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偏心受压短柱 (强轴) 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引用文献:

梁炯丰 蒋涛 王俭宝 昌毅 杨文瑞. 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偏心受压短柱 (强轴) 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2019,49(8):76-79.

Liang Jiongfeng Jiang Tao Wang Jianbao Chang Yi Yang Wenrui. 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ection steel partially encased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short columns (strong axis) subjected to eccentric compression[J]. Building Structure,2019,49(8):76-79.

作者:梁炯丰 蒋涛 王俭宝 昌毅 杨文瑞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为了研究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短柱 (强轴) 的偏心受压性能, 设计了6个试件并进行静力加载试验, 不同试件的主要变化参数为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偏心率。通过试验获得了试件的破坏形态、承载力、荷载-挠度曲线、荷载-应变曲线, 采用国外相关规范的计算方法对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短柱 (强轴) 的偏心受压承载力进行计算, 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的极限承载能力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偏心距的增大而减小;根据规范ANSI/AISC 360-10计算的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短柱 (强轴) 的偏心受压承载力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
关键词: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 短柱 偏心受压 承载力
作者简介:梁炯丰,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Email:jiongfeng108@126.com。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68001);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计划项目(20162BCB23051);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1BBH80045);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50586,GJJ14497);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14M562132);中南大学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134381);江西省新能源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JXNE-2014-08)。

0 前言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进行了大量研究, 主要包括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如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等。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基本满足普通混凝土性能的要求, 其应用于工程结构是可行的。但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 强度略有降低, 弹性模量变小, 变形性能却有所增大。针对再生混凝土的特点, 提出了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柱的组合结构形式来改善其缺陷, 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柱通过内部包裹再生混凝土的侧向支撑作用提高了型钢的稳定性和刚度, 同时三面型钢的约束作用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也有所改善, 两者的组合作用充分发挥了材料各自的优势, 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好的特点。目前, 国内外对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柱力学性能开展的研究工作较多[1,2,3,4,5,6,7], 而对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柱的研究则较为缺乏。为此, 本文对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偏压短柱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 探索其受力性能和工作机理, 为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 试验概述

1.1 试件材料

   试验中再生混凝土原料为再生粗骨料、天然粗骨料、天然河砂、32.5R普通硅酸盐水泥、城市自来水;其中再生粗骨料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结构实验室废弃混凝土试件 (原生混凝土强度C30) , 经破碎、筛分、清洗后而得。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以再生粗骨料取代率 (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r是指再生粗骨料占粗骨料总量的百分比值) 为0%为基准, 以C30为目标进行设计而得到的配合比, 各取代率下再生混凝土的具体材料用量比例见表1。每种配合比的再生混凝土均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1—2002) 预留了立方体试块, 其实测强度见表1。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及实测强度 表1

    


再生粗骨料
取代率r/%
水灰

材料用量/ (kg/m3)
fcu, k
/MPa

再生粗骨料
碎石 水泥 附加水
0 0.38 0 1231 479 500 190 31.60

50
0.38 615.5 615.5 479 500 190 10 25.50

100
0.38 1231 0 479 500 190 15 22.30

    

   试验型钢采用普通H型钢, 其截面尺寸为H125×125×6.5×9, 其材性试验按照《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GB 228—2002) 的规定进行, 其试验结果见表2。

    

   钢材力学性能 表2

    


类型
厚度
t/mm
屈服强度
fy/MPa
极限强度
fu/MPa
弹性模量Es
/ (×105MPa)
屈服应变
εy/ (×10-6)

腹板
6.5 323 438 1.94 1 665

翼缘
9 312 426 2.08 1 500

    

1.2 试件设计与制作

   以再生粗骨料取代率r、偏心距e作为变化参数, 设计了6个试件。各试件的截面形状、截面尺寸及含钢率均相同。试件具体参数见表3。

    

   试件的基本参数 表3

    


试件
编号
长度
/mm
混凝土
强度等级
再生粗骨料
取代率r/%
偏心距
e/mm

PEC1
800 C30 0 25

PEC2
800 C30 50 25

PEC3
800 C30 50 50

PEC4
800 C30 50 75

PEC5
800 C30 100 25

PEC6
800 C30 100 50

    

