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得出了其简化模型。

   (2) 单位水样化学计量模型的加酸量和简化模型的加酸量分别与实际加酸量之间的绝对误差为0.01~0.11mmol和0.1~0.26mmol, 相对误差为1.6%~5.3%和7%~13%, R2为0.98和0.97, 两者之间差距很小, 模型精确度较高。

   (3) 简化模型加酸量与化学计量模型以及实际的加酸量之间的误差随着原水中钙镁比的增大而变小, 当加酸量精度要求不高时, 其误差可以忽略。

   (4) 要求加酸量相对误差小于10%, 钙镁比大于3时, 可以选用简化模型用于加酸量的计算, 当钙镁比小于3时, 必须选用化学计量模型用于加酸量计算, 要求加酸量相对误差在2%~10%, 可以选用化学计量模型用于加酸量计算;当对加酸量的精度要求极高时, 只能在现场试验中获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Ghizellaoui S, Taha S, Dorange G, et al.Softening of Hamma drinking water by nanofiltration and by lime in the presence of heavy metals.Desalination, 2005, 171 (2) :133~138

[2] 卢金锁, 苏俊峰, 史经新, 等.一种一体化去除水垢设备.中国专利:CN105314769A, 2016-02-10

[3] 卢金锁, 黄传昊, 崔红军, 等.一种去除水硬度方法及其装置.中国专利:CN105314768A, 2016-02-10

[4] 卢金锁, 袁志明, 王峰慧, 等.一种去除地下水暂时硬度的方法及其装置.中国专利:CN1057 76582A, 2016-07-20

[5] 闫志为, 刘辉利, 刘宗涛, 等.温度对水中碳酸平衡的影响浅析.中国岩溶, 2011, 30 (2) :128~131

[6] Gaul T, Mrker S, Kunst S.Start-up of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s for deammonification:The role of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alkalinity and oxygen supply.Water Science &Technology, 2005, 52 (7) :127~133

[7] Modin O, Fukushi K, Rabaey K, et al.Redistribution of wastewater alkalinity with a microbial fuel cell to support nitrification of reject water.Water Research, 2011, 45 (8) :2691~2699

[8] 张欢欢, 黄玉明.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长期运行中pH及酸度和碱度的变化.西南大学学报, 2012, 34 (5) :63~67

[9] 王爱卿.两种有机酸调节水体酸碱度抑制黄丝藻藻华的试验研究:[学位论文].上海:上海海洋大学, 2014

[10] Zhang B G, Chen Q X, Wang J X, et al.Effect of different pHregulating acids on root morphology and yield of lettuce in floating transplant system,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 2011, 12 (7) :985~989

[11] 斯塔姆W, 摩尔根J J.水化学.汤鸿霄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129~133

An acid quantity model based on acid-alkali balance aeration scale removal process
Wang Zhiqiang Lu Jinsuo Wang Sheping Wang Fenghui Liu Kunshan Zeng Jun Wang Guia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Water Supply Company)
Abstract: Descaling by acid-alkali balance aeration method removes the hydrogen carbonate in the water by adding acid andreduces alkalinity in raw water.Aeration blows off the dissolved CO2 from the water, so that the the pH of effluent water was similar to the pH of raw wat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emoving moisture.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the acid-alkali balance and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solubility relationship among carbon dioxide, calcium carbonate and magnesium hydroxide in water, we established 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amount of adding acid aiming to remove scale.And we have chosen nine different water samples to verify this model.It was calculated that the relative error between stoichiometric model and actual amount of adding acid was less than 7%, R2=0.98.We regarded the bicarbonate which produced calcium carbonate as the main part of the removal, after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was performed, based on which a simplified model was established where the relative error between the simplified model and the actual amount of adding acid was less than 14%, R2=0.97.The establishment and simplification of the acid calculation model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mount of acid of descaling by acid-alkali balance aeration method which also provid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omo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escaling by acid-alkali balance aeration method.
Keywords: Acid-alkali balance method; Calculation model of acid; Drinking water; Scale; Alkalinity;
709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