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防涝系统降雨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作者:刘成林 周玉文 隋军 高琳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重点实验室 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
摘要: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及热岛效应加剧,导致城市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越发显著,同时随着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建设标准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精细化,考虑降雨空间分布特性对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影响是必然趋势。以编制暴雨强度公式降雨数据采集气象观测站为基点,采用泰森多边形空间插值法分析周围自动站降雨观测数据与基础观测数据的关系,研究城市区域降雨空间分布特性规律,指导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系统建设管理,并以广州市中心城区深层隧道排水系统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描述城市排水防涝系统降雨空间分布特性,能为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降雨空间分布 排水防涝系统 泰森多边形 空间插值法 点面折减系数
作者简介:隋军:510060广州市环市东路348号市政大厦东梯12楼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电话:13924186548E-mail:13924186548@139.com;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3ZX07304-001); 欧盟第七框架国际合作课题CORFU资助项目;

 

1 城市降雨空间分布特性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面积较小,且对城市排水,特别是防涝系统建设管理要求不高,基本不考虑城市内部范围的降雨分布特性对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影响,降雨空间分布特性的研究基本由水利气象部门根据城市防洪、防灾减灾等需求出发,针对江河流域等大范围区域来开展[1,2]

   但随着国内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张,2011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表明,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200km2的大城市达到39个,且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大城市的大范围面积必然带来降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且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降雨空间分布差异日趋增大[3,4],表1 给出了南方特大城市广州2008~2012年11个雨量站录得的多场致灾降雨数据,各雨量站录得的12h雨量相差40~200 mm,差率在40%~100%,降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十分明显。

   降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必然会对城市排水防涝系统造成影响[5,6],随着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建设标准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精细化,考虑该影响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表1 2008~2012年致灾降雨12h降雨量   

表1 2008~2012年致灾降雨12h降雨量

   注:表中单位为mm

   本文以编制暴雨强度公式降雨数据采集气象观测站为基点,采用泰森多边形空间插值法分析周围自动站降雨观测数据与基础观测数据的关系,研究城市区域降雨空间分布特性规律,指导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系统建设管理,并以广州深层隧道排水系统举例分析说明。

2 国内外研究方法现状

   根据研究基础的不同,可分为间接法和直接法。间接法是在遥感、GIS技术支持下,利用气象卫星获取的温度和湿度或根据卫星云图的灰度间接推求降雨分布情况[7]。卫星图像是本方法的基础,同时需建立图像数据与降雨量之间的转换计算模型,应用较为复杂,适合于大范围区域的降雨研究,较难满足小范围区域的精度要求。

   直接法是基于单点或多点的降雨资料,通过外推法得到整个研究区域的降雨分布情况,具体又可分为统计模型法、空间插值法和综合方法[8]

   统计模型法是根据实测站点信息,建立降雨同位置、地形及气象等因子间的关系,模拟降雨信息的空间变化规律,缺陷为局部空间位置上模拟的降雨因子误差较大。

   综合性方法是利用统计模型反映降雨因子在空间上的宏观变化规律,消除海拔高度对降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较为适合山地区域的研究。

   空间插值法是利用多种数学模型,拟合未采样点的降水信息,常用的方法有距离权重法(IDW)、样条函数法(Spline)、趋势面法、克里格法(Kriging)和泰森多边形法等,泰森多边形法受雨量站点数量及分布影响相对较小,是研究降雨空间分布的基本方法[9]

   考虑到城市特点和站点情况,并方便工程实际应用,本文采用泰森多边形空间插值法推求点面折减系数来研究、描述城市降雨的空间分布特性,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管理提供指导。

3 点面折减系数推求方法

3.1 点面折减系数的定义

    

   式中 α———点面折减系数;

   H0、HA———分别为点雨量和面雨量,mm。

3.1.1 面雨量

   采用泰森多边形法[10]进行面雨量计算,假设面积为A的研究区域有n个雨量站,首先绘制各站点联线,再对各联线作垂直平分线,构成包围各站的泰森多边形,各多边形的面积Ar。由各站点雨量Hr和各站代表面积权重ωr,可计算研究区域面平均雨量HA如式(2),式(3)所示。

    

3.1.2 点雨量

   首先将各站点不同历时(可选1h、3h、6h、12h及24h)的降雨量Hr.t(Hr.1、Hr.3、Hr.6、Hr.12及Hr.24)按年最大值法分别选样列出,然后由大到小排列各站点雨量系列,再将同频率雨量进行算术平均,得到研究区域上述各历时的平均点雨量,再通过频率分析,可得到研究区域所有历时的点雨量系列。

3.2 点面折减系数函数拟合

3.2.1 点面折减系数计算

   基于划定的泰森多边形,分别以各站为出发点,寻遍与其邻近站点多边形面积组合,如式(4),并计算各面积组合的点面折减系数。

    

