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滑道顶推技术在大宽高比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作者:高雷雷
单位:中铁七局集团西安铁路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传统顶推技术采用的滑道数量较少, 箱梁的结构高度大, 不仅增加了顶推施工的工程造价, 而且制约了顶推技术的应用。针对城市桥梁大宽高比的特点, 研究应用了多滑道顶推技术。
关键词:桥梁工程:多滑道 顶推技术 大宽高比 施工技术
作者简介:高雷雷, 工程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 造价工程师, E-mail:290094325@qq.com;

 

1 工程概况

后围寨立交尚航路主桥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 主桥起于32号墩、止于34号墩, 上跨陇海铁路、三桥动车走行线及西安车辆厂存车厂等既有铁路共计9股道 (见图1) 。主桥为 (34+35) m两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长69m, 宽29m, 高2.8m, 重5 500t;采用单箱四室结构, 位于直线上, 线路纵坡为20.47‰。采用在铁路外侧支架法整体现浇、整体顶推就位, 5条滑道, 多点连续上坡顶推, 顶推距离64m;本次顶推设置L1~L9共9个临时墩、60个滑道梁, 设置33号、L3和L4共3个牵引墩、12台200t连续千斤顶, 设置长16m前置导梁。主要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2 主要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

桥梁顶推法施工主要分为箱梁预制、顶推和成桥3个施工阶段, 顶推系统由顶推平台、滑道、导梁、横向纠偏、牵引、落梁等6大系统组成。

2.1 预制阶段

平台、滑道及墩间支架共同构成顶推和预制的平台, 支撑主桥的预制和顶推施工。

2.1.1 顶推平台

平台由永久墩、临时墩和墩间连接组成, 3个永久墩和9个临时墩, 共12个支墩, 最大顶推跨度26.7m, 为L1~L2之间;永久墩32~34号、临时墩L3, L4 (牵引墩)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临时墩L1~L2, L5~L9为钢管柱结构, 钢管柱由加工厂制作, 现场吊装;支墩之间搭设满堂支架。

顶推平台作为箱梁预制的支撑和箱梁顶推走行的滑道, 要求其必须具有很高的平整度, 顶推平台平整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箱梁顶推走行时是否平稳, 是顶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是预制阶段控制的重点。控制要点如下: (1) 控制预埋件的定位和安装, 特别是墩顶滑道梁和千斤顶反力座须精确定位; (2) 调支墩与满堂支架的刚度, 减小两者间的差异沉降, 提高整个过程中顶推平台的平整度。

图1 顶推施工Fig.1 Incremental launching

图1 顶推施工Fig.1 Incremental launching

 

图2 顶推工15艺流程Fig.2 Incremental launching process flow

图2 顶推工15艺流程Fig.2 Incremental launching process flow

 

2.1.2 滑道

滑道由滑道梁、面板和滑块组成, 于箱梁腹板处布置, 每个墩顶5个, 共60个滑道梁。滑道梁由钢板拼焊成型, 两端加工成楔形, 便于滑块进出;面板为2mm厚镜面不锈钢板, 周边与滑道梁焊接, 不锈钢板表面粗糙度≤Ra12.5μm;滑块采用聚四氟乙烯板, 安装在面板表面, 滑块滑动面朝向面板表面, 其抗压强度≥30MPa, 厚3cm, 每节长40cm, 滑块与面板间涂覆5201硅脂油, 降低摩擦力。

滑道系统分2批安装, 首批安装制梁位置处的34号, L5~L9共6个墩30个滑道梁, 此批滑道梁在浇筑箱梁前安装;第2批剩余32, 33号、L1~L4共6个墩30个滑道梁的安装, 在箱梁顶推前安装。

第2批安装的滑道梁采用虚拟标高法 (见图3) 确定其顶面标高, 根据顶推前第1批滑道梁顶面实测标高虚拟一条顶推标高线, 作为第2批滑道梁顶面安装标高, 有效解决了箱梁预制时间差造成部分滑道梁支点的不均匀沉降问题, 提高了顶推平台平整度, 有利于箱梁顶推时走行更平稳。

图3 虚拟标高法示意Fig.3 Virtual elevation method

图3 虚拟标高法示意Fig.3 Virtual elevation method

 

控制要点如下: (1) 控制滑道梁安装精度, 对滑道梁加工、安装及分批安装时的顶面标高拟合需重点控制, 确保滑道处梁底平整; (2) 增加滑道梁的刚度, 滑道梁与支座间的间隙用细石混凝土填充密实, 以免顶推过程中滑道变形, 影响箱梁走行的平稳性。

2.1.3 钢导梁

为减小箱梁前端悬挑长度, 降低箱梁受到的应力, 梁体前端设置钢导梁。导梁采用实腹式钢板梁, 长18.8m, 由3节组成, 第1节长7.3m (含预埋段2m) , 第2节长6m, 第3节长5.5m, 节间通过高强螺栓连接, 横向由5片工字形主梁通过横联连接成整体;每片工字形主梁的顶板、底板及腹板的焊缝全部采用熔透焊接, 焊缝全部检测, 钢导梁出厂前试拼合格, 采用大吨位汽车式起重机安装就位。导梁尾部钢板深入箱梁内2m, 每片主梁与箱梁用32根直径40mm、抗拉强度为1 080MPa的精轧钢增强连接。前端设置鹰嘴, 支顶千斤顶, 方便导梁通过前方桥墩。

