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集团华中总部基地结构设计

引用文献:

陈晓强 李霆 李宏胜 陈元坤 陈焰周 王小南 熊政超 童菊仙. 华电集团华中总部基地结构设计[J]. 建筑结构,2020,50(8):57-63.

CHEN Xiaoqiang LI Ting LI Hongsheng CHEN Yuankun CHEN Yanzhou WANG Xiaonan XIONG Zhengchao TONG Juxian. Structural design on buildings of Central China Headquarters of Huadian Group[J]. Building Structure,2020,50(8):57-63.

作者:陈晓强 李霆 李宏胜 陈元坤 陈焰周 王小南 熊政超 童菊仙
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华电集团华中总部基地由主楼、裙楼、附楼和四层地下室组成,基础采用桩筏基础。地下室设计时,为了节约造价、提高使用空间,将外墙和支护的地下连续墙合二为一。地上建筑通过防震缝形成主楼、裙楼、附楼三个独立单元。主楼为“门”形复杂连体超限高层建筑,通过方案比选,采用了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方案,即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圆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加强层(伸臂及腰桁架)。主楼连体通过方案比选采用大网格巨型跨层钢桁架结构。为提高主楼两个塔楼抗侧刚度,对加强措施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了加强层、加密框柱等措施。对主楼结构布置、关键节点设计进行了研究;做了风洞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响应的计算;对主楼舒适度、塔楼施工稳定性也进行了验算。结果满足设计要求,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超高层 连体结构 加强层 巨型跨层桁架 风洞试验
作者简介:陈晓强,博士,高级工程师,Email:17374932@qq.com。
基金:

1 工程概况

   华电集团华中总部基地位于武汉长江一桥、二桥之间的武昌滨江商务区。项目总建筑面积35万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6万m2,地下建筑面积9万m2

   本工程地上分主楼、裙楼及附楼。主楼为“门”形超高层连体建筑,主楼屋面标高233.6m,标准层层高为4.2,4.4m,避难层(6,17,27,37,47层)层高为4.4,4.5,4.8,4.8,4.7m,地上共计54层,使用功能为办公,其中47~54层为连体;裙楼地上5层,功能为办公配套、会议中心,介于主楼南、北塔楼之间,为坡形,从入口广场至主楼背面,逐渐增高,最高处大屋面标高为24m;主楼东南面附楼地上6层,功能为办公,与主楼北塔及裙楼相接,大屋面标高为26m;主楼与裙楼及附楼均有4层地下室并连通,地下室功能为车库、设备用房和人防工程。裙楼、附楼与主楼地上通过设置防震缝分开。

   项目主楼总平面尺寸为66.0m×124.8m,南北塔平面尺寸均为66.0m×32.7m,连体平面尺寸为66.0m×63.7m;附楼为近似U形平面,三段长度分别为62.0,42.4,27.2m,宽度分别为13.1,17.1,16.6m;裙楼平面最大尺寸为61.9m×95.0m。主楼为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裙楼和附楼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地下室平面为不规则多边形,最大尺寸为192.62m×161.85m。本工程整体效果及组成如图1、图2所示。

图1 项目整体效果图

   图1 项目整体效果图   

    

图2 项目整体模型

   图2 项目整体模型   

    

2 主要设计参数

2.1 自然条件

   本工程主要的自然条件如下:1)基本风压为0.35kN/m2(50年一遇),地面粗糙度为B类;2)基本雪压为0.50kN/m2(50年一遇);3)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设计分组为第一组,地震作用参数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 [1]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 [2]取用;4)基本气温最高值37℃,最低值-5℃ [3],极端最高气温为41.3℃,极端最低气温为-18.1℃。

2.2 水文地质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 [4],本项目场地在地质构造上处于相对稳定地带,场地内主要地层分布连续,未发现全新活动断裂。未发现岩溶、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为基本稳定场地,场地适宜性定性分级为较适宜。

   场地主要土层包括:①1杂填土,③1粉质黏土,③2粉质黏土,④淤泥质粉质黏土,⑤粉质黏土夹粉土、粉细砂,⑥1粉细砂,⑥2粉细砂,⑧1强风化泥质砂岩,⑧2中风化泥质砂岩。