1.3 加载装置及测试方法

   偏压试验在东华理工大学结构实验室进行, 采用3 000kN电液伺服刚性试验机施加荷载, 试验加载示意图见图1。开始阶段的每级加载值控制在0.1倍的预估极限承载力值, 每级加载持续大约2~3min;当荷载达到0.6倍的预估极限承载力值后, 人工调节每级的加载值为1/20的预估极限承载力值;当荷载的下降值达到极限承载力的85%时停止试验。在试件的中部, 通过粘贴电阻应变片量测受力过程中型钢以及混凝土的应变, 应变片具体布置见图2, 通过布置位移传感器量测跨中截面处的侧向变形。

图1 试验加载示意图

   图1 试验加载示意图

    

图2 电阻应变片布置图

   图2 电阻应变片布置图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试件受力过程及破坏形态

   试件受压达到极限荷载前, 其横向变形和纵向变形均不大, 翼缘部分都没有屈曲现象发生。随着荷载的增加, 试件的弯曲变形逐渐增大, 但整体变形不明显;试件受拉区的再生混凝土产生细小的裂缝, 随后裂缝逐渐扩大, 并且逐渐产生新的裂缝。达到极限荷载时, 试件中部的翼缘与混凝土部分开始分离, 但翼缘的变形较小。达到极限荷载后, 沿强轴方向试件再生混凝土的裂缝由受拉区翼缘向受压区翼缘发展, 通过对再生混凝土的观察, 可以发现裂缝逐渐扩大;当再生混凝土表层开始大量剥落时, 翼缘出现了向外鼓曲变形的现象。试件最终破坏形式是型钢局部发生屈曲, 受压侧再生混凝土被压碎, 见图3。

图3 试件典型破坏形态

   图3 试件典型破坏形态

    

2.2 承载力

图4 试件极限承载力

   图4 试件极限承载力

    

   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知:当偏心距为25mm时, 试件PEC5 (r=100%) 以及试件PEC2 (r=50%) 与试件PEC1 (r=0) 相比较, 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下降了6.6%, 3.0%;当偏心距为50mm时, 试件PEC6 (r=100%) 与试件PEC3 (r=50%) 相比较, 试件的极限承载力下降了5.0%。因此,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的情况下, 试件PEC4 (e=75mm) 以及试件PEC3 (e=50mm) 与试件PEC2 (e=25mm) 相比较, 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下降了49.4%, 2.8%;当取代率为100%时, 试件PEC6 (e=50mm) 与试件PEC5 (e=25mm) 相比, 试件极限承载力下降了4.2%。因此, 偏心距对试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较大。

2.3 荷载-挠度曲线

   图5为试件的荷载-挠度关系曲线。从图中可知:试件的荷载-挠度曲线由直线上升段、曲线上升段和下降段三个部分组成, 分别对应试件的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以及破坏阶段。在弹性阶段, 侧向挠度会随着荷载的增大近似呈线性增长;弹塑性阶段则以试件翼缘钢板达到屈服强度为标志, 表现为侧向挠度增长加快, 而承载力增长较前一个阶段缓慢;达到极限荷载后, 进入破坏阶段, 破坏阶段则以混凝土压碎为标志, 表现为曲线开始下降。对不同偏心距的试件进行比较, 偏心距小的试件达到极限荷载时的挠度小于偏心距大的试件的相应挠度;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会对试件极限承载力造成影响。

图5 试件荷载-挠度曲线

   图5 试件荷载-挠度曲线

    

图6 试件型钢典型荷载-应变曲线

   图6 试件型钢典型荷载-应变曲线

    

2.4 荷载-应变曲线

   图6为试件型钢典型荷载-纵向应变关系曲线, 从图中可知:在弹性阶段, 随着荷载的增大, 腹板、翼缘端部、翼缘中间的截面应变都近似呈线性增大;翼缘的内侧有混凝土的约束, 不出现向内的屈曲, 当外荷载达到一定值时, 才会出现向外屈曲的现象。