导梁安装完成后, 取安全系数为1.5~2.0进行反顶试验, 检查导梁与箱梁的连接质量, 是否会造成箱梁开裂, 一旦发生开裂, 需采取箱梁补强措施。

控制要点如下: (1) 导梁安装导梁在加工厂内必须经过出厂前的组装验收, 确认各部件合格;在现场安装时, 导梁全长范围内搭设满堂支架, 与箱梁同步搭设、同步预压, 全部组装完成验收后再浇筑箱梁; (2) 优化导梁与箱梁连接连接精轧钢预埋端间隔错开布置, 避免固定端应力过于集中;同时模拟最大受力工况, 检验钢混结合部的连接质量, 降低箱梁开裂风险。

2.1.4 横向纠偏装置

顶推过程中为限制梁体横向偏移, 在箱梁两侧设置纠偏装置底座 (见图4) , 纠偏底座焊接于墩顶滑道梁上;在底座上放置横向千斤顶, 千斤顶与箱梁间放置2层滑块, 滑块间涂抹硅脂油, 随着箱梁移动, 滑块间发生位移, 后方连续喂入滑块。

图4 限位装置示意Fig.4 Position limit device

图4 限位装置示意Fig.4 Position limit device

 

控制要点:控制好底座的焊接质量, 确保底座刚度;滑块喂入要及时。

2.2 顶推阶段

2.2.1 牵引系统

牵引系统由牵引墩、连续千斤顶、后锚装置和拉索组成, 在后锚和顶推千斤顶间穿入拉索, 作为顶推的动力。本次顶推采用3个牵引墩 (33号、L3和L4) , 12台200t连续千斤顶, 每个牵引墩顶4台, 每个千斤顶对应1个反力座, 顶推时12台千斤顶同时启动、多点联动。

后锚装置由钢板拼焊成型, 梁体预制时安装后锚装置的定位钢板和预留孔 (定位钢板和预留孔焊接成一个整体, 严格控制预留孔的相对位置) , 顶推前通过预留孔固定后锚装置。

每根拉索采用8根15.2mm低松弛钢绞线, 一端穿过连续千斤顶, 另一端固定在后锚装置上。拉索钢绞线下料时, 考虑安装时的松弛加长、千斤顶工作长度、固定端工作长度及张拉端预留长度等。各千斤顶的牵引索左、右捻向各半, 间隔排布, 防止采用单一捻向的钢绞线, 在反复夹持、松开的过程中, 带动活塞转动, 影响顶推的顺利进行。拉索安装后, 对其进行预紧, 预紧应采取对称进行的方式, 并应重复数次, 以保证各根钢绞线受力均匀。

控制要点: (1) 后锚装置定位精确定位后锚装置, 特别是预留孔间的相对位置, 避免固定后锚装置各螺栓受力差异过大, 而造成个别螺栓断裂; (2) 拉索预紧对称、重复数次预紧, 确保每根钢绞线的预紧力基本一致。

2.2.2 顶推系统调试

顶推系统安装完成后, 启动泵站;“手动”状态逐级加压, 每级稳定2min, 至箱梁缓慢移动;然后采取点动1, 2, 3s操作, 采集点动移动距离, 供顶推初步到位后, 进行精确定位提供操作依据。采集点动数据以后, 转为“自动”状态顶推, 试顶距离2m, 进行速度数据采集和箱梁实际重心确认, 确定偏位的方向;同时, 记录试顶时间和速度, 根据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比对进行参数调整, 做好油压、顶推力、千斤顶油缸最大行程等重要数据的测试工作。

控制要点:试顶过程中, 应检查桥体结构是否平衡稳定, 有无故障, 关键受力部位是否产生裂纹或检查各个顶推设备是否完好, 如有异常情况, 则立即停止试顶, 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整改后方可继续试顶。

2.2.3 顶推就位

正式顶推首先选择手动模式, 采用集中控制、分级调压启动千斤顶;待箱梁移动后, 转换至自动运行模式, 进行主梁的自动连续顶推。

自动顶推过程中, 根据系统采集的位移和顶推力数值, 后台计算机自动修改限值, 通过电磁阀控制千斤顶操作, 实现位移同步与顶推力同步双控、综合联动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同步性控制。

顶推分2个阶段实施, 顶推距离64m。第1阶段为车辆厂内顶推, 顶推至铁路范围外5m, 顶推距离11.3m;第2阶段为铁路范围内要点封闭顶推, 顶推距离50.7m。