   式中i=1,…,j,k∈ (1,…,n),且j≠k≠i,Ai为出发站的面积,Aj及Ak分别为与之相邻站点的面积。

3.2.2 折减系数函数拟合

   选择某一面积步长(如S)对前述组合进行分类(0~S,S~2S,…),并分别求取各类的面积和点面折减系数均值,根据所得到的面积和点面折减系数均值,拟合求取参数,得到反映降雨空间分布特性的点面折减系数函数式如式(5)所示:

    

   式中B———为某临界面积值,km2;

   m,n,k———函数参数。

4 实例研究

   下面以广州市中心城区深层隧道排水系统规划为例进行该方法的应用研究分析,评估降雨空间分布特性对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影响,为合理确定深层隧道排水系统规模提供支撑。

4.1 雨量站及降雨数据

   广州市中心城区深层隧道排水系统服务范围面积约400km2,范围内分布有暴雨强度公式降雨数据采集气象观测站1座和周边自记站6座,五山站记录有1961~2012年逐分钟、精度为0.1mm/min的自记雨量数据,6个自记站为2007~2012年逐分钟、精度为0.1mm/min的自记雨量数据,图1为雨量站的位置示意。

图1 广州市中心城区雨量站分布

   图1 广州市中心城区雨量站分布

    

图2 泰森多边形划分示意

   图2 泰森多边形划分示意

    

4.2 泰森多边形划分

   对研究区域进行泰森多边形划分,如图2所示,总体来看,雨量站分布较为均匀,各站覆盖面积差异不太大。表2为各雨量站的控制区域面积[6]

   表2 广州市中心城区泰森法划分面积   

表2 广州市中心城区泰森法划分面积

4.3 点面折减系数计算

   分别计算1h、3h、6h、12h和24h的点面折减系数如图3所示。由图3中可以看出,同一历时,α随着面积的增加而减小;同一面积,α 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当面积超过200km2时,α变化幅度较小。

图3 广州市中心城区点面关系折减系数

   图3 广州市中心城区点面关系折减系数

    

4.4 点面折减系数函数推求

   对表3中的面积和各历时点面折减系数值分别取均值得到表3。

   表3 均化处理的点面折减系数   

表3 均化处理的点面折减系数

   由式(5)可得:

    

   进而得到:

    

    

   则可以得到:

    

   根据表4中α 和A的值,并初始假定不同的n值,可拟合得到线性方程:

    

   联立式(8)~ 式(10)可得:m =4.506,n=29.69,k=0.331,且当α=1时,得A=65km2

   将上述结果代入式(5)得到广州市中心城区点面关系折减系数函数式(11)。

    

4.5 深层隧道排水系统采用的设计降雨

   基于式(11)可计算得到不同面积对应的点面折减系数作为广州市深层隧道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时的设计降雨修正系数(见表4),有效减小深层主排水隧道尺寸约15%。

   表4 设计降雨修正系数   

表4 设计降雨修正系数

5 结论

   本文以编制暴雨强度公式降雨数据采集气象观测站为基点,首次采用泰森多边形空间插值法分析周围自动站降雨观测数据与基础观测数据的关系,实现了城市区域降雨空间分布特性规律的量化描述,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管理提供了有效指导,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工程实用意义。

   广州市中心城区深层隧道排水系统案例分析表明,在进行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管理时,对于建成区面积大于65km2(阈值1)的城市应考虑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但对于200km2(阈值2)以外范围的降雨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小。

   案例分析得到阈值1和阈值2反映了城市降雨空间分布特性的一种趋势,但因各地降雨情况差异较大对其普适性以及降雨云移动对径流的影响是接下来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田风霞,赵传燕,冯兆东.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5):1~5

[2]刘艳群,陈创买,郑勇.珠江流域4~9月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热带气象学报,2008,24(1):67~73

[3]梁萍,丁一汇,何金海,等.上海地区城市化速度与降水空间分布变化的关系研究.热带气象学报,2011,27(4):475~483

[4]王喜全,王自发,齐彦斌,等.城市化与北京地区降水分布变化初探.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12(4):489~495

[5] Ogden F L,Julien P Y.Runoff sensitivity to temporal and spatial rainfall variability at runoff plane and small basin scales.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3(8):2589~2597

[6] De Lima J L,Singh V P.The influence of the pattern of moving rainstorms on overland flow.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2002(7):817~828

[7]拜存有,高建峰.城市水文学.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

[8]张红平,周锁铨.山地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综述.陕西气象,2004,(6):27~30

[9]李新,程国栋,卢玲.空间内插方法比较.地球科学进展,2000,15(3):260~265

[10]马春青,陈向喜,江伟伟.泰森多边形计算面雨量的简易方法.山东水利,2012,(5):70~71

1382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