   场地为抗震一般场地。本场地可不考虑砂土的液化及软土震陷问题。

2.3 结构设计准则

   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主楼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乙类),其余楼为标准设防类(丙类);主楼关键构件(核心筒外圈剪力墙、钢管混凝土框架柱、连体跨层钢桁架)安全等级为一级,其余构件均为二级。

   本工程主楼为超限高层建筑,需进行抗震性能设计及超限审查;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5](简称高规),主楼抗震性能目标定为C级。

3 基础和地下室设计

3.1 基础方案

   勘察报告建议:根据拟建建筑物结构和荷载特点,结合场地地质岩性构成,拟建主楼及裙楼均不能采用浅埋的天然地基,建议采用桩基础;因地下室埋深大(深度接近20m),邻近长江,抗浮水头高,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

   基于勘察报告的建议,并复核验算基底荷载、水浮力等工况,最终采用桩筏基础:1)主楼范围内采用“大桩+厚筏板”,即采用直径1 000mm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抗压),筏板厚度3.9m,为减少桩底沉渣,提高桩的承载力,采用桩端、桩侧联合后注浆技术。2)裙楼、附楼及纯地下室部分采用“小桩+薄筏板”,即采用直径800mm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抗压兼抗拔),筏板厚度1.0m,采用桩端后注浆技术,在不满足柱冲切要求的区域,柱下设置了下柱墩。

   主楼的南、北塔楼基底面积小、荷载集中,在桩满布的情况下,单桩承载力仍高达12 000kN;为此,桩端进入⑧2中风化泥质砂岩深达12m,预估施工难度较大。试桩结果表明,采用功率较大的旋挖钻机,在该岩层内的钻进速度能够达到1m/h以上,在施工工期允许的范围内。

3.2 地下室设计

   在上部建筑范围内的地下室,结构体系与上部建筑结构体系相同——框架-核心筒及框架结构;其余部分地下室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地下室外墙采用现浇混凝土墙。

   本工程地下室应进行抗浮设计,抗浮设计水位标高27.500m。如勘察报告所述,本工程地下室埋深大、邻近长江、抗浮水头高(将近20m),抗浮安全性要求高。故未采用抗浮锚杆,而选用变形小、耐久性好、可靠性更高的抗拔桩(兼作抗压桩)。主楼区域建筑自重能够平衡水浮力;裙楼及纯地下室区域的建筑自重不能平衡水浮力,通过设置抗拔桩平衡水浮力。

3.3 两墙合一

   本项目地下室埋深大、临近长江、靠近过江隧道,基坑安全极为重要;通过方案比选、专家评审后,基坑支护设计采用地下连续墙方案。基于此,考虑将地下室外墙与基坑支护地下连续墙合为一体,即采用两墙合一的方案。

   两墙合一方案与两墙分离方案对比:两墙合一要求地下连续墙嵌岩落底(墙底与桩基础进入同一持力层),地下连续墙满足50年使用年限的地下室外墙要求,地下连续墙外侧设置悬挂式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地下室外墙取消,只做衬墙;两墙分离方案地下连续墙无需落底,只作为临时的支护墙体,地下连续墙外侧设置落底的TRD水泥土墙,地下室外墙正常做,外侧与地下连续墙之间需留设约1m的施工空间(肥槽)。

   对上述两个方案,从场地空间、经济性、工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测算、比选。结果表明:采用两墙合一方案,可以节约工程造价、增加地下室的净面积、略减小施工周期。

4 上部结构设计

   本项目裙楼、附楼与主楼地上通过设置防震缝分开,如图3所示。裙楼、附楼结构相对简单,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局部大跨处采用预应力结构,裙楼入口处及坡屋面采光带采用钢结构。本文以下重点介绍主楼的结构设计内容。

图4 小网格桁架方案

   图4 小网格桁架方案   

    

图5 大网格桁架方案

   图5 大网格桁架方案   

    

