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建筑碳中和前沿栏首语

作者:龙惟定

 

   《暖通空调》编辑部决定做一个“国内外建筑碳中和前沿”专栏,介绍世界各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路径、政策和技术路线,同时也介绍国内一些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发展动向,以及可用的碳中和城市和建筑技术的综述。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选题。

   编辑部邀请了几位在国内外都很知名的学者:如英国的姚润明教授、美国的冯威博士、丹麦的房磊教授、日本的高伟俊院士,以及正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陈夏等几位年轻学者,分别介绍几个发达国家在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和相关政策(将分期刊载),极具参考价值。

   2015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指出: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刚刚过世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教授为首的国际知名科学家更是提出了地球的地质时代已经到了“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的新阶段,即由18世纪末人类活动对气候及生态系统造成全球性影响开始,人类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对地球系统产生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人类的命运。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风险,成为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2019年中国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27%,首次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总排放量。中国已经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而建筑领域(全产业链)碳排放在中国碳排放总量中占30%以上。在这一重大挑战面前,除了业界自身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因此,增加对国外的了解非常重要,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采用适用技术、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实现双碳目标。

   从本专栏的文章来看,国外实现建筑碳中和的技术路径都围绕着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应用可再生能源、供暖电气化,以及实现建筑的数字化和智慧化等方向展开。同时,在制度、管理、财政和金融等方面全方位加以保障和配合。最值得学习的是建筑相关各专业的协同和配合。双碳并不仅是暖通专业或建筑电气专业某个专业的事情,也不能只是“制订了标准我照办”的被动接受,而需要专业团队的集思广益和共同努力,全社会(包括居民和用户)的共识和配合。

   当然,在学习国外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碳达峰,相对中国,他们实现碳中和的道路比较平坦。而超低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房屋供暖等技术,都有着强烈的地域特点和气候依赖性。比如,在德国应用非常成功的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完全照搬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根据中国各地的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创造性地应用。尤其需要建筑师将被动措施融合在建筑设计中,而不是靠暖通工程师在建筑设计定型以后“附加”到建筑中。这需要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以创新。

   范宏武博士介绍了编制中的上海市民用建筑用能限额设计标准的整体思路,体现了在国家实行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政策的形势下,建筑节能的思路从控制下限(设计值)到控制上限(实际能耗)的转变,这对我国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深远影响。据我所知,北京市也在编制相关地方标准。国际上类似标准尚不多见。

   本人的文章(系列文章之一),主要介绍在双碳语境下,建筑和城区能源系统相比过去有哪些不同,也介绍了各项新技术发展存在的瓶颈。目的是开拓业内的思路,并找到进一步研发的方向。

   希望更多同行关注这个专栏。也希望在海外的学者、留学生给这个专栏赐稿,介绍各国建筑界在碳中和目标下的进展,促进交流,推动发展。

 

 

  

 

Preface of the column
1130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