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制约因素研究
1 引 言
建筑工业化是以技术为先导、建筑产品为目标,采用精益的管理、先进的机械与工艺,用工业化大生产方式部分或全部取代传统的人工,实现建筑物的建造。与传统建筑业相比,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技术、管理、组织、市场、行业等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建筑业由施工现场逐步向工厂过渡,从业人员面对的将是复杂的图纸、先进的工艺及大型机械设备和精益的管理等,因此对具有专业技能同时综合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需求急剧上升。相关研究表明,农民工作为建筑从业主力人群,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其具有的专业技能与新技术设备的要求不匹配,并且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行业的意愿越来越小。建筑工业化和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实现农民工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鉴于建筑工业化带来的技术发展和组织管理变革,建筑业农民工必须提高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向产业工人转化来适应工业化新发展。相关学者对建筑行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然而,已有研究大都关注于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实施及其重要性,聚焦于农民工产业工人化过程中的培训、劳务、技能等因素。关于建筑工业化对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带来的新变化及其相关问题却鲜有研究,但是这个转型过程又存在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长此以往可能会反过来迟滞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问卷调查识别出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制约因素,建立ISM-MICMAC模型并分析各因素的层级关系、驱动力-依赖度关系,进一步找出关键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可为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提供理论参考。
2 基于ISM-MICMAC模型制约因素研究
2.1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制约因素识别
为准确识别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制约因素,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电子数据库上检索主题词“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得到216篇文献。选取被高频引用或为中文核心以上文章共计50篇进行分析,采用高频统计的原则,将文献中含义接近或一致的制约因素进行合并,初步确定了27个制约因素。邀请了11位建筑行业专家结合建筑工业化背景,对初步确定的制约因素进行删选,剔除与建筑工业化背景联系微弱的因素,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了19个ISM分析的研究对象。按照因素的所属类别,将其划分为行业环境、建筑企业、政府、农民工自身、社会环境、市场六个维度,如表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将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制约因素设定成S0,为系统的汇元素;将背景建筑工业化设为S20,为系统的起始元素,构成21个变量。
2.2 模型建立
2.2.1 ISM-MICMAC模型概述
ISM-MICMAC模型是将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structural modeling,ISM)和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matrix of cross-impact multiplication applied to classification,MICMAC)相结合的一种方法。ISM是根据要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来建立邻接矩阵,进而得出可达矩阵并明确系统结构层次。MICMAC是测量复杂系统中各因素的驱动-依赖关系,用于复杂环境下分析系统中元素重要程度并匹配相应的解决方案,弥补ISM模型的技术缺陷。
2.2.2 ISM-MICMAC模型的建立
ISM-MICMAC模型的建模与分析步骤如下:
(1)确定系统因素集合。
因素集合表示为S={S1,S2,…,Sn},其中Si(i=1,2,3…n)表示系统中第i个要素。
(2)建立邻接矩阵、可达矩阵。
根据专家评估数据建立邻接矩阵A=(aij)n×n,因素Si对Sj有直接影响,则aij=1;若无,则取0;得出邻接矩阵A。利用布尔矩阵的运算性质,根据A求得R:
R=I∪A∪A2∪A3∪…∪An(I为单位矩阵) (1)
R为n阶方阵,当K满足(A+I)K-1≠(A+I)K=(A+I)K+1时,R=(A+I)K。
(3)层级划分。
根据R,寻找可达集A(Si)、先行集B(Si)以及二者的交集。以A(Si)∩B(Si)=A(Si)为条件找到Si最上一级的因素列出再将其去掉,依此逐次计算,划分出系统的层级并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层级图。
(4)MICMAC分析。
影响因素的驱动力Qi和依赖度Yj的公式为:

根据公式计算结果,取依赖度最大值为横坐标刻度值,驱动力最大值为纵坐标刻度值,刻度值二分之一为坐标系中值分界线,计算得出每个因素的驱动力依赖度关系和从属坐标,将元素划分为自治因素、依赖因素、关联因素、独立因素。
2.3 实证分析
2.3.1 获取专家评估数据
为确定21个变量的关系,本文采用专家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制约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打分。问卷采用0-1方式进行打分,如果一个因素对另一个因素有直接影响,打分为1;如若对其没有直接影响,则分值为0;选取频率高者为其关联分数。调查问卷通过社交工具进行一对一发放以及面对面填写两种形式进行,共收集11份本研究领域内专家打分的有效问卷,得出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制约因素间的关系。
2.3.2 数据处理
根据制约因素专家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得出邻接矩阵A,通过公式(1)计算出可达矩阵R。由R得出A(Si),B(Si),及两者的交集(表2),划分出建筑工人产业化制约因素的层级,依据可达矩阵的层级划分,建立ISM模型层级结构图(图1)。由公式(2)得出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公式(3)计算出影响因素依赖度,根据计算结果,将21个变量分为四个类别,对应坐标系的四个象限,结果如图2所示。
2.3.3 结果分析
由ISM结果可知制约因素呈现多层次分布(图1)。L1为S0,为系统汇元素。L2是表层制约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因素,此类因素直接作用于农民工产业工人化过程,可以被人直接发现。L2包含:S2、S13、S16。L3和L4是中间层影响因素。L3包含因素:S4、S5、S8、S14、S15、S17。L4包括:S1、S7、S9、S18、S19。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农民工产业工人化中层制约因素,既影响上层因素也被深层因素作用。L5是深层影响因素,L5的因素为:S3、S6、S10、S11、S12。L6是S20,为系统起始元素。深层制约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且作用于系统的中间层、表层影响因素。

