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筋钻孔法推算混凝土构件实际内力实例

引用文献:

潘立. 配筋钻孔法推算混凝土构件实际内力实例[J]. 建筑结构,2019,49(3):57-60.

Pan Li. Example for calculating actual internal forces of concrete members by Hole Method of Reinforcement[J]. Building Structure,2019,49(3):57-60.

作者:潘立
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研究所
摘要:结合理论分析与现场检测, 将近年提出的“配筋钻孔法”用于推算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承重构件的实际内力, 能较好满足建筑结构的安全鉴定、加固改造、事故分析等相关需求。为便于业内同行理解、应用、改进此方法, 确保其实际应用时推算精度满足工程要求, 以此进一步拓展现有混凝土结构检测鉴定范围 (含预应力及温度荷载效应) , 基于已有研究和双向偏压混凝土框架柱实测数据, 详述了配筋钻孔法推算柱截面实际内力的过程, 分析了推算结果, 并对以后类似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实用建议。
关键词:配筋钻孔法 构件实际内力 钢筋钻孔与扩孔 测孔周边应变增量 推算精度
作者简介:潘立, 硕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Email:Panlicabr@163.com。
基金:

0前言

   在混凝土结构的试验研究、加固改造、质量鉴定和事故分析中, 经常需要准确了解主要受力构件控制截面的实际内力 (实时作用荷载效应组合) , 但目前的结构检测鉴定普遍难以提供相应数据。为解决此问题, 借助简化结构模型、根据标准荷载、基于多种假定计算出的构件内力, 因无法准确核定实际作用荷载及模拟边界约束条件, 无法如实计入混凝土裂损、基础不均匀沉降、构造措施等因素影响, 通常与实际情况明显不同。现行有关混凝土结构试验研究、检测鉴定、加固设计的规范/规程, 尚未涉及如何确定既有混凝土结构的构件实际内力, 使确定混凝土结构实际内力缺少依据。

   在此背景下, 文献[1,2]首次系统提出了配筋钻孔推算混凝土构件截面实际内力的方法, 详解了其基本原理和公式推导过程。该“配筋钻孔法”结合计算与实测, 利用配筋钻孔获取钢筋应变增量, 消除理论算式中的未知变量, 以实现推算混凝土构件实际内力的技术目标。试验研究表明, 该方法的推算精度可较好满足工程要求。为使此研究成果更易被业内同行理解与实际应用, 基于文献[1,2], 详述了双向偏压混凝土柱的实际内力推算过程, 分析了推算结果, 并相应提出了实用建议。其他类型混凝土构件实际内力的推算, 亦可参照此例进行。

1 实例的推算条件

   某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检测鉴定时, 需确定底层一双向偏心受压柱的实际内力。该柱基本情况如下:截面面积Ac0=bh=800mm×800mm=640 000mm2, 设计与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C40, 混凝土弹性模量Ec=3.25×104MPa,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19.1MPa, 纵筋 (HRB400级) 直径28mm, fy=fy'=360MPa, fy与fy'分别为纵筋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单根纵筋截面积As, 0=615.8mm2, 纵筋弹性模量Es=2×105MPa, αE=Es/Ec, 该柱截面构造见图1。

图1 混凝土柱的截面构造与角部测点

   图1 混凝土柱的截面构造与角部测点

    

   剔凿柱截面四角 (图1中A, B, C, D四处) , 使角筋局部外露, 缺口平面尺寸约70mm×70mm。打磨角筋的外露面 (如需要) 后, 选定并标注钢筋钻孔位置, 然后按图2在X形高应力区[1] (图2中虚线所围区域) 粘贴应变计。先用手持式电钻及直径3mm麻花钻头横向钻穿钢筋截面, 再用直径4mm和5mm钻头原位相继2次扩孔。每次钻/扩孔后, 均记录各应变计的应变增量读数, 可近似认为钢筋孔径同成孔钻头外径。

2 钢筋孔边应变增量

   根据多种规格、孔径受拉钢筋模型有限元计算分析 (共459组数据) 确定的目标函数[1,2]如下:

    

   式中:Δεs, p为钢筋孔边高应力区测点部位的应变增量;Δεs为钢筋孔心截面应变增量;Ds, ds分别为被测钢筋的公称直径与钻孔直径;S为被测钢筋孔边测点与孔心的间距 (取弧线长度) 。

图2 纵筋钻/扩孔周围粘贴应变计

   图2 纵筋钻/扩孔周围粘贴应变计

    

