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波及理论的我国建筑业波及效应研究
1 引言
国民经济是一个包含各个产业的庞大的的系统, 系统中的每个产业的发展都会不同水平的波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筑业自身具备投资额大、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3年我国GDP为590422.4亿元, 其中建筑业贡献度为6.9%, 2014年我国GDP为644791.1亿元, 其中建筑业贡献度为7.0%, 2015年我国GDP为686449.6亿元, 其中建筑业贡献度为6.8%, 2016年我国GDP为740598.7亿元, 其中建筑业贡献度为6.7%, 由以上数据可见, 建筑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处于平稳状态。
目前, 学术界对将投入产出法应用到建筑业文献还不多, 而且大多数是研究建筑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 如祁神军等基于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 分析我国建筑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带动能力及产业结构特性;刘立秋等基于我国2005、2007、2010年投入产出表, 分析我国建筑业完全能耗不断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冒小栋等基于2012年江西省投入产出表, 分析江西省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从这些文献中发现, 目前运用投入产出法单独分析建筑业波及效应的尚且没有。因此本文基于产业波及理论,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 定量计算建筑业及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价格波及效应等, 分析了当前建筑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内在结构联系及其变动状态, 为建筑产业辅助其相关产业发展和优化自身产业构造提出对策。
2 产业波及理论概述
2.1 产业波及理论
产业波及性是指在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 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时, 会对与其直接关联的产业部门引起变化, 然后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会对该部门关联的产业部门引起变化, 以此类推的传递, 直至影响力逐渐削弱的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产业波及, 产业波及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影响, 即为产业波及效应。产业波及效应的实质就是基于投入产出表中的原始数据并结合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指标计算, 从而分析产业波及效应。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产业波及效应, 其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式中, (I-A) -1为列昂惕夫逆矩阵, 也称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 记为。其中I为单位矩阵, 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B中的元素称为完全需要系数, bij表示第j种产品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 对第i种产品的完全需要量。
2.2 产业波及效应的衡量指标
由于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理论进行产业波及效应研究, 所以产业波及效应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价格波及效应, 各衡量指标计算公式及公式说明见表1。
3 我国建筑业波及效应指标分析
3.1 建筑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分析
影响力系数表示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 影响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需求程度。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越高, 则表示该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强。当影响力系数≥1时, 表明该部门的最终产品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产业波及效应高于整个社会的平均影响力水平, 当影响力系数≤1时, 表明该部门的最终产品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产业波及效应低于整个社会的平均影响力水平。经计算, 建筑业2010年、2012年的影响力及影响力系数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2010和2012年年建筑业影响力分别为3.3397和3.4304, 说明建筑业每增加一单位需求时, 相应地带动国民经济总体产出3.3397和3.4304个单位;2010年建筑业影响力系数为1.1497, 2012年建筑业影响力系数为1.1456, 表示2010年和2012年建筑业波及带动程度均是各行业平均的1.15倍, 在整合的17部门中分别排名第8名和第5名, 且均大于1, 表明建筑业影响力己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 说明建筑业不仅对国民经济中的其他产业部门有着较大的需求推动作用, 而且也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和其他部门相比更加能带动和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2012年建筑业影响力系数排名比2010年排名提升三个名次。由此可见, 建筑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比我国建筑业, 金属产品制造业、纺织、服装及皮革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均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系数, 说明上述四个产业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度最大的产业, 间接说明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
表1 产业波及效应的衡量指标 下载原表

3.2 建筑业的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分析
