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实践——以北川新县城建设为例

作者:高均海 蒋艳灵
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北川新县城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先于“海绵城市”理念提出,已在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绿色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县城建设落成至今已有5年,在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以海绵城市建设的视角,对北川新县城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维护与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剖析和总结,为广泛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实例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 海绵城市 系统性 精细化 灾后重建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高均海 通讯处:100037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5号中规院水务院 E-mail:gaojunhai80@163.com;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日益频发的水污染、水短缺、水生态等问题,西方国家在排水系统建设领域探索了诸多理念和模式,美国提出低影响开发系统(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英国提出可持续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UDS),美国波特兰等城市提出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澳洲提出水敏感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同时期,我国城市建设体系逐步完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生态城市建设蔚然兴起。

   作为对于生态城市在水系统建设方面的响应,目前我国开始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利用绿色、生态化设施,注重与传统的排水设施有效结合,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体”,强化对城市径流的控制和管理,从而达到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水循环系统,实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受欧美相关理念的影响,国内已有部分城市先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北川新县城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在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绿色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在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本文从海绵城市建设的视角,对北川新县城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维护与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剖析和归纳总结,为广泛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实例参考。

1 建设实践

   北川新县城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灾后唯一一个异地新建的县城,规划占地面积7km2,原址为西部典型的山前河坝地区,现状建成区面积5km2。新县城重建历时近3年,于2011年形成城镇基本功能,建设过程中充分借鉴欧美国家的研究成果和建设经验,将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绿色基础设施等生态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之下,取得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

1.1 系统性规划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城镇化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1]。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先驱,北川新县城在建设之初,确定将生态理念融入生态环境、市政工程、绿地景观、水系工程、道路交通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系统规划(见图1),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协调,保证了城市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可实施性。

图1 规划系统结构

   图1 规划系统结构

    

1.1.1 新县城建设的总体目标

   新县城建设以“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为纲领,提倡绿色生态文明,以不影响大气、水、自然环境为准则,以生态、低碳、低影响开发、低运营成本为目标,创新人居环境模式和规划理念,因地制宜的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塑造优美的山、水、林、城于一体的城市环境,与“海绵城市”提出的建设目标高度契合。图2为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

图2 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

   图2 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

    

1.1.2 生态专项规划

   海绵城市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规划通过整合自然资源,保留生态板块,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强化水源涵养:①尊重自然,强调环境敏感性,注重密度与建设形态的分布。严格保护大型山体,限制浅丘地带,合理利用微地形,丘融于城,城丘一体。②塑造微气候空间,以通山、连水、导风为重点,将城市水系空间、绿廊元素整合,构建6条控制宽度不小于80m绿色通风廊道。城市保持平缓舒展的态势,局部点缀高层,利于通风和低层空气扰动,保证城市空气质量,有效缓解热岛效应。③传承历史文化,保留羌人水寨一体的生活习性,营造城市亲水空间。对外以安昌河为主脉,构建城市滨水风光带;对内保持原有水系格局,寄托情感乡愁。图3为生态环境分析示意。

1.1.3 市政专项规划

   海绵城市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目标的实现,需要生态措施与传统设施相结合。规划提出“绿色市政”的理念,以高效、生态的系统实现节能减排,以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再生模式实现城市低碳运行;将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等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密切结合,将城市节水、供水安全融入给水工程;推进整体系统数字化管理,实现供水、排水从源头到末端的全方位监控系统。图4为雨水工程规划节点示意。

图3 生态环境分析

   图3 生态环境分析

    

图4 雨水工程规划节点示意

   图4 雨水工程规划节点示意

    

1.1.4 水系专项规划

   城市水系是统筹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载体:①通过综合评价水系的占地、景观、工程造价等因素,并利用模型耦合行洪与管网排水的衔接关系,确定外河防洪标准30年一遇,内河排涝标准20年一遇,管道排水标准2年一遇。②细化河道功能定位,明确过境河道以“排”为主,保证城市安全;内河以“蓄”为主,构建多功能、多层次雨水蓄滞系统,加强雨水资源化利用。③制定严格的水质保障措施:一是严格执行雨污分流系统,避免城市点源污染;二是沿河建设初期雨水截流管道,并对上游河道来水进行截流处理,减少城市面源污染;三是水系采用多种湿地系统组合,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城市水系已运行多年,水质持续稳定,永昌河、云盘河进水水质Ⅳ~Ⅴ类,出水水质达到Ⅲ类。图5为水系功能定位。

图5 水系功能定位示意

   图5 水系功能定位示意

    

1.1.5 绿地系统规划

   海绵设施的落实,多以绿地系统为载体。规划突出“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将山、水、林、塘等本底条件较好的生态设施予以充分保护和利用,将生态环境和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予以先行建设[2],将低影响开发的措施与绿地系统建设有机结合,保护自然环境,修复生态系统,起到了生态涵养、雨洪蓄滞、水质净化和游憩的作用。图6为绿地系统规划。

