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负荷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结构关系研究
1 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重点, 根据统计资料可得, 2012~2017年, 我国建筑安全事故总次数为3260次, 重伤人数达到4264人次, 年均711人次;2017年比2016年事故起数增加58起、死亡人数增加72人, 同比分别上升9.15%和9.80%。相关研究得出建筑安全事故基本上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 尤其是基层的建筑工人;而且建筑工人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 容易造成身体疲惫, 安全心理不佳, 导致对安全状态麻木, 引起极大的不安全性。鉴于此, 如何有效缓解建筑工人的工作负荷, 减少工人生理和心理负担, 对预防不安全行为和减少不安全事故极其重要。
目前关于工作负荷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以及基于工作压力 (或工作倦怠) 、安全心理、工作满意度及不安全行为四者之间的关系去分析和探讨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较少。一方面, 主要研究集中在探索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及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如李乃文等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研究, 建立了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 陈伟珂等基于突变理论, 研究了建筑工人在心理和环境等因素下个体行为的渐变-突变过程, 进而研究了工作安排和工作环境等带来的工作压力与不良职业心理及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虽然从工作压力和安全注意力的角度研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机理, 甚至建立安全态度、工作压力、安全心理等影响因素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但没有研究建筑工人工作负荷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 而且工作负荷不能被工作压力简单替代, 工作负荷主要是自身的心理和生理所产生的影响, 而工作压力是由外界的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 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倦怠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上, 王璟研究了矿工工作倦怠与心理资本之间关系, 进而研究了它们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以上研究虽然研究了工作倦怠、心理资本等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 但工作倦怠尚不能替代工作负荷, 心理资本和安全心理本质上也存在差异, 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矿行业。除此之外, 相关学者也研究了薪酬满意度、沟通满意度等对工人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 但针对对象仍然是煤矿工人和一般职工, 较少研究针对建筑工人。
建筑工人与矿工存在极大的差别, 作业环境也不一样, 且工作负荷与工作压力、工作倦怠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工作负荷也是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但尚未有相关学者研究建筑工人的工作负荷与工作满意度、安全心理之间的关系, 也未有关于这3个因素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结构关系的研究。
2 理论框架
2.1 工作负荷
工作负荷是由于某些客观条件可能造成个人失误的一种重要原因, 通常包括心理和生理负荷两个方面, 同时表示个人在工作场所要承担的工作量。而工作压力是由于工作岗位变换、工作职责过大及工作负担过重等对人造成的压力;工作倦怠是由工作压力导致的生理和心理的疲劳感, 表现出对自身工作的反感。工作负荷强调的是自身心理和生理对自我工作状态的影响;而工作压力通常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工作的所产生的影响;工作倦怠则是由于工作产生的外界压力对自我生理和心理产生的疲惫感。因此, 工作压力、工作倦怠与工作负荷存在明显的差异。
工作负荷对建筑工人影响较大, 有研究者通过对多团队的研究发现, 工作负荷受工作环境、工作任务等的影响, 同时针对个体负荷研究指出工作负荷是个体压力的来源;有研究者基于心理健康的视角, 研究得出工作负荷会降低员工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 进而影响员工心理;但也有学者通过对文献梳理研究发现工作负荷对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有积极且正向影响。上述研究说明工作负荷对工作满意度和安全心理存在显著影响, 由于建筑工人长期处于高强度、高危险、复杂环境和交叉作业中, 工作负荷应体现在作业本身的复杂性、繁重性、危险性及强度等方面。进而选取工作本身操作的复杂性 (owl1) 、工作量的繁重程度 (owl2) 、作业本身危险程度 (owl3) 和作业本身的强度 (owl4) 作为影响不安全行为的工作负荷指标。
2.2 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可称为“个人对其工作所持的态度”, 工作满意度水平, 会直接影响个人对其工作所持的态度, 包括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目前对工作满意度使用最多的定义是:工作满意度表示个人对其所从事工作的热爱程度, 也可以是对所从事工作的经历进行评价而产生的感受。工作满意度不仅表现为工人对其工作的态度, 而且影响工人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 提高工人工作满意度, 使工人拥有归属感、以团队利益为中心, 并表现出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工作满意度还包括工作岗位的福利和薪资等方面。
