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风貌现状评价方法探索——以沈阳市城市特色风貌现状评价为例

作者:李彻丽格日 王亮 魏钰彤 王红卫
单位: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在对城市风貌及风貌评价概念研究基础上, 梳理风貌评价发展趋势, 并以沈阳市城市风貌特色现状评价为例, 采用定量分析与风貌认知调研方法, 综合其评价结果并相互校核, 以提高风貌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以期为下一层次规划提出风貌提升策略。
关键词:城市风貌 空间模型 评价方法 量化评价
作者简介:李彻丽格日,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王亮,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景观所副所长, 副高级工程师; 魏钰彤,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王红卫,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2015年12月, 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 对我国城市发展进行专门研究部署。会议强调要加强对城市的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 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面对新时期城市发展要求, 应反思与关注城市风貌塑造, 探索科学、系统的风貌评价及规划路径。

风貌现状是风貌规划的前提, 但风貌规划不在法定的规划范畴, 城市风貌评价更未形成既定的评价体系及模式。本文以沈阳市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为例, 通过定量分析结果与人群认知结论之间的互补与校核, 完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评价方式的衔接, 为城市风貌评价提供思路与方法。

1 城市风貌与风貌评价

1.1 城市风貌

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市风貌是通过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体现出来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的环境特征。“风”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软件的系统概括, 是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的表现;“貌”则是城市总体环境硬件特征的综合, 是城市的有形形体和无形空间, 是“风”的载体。

1) 城市风貌具有相对性城市风貌是一个多元概念, 掺杂了物质形态、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多因子的交互。风貌因子根据其对城市的意义及其所发挥的认知影响力, 可分为主、次城市风貌因子, 其中主要风貌因子决定了城市的形象气质特色。如南京为“六朝古都”, 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作为城市风貌核心特色;而桂林、济南等城市则以自然山水风光为特色;还有以人工环境风貌脱颖而出的国际都市, 如美国纽约、华盛顿等, 以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空间组织形态, 塑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形象。

2) 城市风貌具有整体性所有风貌因子的集合构成城市完整的风貌形象。各风貌因子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风貌因子之间相互助力、彼此呼应、有效结合才能呈现更有生机、更具活力的城市风貌。

3) 城市风貌具有感知性城市的发展、城市风貌的体验都应以人为本, 人群的感受印象是城市风貌的最终结果。因此需要主体人群参与风貌特色评价过程, 并对主观感知结果进行判断, 修正城市特色风貌评价内容。

1.2 城市风貌评价

城市风貌评价是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及重要空间环境等风貌特色资源进行梳理, 对当地风貌特色元素进行提炼, 对个性魅力的城市形象整体呈现。风貌评价的核心工作包含3方面内容:一是梳理所有风貌因子及其空间载体, 呈现城市整体风貌形象, 体现整体性;二是明确客观存在的城市特质形态个性, 明确城市风貌因子主次关系, 在整体中强调相对性;三是调研主体人群所产生的印象感知, 从认知结论推导风貌现状, 得到主观城市风貌建设情况反馈。

2 城市风貌评价趋势

2.1 国内外城市风貌评价实践

我国诸多城市在城市风貌现状评价方面已探索出适应城市特色和规划体系的评价体系。目前已实践的成果中, 成都市城市风貌评价依据城市形象理论, 从区域、边缘、道路、节点、标志物5要素进行划定, 较完整地提炼体现成都现状的特色要素空间;常州市以特色区为单位, 从“点、线、面”3个层次总结城市风貌要素;南宁市采用自然、人文、人工三元法分类归纳;昆明市采用空间环境、时间环境、行为环境的分类方法。虽然评价体系的分类方式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主体的分类内容大同小异, 基本达成共识。

城市风貌评价方式也逐渐从主观定性评价转变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调研问卷作为补充的研究方法。如南宁及昆明市风貌特色评价, 是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要素进行权重量化, 定性与定量结合, 较全面地评价城市风貌现状。

国外相关领域同样通过采用定量分析完善风貌评价内容。日本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 在保护调查研究阶段明确了“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的具体调查形式。作为日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开展的首要步骤和前提, 调查中对街区景观色彩、材质、建筑形式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归纳, 提炼、总结出街区景观构成的特色和传承点。对整体尺度、形式、材料、颜色等现实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目前城市风貌评价的焦点集中在定性与定量分析, 与主体人群的风貌认知结论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

2.2 城市风貌评价方法

2.2.1 定性分析

定性城市风貌评价主要为主观印象的整合和描述, 需要在掌握现状资料基础上依据评价原则和认知共识综合得出结果。在落实各风貌因子载体的基础上, 针对每类风貌因子及其载体, 在多元价值原则指导下, 从系统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概括描述, 重点总结归纳现状问题。通过风貌载体的空间落实得出城市整体风貌结构, 明确城市风貌空间的基本骨架。

定性分析是其他后续分析的数据基础, 具有内容全面、系统性强的特点。由于主体对城市风貌的描述标准不尽相同, 评价内容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2.2.2 定量分析