1.1.6 道路交通专项规划

   场地和道路是城市雨水径流源头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利用地形地势,为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预留洼地空间;通过理顺道路与场地竖向关系,保证绿色排水系统与灰色系统的顺利衔接,满足排水防涝安全要求;道路平面线形依山顺水,断面形式丰富多变,保护城市自然和生态环境,隔离带采用下凹式绿地;协调建筑后退红线空间,构建灵活、开放性的多功能雨水蓄滞系统。图7为场地竖向系统。

图6 绿地系统规划

   图6 绿地系统规划

    

图7 场地竖向系统

   图7 场地竖向系统

    

1.2 精细化设计与施工

   新县城海绵措施渗透到城市建设的诸多环节和细节,效果体现在细微之处,设计、施工顺应自然,节省投资,同时要考虑后续的运营便捷和成本低廉,从而达到保护生态、建设宜居环境目标。

1.2.1 气候地域性

   海绵城市核心是“渗、滞、蓄、净、用、排”,不同地域,受气候影响,侧重点不尽相同[3]。北川多年平均降雨量1 400mm,且蜀地素有“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气候,海绵设施主要目标是净、滞、渗,设计时其停留时间按24h以内考虑。

1.2.2 土壤差异性

   土壤资源与海绵设施的渗透性密切相关,设计时应重点考虑。一般地区道路下凹式绿地与机动车道间采取防水措施并埋设透水管。新县城所在位置为河道冲击的平坝区,土壤质地以砾石土为主,壤土为辅,透水性强,雨水下渗后不会对道路基础产生破坏性浸泡,下凹式绿地未建设防水层。经过多年实践检验,道路基础无下陷或其他不良影响。图8为新川路下凹式绿地实景。

图8 新川路下凹式绿地实景

   图8 新川路下凹式绿地实景

    

1.2.3 参数可靠性

   海绵设施包含内容较多,参数的合理选取影响着海绵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考虑地震后水土易流失,山洪水冲刷能力增强,安昌河、顺义河等防洪河道的设计未直接采用当地经验数据。通过对河道流量进行软件模拟,并分析同一断面不同位置的流速,确定流速大于1.3m/s的冲刷带采用硬质护岸,小于1.3m/s的采用人工护岸,兼顾了防洪河道的安全性与生态性。2010年,四川整体遭遇百年一遇降雨,多个城镇受灾严重,北川新县城所有防洪设施正常运行。图9为防洪河道断面差异化处理实景。

图9 防洪河道断面差异化处理实景

   图9 防洪河道断面差异化处理实景

    

1.2.4 场地因地制宜

   地形是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和难点,通过微地形的塑造,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北川新县城公共绿地面积总计1.6km2,设计时利用地形设置植草沟,根据地势布局逐级低洼绿地、雨水花园,雨水自然汇入、渗透、溢流(见图10),全部摒弃了传统的雨水管网系统,节省大量投资。

   新县城南部地势低洼,城市存在外洪与内涝的双重隐患。易涝区的场地竖向设计时,一部分深挖3m,建成湿地与雨水调蓄系统(见图11),其他区域利用前者土方填高至防洪水位以上,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土方整体平衡,节省泵站投资1.5亿元,节约土地50hm2

图1 0 因势利导的海绵设施实景

   图1 0 因势利导的海绵设施实景

    

图1 1 洼地滞洪与调蓄系统实景

   图1 1 洼地滞洪与调蓄系统实景

    

1.2.5 材料经济性

   海绵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其材料选取与建设和运行成本息息相关。新县城范围内绿化比例高,设计时引入大量植草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措施,植株选用当地耐旱、耐渍物种,造价低廉、易于更换,减少绿地浇洒频率,降低人工维护费用。主要选用的品种有枫杨、喜树、垂柳、木芙蓉、芦苇等乡土植物。

   新县城范围内所有公共绿地与道路浇洒用水均取自河道蓄水系统,节约水资源量60万m3/年,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绿化维护费用。

1.2.6 细节设计精细化

   细节决定成败,海绵设施的精细化处理融入到设计和建设每一个细节。如水系设计时,形态丰富多变,便于水质交换;集中水面与河流漫滩相结合,营造城市景观;形成跌瀑、湍流相结合的曝气系统(见图12),补给水体氧含量;挺水与沉水植物的相结合,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供、排水管道采用柔性、抗震管材,排水管道检查井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避免渗漏,保证地下水环境质量。

1.2.7 设施组合系统性

   设施的有效组合,能将系统的生态效应最大化。尔玛小区建设众多雨水自然蓄滞、渗井等海绵设施,主要收集屋面及绿地雨水;人行步道、停车场、广场全部采用透水铺装,步道基础高于周边绿地,便于雨水顺利进入两侧雨水花园或下凹式绿地系统;小区内部雨水管道采用穿孔管,有效下渗雨水。通过以上措施组合,小区内部雨水管道规格整体减小,外围市政管道按传统规格埋设,兼顾经济与安全。经多年运行,小区排水通畅,无内涝现象。