图6 空腹桁架方案

   图6 空腹桁架方案   

    

图7 大、小网格桁架方案室内效果对比

   图7 大、小网格桁架方案室内效果对比   

    

图3 结构分缝示意图

   图3 结构分缝示意图   

    

4.1 主楼结构方案比选

   主楼为超高层连体复杂建筑,根据建筑高度及平面布局,从经济、合理并满足建筑效果的角度出发,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连体位于建筑顶部8层,跨度63.7m,底部距地面近200m;两塔楼整体X向高宽比8.1>7(规范限值),X向核心筒高宽比18.5>>12(规范限值),抗侧刚度弱。整个结构“头重脚轻腿细”,刚度差。“头重脚轻腿细”为建筑造型、布局所致,无法改变,只能采取措施增加刚度、控制重量,使结构方案成立。

4.1.1 连体方案比选

   连体因跨度大、荷载大,故选择钢结构方案。大跨结构可选用的结构体系有桁架结构、斜拉结构、悬索结构等;其中斜拉结构与悬索结构仅能提供竖向承载力,不能提供水平抗侧刚度。本工程两塔楼X向刚度差,各自的刚重比不满足要求,需要将连体做成刚性连接,将两塔楼连为一个整体,类似“门式刚架”,提高结构整体抗侧刚度。故连体选择钢桁架结构。

   前期方案比选时,针对连体跨层钢桁架布置(立面网格),进行了不同方案的分析比选:小网格桁架(图4)、大网格桁架(图5)、空腹桁架(图6)。结果表明:空腹桁架方案用钢量过大、构件过大、刚度过小,不合理;小网格桁架方案和大网格桁架方案受力合理、用钢量相当;小网格桁架方案杆件较细、较密,视线遮挡略多(图7(a)),大网格桁架方案杆件较粗、较稀,视线遮挡略少(图7(b))。最后业主选择了大网格钢桁架方案。

   建筑效果要求桁架所占层数越少越好,故对桁架层数进行了比选。同等条件下,通过改变桁架层数,考察整体结构整体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增加连体跨层桁架的层数能够提高结构X向刚度,但当跨层桁架层数超过4层时,结构抗侧刚度提高不明显。连体跨层桁架层数取4层。

   桁架层数影响 表1


指标
1层桁架 2层桁架 3层桁架 4层桁架 5层桁架 6层桁架

刚重比
1.02 1.15 1.22 1.26 1.29 1.30

基本周期/s
8.60 8.26 8.11 8.03 8.00 8.02

层间位移角
1/475 1/508 1/523 1/532 1/537 1/536

    

4.1.2 塔楼抗侧刚度增强方案比选

   塔楼X向整体高宽比大于7,尤其核心筒高宽比远超出规范限值,导致结构整体X向刚度偏弱,需采取措施增强塔楼抗侧刚度。有如下措施可供选择:1)增加X向墙厚;2)增大框架柱截面;3)增大框架梁截面;4)增大端框架梁截面;5)加密端框架柱;6)增设X向加强层(图8);7)增设跨层斜撑(图9)。

图8 避难层设置加强层

   图8 避难层设置加强层   

    

图9 设置跨层斜撑

   图9 设置跨层斜撑   

    

   对比分析基于“钢管混凝土柱+钢梁+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结构连体”模型,计算结构周期、层间位移角、刚重比等指标的同时统计钢材、混凝土增量。比选结果表明:1)增加X向墙厚对增大结构抗侧刚度效果不明显,核心筒高宽比过大,用增加墙厚的方法来加大结构侧向刚度不可取;2)增大框架柱截面不能明显提高结构抗侧刚度,因本结构框架梁截面相对框架柱较小,不能形成有效约束;3)增大框架梁截面能提高结构抗侧刚度;4)增大端框架梁截面能增加结构抗侧刚度;5)加密端框架柱能加大结构抗侧刚度,当端框架梁截面过小时加密端框架柱对提高结构抗侧刚度效果有限,加密端框架柱同时加大端框架梁截面,对整体的刚度提高更有效;6)设置X向加强层能有效提高结构抗侧刚度,加强层设置在结构的中上部比较有效;7)设置跨层大斜撑,对提高结构抗侧刚度效果明显,且大斜撑钢材用量仅500t。

