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中心A区大跨度屋盖结构设计

引用文献:

吴逸枫 范华冰 李宏胜 阮祥炬 张书强 付力. 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中心A区大跨度屋盖结构设计[J]. 建筑结构,2020,50(8):127-131.

WU Yifeng FAN Huabing LI Hongsheng RUAN Xiangju ZHANG Shuqiang FU Li. Structural design of large-span roof in Area A of China (Huai'an) International Food Expo Center[J]. Building Structure,2020,50(8):127-131.

作者:吴逸枫 范华冰 李宏胜 阮祥炬 张书强 付力
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结合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中心建筑造型及使用功能,通过对屋盖结构的用钢量、刚度、美观性、制作与安装四个方面进行方案比选,确定屋盖采用正交平面桁架结构体系。为减小温度及地震作用的影响,对塔1顶部支座进行了三种约束条件的比选,最终采用X向单向滑动球形钢支座。采用SAP2000软件对结构进行建模计算,在各个荷载工况及组合下对结构进行分析,得到了结构的静力及动力响应,结构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采用Perform 3D软件对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损伤程度符合设计要求。对屋盖结构进行了抗连续倒塌验算,进一步确保了结构的安全冗余度。
关键词: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中心 大跨度屋盖 超限高层 正交平面桁架 抗连续倒塌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作者简介:吴逸枫,硕士,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Email:ethanwu1990@126.com。
基金:

1 工程概述

   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中心项目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北至枚皋路,西至北京南路,邻近城市门户主要干道G25高速路,为城市门户至市中心的必经地点。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27 766.6m2,地上建筑面积为94 112.9m2,包括展览、会议、商业及服务等功能。地下建筑面积为33 653.7m2,主要功能为人防地下室、地下停车库和设备用房。建筑效果如图1所示。

   本工程建筑平面为矩形,地上建筑平面总尺寸为288m×171.75m,建筑总高度为37m。主要柱网尺寸为9m×9m,18m×18m。地上4层,首层层高10m,2层层高6.5m,3层层高6.5m,4层层高8m。地下1层,层高6.3m,地下室最大平面尺寸为270.8m×154.4m。屋面最大跨度约90m。

   本项目地上为超长建筑,建筑平面总长度达到261m。结合建筑平面布置,并利用1层以上为通高中庭仅局部有通道连接的特点,设置如图2所示的防震缝将结构分为A,B两部分。分缝之后A区地上部分为两栋四层单体,通过比选,西侧塔1采用框架结构,东侧塔2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两栋塔楼通过屋盖连接成一个整体,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本文主要论述对象为A区屋盖结构。

图1 中国淮安食品博览中心效果图

   图1 中国淮安食品博览中心效果图   

    

图2 结构分缝示意图

   图2 结构分缝示意图   

    

图3 A区结构整体计算模型

   图3 A区结构整体计算模型   

    

2 屋盖结构方案选型

图4 屋盖结构示意图

   图4 屋盖结构示意图   

    

   屋盖结构分为两部分,如图4所示,一部分为连接塔1与塔2之间的大跨度部分(跨度为90m,两端支承),一部分为塔2中间会议厅上空36m跨部分(四边支承),两部分交接处均为焊接球节点,通过杆件连为一体。

2.1 90m跨度部分屋盖结构方案

   该部分屋盖跨度较大,设计中需在保证结构刚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用钢量。针对该部分屋盖进行了如图5所示的三种结构布置方案的对比,三种方案采用相同的跨度、结构高度、荷载工况及支承条件:由南至北跨度由54m渐变至90m,结构高度均为4.5m。各方案用钢量及挠度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图5 90m跨屋盖部分结构方案示意图

   图5 90m跨屋盖部分结构方案示意图   

    

   各方案用钢量及挠度对比结果 表1


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结构形式
正交平面桁架 四角锥网架 单向三角形立体桁架

最大挠度/mm
287 285 348

挠跨比
1/314 1/316 1/259

用钢量
/(kg/m2)

主结构
70 82 72

上下檩条
24 24 32

总量
94 106 104

    