控制要点: (1) 各系统间紧密配合顶推时, 滑道、横向纠偏及牵引等系统的操作人员服从指挥, 协调行动;外围配合人员、监测人员及安全检查人员等, 分工明确, 定人定岗, 确保顶推顺利进行; (2) 顶推走行平顺性箱梁顶推过程中首先尽量保证匀速前进, 避免频繁启停, 维持系统操作的同步性;其次, 保证箱梁与滑道之间保持接触, 减少滑道脱空数量, 保持箱梁顶推走行平稳;同时, 保持中线偏向平稳, 避免出现“蛇形”前进, 以减小顶推过程中的附加应力, 保证箱梁结构不受损伤。

2.3 成桥阶段

2.3.1 落梁系统

落梁系统由落梁千斤顶和保险支墩组成。采用20个500t千斤顶, 32号和34号墩顶分别布置5个, 33号墩顶布置10个;保险支墩为数层20mm厚钢板, 控制每个循环下落高度。

控制要点:千斤顶安装位置要准确, 特别是横向位置对支反力影响很大;其次, 千斤顶的转动灵敏性要高。

2.3.2 落梁成桥

采用集中控制、分级调压、差值限定操作千斤顶, 采用两阶段落梁。 (1) 第1阶段在箱梁顶升5mm、拆除滑道、把支座固定于梁底后, 按照位移同步控制箱梁下落, 每10mm一个循环, 相邻墩顶下落高差≤5mm, 控制千斤顶分次循环落梁, 下落到位后进行细部支座标高调整; (2) 第2阶段对各个支点反力进行调整, 确保成桥后支座反力满足设计要求。

宽体箱梁横向各支点反力差异较大, 落梁前需建立模型进行受力分析, 确定各个千斤顶的计算支反力;根据箱梁起顶后的实测总重力, 修正计算支反力 (见表1) 。

表1 墩顶横向各个支点反力汇总Table 1 Lateral reaction of each support on pier   

表1 墩顶横向各个支点反力汇总Table 1 Lateral reaction of each support on pier

控制要点: (1) 修正各千斤顶支反力按照修正后的仿真计算结果, 控制各个千斤顶的支反力, 确保成桥后支座反力≤1.1倍设计值; (2) 各墩落梁操作要平缓、一致, 顶起或下落要匀速、缓慢;同一个墩顶的千斤顶由1台油泵控制, 且每个千斤顶至油泵的油管长度、接头数量、千斤顶及油管规格完全一致, 保证同一时刻每个千斤顶内油压大小基本一致;在下落较快的一侧设置辅助千斤顶, 减缓其下落速度, 调整与另一侧下落速度相同;统一信号, 相邻墩上的千斤顶同时下落, 每5mm暂停一次, 强制同步相邻墩下落高度。

2.4 监控量测

监测技术借助MIDAS等软件建立顶推仿真模型, 对模型数据、理论分析数据和监测数据, 建立统一的数据库, 它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模拟性、优化性等特点;监测数据直观反映箱梁内部的应力状态, 可以真实反映箱梁的状态。

本次顶推顺桥向埋设9个断面, 每个断面11个应力监测元件 (见图5) , 对箱梁的结构应力状态进行实时跟踪分析, 在顶推和落梁过程中及时预警 (预警值设置为受拉1MPa) 全过程箱梁内部应力状态。同时, 监测箱梁中线、永久墩应力和水平位移、每循环下落位移及各支点反力等指标, 确保箱梁成桥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图5 箱梁测点布置 (单位:m) Fig.5 Measuring point layout of box girder (unit:m)

图5 箱梁测点布置 (单位:m) Fig.5 Measuring point layout of box girder (unit:m)

 

控制要点:数据要及时、准确, 及时修正模型参数, 为现场操作提供参考。

3 应用效果

尚航路主桥上跨陇海铁路顶推施工于2015年10月15日顶推就位, 平均顶推速度达10.7m/h;于11月14日落梁成桥, 成桥中线偏差<3mm, 优于验收规范 (<10mm) 的要求;目前, 该桥已通车1年多, 箱梁状态正常, 达到了设计要求。

本次顶推应用5条滑道有效降低了尚航路主桥的梁高, 从而降低了引桥、道路等结构的造价, 减少了构筑物拆迁和征地, 为建设单位节约投资1 050万元;同时, 创新了顶推技术控制, 优化了顶推系统设备, 提高了顶推效率, 减少了场地租用费、铁路施工配合费及人工机械费等, 降低项目成本约150万元。综合经济效益约1 200万元, 效果显著。

4 结语

本次顶推的顺利进行, 证明多滑道顶推技术在大宽高比的城市桥梁中得到成功应用, 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 拓宽了顶推技术的应用范围。

 

Application of Incremental Launching Method with Multiple Sliding Bear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Bridge with Large Ratio of Width to Height
GAO Leilei
(Xi'an Railway Engineering Co., Ltd.of China Railway Seventh Bureau Group Co., Ltd.)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incremental launching metho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ridges with large ratio of width to height is often limited, mainly due to the drawbacks, such as the limited numbers of slipway, high cost and large size of box girder. To apply the incremental launching metho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urban bridge with large ratio of width to height, a new incremental launching method with multiple slipway is innovated to offset the drawbacks of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Keywords: bridges; multiple slipway; incremental launching; large ratio of width to height; construction;
958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