   从效率(抗侧刚度提高程度)和成本(材料增加量)综合考虑,选用措施4)~7)。

4.1.3 主楼整体结构方案比选

   本项目主楼整体方案可考虑混凝土结构和混合结构两种。两种方案顶部8层连体均采用4层跨层钢桁架结构,均采用“增大端框架梁截面”和“加密端框架柱”措施。其中,混凝土方案若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柱截面过大,影响建筑空间,故采用圆钢管混凝土柱或钢骨混凝土柱;混合结构方案,另采取跨层斜撑或加强层的方案。最终形成如下4个比选方案。

   方案1: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圆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

   方案2: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骨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

   方案3: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圆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跨层斜撑。

   方案4: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圆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加强层(伸臂及腰桁架)。

   对上述4个方案,进行对比计算,计算时均未考虑地下室,也未考虑建筑、设备详细要求,直接利用软件计算结果进行结构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对比,再进行综合比选,结果见表2。

   主楼整体方案综合比选 表2


方案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方案4

技术

高度超限值程度
54.4% 54.4% 5.3% 5.3%

抗震性能
较好 一般 最好 很好

使用

建筑净高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净使用面积/m2
A A-3 228 A+664 A+664

建筑效果
最好 一般 较好 较好

绿建
评价得分 B B B+1 B+1

施工
复杂程度 一般 较复杂 较简单 较简单

工期/d
350 385 266 273

经济

总价/万
34 873 37 360 37 193 38 676

单方造价/(元/m2)
1 453 1 557 1 550 1 611

   注:A表示“方案1”的净使用面积,B表示“方案1”的绿建评分。

    

   由表2可知,若采用混凝土结构方案,优选方案1;若采用混合结构方案,优选方案3;优先考虑造价,可选方案1;优先考虑工期,可选方案3;为提高抗震性能,可选择方案3;为提高绿色建筑评分,可选择方案3。最终,业主选择了混合结构方案,但从立面效果考虑不希望出现大斜撑,故采用方案4。

4.2 主楼结构设计

4.2.1 结构布置

   主楼为带加强层和连体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圆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加强层(伸臂及腰桁架)、连体巨型跨层桁架以及钢筋混凝土楼板组成,结构平面布置见图10,抗侧力体系如图11所示。自下而上,圆钢管混凝土柱直径由1.2m逐步缩小为0.9m,核心筒外墙厚由1.0m减小为0.6m,内墙由0.6m减小为0.2m;钢梁主要截面高度为900(外框钢梁)及600mm。

图10 主楼47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10 主楼47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11 主楼结构抗侧力体系组成

   图11 主楼结构抗侧力体系组成   

    

   核心筒角部及内外墙相交处内埋型钢以增加核心筒的延性,底部两层的核心筒角部外墙、与跨层桁架相连的内墙等采用钢板剪力墙,提高墙体抗弯及抗剪承载力。在27层及37层的设备/避难层设置伸臂桁架及腰桁架(图12)来控制及减小结构层间位移;伸臂桁架将核心筒与外框架柱有效地连接在一起,改善结构的性能,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伸臂桁架与内置于核心筒角部的型钢柱相连;为了保证伸臂桁架传力的连续性,伸臂桁架的弦杆及腹杆均贯穿核心筒。

   主楼47~54层为连体,跨度63.7m。连体47~50层设置四榀巨型跨层桁架,作为连体的主要的承重及抗侧力构件(图13)。外侧两榀跨层桁架由外框架柱、巨型斜撑构成;内侧两榀跨层桁架由竖腹杆、巨型斜撑及核心筒构成。巨型桁架与内置于核心筒的型钢柱相连,为了保证巨型桁架传力的连续性,巨型桁架的弦杆通过钢骨暗梁贯穿核心筒。另外,在47层避难层左右两端设置整层高的腰桁架,在连体跨中设置4榀整层高的承重桁架(图14)。