通常的定量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 将城市风貌的若干层次和若干因子, 通过分数评价或各因素之间的比较计算, 得出各项因子权重指标。从权重比重可判断主、次城市风貌因子构成。各类风貌载体的权重属性叠加, 得到城市整体风貌的权重化分布情况。

定量分析是基于数据的量化分析, 可为定性分析提供支撑和依据, 使评价结果更精确, 防止一概而论、纯粹的主观评价失误, 进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定量与定性方式相结合使评价结论更具说服力。

2.2.3 民众调研

城市风貌现状评价的核心是对“城市风貌”的深入认知与客观解读, 同时包含主体人群对城市风貌的印象、感知的调研分析。因此城市风貌现状评价不仅要对承载“风貌特色”的构成要素载体进行逐一分析, 更要结合民众对风貌的感知回馈进行关联分析, 感知回馈是否为正面评价、是否与风貌权重比重一致等, 都为城市风貌现状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撑。公众参与是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科学规划的必要条件。民众调研可有效减少因单方面考虑客体本身风貌, 忽视认知主体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依据凯文·林奇的城市认知5要素理论, 通过“区域、路径、边界、节点、标志物”的认知体系, 调查市民对城市风貌的印象, 以此了解居民对城市环境的理解与感受, 从而与实际使用频率、受欢迎程度及建设现状对比得出城市风貌现状的客观情况, 较客观地得出城市重点特色风貌载体的认知程度。

3 沈阳市城市风貌评价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综合枢纽城市, 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 沈阳市经历了快速城镇化进程, 城市经济、文化、人居环境等得到全方位发展, 城市建设取得卓越成就。但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 沈阳市也面临历史文化风貌遗失、城市核心风貌特征不鲜明等问题。亟需通过风貌特色评价, 明确城市特色内容, 找出沈阳风貌特色空间, 指明未来城市建设的对象和着力点, 减少盲目建设及其带来的风貌破坏。

3.1 评价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区域包含沈阳市中心城区及其对城市景观有渗透和影响作用的山体、河湖水系等。沈阳市中心城区包括和平区、沈河区、皇姑区、大东区、浑南区、铁西区、于洪区、沈北新区和苏家屯区, 区域面积1220km2

3.2 评价思路

本次风貌评价采用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定量分析为主、民众调研为辅的评价思路。评价更注重定性、定量分析与民众调研的评价互补, 融合多元评价方式, 以得到更为客观的评价结果。

3.3“自上而下”的定量评价

3.3.1 评价体系建立

根据沈阳市城市风貌建设现状, 采用显性要素与潜质要素同时考虑的方法, 对所有沈阳市城市风貌内容进行分类, 把多个事物中具有相同或相近属性的事物归为一类, 确定评价层次。沈阳市城市风貌现状评价的评价层次包含2方面:一方面是沈阳市宏观和整体城市风貌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沈阳市自身风貌在不同层次上表现的评价。城市风貌分项包括人文、自然、人工3个层次。人文因子包括著名城市事件、民间传说与名人故事、民俗活动、文物布点、历史文化街区5个子因子;自然层次包括山体形态与分布、水系分布、绿化系统3个子因子;人工层次包括公共活动空间、商业空间、街道空间与布局、建筑风貌与色彩、知名企业、门户空间、标志物体系、公共建筑 (建筑群) 8个子因子。沈阳城市风貌因子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沈阳城市风貌因子框架    下载原表

表1 沈阳城市风貌因子框架

梳理汇总各类风貌因子的空间载体, 描述各类风貌因子现状情况, 总结存在问题, 落实风貌载体城市空间, 形成自然、人文、人工相结合的城市整体风貌空间分布图 (见图1) 。

3.3.2 权重分析

利用层次分析法, 受访人员对同一层次中的指标两两对比, 给出相对重要程度的分值 (见表2) 。本次受访专业人士共23名, 包括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沈阳市城乡规划行业专家、学者及参与沈阳市城市建设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对指标权重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 最终得到沈阳市城市风貌评价指标权重。将权重值附加到沈阳城市风貌空间分布图, 得出沈阳市风貌权重空间模型 (见图2) 。模型图中颜色的明度代表风貌的敏感度, 颜色越明亮敏感度越高, 空间重要性越强。

3.3.3 评价结论

沈阳市城市风貌空间结构为:东山西水, 三河贯城;环城绿链, 四楔入城;一主三副, 三轴骨架;古城印记, 斑块拼贴。

根据城市空间的向外扩张, 城市风貌敏感度逐渐降低。城市风貌载体集中在二环范围之内, 二环与三环之间城市风貌载体较为零散, 缺乏有机联系, 三环外围风貌敏感度较弱。

沿青年大街、浑河及中山路、中街路形成3条高敏感风貌轴线, 形成两横一纵的风貌结构。青年大街沿线以现代化城市建筑风貌为特色, 浑河沿线以生态水系绿岸为特色, 中山路、中街轴线则以历史文化风貌为特色。