由MICMAC分析得出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农民工产业工人化驱动力依赖度矩阵。建筑产业工人工资水平与农民工相比提升不明显(S8)、继续从事建筑行业的意愿小(S16)位于第二象限,属于依赖因素,表明S8、S16对其它要素具有强依赖性和弱驱动力。矩阵中,建筑工人职业资格体系未完善(S3)、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劳动法规不完善或执行不力(S10)、缺乏建筑产业工人的服务监管机制(S11)、产业工人化进程激励政策不足或未落实(S12)位于第四象限,即具有低依赖度、高驱动力的独立因素群集。其余因素均在矩阵的第一象限,为自治因素,其驱动力和依赖性都相对较弱;这些要素与系统只有很少的关联,但关联较强,可以在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过程中独立处理,因此,在对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时需要对该类因素进行单独考虑。关联因素属于强驱动力与强依赖性,既受系统其他因素影响较大,也对其他因素影响较大,但这种影响的结果往往是负面的,本研究的因素没有属于第三象限的关联因素范畴。
通过ISM-MICMAC模型研究结果可知,制约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各因素间具有较强的关联且有不同的驱动力依赖性,宜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管理。在建筑工业化背景下,S8、S16为依赖因素,对系统其它要素影响较小,但是受系统其他要素的影响较大,S8属于ISM中间层影响因素,S16为ISM表层影响因素,应给予较低优先权,直到其依赖的下层要素已经被关注或解决,为其打好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有效性。S3、S10、S11、S12位于ISM底层且在MICMAC第四象限,为独立因素,对系统其他因素影响较大且受系统其他要素影响小,为农民工产业工人化深层次的主要制约因素,需要重点关注。S6位于ISM第五层,为MICMAC模型自治因素,与系统关联性相对较小,但关联较强,仍是深层制约因素之一,此类因素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应给与足够的重视。由此可知,S3、S6、S10、S11、S12是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关键制约因素,在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它们对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影响较大,应将其列入首要考虑因素。
3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关键因素是S3、S6、S10、S11、S12,通过重点关注并解决该类因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针对建筑工人职业资格体系未完善(S3)的问题,目前有不少省份和企业开展了技术工人职业资格培训、考核、鉴定、发证以及实名制管理,但该类资格认证仅在省内和企业内部有效,对农民工的职业认证与管理收效甚微。然而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大,培训耗费时间与费用,同时工资水平的提升亦不够显著,职业前景不被看好,导致资格体系推进受阻。因此应制定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完善工种类别,建立职业资格认证等级、社会保障与实名管理三位一体实时共享数据库以及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在全国实现信息共享与更新,保障资格体系考核的有效性、通用性、层次性,切实保障农民工群体的技能培训成果。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工业化建造相关培训,同时可适当减少工人培训考核费用或者给予培训津贴,保证产业工人持续性的高水平供给。
(2)当前建筑工业化技术应用包含BIM信息技术、SSGF建造技术、SPCS3.0竖向混凝土结构预制技术等,但研究发现新建造技术由于成本较高、构配件标准不一致、专业人员缺乏等综合因素导致工业化配套技术推广相对较慢(S6)。应当鼓励建筑行业和企业积极采用建筑工业化新技术,如逐步推行通用SI体系和提高结构装配化技术;引导企业加强对装配式建造的探索和应用,提升工业化建造水平,通过技术升级推动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
(3)当前行业环境存在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劳动法规不完善或执行不力(S10)的问题,宜规范建筑行业劳务用工,建筑工人应签订劳动合同,严禁用劳务合同替代劳动合同,依法用工。施工单位不得派遣未签订劳动合同和没有进行实名制管理的工人进入现场作业。宜制定适合建筑工业化用工特点的简易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加大监察力度,落实劳动合同制度。
(4)针对缺少建筑产业工人的服务监管机制(S11)的问题,可发挥工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能。着力加强源头(劳务输出地)工会的监管水平,提高建筑工人入会率,鼓励依托现有行业协会建设工人培育及服务产业协作机制,搭建专业施工的用工服务平台,助力于产业工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5)面对产业工人化进程激励政策不足或未落实(S12)的问题,应建立技能导向的激励制度,根据各类项目特点制定配备职业技能工人,确定产业工人的技能等级的配备比例,逐步提高配备水平来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同时引导企业将薪酬和技能等级关联,完善激励措施,实现能者多劳多得。项目进行发包时,鼓励在相同条件下选择自有建筑产业工人占比大的施工承包单位;评先评优时,相同情况下选择自有建筑工人占比大的项目;加快企业自有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
4 结 语
本文使用ISM-MICMAC模型得出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制约因素的层级结构图、驱动力依赖度矩阵。通过ISM将制约因素的层级结构划分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中间层因素、深层导向因素,明晰层次关系;利用MICMAC模型,进一步对要素按照驱动-依赖关系划分为自治因素、依赖因素、关联因素、独立因素,明确各因素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及其特性;最后根据模型结果分析因素间关系及关键制约因素,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为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发展提供助力。
[2] 杜永杰.中国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动力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3] 李亚静.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4] Xiaoxiao Xu,Patrick X.W.Zou.Analysis of factors and their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influencing building energy performance using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approach[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72.
[5] Jihkuang Chen.An extensional micmac method to identify the key factors[J].Academic Journal of Business & Management,2020(5).
[6] 上官子恒,施国庆,吴蓉,等.基于ISM与MICMAC的引江济淮移民生计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5):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