   核心筒内楼板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核心筒外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

4.2.2 结构材料

   为减小构件截面、降低结构自重,尽可能采用高强材料。钢管柱内和剪力墙采用C60混凝土;钢材普遍采用Q345GJC,加强层伸臂桁架和连体层巨型跨层桁架采用了Q460GJC钢材。

4.2.3 关键节点设计

   对伸臂桁架、连体跨层桁架受力大、构造复杂的关键节点,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节点钢板厚度,使关键节点满足如下性能目标:大震下,除局部应力集中部位的材料发生屈服外,节点整体上保持弹性。

图12 加强层桁架

   图12 加强层桁架   

    

图13 连体跨层桁架

   图13 连体跨层桁架   

    

图14 连体47层腰桁架及承重桁架

   图14 连体47层腰桁架及承重桁架   

    

   以巨型跨层桁架下弦连接节点为例,该节点处斜腹杆的轴力最大,有限元模型见图15。大震作用下,钢材(Q460GJC钢材)最大应力为443.4MPa,最大塑性应变为1.746×10-3,塑性应变比为0.69,主要集中在节点板与斜腹杆相交的应力集中部位,其余钢材均处于弹性状态(图16)。

5 主楼结构计算分析

5.1 抗震性能设计与分析

   主楼高233.6m,超过6度区混合结构高度限值220m;同时存在楼板不连续、刚度突变、构件间断、承载力突变以及局部不规则共五项不规则;属于高度超限且规则性超限的超限高层建筑。对其进行了抗震性能设计(性能目标为C级),并通过了超限审查,具体抗震性能设计见文献[6]

图15 节点有限元模型

   图15 节点有限元模型   

    

图16 大震作用下节点应力及塑性应变

   图16 大震作用下节点应力及塑性应变   

    

图17 风洞试验模型

   图17 风洞试验模型   

    

图18 基底剪力对比

   图18 基底剪力对比   

    

5.2 风荷载计算分析

   高规 [5]4.2.7条规定,房屋高度超过200m时宜进行风洞试验,主楼不仅高度超过200m,且为体型不常规的“门”形建筑,因此,业主委托专业单位进行了风洞试验 [7]。模型(图17)比例1∶300,同时模拟了项目周围375m范围内主要建筑的外形,测点数510个,进行了24个风向角的试验。

   根据风洞试验报告,分别取每个风向角(共计24组)50年重现期等效风荷载数据,采用设计软件SATWE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规范风荷载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见图18。

   结果表明:按风洞试验结果计算的结构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和倾覆力矩均小于按规范风荷载计算的相应结果,故结构风荷载作用下计算分析根据规范风荷载取值。

   另外,风荷载作用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均小于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果(表3),因此,风荷载非控制工况。

   风荷载与多遇地震作用对比 表3


指标

最大层间位移角
基底剪力/kN

X
Y X Y

风荷载
1/2 360 1/2 281 20 235 33 982

多遇地震
1/1 476 1/2 061 32 889 34 875

    

5.3 舒适度验算

5.3.1 风荷载作用下水平向舒适度

   采用PKPM SATWE软件进行了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水平向舒适度验算,采用10年重现期风压0.25kN/m2,阻尼比采用0.02。计算结果表明,最大横风向顶点加速度为0.050m/s2,最大顺风向顶点加速度为0.035m/s2,均小于规范要求的办公建筑限值0.25m/s2 [5]

5.3.2 连体大跨楼盖竖向舒适度

   主楼连体跨度约63m,竖向刚度较弱。采用MIDAS/Gen软件对结构连体楼盖进行自振特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前三阶竖向振动模态的频率分别为1.69,1.75,2.44Hz。一阶频率1.69Hz不满足高规中“不宜小于3Hz”的要求。为此,按照高规附录A进行补充验算:人行走引起的楼盖振动峰值加速度为0.008m/s2,满足高规要求的竖向加速度限值为0.07m/s2的要求。