   由表1可知:1)用钢量方面,由于方案二节点用钢量较大且方案三下弦檩条较长导致次结构用钢量较大,综合考虑方案一用钢量最省,相比其他方案节省约12%;2)结构刚度方面,方案一及方案二整体刚度更好;3)美观性方面,本工程屋盖结构下部设有吊顶,可不考虑结构美观性;4)制作及安装方面,方案三杆件较少,制作较为方便,三个方案均可分段吊装施工,相差不大。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比选,在结构设计中A区屋盖90m跨度部分采用方案一,即正交平面桁架的布置形式。

   桁架高度4.5m(端部配合建筑效果高度为10.8m),杆件为Q345B的圆钢管,节点形式为相贯焊节点。如图6所示, X向为主桁架,弦杆规格主要为ϕ219×6~ϕ299×10;Y向为次桁架,弦杆规格主要为ϕ140×4.5~ϕ159×4.5。普通腹杆规格主要为ϕ140×4.5~ϕ168×8,支座腹杆规格主要为ϕ245×7~ϕ299×16。

图6 90m跨部分屋盖结构布置

   图6 90m跨部分屋盖结构布置   

    

2.2 36m跨度部分屋盖结构方案

   该部分区域屋盖主要跨度为36m,由于该区域跨度不大,杆件截面较小,采用四角锥网架结构,网架高度为2.4m,节点主要采用螺栓球节点(部分采用焊接球节点)。杆件主要为ϕ60×3.5~ϕ159×8圆钢管,支座杆件主要为ϕ159×6~ϕ180×10圆钢管,钢材均为Q355B。

2.3 支座布置

   屋盖X向长度为230m,且最大跨度达90m,对温度及地震作用较为敏感,设计考虑尽可能释放温度及地震作用。为比较不同支座约束条件下的结构表现,对塔1顶部支座进行了三种约束条件(双向固定、X向滑动、双向滑动)的比选,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支座对比结果 表2


支座条件
双向
固定
X
滑动
双向
滑动

塔1支座最大剪力(方向)/kN
1 800(X向) 500(Y向)

塔1支座最大压力/kN
7 000 7 200 7 300

顶层最大
层间位移角

塔1

X
1/1 814 1/1 574 1/1 490

Y
1/841 1/808 1/762

塔2

X
1/780 1/691 1/690

Y
1/946 1/915 1/835

支座所需最大
滑动量/mm

X
±110 ±110

Y
±450

    

图7 屋盖支座布置示意图

   图7 屋盖支座布置示意图   

    

   通过表2可知,支座形式对支座竖向反力及塔楼顶层最大层间位移角影响不大。塔1顶部支座X向滑动可以有效地减小支座剪力从而减小支座柱的附加弯矩;而Y向所需支座滑动距离过大,支座难以制作且存在坠落隐患。综合以上两点,塔1顶部支座采用X向单向滑动球形钢支座,滑动位移量为±150mm。塔2西侧柱顶为固定铰支座。考虑塔2顶部屋盖长达100m,将东侧支座也设为X向单向滑动球形钢支座,计算得到最大滑动位移80mm,选取位移量±100mm的球形钢支座。支座布置如图7所示。

3 屋盖结构静力分析

3.1 模型建立

   屋盖结构静力分析主要采用SAP2000 V20软件进行,并使用YJK软件进行设计复核,计算模型均包含下部结构整体。

3.2 荷载取值

(1)恒载:

   结构自重;屋面恒载上表面0.45kPa,下表面为金属屋面时取0.45kPa,下表面为室内吊顶时取0.35kPa,马道附加1kPa。恒载有利时折减系数取0.9。

(2)活载:

   屋面活载0.5kPa,吊挂预留0.2kPa,马道附加0.5kPa,并考虑活载不均匀布置。

(3)风荷载:

   按100年一遇,基本风压取0.45kPa,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取1.5,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1](简称荷载规范)计算得到风振系数为1.78,实际根据以往项目经验保守取2.0;体型系数入口大厅室外部分按悬挑考虑取2.0,其余部分按拱形屋面取0.8,并按照过往项目经验考虑1.0kPa向下穿堂风工况。

(4)雪荷载:

   按100年一遇,基本雪压取0.45kPa,并按荷载规范考虑大跨屋面雪荷载不均匀布置,分布系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取1.2,0.8。

(5)温度作用:

