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肖厝小学海绵改造方案探究 精读
自国家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以来, 全国各地陆续进行不同类型的海绵改造项目, 然而海绵改造项目中水文功能与景观设计能否紧密融合, 成为海绵改造项目可视化亮点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海绵设施的设置常常以功能性为主, 景观处理手法较为单一, 而考虑将海绵设施与环境景观相结合, 也将提升整体空间的景观性与示范性, 创造更美丽的海绵型景观。小学校园作为教育性质用地, 具有良好的海绵示范教育意义, 同时美化教学环境, 形成具备海绵城市建设示范作用的新型校园。
1 工程概况
肖厝小学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南部新城, 处在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内, 东侧为欧厝四路, 西至南美路, 南临翡丽湾小区, 北侧为肖厝路。肖厝小学总用地面积约2.54万m2, 总建筑面积约1.03万m2, 共有班级30个。学校于2012年开工建设, 2013年建成。
2 现状分析
2.1 项目总体现状
校园总体布局包括校园广场、教学区、活动区及二期预留用地。校园南侧主入口内为校园广场。教学区位于广场东侧和北侧, 由行政楼、实验楼、教学楼、艺术楼组成。活动区位于校园北侧, 由体育馆及操场组成。广场西侧为二期预留用地, 现状为绿化用地 (见图1) 。
2.2 各下垫面现状
校区内行政楼、实验楼及教学楼为4层, 体育馆为3层, 含食堂, 合班教室为1层。行政楼及教学楼连廊为上人屋面, 具备改造屋面绿化的条件。教学楼、艺术楼、实验楼等均为坡屋面, 根据屋面结构与现状屋面荷载条件分析, 不具备改造屋面绿化条件。
体育馆中间屋顶为网架结构屋面, 周边为平屋面, 合班教室为平屋面, 体育馆及合班教室均为不上人屋面, 考虑到不上人屋面改造为屋顶绿化, 后期维护困难, 因此不建议改造为屋顶绿化。建筑墙体较为整洁, 可做墙体绿化或外挂式花箱, 美化环境。
现状车行路及人行路多为不透水混凝土、广场为石材铺装现状塑胶球场有独立排水系统, 停车位多为普通混凝土砖, 透水性差, 不利于雨水入渗。道路存在部分区域积水严重, 主要为不均匀沉降所致。现状绿地大部分平于或高于周边道路, 不满足雨水的滞蓄和径流污染的控制要求。现状地形局部存在较大高差, 地形高差处理影响美观。
2.3 竖向及排水分区现状
校园所在区位地势高低为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地块内部地势高差相对较大, 其中次入口 (位于南美路) 路面标高为14.30m (黄海标高) , 艺术楼南侧路面标高为9.40m (黄海标高) , 有一定高差。校区内行政楼北侧、体育馆东侧存在台地地形。地块内竖向高于周边市政道路 (见图2) 。
2.4 排水系统现状
校区现有雨水管线设计参数:重现期为P=2年, 径流系数ψ=0.6, 汇流时间t=5min。校区内屋面雨水全部排至建筑周边混凝土雨水沟, 再分段接入现状雨水管网。雨水管线汇合后排入欧厝四路市政雨水管线。路面雨水口均设置在道路上, 不利于雨水的污染控制。校区内有现状雨水池, 雨水池附近有一处深水井及储水罐, 作为校区绿化灌溉的水源。现状水池区域可改造为雨水花园等生态水池 (见图3) 。
2.5 积水点现状
校区部分区域积水, 其中操场和广场积水较为严重。主要积水点分布如下: (1) 南侧主入口内侧, 由于广场采用不透水铺装, 广场雨水排入校园主入口, 现状主入口处铺装沉降, 出入口标高高于内侧广场铺装。 (2) 校园入口广场西北角铺装与混凝土路面衔接处, 由于地面高差较大, 附近缺少排水设施, 排水不及时, 有积水。 (3) 篮球场及器材场有现状雨水沟, 但现状竖向找坡不合理, 雨水沟地面标高高于周边场地标高, 篮球场雨水无法排入现状雨水沟, 同时周边设置有路缘石, 雨水也无法排入周边绿地, 校区积水。操场周边区域的绿地缺少排水设施, 积水严重。
2.6 校园景观现状
现状校园内植物长势不佳、种植品种较为单一、种植形式过于平均化, 整体软质景观效果较差。存在较大高差关系的绿地处理不得当, 台地景观效果较差。现状水池效果较差, 可结合生态雨水花园进行改造。校园内缺少必要的活动空间及体现小学氛围的景观, 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标识系统。
3 设计思路
3.1 海绵理念