上述研究足以说明工作满意度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存在显著影响, 建筑工人处于劳动底层, 具有文化水平低、适应能力弱及受到关注程度低等特点, 因此工作满意度应体现在工作收入、工作环境以及受到关注程度等方面。进而选取工作收入低, 性价比不高 (ols1) , 对工作时间、环境、强度的满意程度 (ols2) , 受到社会的关注程度以及领导的关怀程度 (ols3) , 受到工作认同感的程度 (ols4) 作为影响不安全行为的工作满意度指标。
2.3 安全心理
安全心理是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心理波动进行克服和调节以及提高预防安全事故的能力, 达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和减少损失的效果。安全心理通过外显行为表现推测内隐心理变化, 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预测、调控, 发挥人预防事故的能力, 进而使人在工作环境下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安全心理学在国外被称为职业健康心理学, 它起源于20世纪早期, 国外对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多为指导人们通过调节心理状态预防伤害和事故。国内的安全心理学研究则普遍重视其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上述研究主要基于安全心理理论和安全管理方面, 对其与工作负荷和工作满意度同时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方面还有欠缺。建筑工人长期处于封闭型群体中, 容易受到组织内部因素的影响, 比如:工友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心理等因素, 不能很好地处理不安全行为事件, 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现象, 进而影响建筑工人的性格、价值观、压力来源及情绪。所以, 选取自身的性格特征 (psp1) 、自身的价值观 (psp2) 、自身的工作压力程度 (psp3) 、自身的生活压力程度 (psp4) 和自身的心理情绪稳定程度 (psp5) 作为影响不安全行为的安全心理指标。
2.4 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不利于减少已发生的安全事故所造成损失的行为;二是指某种行为, 具有较大可能性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施工不安全行为是指工人在施工过程中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一种过失。建筑工人多为农民工, 具有素质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等特点, 容易受到班组及施工作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经常操作危险施工机械进行作业, 心理负担较大, 进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几率上升。因此不安全行为应体现在操作失控、情绪不稳定、安全知识缺乏、危险施工机械及不利的作业环境等方面。进而选取施工现场操作失控 (behavior1) 、施工现场由于赌气和情绪不稳定的行为 (behavior2) 、缺乏施工现场的安全知识 (behavior3) 、施工企业及项目部和班组的干扰 (behavior4) 、危险施工机械 (behavior5) 、不利的施工现场环境及自然环境 (behavior6) 作为不安全行为的观测指标。
2.5 测量量表
通过文献研究整理, 进行量表各维度影响因素的设定如表1所示。
3 构建模型及验证
3.1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在文献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4种假设:工作负荷对安全心理具有正向影响 (H1) ;工作满意度对安全心理具有正向影响 (H2) ;安全心理对不安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H3) ;工作负荷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 (H4) 。进而构建如图1所示的假设模型。
3.2 研究分析方法
3.2.1 研究思路
首先, 基于工作负荷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假设, 采用Likert7级量表设计调研问卷展开调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 构建各变量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模型;进而对收集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 对模型进行验证;最终根据模型结果, 提出预防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有效对策。
3.2.2 研究样本
研究样本数据采用问卷调研法, 对多个建筑工程项目展开调研, 共回收问卷340份。其中, 有效问卷267份, 回收有效率达78.5%。被调研的对象大部分是施工企业基层作业人员, 比例为98%;小部分是现场基层管理人员, 比例为2%。其中, 工种包括泥水工、钢筋工、木工、架子工及特种作业人员等, 占比最多的为泥水工、钢筋工和木工, 总共占样本52.3%;男性工人占比89%, 女性工人占比11%;工作经验超过3年的工人占72.5%, 占比较大。
总体上, 调研的工种涉及较为全面, 男性和女性工人均有;调研的工人工作经验较为丰富, 调研样本具有代表性, 可以较好地反映施工现场的情况。
3.2.3 信度与效度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问卷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工作负荷、工作满意度、安全心理、不安全行为的Cronbach’sα值分别为0.800、0.710、0.719、0.706, 由上述数据可知, 各观测变量信度指标值均大于0.7, 信度符合要求。总体信度系数为0.928, 可信度高, 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 由此说明问卷的数据可信。变量数据中工作负荷、工作满意度、安全心理和不安全行为的KMO值>0.7, 效度一般。另外, 在总体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总数据KMO度量值为0.819, 效度合适, 由此可知问卷数据的有效性得到了保证。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3.3 模型验证与分析
3.3.1 模型检验及修正
