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和国际WELL建筑标准v2的比较分析
1 引言
2014年10月, 美国发布并实施了WELL v1建筑标准, 其由国际WELL建筑研究所 (IWBI) 和GBCI共同合作管理, 是全球范围内首部体系较为完整、专门针对人体健康提出的健康建筑认证与评价标准。WELL标准自发布以来, 坚持动态评估体系, 每季度进行一次版本修订。IWBI吸收了全球34个国家已经认证或注册的上千个项目的经验教训, 于2018年5月31日发布了最新版本WELL v2。2017年1月6日, 中国建筑学会发布并实施了T/ASC 02-2016《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截至目前, 我国按照《标准》评价获得的健康建筑标识项目仅有30个, 健康建筑的建设和评价工作刚起步, 需要参照国际先进经验, 同时基于我国国情, 稳步推进健康建筑评价工作。本文对我国《标准》与WELL v2进行对比, 提出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完善方向。
2 WELL v2建筑标准与我国《标准》的比较
2.1 评价对象
WELL v2适用于所有项目类型。《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 包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几乎涵盖了实际参评的所有建筑类型。两标准对参评建筑的要求不同:《标准》中规定参评建筑必须为全装修建筑, 毛坯建筑、临时建筑均不可参与健康建筑评价;同时, 申请评价的项目必须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WELL v2中鼓励建筑工程项目追求WELL和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双重认证, 但是对参评建筑没有作任何硬性要求。
2.2 评价指标
WELL v2的评价类别包含10个概念 (一级指标) :空气、材料、水、热舒适、光、声环境、运动、精神、社区、营养, 《标准》的评价类别包含6个一级指标: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通过表1的指标内容比较可以看出, 二者在空气、水、舒适、健身4个指标上颇为相似, 一级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和条款内容大部分相同。不同点有: (1) 二者对指标的控制角度不同, 如:WELL v2对空气指标主要从污染源头和建筑系统的空气质量角度进行控制, 而《标准》主要从污染物传播过程和建筑局部空间的空气质量角度进行控制;WELL v2对水指标主要从饮用水角度进行规定, 而《标准》强调要控制建筑内整个水系统的质量;WELL v2在舒适指标中关注个体主观差异的舒适性, 而《标准》更注重主要功能房间的舒适度;WELL v2重点关注对运动的引导和健身的专业性, 而《标准》在健身指标中主要强调基础设施的完善。 (2) 二者对指标的控制方式不同, WELL v2用较少数量的先决条件保证所有参评建筑满足基本健康性能, 用较多数量的优化条件增强标准的灵活性, 且条款内容上控制方式也相对灵活, 而《标准》更多是通过量化指标和相关规范进行控制。
2.3 权重
WELL v2通过各个概念的优化分值来呈现指标权重, 《标准》中规定不同建筑类别的评价指标权重不同, 以公共建筑的运行评价为例, 两标准评价指标权重对比如表1。WELL v2的材料指标中为提升空气质量的内容占91%的分数, 可见空气指标比重在参评健康建筑时占据首位;WELL v2中热舒适、光、声环境三个独立指标与我国《标准》中的舒适指标内容对应, 二者指标权重分别为21% (=7%+8%+6%) 和22%, 故综合来看, 两标准都较为重视舒适层面且重视程度相当;WELL v2的精神和社区两指标与我国标准的人文和服务两指标在内容上有较多交叉点, 两标准对人文和社区服务层面的重视度仅次于空气和舒适;健身指标在两标准中占比相当。因此, WELL v2与我国《标准》指标权重的主要不同在于:我国更关注水的指标, WELL v2更关注营养指标。
2.4 评价方式方法及等级
《标准》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设计评价应在施工图审查完成之后进行, 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在运行评价体系中增加服务指标来体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我国健康建筑的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且分别认证, 即同一个项目可以同时获得设计和运行双认证。WELL v2则是采取一次性认证的方式, 为了便于项目宣传, 在项目的设计与运营文件通过审核后可获得“WELL D&O”标识, 但不能获得WELL建筑的牌匾。
WELL v2与我国《标准》都基于分值系统运行。WELL v2各评价指标下分为先决条件和优化功能, 先决条件是所有项目认证的强制性必备条件, 只有通过所有先决条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优化得分, 优化项共有110个分值, 项目根据其选用的条款进行计算评分。我国《标准》各项指标下分为控制项和评分项, 控制项的评价结果为通过或不通过, 不通过者则不能申请项目认证, 通过所有控制项的项目按加权法计算总分数, 查表2得到对应的级别。
3 完善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建议
3.1 评价标准多样化
通过对评价对象比较分析, 发现这两个标准几乎包含了所有建筑项目类型, 缺乏针对性。因此建议我国标准在增强条款灵活性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建筑业特点和现状, 制定适合不同建筑类型和用途的专用标准, 比如对学校建筑应更关注功能分区的合理, 教室一般照明和黑板照明的设计及光源控制, 宿舍楼的冷热水、中水供应循环系统需设计合理、运行流畅等。
3.2 评价内容系统化、理念科学化
3.2.1 评价内容系统化
我国《标准》在部分指标的控制角度上具有局限性, 应该全面、科学、系统地设置评价标准。比如不能只关注室内空气质量、空间局部通风设计等, 应该重视室内外的联系和整个空间系统的设计。此外, 我国《标准》中部分指标较WELL v2内容少, 如空气指标, 应增加施工污染管理、清洁剂污染、禁烟及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限制等, 从污染物产生源头上控制空气污染。
3.2.2 理念科学化
WELL v2中社区的概念是新增内容, 强调公平性、社会凝聚力和参与度。我国《标准》中的人文和服务指标中也涉及这一概念的内容, 但是未成体系。我国是人口大国, 且青年、中年人群生活压力增加、节奏加快、人与人间的交流减少, 空巢老人日益增多, 这些都严重影响国民幸福指数, 因此健康社区的打造对我国来说是急需且重要的。我国标准应该借鉴WELL v2的科学理念, 结合我国国情民情, 系统地打造健康社区, 比如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科学的健康知识培训等方式引导用户的健康意识;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基于用户需求、各领域专家的专业建议、物业的服务水平进行规划和使用健康建筑;在拆除阶段全方面考虑制定报废方案等。
3.3 评价指标丰富化
对比这两个标准的指标权重, 发现我国《标准》中在营养层面的要求是缺失的, 然而饮食对于人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应该参照WELL v2逐步完善在营养方面的要求, 比如在食品供应阶段保证食材生态有机、加工过程安全, 食品使用阶段注重控制饮食营养元素、摄入量、食品营养信息标识服务, 清洁阶段注意清洁剂污染, 食品储藏阶段强调存储安全及时效等。
3.4 评分要求定量化、科学化
通过比较研究这两个标准的评价方式方法, 发现WELL v2中虽存在“提高水果和蔬菜的可见度”等需要由用户主观界定的条款, 但是标准中配有对应的科学文献进行说明和支撑, 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指引。而我国《标准》中多次出现“有效”、“合理”、“定期”等在实际操作中不能明确界定范围的要求, 这些含糊不清的条款在咨询认证等实际操作时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和争议, 应予以重视并给出量化指标。
综上, 国际标准确实有其先进、成熟的部分, 但不能全盘照抄, 要基于我国国情和建筑业特征, 吸取WELL v2的精髓。我国健康建筑的发展和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逻辑性尤为重要, 应该重点完善。本文所提建议将为正在编制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国家行业标准) 》提供参考。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T/ASC02-201健康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