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华润中心东写字楼桁架层施工技术

作者:宁华宏 唐际宇 唐阁威 梁月利
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
摘要:南宁华润中心东写字楼为典型的钢混凝土核心筒+外框钢结构的超高层结构体系。伸臂桁架层减小结构侧移在超高层结构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伸臂桁架层结构复杂, 构件繁多, 对超高层的施工管理和施工工艺提出很大挑战。针对桁架层施工, 介绍结合BIM技术的钢结构安装、顶模改造协同、土建施工优化等关键施工技术, 总结超高层伸臂桁架层施工经验。
关键词:高层建筑 桁架层 建筑信息模型 顶模 钢结构 施工技术
作者简介:宁华宏, 助理工程师, E-mail:364673548@qq.com;
基金:中建八局科技资助 (2016-42);

 

 

1 工程概况

南宁华润中心东写字楼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建第一高楼, 地下3层, 地上86层, 建筑高度约403m。结构形式为成熟的钢混凝土核心筒+外框钢结构体系。核心筒为内插钢骨柱、钢板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由九宫格截面经过2次往北侧收缩成六宫格、三宫格。外框钢柱内填充C60混凝土, 核心筒与外框之间设工字钢梁连接, 楼面为钢筋钢架组合楼板。在43~44F, 70~70MF设置2道伸臂桁架加强层。本文以第1道伸臂桁架层为例, 介绍桁架层关键施工技术。

2 桁架层概况

本工程桁架层有2道, 第1道分布于43~44F (标高194.550~203.350m) 、第2道分布于70~70MF (标高314.450~324.050m) 。本工程塔楼标准层高为4.2m和3.6m, 另有15种非标层高, 桁架层及邻近楼层42~45F分别为4.7, 4, 4.8, 5.5m。桁架层主要分为核心筒劲性结构和外框结构。核心筒劲性结构又分为劲性柱、钢板梁、钢筋混凝土结构;外框结构分为外框柱、腰桁架、伸臂桁架、楼层钢梁。钢结构构件合计488件, 截面形式含圆形、工字形、矩形, 钢板最大厚度为60mm。如图1所示。

本工程的顶模系统采用国内首创的内顶外爬体系 (见图2) ;九宫格内设9个顶模平台, 各井筒之间相互独立;外围爬模由26块爬模组成;剪力墙模板为大钢模。模板配置高度外模为4.3m, 大平台千斤顶最大顶升高度为4.25m。内顶外爬的顶模系统既可以联合顶升又可以单独顶升。每个井筒内设4~6个油缸支撑, 每个油缸设置4个预埋爬锥;每块爬模设置2个预埋爬锥;总计每层需要安装236个顶模系统预埋件 (埋锥) 。

图1 桁架层BIM模型Fig.1 BIM model of truss layer

图1 桁架层BIM模型Fig.1 BIM model of truss layer

 

图2 顶模BIM模型Fig.2 BIM model of formwork

图2 顶模BIM模型Fig.2 BIM model of formwork

 

3 桁架层施工重、难点

1) 桁架层钢结构质量大、构件多, 需要结合塔式起重机工况合理分节、分段, 优化构件安装顺序, 利用现有的3台动臂塔式起重机进行吊装安装, 严格控制焊接和螺栓连接施工质量, 减少与土建施工、钢筋安装之间的冲突。

2) 工程施工采用内顶外爬顶模体系, 核心筒施工领先外框施工5~10层。核心筒内钢结构与外框伸臂桁架之间利用牛腿焊接, 故钢结构牛腿凸出墙面影响顶模顶升, 大钢模也无法合模, 需要对顶模进行拆改, 用其他形式的模板替代牛腿处的大钢模。

3) 桁架层高度为非标准层高, 钢板梁占用原有预埋件位置, 非常规预埋件增加成本, 所以顶模体系无法按标准层高4.2m一层爬升, 需要重新规划顶模爬升。若按非标准行程爬升, 带来部分预埋件处于门洞处的难题。

4) 由于钢板梁及其他钢结构构件体积过大, 与钢筋安装、顶模埋件等产生多处冲突。施工时无法完全按照土建施工图安装钢筋, 给钢筋优化下料安装及预埋埋件等提出了挑战。

根据以上重、难点分析, 桁架施工策划存在复杂、抽象、多专业交叉等特点。BIM技术有三维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等优点。利用BIM技术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桁架层施工难点。

4 关键施工技术

4.1 钢结构安装施工技术

4.1.1 钢结构分节、分段及吊装工况分析

塔楼东、北、西三侧分别设置M600F, HL45/28, M760DX 3台动臂塔式起重机, 东侧为卸车场地, 卸车场地范围内最大吊重25t。根据塔式起重机吊重分析, 需确保所有钢结构构件在最大吊重范围内。在Tekla软件中对桁架层钢结构模型进行分节、分段, 利用软件计算每节构件的质量。核心筒钢柱总长18.45m, 分为2段, 最重23t。核心筒劲性连梁最大跨长为10.5m, L70~L71最大跨长为3.9m (5.9t) 。伸臂桁架上、下弦杆与斜腹杆在高空散件拼装, 构件最重为16.26t。腰桁架外框柱最重为20.18t;桁架杆件最重为12.54t。外框柱按1层1节的方式分为3段, 最重为24.5t。在西侧塔式起重机45m/18.9t, 30m/31.7t和东侧塔式起重机37.5m/17.9t, 25m/25t吊装范围内, 卸车、起钩、安装工况均满足要求。