   采用MIDAS/Gen软件对连体楼板进行舒适度时程分析。分析时人正常步行频率取2Hz,并考虑慢走、正常行走、快走3种工况。计算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0.057m/s2(图19),满足规范0.07m/s2的限值要求。

图19 连体大跨楼盖竖向加速度时程曲线

   图19 连体大跨楼盖竖向加速度时程曲线   

    

5.4 塔楼施工稳定验算

   主楼上部连体未施工时,其南、北塔楼各自抗侧刚度较弱。为保证施工阶段塔楼的安全性,采用MIDAS/Gen软件进行施工阶段稳定计算,施工活荷载按每层1.5kN/m2考虑。

   线性屈曲分析荷载工况取“1.0结构自重+1.0施工活荷载”。经分析,第一阶屈曲系数为结构整体屈曲,屈曲系数17.395>10,满足整体屈曲的控制要求。当荷载工况取“1.0结构自重+1.0施工活荷载+1.0风荷载”进行线性屈曲分析时,屈曲模态、屈曲系数与荷载工况取“1.0结构自重+1.0施工活荷载”屈曲分析,相差不大,只是屈曲系数略为减小,第一阶屈曲系数为17.387。

   非线性分析荷载工况取“1.0结构自重+1.0施工活荷载”,采用一致缺陷模态法引入几何初始缺陷,最大缺陷值按层间位移角1/500取值,计算时考虑几何非线性。经计算,荷载系数为12,荷载系数大于5,施工阶段单塔整体稳定性满足要求。

6 结论

   (1)本项目地下室采用两墙合一方案,节约工程造价、增加地下室使用空间、缩短施工周期,也保证了基坑安全。

   (2)地上主楼为复杂连体超限高层建筑,采用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圆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加强层(伸臂及腰桁架)、连体巨型跨层桁架以及钢筋混凝土楼板”组成的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为达到结构安全和建筑效果的最佳平衡,连体跨层桁架取4层楼高,同时采用大网格桁架方案;桁架关键节点满足大震下整体保持弹性的性能要求。

   (3)风洞试验表明,按风洞试验结果计算的结构响应小于按规范风荷载计算的;风荷载非控制工况,地震作用为控制工况。

   (4)连体大跨楼盖竖向刚度虽较弱,其竖向加速度仍能满足办公建筑的要求。在连体形成之前,单塔刚重比较小,但仍满足施工阶段的稳定性要求。

    

参考文献[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2016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 华电集团华中总部研发基地项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详细勘察阶段)[R].武汉: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
[5]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 陈晓强,李霆,李宏胜,等.华电集团华中总部基地主楼抗震性能设计[J].建筑结构,2020,50(8):64-70,56.
[7] 华电集团华中总部研发基地风洞试验与抗风性能分析项目报告书[R].武汉:武汉大学,2015.
Structural design on buildings of Central China Headquarters of Huadian Group
CHEN Xiaoqiang LI Ting LI Hongsheng CHEN Yuankun CHEN Yanzhou WANG Xiaonan XIONG Zhengchao TONG Juxian
(Central-South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 The buildings of Central China Headquarters of Huadian Group are composed of main building, podium building, annex building and four basement floors. Pile raft foundation is adopted as the foundation. In the design of basement, the exterior wall and the supporting diaphragm wall are combined into one in order to save the cost and improve the use space. Through the seismic joints, the above ground buildings form three independent units including the main building, the podium building and the annex building. The main building is complex connected out-of-code high-rise building of "door" shape and the frame-corewall hybrid structural scheme is adopted through scheme comparisons, that is, reinforced concrete corewall + concrete filled steel circular tubular column + steel beam + strengthened story with outriggers and waist trusses. Through the scheme comparisons, the main building adopts the large grid cross-layer steel truss structu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ateral stiffness of the two towers of the main building, the strengthening measur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story and encrypting frame columns were adopted. The structure layout and key joint design of the main building were studied; the wind tunnel test was conducted and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under the wind load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wind tunnel test results; the comfort degree of the main build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stability of the tower were also checked. The results m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ensured the safe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Keywords: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connected structure; strengthened story; mega cross-layer truss; wind tunnel test
704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