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市民文化中心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博兴市民文化中心是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收藏、保护、展示、研究相关文化遗产与资源的综合性公共建筑,同时也是进行教育、休闲、文化服务等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包括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科技文化馆,以及相关附属的社会服务配套、后勤行政办公以及剧团剧场等。总建筑面积约63 882m2,结构总高度32.45m,建筑总长176.4m,总宽182.2m,地上6层,1~4层层高6m,5,6层层高4m,剧场升降舞台处含1层地下室。建筑效果图见图1,结构平面布置图如图2所示。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特征周期Tg为0.55s。场地类别为Ⅲ类,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2 结构体系
2.1 结构选型
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体系,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占总倾覆力矩比例X向为32.16%,Y向为27.94%,框架部分抗震等级为二级,大跨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跃层柱、错层柱按重要构件加强抗震等级为一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层高要求,各层均有部分区域布置钢梁-混凝土板组合楼盖,结构的阻尼比ζ取0.035。
2.2 主要构件截面尺寸及楼盖体系
框架主梁截面一般为300×750,300×1 050,次梁一般为250×550,250×650。演播厅屋顶33m大跨度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梁,截面为500×1 800。大跨度拱架采用矩形钢管拱结构,矩形钢管系杆截面为□800×1 000×30,矩形钢管拱截面为□800×1 000×30,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截面为□800×1 400×40,内浇C50混凝土,拱架结构布置如图3所示。楼盖一般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现浇楼盖,楼板厚度一般为120mm,跨度较大的板适当加厚。
2.3 结构特点和难点
本工程属于超限高层建筑,设定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为C级。超审专家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补充关键构件并调整抗震性能目标;2)局部调整结构布置;3)入口大厅穿层柱宜层间拉结,楼板连接薄弱部位采取加强措施;4)剧场的台口梁和屋面结构布置宜调整;5)剪力墙布置宜调整,支承大悬挑、大跨梁的框架柱宜内置型钢;6)补充楼板中、大震验算及竖向地震分析。以上问题,均在结构布置和计算分析中进行了相应修改和补充。
本项目存在各层平面局部楼板不连续、局部错层、局部穿层柱及复杂连接等情况,针对以上情况采用多个有限元软件进行了计算分析。
3 结构的弹性计算分析
3.1 地震作用
根据当地提供的《博兴县文化中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式中:Sa(T)为周期为T时的反应谱值;T为反应谱周期;T0,Tg为反应谱拐点周期、特征周期;βm为反应谱放大倍数最大值;C为衰减系数;Amax为地震加速度峰值。
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参数如表1所示。经计算,安评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对比如图4所示,规范反应谱小于安评反应谱,因此小震设计偏安全地采用安评报告提供的反应谱进行计算分析。
3.2 结构弹性分析
采用SATWE和ETABS两个软件对结构进行弹性计算分析,主要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两个软件计算的周期、总重量基本一致,各项指标均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3.3 结构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由于建筑功能的要求,各楼层存在楼板局部不连续、复杂连接、连层柱、错层柱的情况,采用ETABS进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时程分析共选用了7条地震波,其中5条为天然波,2条为人工波。
每组时程分析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QC法)计算结果对比见表3,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存在局部楼板不连续、局部错层、局部穿层柱及复杂连接等超限情况,但结构的侧向刚度及楼层承载力并未出现较大的突变,结构有较大的抗侧、抗扭刚度,平面扭转规则。
4 静力弹塑性推覆(Pushover)分析
采用Perform-3D软件对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推覆(Pushover)分析。将按照一定分布规律的侧向荷载施加在结构上,单向逐级加载,得到每个构件的内力和变形,若加载过程中发生弹塑性则修改刚度矩阵继续加载,直到结构参考点位移达到性能水准点。X,Y两方向Pushover分析的侧推荷载模式分别采用结构对应方向的第一振型。设定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为C级,具体如表4所示。
Pushover分析结果如下:1)结构能力谱与罕遇地震需求谱存在交点(性能点),性能点处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X向为1/129(3层),对应的基底剪力为178 254kN;Y向为1/124(3层),对应的基底剪力为193 425kN。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小于1/100的要求。2)底部加强区(首层)剪力墙的钢筋小于轻度损伤,受压损伤小于中度。3)其余剪力墙的钢筋小于轻微损伤,受压损伤小于中度。4)混凝土柱的受压小于中度损伤,受拉小于严重损伤。5)混凝土框架梁和连梁基本都出现塑性铰,有少量梁达到严重损伤。6)钢梁、吊柱、钢拱架及支撑钢拱架的柱均未出现屈服。7)整个分析过程中,墙、柱、梁均满足受剪不屈服要求。