作为平原城市, 沈阳市水系在城市风貌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城市水系风貌敏感度较高, 形成浑河、环城水系、蒲河等水网络风貌带。

方城、太原街、奥体中心、市府广场、浑南行政文化中心等节点形成了沈阳城市风貌核心节点, 其中中街与太原街等以历史风貌区为载体的商业空间城市风貌敏感度更高。

3.4“自下而上”的民众调研

3.4.1 调研内容

调查问卷基于市民对沈阳市景观风貌的感知与建议设计问题, 涉及城市整体印象、城市特色风貌区、路径、标志物、开敞空间、公园、水系等要素内容。通过现场咨询和网络、微信平台调研的方式发放问卷, 综合576份有效问卷进行结论总结。

图1 沈阳城市风貌空间分布

图1 沈阳城市风貌空间分布   下载原图

 

表2 沈阳城市风貌权重值    下载原表

表2 沈阳城市风貌权重值
图2 沈阳城市风貌权重分布模型

图2 沈阳城市风貌权重分布模型   下载原图

 

3.4.2 评价结论

特色认知载体具有单一性。调研结果中, 各类要素的认知选项中只有少数1~2个选项, 认知程度明显, 说明沈阳城市各认知元素都表现出了单一性。

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 步行环境、街道景观等方面关注率达50%以上。而城市文化氛围营造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成为沈阳市民最为关切的方面。

“工业文化城市”为沈阳市最具代表性的词汇, 然而无论是特色片区还是特色标志物等方面都缺少体现工业文化内涵的项目载体;在城市特色路径塑造方面仍需多元化的引导;城市风貌特色片区特色差异化不明显。

3.5“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评价结论校核

1) 复合度高的空间城市风貌感知度越高如方城地区复合了历史文物、文化体验、商业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类型, 风貌感知度更高。功能相对单一, 但建设规模大、环境品质较好的观光点也具高识别度, 如浑河公园、植物园等。

2) 心理上的城市中心仍在老城风貌权重模型中南部城市新中心已形成一定的特色风貌区, 并成为城市风貌核心节点之一。经民众调研校核, 已形成认知优势的有青年大街、中山路等路径及故宫片区等地区。随着与城市核心区域的远离, 风貌感知度逐渐降低, 新的城市功能中心的认知程度较老城低。

3.6 城市风貌提升策略

1) 突出重点风貌, 完善体系结构沈阳城市发展形成的特点为空间尺度较大、拼贴式发展。应突出城市风貌特点, 重点地段着重建设。延续已有风貌轴线、风貌带、风貌核的空间架构, 完善风貌结构空间连续性, 形成体系完善、空间联动的风貌展示核心区。同时根据沈阳城市远期发展诉求, 结合新城、开发区核心功能空间, 预留远期风貌控制区, 突出城市风貌特色。

2) 显山露水, 展示山水之美连山接水, 界定生态基质, 保护和延伸山水格局, 构建生态网络体系, 利用通风廊道、绿道和生态廊道等对自然山水景观资源进行整合, 强调景城互融, 强化“山-城-河”格局。

3) 延续城市文脉, 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以满清文化、工业文化为核心, 同时兼顾民国文化等其他文化, 挖掘沈阳城市文化特色与内涵,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及其所在地段周边环境, 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与凝聚力, 打造文化沈阳。

4) 触媒式发展人文活动, 营造城市活力以文化活动为触媒, 重点营造公共活动密集区文化氛围, 提高公共空间活力。通过文化活动的持续刺激, 引导城市文化软环境健康发展, 促使城市风貌展示区在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实现持续维护, 形成良性循环, 引导城市风貌健康发展。

4 结语

正确认识城市特色风貌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优化城市环境建设不可或缺的前提。城市风貌认知结论是指导城市深入挖掘城市风貌价值与特色、传承历史文化沉淀、优化自然山水结构、保护重要风貌空间载体的重要依据。在新时期城市发展要求下, 应避免“千城一面”的重复建设, 打造独一无二的具有城市“基因”的风貌形象。

城市风貌评价的工作方式应融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评价方式, 弥补不同评价方式的主观臆断等不足。得出客观、全面、正确的城市风貌现状评价仍需规划人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工作路径。

 

 

参考文献[1]彭建国, 汤放华.城市面貌趋同的原因及理性对待[J].城市问题, 2010 (8) :24-27, 58.

[2]王建国.城市风貌特色的维护、弘扬、完善和塑造[J].规划师, 2007 (8) :5-9.

[3]李政来.沈阳堂子街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与活化利用研究[J].城市住宅, 2017, 24 (4) :6-11.

[4]曾繁忱.沈阳市中山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策略探讨[J].城市住宅, 2016, 23 (8) :46-53.

[5]刘慧.城市风貌特色评价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 2011.

Research on Methods of Present Urban Character Evaluation——Taking the Present Urban Character Evaluation on Shenyang as an Example
868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