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 该产业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表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均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需要该产业的生产量。感应度系数1时, 表明该部门的最终产品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产业波及效应高于整个社会的平均感应度水平, 当感应度系数1时, 表明该部门的最终产品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产业波及效应低于整个社会的平均感应度水平。经计算, 建筑业2010年、2012年的感应度及感应度系数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 2010和2012年建筑业感应度分别为1.0901和1.1893, 说明若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均需增加一单位最终需求, 则建筑业需投入1.0901和1.1893个单位。2010年建筑业感应度系数为0.3753, 2012年建筑业感应度系数为0.3972, 表明社会各产业部门均增加一单位产出时, 可以分别拉动建筑业产生0.3753和0.3972个单位, 在整合的17部门中分别排名都是第17名, 且均小于1, 表明建筑业感应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属于比较靠后的产业, 因此, 建筑业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最小, 受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能力最弱, 即各产业部门对建筑业产品的需求量最少。2010年、2012年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均是第二产业, 且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 说明国民经济发展对采矿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产品制造业的拉动能力很强。2010年、2012年建筑业的感应度系数变化幅度不大, 说明国民经济增长对建筑业的影响程度持续保持平稳。
结合表2和表3, 我国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远远大于感应度系数, 且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 感应度系数小于1, 由此得出结论:我国建筑业的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较强, 国民经济发展对我国建筑业的推动作用较弱, 即影响力较强, 制约力较弱, 属于比较成熟的行业。
3.3 建筑业的价格波及效应
由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均存在关联程度, 因此当某产业部门的价格发生变动, 必然会导致其他部门价格变动。经计算, 建筑业2010年、2012年提价1个货币单位对其余部门价格影响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 纵观2010年、2012年我国建筑业价格变动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价格均有影响, 建筑业价格增加一个单位, 会导致房地产业的价格水平上升最高, 导致农、林、牧、渔业的价格水平上升最低, 可知, 建筑业价格的变化对房地产业的价格波及程度最大, 对农、林、牧、渔业的价格波及程度最弱;通过2010年、2012年数据发现, 当我国建筑业价格变动时, 对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的价格影响较大, 而上述产业均为第三产业, 可见建筑业对第三产业价格波及程度较大, 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价格波及程度较小;从数值上看, 2010年与2012年相比, 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大多数产业的的数值均呈上升趋势, 说明建筑业业价格上涨对这些产业部门的价格变动影响相对增强。
4 结论
我国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远远大于感应度系数, 我国建筑业的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较强, 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发展对我国建筑业的推动作用较弱, 即影响力较强, 制约力较弱, 属于比较成熟的主导性行业。因此, 政府在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即不能通过先发展其他产业部门拉动建筑业发展, 而是应该采取主动发展建筑业的方式, 同时, 应充分加强建筑业与相关产业的产业关联, 使其交叉融合, 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平稳健康发展。但是, 由于建筑业影响力较强, 若建筑业出现生产力过剩, 则国民经济会出现过热的危机, 因此, 有关部门必须严格调整和控制建筑业发展。
建筑业对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其他服务业、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价格波及程度较大, 而对农、林、牧、渔业、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价格波及程度较小, 且建筑业价格上涨对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产业部门的价格变动影响近年来相对增强。建筑业价格上涨对第三产业波及程度较大, 建筑业价格的上涨势必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人民生活质量, 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应严格控制建筑业价格, 维持建筑行业价格基本稳定, 建立平稳的建筑市场。
[2]孔凡文, 刘宁, 娄春媛子.房地产与相关产业灰色关联度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 :285-288.
[3]陶永宏, 戈铮, 陈定秋.我国船舶工业产业波及效应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29-33.
[4]顾春光, 杨阳, 于国栋.社会视角下考虑波及效应的客户需求变更传播预测[J].系统工程, 2016 (8) :136-142.
[5]刘立秋, 马家军, 孙鹏程, 等.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中国建筑业完全能耗影响因素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 :41-45.
[6]张卫, 林熹, 胡邵建.房地产价格波及效应的国际比较[J].中国房地产, 2018 (3) :20-31.
[7]祁神军, 张云波, 董晓燕.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特性和波及特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12 (5) :596-600.
[8]袁正.我国邮电业的产业波及特性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 2003 (6) :52-57.
[9]于泽, 朱学义, 魏娟.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文化产业波及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4 (6) :234-239.
[10]钱明霞, 路正南, 王健.产业部门碳排放波及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12) :82-88.
[11]廖添土, 黄吓珠.我国建筑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 2012 (9) :1050-1054.
[12]丁荣.中国建筑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5.
[13]苏晓娟.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关联性及波及效应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