图1 2 自然曝气系统实景

   图1 2 自然曝气系统实景

    

1.3 全程化监督

   海绵城市建设贯穿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全过程,北川新县城建设注重各个环节的做法保证率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可引为借鉴。

1.3.1 技术“一个漏斗”

   成立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龙头”的技术支撑单位,对所有规划与设计实行全过程跟踪,保证了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落地,为政府和建设单位提供了一揽子的“一个漏斗”技术服务[4]:①统筹设计,协调所有规划设计和相应机构,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成果体系;②明确时序,根据资金安排和城市功能需求,配合管理部门开展项目梳理,明确建设时序;③提供咨询,提供项目全过程的咨询服务,针对难点问题聘请相关专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④监督实施,通过规划巡查和设计审查等方式,监督设计单位落实规划理念,保证建设单位贯彻设计方案。

1.3.2 建设“一个平台”

   北川新县城工程建设指挥部、山东援建北川工作前线指挥部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建立“三指联系协调工作机制”,作为建设管理的一个“平台”,科学、系统、高效的推进新县城建设。

   联席会议制度:每周定期召开“三指”联系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起高效、直接的沟通渠道和决策机制。

   联合巡查制度:每周定期对施工现场联合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工程点评制度:“三指”适时对项目建设进行点评,综合比较质量、进度、效果,查找问题,分析差距,促进工程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1.4 制度化管理

1.4.1 建章立制

   制定严格的导则与规章制度,便于后期工作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北川新县城指挥部相继出台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城市水系管理办法、城市环卫管理办法、排水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

1.4.2 加强监管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平台,便于规划、设计的查询、管理、统计。利用三维技术,将报审项目放置在管理系统中进行综合评估,更大限度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

   城市管道错接现象一般比较普遍,且工程隐蔽难以察觉。城市管理局通过日常巡查,一旦发现雨水管道非正常出水和污水处理厂非正常进水,全线排查,立即整改。

1.4.3 民众参与

   民众思维方式与处事行为影响着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效果。规划阶段,多次举行大规模的规划公示和公众咨询会,让民众感受到新家园的美好。入住初期,居民将垃圾和污水倒入雨水篦子,造成管道淤塞和水质污染;原住民在河道盥洗衣物的传统习惯对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管理的加强和宣传的深入,此类现象已基本杜绝,民众亦能自觉相互监督。

2 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

   海绵城市是一个“高举低落”的理念,其建设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需要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1)科学的规划是前提。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须多专业、多工种合作,每个城市应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系统规划,实现城镇化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创造生态之美、和谐之美,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品质做出重要贡献。

   (2)精细的设计是基本。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顺应自然、守望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效果体现在细微之处。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质、水文、地形差异大,设施应精细化设计,通过合理的工艺、材料、种植等的选择,节省投资与运行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与雨水资源化利用。

   (3)严格的施工是保证。施工质量与运行效果密切相关,海绵设施过快下渗不能满足雨水蓄滞与水质净化效果,过慢不能起到调蓄作用,甚至存在对其他设施基础浸泡引起塌陷、垮方等隐患。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第三方监管体系,保证工程质量。

   (4)制度的管理是关键。海绵设施建设涉及规划、建设、水务、园林、交通等多个部门,需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规划的约束力和政策的执行力。

   (5)公众的参与是保障。海绵设施融入公众生活的多个方面,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和维护。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确保公众理解并共同参与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3 小结

   海绵城市的提出是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融入了城市水系统建设的多个方面,打通了城市“蓝水”与“绿水”[5]的联系纽带。北川新县城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目标,通过对规划、设计、施工的逐层把关,并配套后续维护与管理,探索出了以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绿色基础设施等理念为指导,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系统,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为海绵城市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给水排水,2015,41(3):1~7

[2]卲益生.城市水系统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7~9

[3]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城市规划,2015,39(6):26~33

[4]谢映霞.从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看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城市规划,2013,37(2):45~50

[5]孙彤,殷会良,朱子瑜.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工作模式的实践与体会.城市规划,2011,35(增刊2):2

First burgeoned in constructing Sponge City-taking new Beichuan county as example
Gao Junhai Jiang Yanling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bstract: Aiming at constructing ecocity,the new Beichuan county town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SUDS(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and Green Infrastructure before the concept of the Sponge City.Positive efforts have been gained through protecting and restoring urban water ecosystem,improving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and water security.With the perspective of Sponge City,the paper analyses and summarizes the county's overall process from planning,design,construction to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The paper will provide the theory basis and reference instance to extensive activities on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Sponge City; Systematicness; Fining;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1348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