4.1.2 核心筒内钢结构安装及混凝土浇筑流程

分节、分段完成后, 将钢结构模型导入Revit中, 与土建模型结合, 再导入Navisworks和3ds max中对核心筒内钢结构安装及混凝土浇筑过程进行模拟, 最后确定核心筒内钢结构安装及混凝土浇筑流程, 并导出二维平面安装流程:核心筒柱脚锚栓安装→42F混凝土浇筑→核心筒21节柱安装 (21编号为核心筒钢柱的分节编号) →43F核心筒钢板梁安装→43F混凝土浇筑→43F核心筒斜梁安装→44F核心筒浇筑→核心筒22节柱安装→45F核心筒钢板梁安装→44F混凝土浇筑。安装流程如图3所示。

4.1.3 外框钢结构安装及混凝土浇筑流程

1) 外框桁架安装流程

钢结构施工至42F (43F为桁架层) →布设操作平台、安全通道、梁下安全网等安防措施→安装37节角部与伸臂桁架连接圆管柱→安装伸臂桁架下弦杆 (43F) →安装37节角部与腰桁架连接圆管柱→安装腰桁架下弦杆 (43F) →安装37节中部圆管柱→安装剩余的腰桁架下弦杆 (43F) →按照从南向北, 从角部向中间安装顺序分区域安装43F其余水平钢梁 (塔式起重机洞口处预留) →安防措施向上倒运1层, 并重复以上步骤继续安装44, 45F钢结构。

2) 外框伸臂桁架安装流程

安装37节外框柱→安装伸臂桁架下弦杆→安装38节外框柱→安装44F钢梁→安装39节外框柱→安装伸臂桁架上弦杆→安装伸臂桁架斜腹杆。

图3 安装流程Fig.3 Installation flow

图3 安装流程Fig.3 Installation flow

 

所有伸臂桁架上、下弦杆及腹杆均先临时安装, 43F伸臂桁架后焊节点在安装完70F桁架层后焊接, 70F伸臂桁架后焊节点在钢结构全部安装完成后焊接;伸臂桁架后焊接弦杆、腹板, 预留间隙20mm。

3) 外框腰桁架安装流程

安装37节外框柱→安装腰桁架下弦杆→安装38节外框柱→安装44F外框梁→安装斜腹杆下半段, 从侧面嵌入→安装39节外框柱→安装斜腹杆上半段, 从侧面嵌入→安装腰桁架上弦杆。

4.2 顶模改造协同施工技术

4.2.1 顶模爬升方式确定

因为桁架层层高有别于标准层高4.2m, 分别为4.7, 4, 4.8, 5.5m, 钢模板高度为4.3m。另外, 现有的顶模体系无法一次性浇筑1层剪力墙混凝土, 加上顶模埋件所在位置为墙体上部即连梁位置处。该处剪力墙在桁架层设有钢板梁, 若要布置爬锥, 大部分埋件只能用特殊材料制作的一次性埋件, 提高成本。因此, 需要重新规划顶模的爬升方式。

构件之间空间关系较复杂, 因此在BIM模型中, 按照4.2m每次的爬升高度布置顶模模型, 查看与土建模型及钢结构模型的冲突情况, 记录冲突点数量和冲突点情况。然后每次往下移动10cm, 检查碰撞点有无减少, 取碰撞点较少的爬升高度。

经过模拟调整后, 41F和45F第2次爬升的埋件设计标高不变, 通过调整42F, 43F, 44F, 45F第1次的埋件标高来控制钢模板标高。爬升次数和浇筑方式:42F (层高4.7m) 浇筑1次3.7m高混凝土 (连梁底) 爬升3.6m→43F (层高4m) 浇筑1次3.9m高混凝土爬升3.9m→44F (层高4.5m) 浇筑1次3.9m高混凝土爬升3.9m→45F (层高4m) 浇筑第1次3.6m高混凝土爬升3.6m, 第2次4.0m高混凝土爬升4.0m。

确定爬升高度后, 在模型中检查每次爬升状态下冲突点情况, 并提前做好预案, 提早解决冲突问题, 减少对工期的影响。

4.2.2 顶模埋件遇到连梁洞口的处理

由于调整爬升高度后, 在BIM模型中发现, 爬模位于连梁位置的埋件部分位于连梁底部, 无法满足埋件的锚固要求, 需要增高连梁高度。经过复核, 东侧外爬模、西侧外爬模、北侧外爬模、南侧外爬模和7, 9号内筒爬模总共有10个位置的埋件需要加高连梁, 通过在该10处连梁位置下面增加1道措施梁作为埋件的支撑点 (见图4) 。待顶模爬升上去后, 后期凿除到原设计尺寸。