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运用AMOS21.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进而得出各结构关系中的系数及拟合数据。通过对模型进行优化, 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同时各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显著, 从而对模型进行了很好的验证, 为对策分析提供依据。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3.3.2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对于拟合度不够的初始模型进行修正, 修正后的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3的模型拟合情况可知, χ2/df值为1.500, 介于1~3区间内, 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好;样本的简约指数PGFI的值为0.655, 大于0.5的标准, 符合要求;数据的相对拟合指数CFI为0.942, 大于0.9, 接近1;TLI、IFI和GFI分别为0.928、0.944和0.915, 均大于0.9, 接近1, 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结合上述数据分析可知, 模型具有比较好的拟合性。修正后模型路径关系如图2所示。
4 工作负荷对不安全行为的结构关系及措施分析
通过对修正模型的分析, 得出了工作负荷等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系数, 需要进一步研究工作负荷对不安全行为影响的结构关系, 进而提出针对不安全行为的防范对策, 达到提升建筑安全水平的效果。
4.1 工作负荷对不安全行为的结构关系
通过假设模型的验证分析, 可以得出工作负荷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存在2种结构关系。关系 (1) :工作负荷→安全心理→不安全行为, 说明工作负荷的增加会导致安全心理下降, 提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几率, 所以应该重视建筑工人的工作负荷调节机制, 进而提高建筑工人的安全心理素质。关系 (2) :工作负荷→工作满意度→安全心理→不安全行为, 说明工作负荷先通过影响工作满意度形成与不安全行为的结构关系, 工作负荷的增加会导致工作满意度下降进而造成安全心理下降, 从而提高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说明工作满意度在结构关系中是关键中介变量, 应提高建筑工人的工作满意度, 加强建筑工人安全心理建设, 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
4.2 措施分析
(1) 重视建筑工人的减压减负工作
通过模型验证, 工作负荷对建筑工人的安全心理和不安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其路径系数分别达到了0.40和0.39, 长时间的高负荷作业, 会对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使建筑工人对危害感知能力下降。结合项目现场实际情况, 并通过专访, 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 通过VR等技术促使建筑工人了解作业本身的危险程度。工作负荷的观测指标中, 作业本身的危险程度的路径系数最大为0.81, 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项目部可以组织工人进行建筑安全事故及不安全行为的VR体验, 不仅让建筑工人体验高科技所带来的愉悦感, 达到减负的效果;而且可以让工人对安全事故和不安全行为有更深刻的了解。
(2) 关键时段的作业减少或避免。工作负荷的观测指标中, 作业本身的强度的路径系数为0.66, 说明其影响效应较大。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 中午12点和凌晨12点至2点是建筑工人压力和负荷最高的时期, 也是安全事故的高发期, 项目部应该严格把控这个时间段的施工, 尽量避免这个时间段的作业, 必要时停止在这段时间的作业, 及时对建筑工人进行减压减负, 降低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几率;
(3) 组织集体学习和各种娱乐活动。工作负荷的观测指标中, 工作本身操作程序的复杂性和工作量的繁重程度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1和0.58, 班组及项目部可以定期开展建筑工人素质拓展活动, 组织工人们集体学习安全知识, 举行各类棋牌赛、乒乓球赛等各种娱乐活动, 不仅可以达到放松的效果, 而且可以学习安全施工的相关知识, 更好地提升建筑工人安全心理意识。
(2) 提高建筑工人的工作满意度
通过模型验证, 工作负荷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 路径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 同时工作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对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且路径系数最大为0.42。工作满意度影响着个体工作心理状态, 进一步影响个体行为, 是不安全行为的关键致因。现提出以下几方面措施:
(1) 适当的安全激励。工作满意度的观测指标中, 工作收入低、性价比不高的路径系数最大为0.65, 项目部应该制定合理的安全作业奖励机制以及加强福利体系的建设, 对安全作业和规范操作的建筑工人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激起建筑工人的工作热情以及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2) 适当的人文关怀。工作满意度的观测指标中, 受到社会的关注程度以及领导的关怀程度的路径系数为0.64, 项目部管理人员应该与建筑工人保持良好的沟通, 定期走访工人宿舍, 对工人进行问候并且给予工作的认可, 及时关心和询问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方面的需求, 针对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满足, 让建筑工人获得满足和存在感。不仅可以拉近项目部管理人员与建筑工人的距离, 提高工人工作满意度, 同时使建筑工人形成更好的组织承诺;
(3) 适当的精神激励。工作满意度的观测指标中, 对工作时间、环境、强度的满意程度和受到工作认同感的程度的路径系数为0.63, 班组及项目部应合理安排建筑工人的工作和休息时间, 对建筑工地环境进行适当提升, 经常对建筑工人进行精神激励和鼓励, 提升建筑工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3) 健全建筑工人的安全心理