(1) 生态优先。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 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 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2) 安全为重。保证运行安全的前提下, 处理好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内涝风险控制的关系, 保证排水安全。
(3) 因地制宜。根据项目具体情况, 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项目工程特点等, 采用适宜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和设施实现雨水控制目标。
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 根据海绵改造的控制目标, 进行海绵改造设计。通过增设屋顶绿化、植草沟、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措施降低面源污染, 减少地面径流。
3.2 提升景观品质
通过对周边建筑构造、建筑色彩、人行车行流线、地形地势走向等方面分析, 确定生物滞留设施的体现方式。利用各类生物滞留设施的形状属性, 优化其构图, 并通过分析及拓展其整体的延续性, 将生物滞留设施与雨水控制利用相结合, 同时融合步行系统、广场等展示性较强的区域, 形成一整套构图协调、基调色彩统一、便于雨水控制的雨水景观, 营建具备一定宣传效应的亲水空间。
在景观统一的基础上, 结合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等元素, 将生物滞留设施与地域文化符号、装置小品等结合, 将个性化的校园特色文化表现在建设的生物滞留设施之中, 营建具有脉络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 具备文化内涵、艺术气质的海绵特色景观与文化艺术内涵的可识别性景观, 增加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同时, 植物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雨水初期生物净化与环境亮化的根本所在, 也是生物滞留设施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大重要因素。植物选择要遵循调和原则, 应尊重人的生活环境需求、建筑物等原有的色彩、构造, 并与之相互协调、相互衬托, 植物设计必须具备美感, 适合人们的观赏, 也让整个生活环境通过植物表达平静、舒适、热烈等感官气氛, 凸显植物景观艺术的多样性。
生物滞留设施中植物的选择尤为重要, 植物品种及其特性直接影响生物滞留设施的功能及美观。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气象条件, 以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的消减雨水污染物指标以及径流指标等因素, 对植物选择进行归纳总结。
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气象条件的特点, 遵循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的乡土性原则。乡土植物源于本土, 具有对当地环境最好的适应能力, 在生态效应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同时乡土植物资源丰富, 在当地繁殖、成活均占据较高的成功率, 绿化效果也因适应本地植物生长条件, 达到优质绿化效果。同时兼顾各地区的降雨情况, 适当选用当地耐旱、耐涝的植物, 避免植物因为旱涝等情况大面积死亡, 增加后期维护成本。
校园改造项目, 应考虑校园独特的属性优势, 分析现状校园的优势与缺点, 对校园环境进行统一设计。以最大化遵照现状地貌为原则, 对现状景观进行布局和调整。在现有保留绿地内增设植物, 通过植物来营造空间变化, 丰富儿童的视觉。在教学楼连廊及行政楼西侧墙面增加垂直绿化, 分班管理, 提升校园景观的同时, 塑造示范性、标志性城市空间, 为惠城惠民工程做出表率。
3.3 完善配套设施
(1) 道路体系。梳理校区道路体系, 加宽行政楼西侧的道路, 车辆可不经过教学区的车行道直接到达停车位, 实现人车分流。同时在教学楼北侧增加通往篮球场的道路。
(2) 积水整治。校区广场采用石材铺装, 透水效果较差, 雨水流向校园主入口, 积水严重, 在主入口增设截水沟, 在广场西北角也增设排水设施。校园操场由于部分绿地地势低洼出现积水, 在低洼外增设雨水排水, 排出积水;器材场积水采用开口路缘石和下凹绿地组合方式排除;积水通过路缘石开口流向下凹式绿地, 再由溢流口排入校区雨水管网。同时对篮球场现有排水沟盖板进行改造, 降低雨水沟地面标高, 使操场雨水能够排入现有排水沟内。