   根据当地最高、最低气温计算,升温21.1℃,降温-23.7℃。

3.3 变形计算结果

   屋盖结构在恒载+活载标准值组合下的竖向位移云图如图8(a)所示,其中90m跨部分最大竖向位移为169mm(向下),约为跨度的1/532;36m跨部分会议厅上部最大竖向位移为70mm(向下),约为跨度的1/514;36m跨部分端部悬挑22m处最大位移为80mm(向下),约为悬挑长度的1/275。屋盖结构在0.9恒载+风荷载标准值组合下的竖向位移云图如图8(b)所示,其中90m跨部分最大竖向位移为70mm(向上),约为跨度的1/1 285;36m跨部分端部悬挑22m处最大竖向位移为110mm(向上),约为悬挑长度的1/200。各部分竖向位移均小于跨度的1/250(悬挑1/125)的限值,满足要求。

图8 屋盖结构竖向位移云图/mm

   图8 屋盖结构竖向位移云图/mm   

    

3.4 屋盖对下部结构的影响

   为研究屋盖对下部结构的约束作用,对比删除屋盖后(屋盖荷载通过节点形式加载在支座顶部)的下部结构变形与整体模型中的变形的差异,以衡量屋盖对下部结构的约束作用。

   塔1及塔2在整体模型及分塔模型下的层间位移角对比如图9所示。由图9可知,整体模型和分塔模型层间位移角差异很小,底部楼层基本没有差异,顶层差异也均在10%以内。由此可以看出,屋盖结构对下部结构的约束作用较小。

图9 整体和分塔模型地震下层间位移角对比

   图9 整体和分塔模型地震下层间位移角对比   

    

   本工程塔1及塔2由屋盖连接形成连体,塔1为框架结构,塔2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结构体系不同。虽然设计中对塔1的层间位移角要求及构件性能水准进行了提高,频遇地震下层间位移角限值由1/550提高为1/650,罕遇地震下由1/56提高为1/74,但两个单元之间变形差仍然存在,本节主要研究频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塔1及塔2支座顶部变形差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由于塔1顶部X向的变形已经被释放,本节研究对象主要为Y向变形。

   频遇地震作用下,塔1支座顶点最大位移为36mm,塔2支座顶点最大位移为12mm,变形差约为24mm,仅为跨度的1/3750,远小于《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2003) [2](简称幕墙规范)横梁跨度1/250的要求。

   罕遇地震作用下,选取Y向层间位移角最大的地震波,分别提取塔1及塔2支座顶点位移时程并计算差值,得到的顶点位移差值时程曲线,如图10所示。由图10可以看出,最大位移差为120mm,约为跨度的1/750;而且在整体计算过程中,塔1及塔2屋盖顶点位移差较小,即使在罕遇地震下也能满足幕墙规范横梁跨度1/250的要求,不会引起次结构破坏。

   设计中采用单塔模型及整体模型包络设计,以考虑位移差导致的结构内力变化。

图10 罕遇地震作用下塔1及塔2顶点位移差时程曲线

   图10 罕遇地震作用下塔1及塔2顶点位移差时程曲线   

    

4 屋盖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采用Perform 3D软件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屋盖钢构件采用SteelBar/Tie/Strut轴力杆单元模拟,采用考虑屈曲的钢材本构及滞回曲线。

   采用5条天然波及2条人工波进行分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220gal,持续时间30s,X,Y,Z三向输入。每条地震波与罕遇地震反应谱吻合均较好,地震波平均反应谱在各周期点上与规范谱差值在20%以内。各条地震波弹性时程与规范谱基底剪力差异均在35%之内,平均剪力差异在20%以内。

   屋盖构件临近支座两个网格范围内的弦杆及腹杆均为关键构件,允许轻度损坏;其余杆件均为普通构件,允许部分构件中度损坏。构件损坏评价参考《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CECS 392—2014) [3]相关条文,损坏程度定义如表3所示。

   钢构件损坏评价标准 表3


损坏程度

钢材应变/屈服应变

抗压
抗拉

未损坏
≤1.0 ≤1.0

轻微损坏
1.0~1.25 1.0~1.25

轻度损坏
1.25~5.0 1.25~8.0

中度损坏
5.0~7.0 8.0~10.0

严重损坏
≥7.0 ≥10.0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屋盖钢构件损伤情况如图11所示。大部分(96%~97%)的构件保持弹性状态,2.5%的构件轻微损坏,0.6%~0.7%的构件轻度损坏,0.2%~0.3%的构件中度损坏,并未有构件重度损坏,其中临近支座两个网格范围内的弦杆及腹杆损坏程度最大为轻微损坏,满足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