通过模型验证, 安全心理在两条路径中对不安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且影响系数达到了0.39, 安全心理对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必须予以重视, 结合施工现场环境以及讨论的结果, 提出以下措施:
(1) 及时必要的安全测试, 追踪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工人。自身的工作压力程度的路径系数最大为0.76, 项目部应该定期对建筑工人展开安全行为心理测验, 及时了解建筑工人工作中的安全心理程度, 对测试不合格者进行追踪观察, 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培训指导, 进而提高建筑工人的安全心理水平;
(2) 及时为建筑工人缓解生活压力。自身的生活压力程度的路径系数为0.62, 项目部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对建筑工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 充分掌握建筑工人的生活压力, 及时对不同处境的建筑工人进行干预, 进而加强其安全心理;
(3) 为建筑工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身的价值观的路径系数为0.55, 项目部领导层应该自上而下地向建筑工人传达正确的价值观, 让建筑工人形成具有自我特性的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企业安全领导力,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加强建筑工人的安全心理。
5 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工作负荷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结构关系, 综合文献研究得出工作负荷、工作满意度和安全心理的基本关系, 构建它们与不安全行为的模型, 得出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并提出预防对策, 有效地切断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传递路径。
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 工作负荷对安全心理具有正向影响进而影响不安全行为, 其影响系数分别达到了0.40和0.39; (2) 工作负荷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 其影响系数为0.18, 达到显著水平; (3) 工作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对安全心理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系数最大, 达到了0.42。工作负荷作为关键影响因素, 极大地影响了建筑工人的工作满意度、安全心理以及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
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1) 在问卷调研时没有让建筑工人模拟感受安全事故发生的真实情形, 后续研究中可以增加安全事故VR体验, 开展VR体验前后的对比研究; (2) 应该动态跟踪施工企业实施对策建议之后建筑工人的工作负荷、工作满意度和安全心理的变化, 进一步提出更加合理的预防不安全行为的措施和建议。
[2]Xia N, Zou P X W, Liu X, et al.A hybrid BN-HFACS model for predicting safety performance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J].Safety Science, 2018, 101:332-343.
[3]陈伟珂, 武晓燕.基于突变理论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7 (5) :1838-1843.
[4]王璟.矿工安全心理资本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16.
[5]姚庆国, 郭秀菊, 张学睦.基于SEM理论的沟通满意度对煤矿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7 (6) :101-106.
[6]Hirschi A, Herrmann A, Nagy N, et al.All in the name of work?Nonwork orientations as predictors of salary, career satisfac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6, 95-96:45-57.
[7]赵小松, 武锦慧, 何桢.考虑疲劳和工作负荷的人工拣选货品排程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 2015 (5) :703-710.
[8]王敏, 李淑敏.工作负荷对个体感知到的团队内冲突的影响--控制点及情感信任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 2017 (4) :122-133.
[9]Häusser J A, Mojzisch A, Niesel M, et al.Ten years on: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on the Job Demand-Control (-Support) mode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Work&Stress, 2010, 24 (1) :1-35.
[10]王炳成.薪酬公平、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11 (3) :91-100.
[11]Newman A, Donohue R, Eva N.Psychological safety: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17, 27 (3) :521-535.
[12]Alarcón L F, Acuña D, Diethelm S, et al.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safety performance in construction firms[J].Accident Analysis&Prevention, 2016, 94:107-118.
[13]成家磊, 祁神军, 张云波.组织氛围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 (11)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