图4 核心筒南侧顶模埋件位置及新增连梁Fig.4 Embedded parts location of formwork and new connection beams at south of core tube

图4 核心筒南侧顶模埋件位置及新增连梁Fig.4 Embedded parts location of formwork and new connection beams at south of core tube

 

由于调整爬升方式后, 存在部分连梁分2次浇筑, 同时大部分连梁侧壁采用木模板封闭, 且位于每次浇筑混凝土的底部, 需要混凝土流淌性较好, 振捣到位, 保证连梁位置的混凝土密实。

4.2.3 顶模拆改

本次外爬模改造主要是由于42~45F桁架层外墙伸出8个牛腿, 经过BIM模拟发现其中有6个牛腿的位置刚好是埋件位置, 牛腿凸出混凝土面, 埋件与牛腿发生碰撞, 造成牛腿与穿导轨、爬模各层平台等发生一系列碰撞, 影响爬升。因此, 需要对爬模进行改造。

由于42~45F的第1批牛腿位于42F顶部、44F顶部~45F的底部, 改造时间确定在完成40F混凝土浇筑、进行41F钢柱埋件安装和钢筋绑扎完成后、顶模爬模在40F完成爬升后。改造的思路为将牛腿处的爬模往两侧移动, 避开牛腿位置。

1) 40F埋件埋设埋设时重新在钢模板上开洞, 开洞位置为原埋件洞向架体移动的方向和距离的位置, 例如西南角6b爬模向东移动745mm, 在钢模板上原埋件位置向东量取745mm距离开洞, 开洞的标高和原埋件位置标高一致。

2) 拆除1, 14, 6a, 6b, 15a, 15b爬模, 吊运至地面改造。

3) 安装1, 14, 6a, 6b, 15a, 15b爬模。

4) 爬模各层平台开洞。

完成42F钢梁钢柱的安装后, 对8个牛腿处的爬模各层平台进行开洞, 开洞尺寸结合牛腿伸出混凝土的长和宽, 洞口平时采用翻板封闭, 待爬升时打开翻板, 使牛腿顺利从各层平台穿过。

待完成桁架层施工后, 对洞口封闭进行加强处理, 焊接永久性防护, 避免物体从洞口坠落。

4.3 桁架层土建施工优化

4.3.1 碰撞检查

通过二维图纸初步判断, 顶模埋件、钢结构、钢筋之间的碰撞点较多, 且空间关系较复杂, 难以想象判断。因此, 将顶模埋件、钢结构和钢筋模型进行精确建模和定位后进行碰撞冲突检查, 记录碰撞点所在位置和碰撞的构件。根据这些碰撞形式, 提出了以下几点优化调整。

4.3.2 优化调整

1) 顶模埋件由于桁架楼层剪力墙内的钢梁、钢柱较多, 埋件无法完全避免与钢梁、钢柱碰撞。发生碰撞最终采取的解决办法是:埋件与塔式起重机碰撞需要在埋件上焊接钢板;内筒顶模埋件与钢结构碰撞则在钢梁、钢柱上焊接200mm导弹锥;爬模埋件与钢结构碰撞则在钢梁、钢柱上焊接150, 175, 200mm的导弹锥。

2) 剪力墙钢筋在剪力墙纵向钢筋和钢梁碰撞处, 纵筋与钢梁相碰撞的位置, 重新调整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 在钢结构上预留接驳器。

在剪力墙箍筋与钢梁、钢柱碰撞处, 箍筋分为外箍和内箍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外箍与钢结构预留的搭筋板焊接, 内箍按开口箍的方式优化处理。

4.3.3 牛腿处模板搭设

由于桁架层共有8个牛腿凸出混凝土面, 无法采用大钢模进行合模施工。需要把牛腿处的大钢模 (牛腿位置) 拆除, 该处从42~44F全部采用木模板封模, 木模板之间的缝隙用泡沫胶填充, 当顶模爬升至45F再重新安装大钢模。

5 结语

本工程结合BIM的钢结构安装、顶模改造协同、土建施工优化等关键施工技术取得了成功, 为该项目桁架层的顺利施工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目前看来, 伸臂桁架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仍然无法替代。桁架层的顺利施工与否制约着施工进度和质量。如何高效快速地完成桁架层结构施工、完善桁架层施工技术, 还需要施工单位进一步地进行探索。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russ Layer in East Office Building in Nanning Huarun Center
NING Huahong TANG Jiyu TANG Gewei LIANG Yueli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Guangxi Branch)
Abstract: East office building of Nanning Huarun Center is the typical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system with steel reinforcement core tube and outer frame steel structure. Cantilever truss layer is very important for resisting lateral displacement in high-rise building. But the cantilever truss layer often has complex structure and many members, which is difficult for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 in high-rise building. Aiming at truss layer construction, authors introduce some key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of steel structure installation, formwork development and civil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with BIM technology, and sum up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bout super high-rise cantilever truss layer.
88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