图11 罕遇地震作用下屋盖钢构件损伤情况

   图11 罕遇地震作用下屋盖钢构件损伤情况   

    

5 屋盖结构抗连续倒塌分析

   参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4](简称高规),抗连续倒塌能力分析采用高规3.12节建议的拆除构件方法进行设计,拆除杆件选为支座附近的弦杆、腹杆以及关键跨中弦杆。

5.1 拆除屋盖弦杆

   按拆除构件法逐一拆除罕遇地震下损坏的关键跨中弦杆及应变最大的支座上弦杆、支座下弦杆,然后施加相应的荷载对剩余结构进行计算分析。拆除构件的位置如图12所示。

图12 屋盖拆除弦杆位置示意图

   图12 屋盖拆除弦杆位置示意图   

    

   拆除弦杆后,罕遇地震下屋盖构件最大应力比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拆除弦杆后屋盖构件最大应力比均小于1.0,满足规范要求。

   拆除弦杆后屋盖构件最大应力比 表4


构件类型
与被拆除构件直接
相连的构件最大应力比
被拆除构件相邻构件的
最大应力比

边缘弦杆
0.908 0.501

支座上弦杆
0.896 0.714

支座下弦杆
0.802 0.412

    

5.2 拆除支座腹杆

图13 屋盖拆除支座腹杆位置示意图

   图13 屋盖拆除支座腹杆位置示意图   

    

   按拆除构件法逐一拆除罕遇地震下应变最大的支座腹杆,然后施加相应的荷载对剩余结构进行计算分析。拆除构件的位置如图13所示。拆除支座腹杆后,罕遇地震下屋盖构件最大应力比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看出,拆除支座腹杆后屋盖构件最大应力比均小于1.0,满足规范要求。

   拆除腹杆屋盖构件最大应力比 表5


构件类型
与被拆除构件直接
相连的构件最大应力比
被拆除构件相邻
构件的最大应力比

支座腹杆1
0.942 0.521

支座腹杆2
0.886 0.669

支座腹杆3
0.964 0.918

    

6 结论

   (1)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中心A区屋盖经方案比选,秉着最少的用钢量提供最大的刚度的原则,90m跨部分最终选择正交平面桁架结构体系,36m跨部分采用四角锥网架结构体系。屋盖跨度较大,为释放温度及地震作用,经过方案比选,塔1顶部及塔2东侧顶部支座选用X向单向滑动球形钢支座,塔2西侧顶部支座采用固定铰支座。

   (2)采用SAP2000软件建立模型,对屋盖钢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计算得到杆件应力、结构变形等均满足要求。通过对比分塔及整体模型层间位移角、塔1及塔2之间顶点位移差可知,屋盖对下部结构的约束作用较小且两栋塔楼之间位移差较小,即使在罕遇地震下也能满足幕墙规范横梁跨度1/250要求,不会导致次结构破坏,进一步证明了支座选择的合理性。

   (3)通过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分析得出,屋盖结构构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仅少数杆件屈服,且支座附近杆件最大仅为轻微损坏,仍能继续工作。结合抗连续倒塌结果,在地震过后,个别杆件损坏的情况下,屋盖整体结构也能保持完整,不会出现倒塌。

    

参考文献[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200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CECS 392—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Structural design of large-span roof in Area A of China (Huai'an) International Food Expo Center
WU Yifeng FAN Huabing LI Hongsheng RUAN Xiangju ZHANG Shuqiang FU Li
(Central-South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rchitectural modeling and use function of China(Huai'an) International Food Expo Center, the orthogonal in-plane truss structural system was selected for the roof structur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four aspects, including steel consumption, rigidity, aesthetics, fabrication and installation.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seismic action, three kinds of restraint conditions were compared and selected for the top bearing of tower 1. Finally, the X-direction unidirectional sliding spherical steel bearing was adopted. SAP2000 software was used to model and analyze the structure, and the static and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structure were obtained under various load cases and combinations. All indexes of the structure m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The dynamic elasto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perform 3 D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degree of the structure under rare earthquakes meet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The anti-progressive collapse checking was conducted on the roof structure to further ensure the safety redundancy of the structure.
Keywords: China(Huai'an) International Food Expo Center; large-span roof; out-of-code high-rise building; orthogonal in-plane truss; anti-progressive collapse; dynamic elasto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688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