(3) 绿地属性优化。校区二期预留用地现状为绿化场地, 改造为劳动技术实践园, 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和互相合作的能力。实践园可种植农作物, 按照班级划分管理。教学楼内庭的绿地改造为透水铺装, 增加学生室外活动场地,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4) 现有水池的改造。校区现有临时雨水回用设施为露天水池且周边围挡设施也较为简陋, 存在安全隐患。将现有水池改造为雨水花园的生态水池, 同时增设植物用以净化水质。
4 方案设计
主要改造区域包括:建筑绿化屋面、垂直绿化、车行道和人行道透水铺装、新增活动场地透水铺装、部分绿地竖向调整改造为下凹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 (见图4) 。
4.1 屋面绿化改造及立面改造
经过对屋顶荷载、屋面结构、屋面形式等分析, 部分上人屋面较为平整, 结构荷载等均满足设置屋顶绿化的条件, 通过定位屋顶为教育实践活动场所, 确定设置农场, 分班级进行管理, 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培养孩子们劳动实践能力及热爱自然的意识, 实现寓教于乐,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建筑周边种植简易的爬藤类绿植绿化墙体, 楼间连廊及走廊外设置外挂式花箱, 种植色彩丰富的植物, 提升校园景观环境。
屋面雨水立管可进行断接处理, 设置雨水收集罐收集雨水, 分班划定花箱管理区, 让学生感悟生命成长, 积极参与校园美化的行动。
4.2 道路、广场透水改造
在现状车行道上增设彩色半透水沥青, 道路雨水由面层进入基层后排入周边绿地。同时结合消防需求梳理车行道路, 将行政楼西侧的道路从原有3m加宽至4m, 增加4m宽道路至篮球场, 形成完整、贯通的透水型消防环路。
保留校门口广场石材铺装, 增设排水设施。在入口积水点位置设置线型排水沟, 广场西北角增设普通混凝土排水沟, 西侧增加植草沟, 解决积水问题。
教学楼之间新增活动场地改造为透水铺装, 结合竖向设计, 透水铺装雨水排入周围绿地。
4.3 增设植草沟、雨水花园和雨水池
车行道周边设置植草沟, 植草沟下方铺设渗透管, 雨水经植草沟入渗后, 溢流接入雨水管网。在教学区增设雨水花园, 教学楼周边排水沟及地面雨水均接至雨水花园入渗, 溢流雨水接至校区雨水管网。现有水池改造为生态蓄水空间, 减小蓄水厚度扩大蓄水面积, 并对蓄水空间周围进行安全隔离设计, 解决安全隐患, 同时美化校园环境。
4.4 景观提升
现状植物散乱且缺乏特点。根据植物生态性、功能性、观赏性的原则, 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及季相性明显的树种, 可在适合位置补种植物, 形成组团式种植, 优化植物生态系统, 达到植物效果良好、生态自然的校园景观环境。屋顶农场及劳动实践园内种植厦门常见的农作物, 分班级管理, 并设立农作物简介牌。原有台地区域处理不当, 应根据实际地形进行景观设计, 加入活泼的校园元素, 形成特色挡墙等, 优化台地竖向关系。现状水池区域可改造为雨水花园等生态水池、水系并铺设木栈桥, 优化路由, 同时提升原水池区域的景观效果。现状校区缺少基础设施, 建议增设标示系统、垃圾桶、座椅等设施, 统一管理。
5 结论
(1) 海绵化改造景观需根据海绵设施的需求进行设计, 同时考虑受益人需求, 深入调研分析改造的可行性, 并在合理的位置设置海绵设施。通过展示、科普、融合等特性综合考虑景观设计, 营造合理的景观空间和利用合理的景观手法处理。
(2) 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为原则, 在对原有无法满足海绵城市要求的校园景观设计中, 应从屋面绿化改造、路面铺装改造设计、绿地系统改造设计、景观水系管网系统改造设计等层面入手, 结合海绵设施设计, 对校园景观进行优化。
(3) 在营建海绵设施时, 水元素作为其特有的景观元素, 应充分结合现有水体、景观水系等进行设计, 通过对地形整理、排水通路的整理, 可以提供亲水景观设计多样性;通过对降雨的控制与利用, 优先采用蓄存雨水进行绿化灌溉、景观补水, 并结合海绵设施最终呈现良好的景观空间。
(4) 在校园文化气质营造方面, 可以融合当地自然、人文、历史等文化内容, 加以海绵城市理念, 达到科普、宣传、教育等作用, 并结合校园文化特有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