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具有较大的承载力及较好的延性,可以达到表4性能目标C级的要求。
5 楼板分析
除2层外,3~6层楼板均开洞较多,楼板不连续,连廊以及与主体结构连接部位楼板受力复杂,采用SAP2000软件对各层楼板进行温度应力和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地震应力计算,采用ETABS软件对各层楼板进行了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楼板应力计算。
经计算,2层楼面处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一般为0.70~1.50MPa,最大值为2.50MPa,在设计中加强2层局部楼面配筋,控制裂缝宽度,并采取一定的施工措施减小混凝土的前期收缩。其他各层楼面温度应力较小,在0.50MPa以内。
在多遇、设防和罕遇地震下,楼板应力如表5所示。根据计算结果,着重加强洞边、连廊、剪力墙周边的楼板,在多遇地震下保证楼板裂缝宽度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6 大跨度拱架分析
6.1 拱的内力分析
大跨度拱架选用了钢结构,构件规格见图2,钢结构构件在工厂加工后直接到现场与主体钢管混凝土柱连接。采用ETABS软件计算,在一次加载并忽略拱架下弦杆平面楼板的刚度贡献下,拱架的下弦杆拉力最大为7 159kN,拱压力最大为13 226kN。
在一次加载的工况下,若考虑下弦杆平面楼板的刚度,楼板平均拉应力接近3MPa,局部拉应力最大值接近6MPa。采用加厚下弦楼板厚度,增强配筋的方式,保证裂缝宽度满足混规要求。
6.2 拱的稳定性分析及极限承载力
拱结构体系由五榀钢结构拱架组成,由上下弦平面的钢梁-混凝土板组合楼盖及钢横撑连系。纵向跨度52.8m,横向跨度33.6m,总高20.0m。构件规格见图2。采用ANSYS11.0有限元软件建模,混凝土楼板采用弹性壳单元Shell63,其余构件采用空间梁单元Beam188,边界条件为柱底刚接,并约束拱架沿纵跨方向的位移。有限元模型如图6所示。
对两个荷载工况进行分析:工况1为恒载、活载满跨布置;工况2为恒载满跨、活载半跨布置。
6.2.1 特征值屈曲分析
对两个工况进行分析。其中上弦最大节点荷载为600kN;下弦最大节点荷载为800kN。计算得到结构的整体一阶线性屈曲系数λ1=38(工况1),λ1=44(工况2),即整体一阶线性屈曲承载力:Pcr1=λ1P0,其中Pcri为线性屈曲临界荷载,λi为屈曲系数,P0为初始外荷载。两种工况下结构整体一阶屈曲模态相似,对应的屈曲模态示意图如图7所示。
6.2.2 几何非线性分析
参考《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
选取中间一榀拱架上弦跨中节点,观察其沿高度方向(z轴)的荷载-位移曲线(P-Uz),如图8所示,其中横坐标为沿z轴的位移值,纵坐标为施加的节点荷载。
根据全过程分析结果可得到,当控制点位移值为176mm时,工况1结构的荷载因子为6.3,即此时P=6.3P0;工况2结构的荷载因子为8.1,即此时P=8.1P0。
6.2.3 几何及材料双重非线性分析
分析时,初始缺陷的取值同几何非线性分析,钢材采用双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弹性模量为2.06×1011Pa,屈服应力为3.45×108Pa,切线模量为6.1×109Pa。图9为钢材的应力-应变曲线。
沿高度方向(z轴)的荷载-位移曲线见图10。由图10可以看出,随着荷载的增大,控制点的位移逐渐增大,当节点荷载达到5.6P0(工况1)及7.4P0(工况2)时,结构承载力达到了极限状态,若继续加载,结构承载力将下降。当荷载-位移曲线达到极值点时,控制点的位移值接近204mm(工况1)及217mm(工况2),大于挠度限值176mm。根据全过程分析结果可得到,当控制点位移值为176mm时,结构的荷载因子为5.4(工况1)及6.7(工况2)。
考虑到拱架上、下弦楼板在设防烈度地震及罕遇地震下开裂,取消上、下弦楼板后重复进行上述特征值分析、几何非线性分析及双重非线性分析,得到考虑结构变形限值的荷载因子。各分析工况下考虑结构变形限值的荷载因子如表6所示。
7 加强措施
通过合理地进行结构布置,使各分块动力特性基本接近,整体、各分块的多项指标均能满足规范的要求,由于存在局部楼板不连续、局部错层、局部穿层柱及复杂连接等超限情况,除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外,还采取以下加强措施:
(1)加强剪力墙,使剪力墙除满足抗震等级一级的要求外,还采取比规范要求更为严格的措施,控制剪力墙轴压比均不大于0.30,以保证大震时的延性;适当提高剪力墙的配筋,底部加强区水平分布筋配筋率加大至0.7%,竖向分布筋配筋率加大至0.8%,暗柱的配筋率加大至2.0%,其他部位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分布筋配筋率一般为0.5%,暗柱配筋率一般为1.4%,以提高剪力墙极限变形能力,控制底部剪力墙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剪应力水平,并满足较为严格的“抗弯、抗剪不屈服”的性能目标,确保了剪力墙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具有较大的承载力安全度。
(2)加强连接体,提高连接体钢拱架、钢管混凝土支承柱的承载力安全度。经计算,连接体处钢拱架、钢管混凝土支承柱均能满足“中震弹性,大震不屈服”的性能目标要求。
(3)大跨度框架柱、局部穿层柱、错层柱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弹塑性分析表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上述部位柱仍能保持不屈服状态。
(4)对于楼板局部不连续、楼盖连接较弱处,楼板加厚至150mm,适当提高楼板配筋率,控制楼板在设防地震下的平面内剪应力水平。
8 结语
本工程为一复杂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SATWE,ETABS程序进行竖向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的弹性计算,采用Perform-3D程序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推覆(Pushover)分析,采用ETABS,ANSYS程序进行了钢拱架的内力、稳定性及极限承载力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结构整体和各构件的抗震性能优良,能够满足设定的性能目标。
[2] 博兴县文化中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R].济南: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院,2013.
[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 2016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