   试件再生混凝土典型荷载-横向应变关系曲线如图7所示, 从图中可知:达到极限荷载时, 大部分试件受压区再生混凝土的应变值均较大。由于型钢翼缘和腹板对核心再生混凝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试件才能继续承担荷载。试件截面的受力特性发生改变, 型钢和再生混凝土共同承担荷载, 间接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图7 试件再生混凝土典型荷载-应变曲线

   图7 试件再生混凝土典型荷载-应变曲线

    

2.5 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偏心受压短柱承载力计算

   目前, 国外对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柱的承载力计算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并将研究成果编写进了相关规范或规程, 主要有美国规范ANSI/AISC 360-10[8]、欧洲规范Eurocode 4[9]。本文分别采用上述规范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利用实测材料强度代入计算, 并将试件承载力计算结果Nc与试验实测值Nu进行对比, 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 ANSI/AISC 360-10给出的承载力计算结果相对于Eurocode 4更接近于试验实测结果, 较适合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偏心受压短柱承载力的计算。

    

   试件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表4

    


试件编号
Nu/kN
ANSI/AISC 360-10
Eurocode 4

Nc/kN
Nc/Nu Nc/kN Nc/Nu

PEC1
593 563 0.95 504 0.85

PEC2
575 541 0.94 483 0.84

PEC3
559 534 0.96 453 0.81

PEC4
291 274 0.94 250 0.86

PEC5
554 532 0.96 471 0.85

PEC6
531 515 0.97 456 0.86

    

3 结论

   (1) 所有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柱在偏心受压下表现出相似的破坏模式:型钢翼缘局部发生屈曲, 受压侧再生混凝土被压碎。

   (2) 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偏压短柱的荷载-挠度曲线由直线上升段、曲线上升段和下降段三个部分组成, 分别对应试件受力的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以及破坏阶段。

   (3)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 偏心距对试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较大。

   (4) 相比Eurocode 4所建议的计算方法, ANSI/AISC 360-10所给方法对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承载力的预测精度更好。

     

参考文献[1] BOUCHEREAU R, TOUPIN J.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compression-flexion of partilly encased composite columns:EPM/GCS No.2003-03[R].Montreal:Ecole Polytechnique, 2003.
[2] PRICKETT B S.Behaviour of partially concrete encased columns made with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D].Edmonton:University of Alberta, 2006.
[3] CHICOINE T, MASSICOTTE B, TREMBLAY R.Long-term behavior and strength of partially encased composite columns with built up shapes [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2003, 129 (2) :141-150.
[4] 银英姿, 赵根田, 申向东.焊接H型PEC组合短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 2008, 38 (7) :89-91.
[5] 赵根田, 郝志强, 朱晓娟, 等.部分包裹混凝土偏心受压短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7 (2) :178-182.
[6] 赵根田, 李鹏宇.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短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7 (4) :351-354.
[7] 方有珍, 陆佳, 马吉, 等.薄壁钢板组合截面PEC柱 (强轴) 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12, 45 (4) :48-55.
[8]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ANSI/AISC 360-10[S].Chicago: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 2010.
[9] Eurocode 4:Design of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structures[S].Brussels: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2004.
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ection steel partially encased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short columns (strong axis) subjected to eccentric compression
Liang Jiongfeng Jiang Tao Wang Jianbao Chang Yi Yang Wenrui
(Faculty of Civil &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ection steel partially encased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short columns (strong axis) subjected to eccentric compression, six specimens were designed and the static load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he main variation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specimens were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replacement rate and load eccentricity ratio. The failure patterns, bearing capacity, load-displacement curves and load-strain curves were obtained by tests.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partially encased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short columns (strong axis) subjected to eccentric compression was calculated by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existing foreign codes, 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replacement percentage and load eccentricity ratio.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partially encased recycled concrete short columns (strong axis) subjected to eccentric compression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code ANSI/AISC 360-10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Keywords: partially encased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short column; eccentric compression; bearing capacity
67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