   根据实测Δεs, p数组, 由式 (1) 可求出的Δεs值, 见表1, 压应变增量为负值。

3 推算过程与结果

3.1 钢筋实际应力

   根据表1, 可求出被测纵筋钻孔与各次扩孔后的钻孔截面应变增量Δεs, i的平均值, i=1~3, 见表2。已知纵筋钻孔截面实际应力计算式[1,2]如下:

    

   将孔边4片应变计测得Δεs, p的平均值代入式 (2a) ~ (2c) , 可推算出钻孔与扩孔后的纵筋钻孔截面实际应力σs, i, 见表2, 其中负值表示受压, 下同。

   由文献[1,2]已知以下平衡关系,

    

   表1 钢筋孔边应变增量Δεs, p实测值及钢筋孔心截面应变增量Δqs计算值表1 钢筋孔边应变增量Δεs, p实测值及钢筋孔心截面应变增量Δqs计算值

   注:带肋钢筋的公称直径Ds根据其单位长度实际质量经计算确定;剔凿外露角筋长度80~100mm;式 (1) 的相关系数为0.977 6;i为配筋钻/扩孔顺序号, 钻孔i=1, 首次扩孔i=2, 二次扩孔i=3。

   表2 钢筋孔边实测应变增量均值与钻孔截面推算实际应力σs, i

表2 钢筋孔边实测应变增量均值与钻孔截面推算实际应力σs, i

   表3 柱截面四角处纵筋的推算实际应力σs, 0    下载原表

表3 柱截面四角处纵筋的推算实际应力σs, 0

   式中Ns, 0为被测纵筋的实际轴力, 取钻孔、2次扩孔后求出的3个Ns, 0的平均值。

   由表2和式 (3) 可推算出柱截面测点部位纵筋的实际应力σs, 0值, 见表3。

   理论上, 由同部位σs, i和ds, i用式 (3) 求出的各对应Ns, 0有相同或相近值, 同组各Ns, 0之间差别主要反映了Δεs, p, S的测试误差。

3.2 σs, 0的修正值

   剔凿外露柱角纵筋测点部位后, 柱角部缺失截面原分担的荷载效应自动重新分配, 可能使推算的σs, 0值偏大。该影响随柱实际轴力Nc0、柱剔凿缺损截面αcAc0的增大而增加, αc为柱截面缺损系数, 为此σs, 0值需按以下方法进行减小修正。

   已知σs, 0的修正值σs, m可由式 (4) 计算确定[1,2]:

    

   其中As, k为柱截面第k根纵筋面积。

   本例中柱截面纵筋总数m=12, 可求出ξm=0.185。由式 (4) 可分别求出柱截面四角处被测钢筋实际应力σs, 0的修正值σs, m, 见表4。

3.3 柱实际内力

   根据变形协调原理, 可求出柱截面四角处纵筋外周混凝土应变εc, 0s, m/Es, 见表4。已知C40混凝土应力σc与应变εc之间的本构关系[3]为:

    

   其中ε0=0.002, 将各εc, 0分别作为εc代入式 (5) , 可求出柱截面四角处纵筋外周混凝土的实际应力σc, 0值, 见表4。

    

   678 086mm2, 取柱截面四角处各σc, 0的平均值-9.129MPa, 可推算出柱实际轴力Nc0=-9.129Ac=-6 190.247kN。

   柱截面一侧纵筋面积As=4×615.8=2 463.2mm2, 见图1, 柱换算截面惯性矩Ic=bh3/12+2 (αE-1) (0.5h-as) 2As=3.742×1010mm4, 其中as=40mm, 为柱截面一侧纵筋截面形心距柱截面较近边缘的距离, 可推算出对应测点部位的柱截面X, Y两个方向的实际弯矩结果见表4, 式中σc, 0取截面压应力较大一侧的相应推算值。本例中, 推算X方向 (绕Y轴) 实际弯矩Mc0, x时, 取A, C两角处σc, 0的平均值-10.023MPa;推算Y方向 (绕X轴) 实际弯矩Mc0, y时, 取A, B两角处σc, 0的平均值-12.080MPa, 参见图1。

   表4 变量推算结果汇总

表4 变量推算结果汇总

4 扩孔直径上限

   现场测定Δεs, p时, 理论上钢筋扩孔次数越多, 按上述步骤推算σs, 0的精度越高, 但钢筋截面受损也随之增大。为避免因此导致σs, i≥fy' (或fy) , 应根据钻孔测算出的σs, 0控制扩孔直径不大于[ds], 可解出[4]:

    

   取式 (6) 可重记为:

    

   本例中, 由表3和式 (7) 可求出柱截面A角处ds[]≤10.4mm, B角处ds[]≤13.8mm, C角处ds[]≤17.4mm, D角处ds[]≤17.8mm, 均大于ds, 3=5mm。

5 分析与说明

   为确保构件配筋实际应力和构件实际内力的推算精度, 须首先控制Δεs, p的测试精度、准确量测S值, 所涉各几何、材性变量宜尽量选用实测值, 需借助专用模具确定粘贴应变计的位置、方向 (平行于钢筋纵轴) 和S值, 并排除异常的Δεs, p测值。

   构件配筋的Es值基本不受钢筋规格变化影响, 且变幅相对较小;构件混凝土的Ec值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且σcc本构关系 (式 (5) ) 难以准确对应各强度等级、多种级配的混凝土。因此一般情况下, 用配筋钻孔法推算的配筋实际应力的精度, 相对高于构件实际内力的精度。

   实际工程中, 既有混凝土结构中配筋的实际应力和构件的实际内力通常为多种实时作用荷载效应的组合值, 用配筋钻孔法虽能准确推算这些组合值, 但难以分辨其如何构成。

   配筋钻孔法基于弹性理论, 尽管应用时无法避免各推算变量中可能含有结构局部较小的非弹性变形影响, 但不适用于有明显塑性变形 (如严重裂损, 配筋屈服) 的混凝土结构部位, 及测定Δεs, p时扩孔直径大于[ds]的情况。

   对于矩形截面混凝土构件, 配筋钻孔测点宜首选易剔凿外露的截面四角部位。这些构件承受轴压、轴拉、单向偏压与单向偏拉荷载时, 为简化测定Δεs, p, 可仅选截面斜向对角2个测点。钢筋孔边粘贴应变计处如遇钢筋凸肋, 须用电动砂轮适度打磨。钢筋孔边应变计不宜少于3片, 不应少于2片;钢筋钻孔后, 原位扩孔至少1次 (2~3次即可) ;前后两次扩孔的孔径增量宜为1~2mm, 不宜大于3mm。

   构件配筋钻/扩孔周边布置的各应变计, 应等距围绕孔心粘贴于X形高应力区内, 且统一平行于钢筋纵轴, 见图2。现有计算与试验研究表明, 其它条件不变时, Δεs, p测值读数随应变计与钢筋纵轴的夹角增大而明显减小, 或其误差随该夹角增大而增加。

   通常情况下, 配筋钻孔用时较长, 原位扩孔用时较短。钻/扩孔操作时宜间歇施钻, 必要时可配合局部送风冷缺, 以避免测点局部升温影响应变计读数。有条件时, 配筋测点应尽量用激光成孔, 配合专用程序实时处理数据。混凝土构件剔凿外露配筋部位的修补方法与要求见文献[1]

   虽经多年研究, 目前工程上仍难以确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实际预压应力效应, 及超长混凝土结构因成型与降温收缩产生的实际拉应力, 应用计算与实测相结合的配筋钻孔法有希望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6 结论

   (1) 较大程度上, 配筋钻孔法的推算精度与Δεs, p, S的量测精度正相关。

   (2) 为相应简化推算过程, 可酌情近似取σs, m≈σs, 0

   (3) 混凝土构件中配筋实际应力σs, 0的推算精度, 高于构件实际轴力Nc0和实际弯矩Mc0的推算精度。

   (4) 配筋钻孔法仅适用于无明显塑性变形的混凝土结构部位, 且限配筋扩孔直径不大于[ds]。

    

参考文献[1] 确定混凝土构件实际应力技术方法的研究:“配筋钻孔法”的基本原理与试验研究[R].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研究所, 2011.
[2]潘立, 李志文.确定混凝土构件实际应力技术方法的研究[J].建筑结构, 2013, 43 (23) :73-80.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S].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 潘立.磨筋法与钻孔法推算混凝土构件配筋实际应力的比较研究[J]. Hans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土木工程, 2014, 3 (2) :31-39.
Example for calculating actual internal forces of concrete members by Hole Method of Reinforcement
Pan Li
(Institute of Building Structures,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field test, Hole Method of Reinforcement which was proposed in recent years can be used preferably to calculate actual internal forces in bearing members in existing reinforced concrete, which better meets the need of structural safety identification, reinforc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and accident analysis etc.In order to help industry peers to understand, use and improve the method, to ensure calculation accuracy when the method is used to meet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so to further expand the existing range of concrete structure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cluding effects from prestressing or temperature) , based on the existing study and known measured data of a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loaded in two-way eccentric compression,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by the method for actual internal forces of the column was shown in detail, the calculation result was analyzed, then relevant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are suggested which may be useful to similar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s in later.
Keywords: Hole Method of Reinforcement; actual internal force in member; drill then enlarge a hole on reinforcement; strain increment in bars near the measuring hole; calculation accuracy
91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