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师范刘铭传学院教学实验楼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合肥师范学院滨湖校区位于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刘铭传学院教学实验楼是合肥师范滨湖校区的首期工程。实验楼总建筑面积为23 920m2,建筑主要功能为各类型教室、阅览室、语音室、实验室、报告厅及办公室等。无地下室,地上5层,建筑高度23.95m,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实验楼照片如图1所示。
2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及地震作用
根据勘察报告结果,拟建场地中风化泥质砂岩埋深为10~20m,在覆盖层深度范围内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填土较厚地段)~中硬土,故判定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属于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本项目与合肥市市区的直线距离约35km,与巢湖市市区的直线距离约30km。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
根据抗规,因巢湖市地处7度区,本工程抗震措施按7度考虑,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超过18m跨度的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3 结构选型
3.1 结构体系
本工程无地下室,包括首层共6个计算层,结构屋面高度为23.15m,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五层存在局部吊挂的夹层,为了减轻自重,采用型钢梁-混凝土楼板组合楼盖,结构整体模型见图2,5层标准层结构平面见图3。
3.2 结构主要构件截面尺寸及不规则汇总
竖向构件尺寸:一般为800×800,600×600,其中首层为800×800,600×600,随楼层高度渐变至600×400,个别圆柱为
水平构件:1)外围梁一般为300×900,X向内框架梁为300×650,Y向内框架梁为300×600。2)次梁截面为200×600,200×400,200×900(外围)。四层和五层局部悬挑达10m,采用密肋梁双层板布置方法,梁高为1 300mm。3)二层平台、屋面层、坡屋盖楼板厚度一般为120mm,其他楼层一般为110mm,个别板跨较大者适当加厚;局部楼板连接较薄弱处加厚至150mm。
由表1可知,2a,2b不重复计算不规则项,因此共3项不规则。
施工图审查意见:1)平面不规则(回字形,二层开口);2)竖向不规则;3)图书馆夹层转换为钢结构;4)扭转位移比>1.2。应进行专门研究论证,并采用性能化设计。
综上所述,本工程属于特别不规则。
4 结构加强措施
针对存在的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错层等情况,除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外,采取以下加强措施:
(1)加强外围框架,外围较大的窗间构造柱按框架柱要求进行配筋,提高结构抗扭能力。
(2)楼板按拉压中震不屈服、抗剪中震弹性进行设计,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局部楼板连接薄弱处适当加强梁板配筋。
(3)竖向构件按抗剪中震弹性设计,压弯、拉弯中震不屈服设计。
(4)与坡屋盖相交的框架柱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5 计算结果分析
YJK小震主要计算结果见表2,3。表2中,第2振型为扭转振型,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差异较大,通过限制扭转周期比Tt/T<0.9,以控制结构的扭转刚度,减少扭转效应。
本工程计算振型数为30,振型质量参与系数X向为99.31%,Y向为99.17%,满足规范要求。
由表3可知,本工程计算得到刚重比均大于20,结构整体稳定具有足够安全度,可不需要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
小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楼层弯矩如图4~6所示。
6 地震工况下楼板应力分析
楼盖采用弹性板假定,采取YJK软件进行计算。由图7,8可知,中震作用引起的楼板面内拉、压应力一般在0.1~0.8MPa,小于C30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ftk=2.01MPa);在楼板宽度较窄处的应力稍大,为1.6~2.6MPa,通过双层双向配筋亦可满足中震楼板抗拉不屈服的要求,该处计算中采用了120mm厚的楼板,施工图中楼板加厚至150mm。
楼板剪应力值一般在0.1~0.6MPa之间,小于C30混凝土的抗剪强度设计值(0.7ft=1.00MPa);在楼板宽度较窄处的应力稍大,为0.6~1.6MPa,通过适当加厚楼板至150mm并双层双向配筋的措施,以满足中震楼板抗剪弹性的要求。
柱侧楼板等应力集中处,双层双向配筋并适当加强。中震地震工况下的典型楼板应力结果见图7(拉、压应力一般0.1~0.5MPa,最大1.6MPa)、图8(拉、压应力0.1~0.3MPa,最大2.6MPa)。
7 温度工况下的楼板应力分析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日均最高温度37℃,日均最低温度-6℃,暂定混凝土浇筑合拢温度取为15~20℃,结构最大降温取-26℃,最大升温取26℃。考虑混凝土徐变特性,应力松弛系数取0.3,在YJK软件中进行楼板应力分析,结果表明,二层结构平面产生的温度应力一般都在0.6MPa以内,局部应力较大值达到2MPa,采取双层双向配筋加强措施和施工配合加于解决,其他各层平面温度应力一般在0.6MPa以内,小于C30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t=1.43MPa)。温度工况下的典型楼板应力结果见图9(拉应力一般在0.1~0.6MPa,局部最大值2.0MPa)。
基于以上有限元程序楼板应力分析的结果,并参照已有的成功经验,本工程拟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因温度和收缩带来的不利影响。
(1)结构布置方面,楼板采用贯通梁系布置,适当增配梁侧腰筋且搭接按受拉考虑。
(2)适当提高梁及楼板的配筋率,楼板钢筋采用“细且密”的原则配置,并采用对抵抗裂缝开展有利的变形钢筋。
(3)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建议采用浸水养护的方式以减小混凝土的前期收缩。
(4)屋面采用性能较好的隔热防水层,以减小屋面温度骤然变化对结构层的不利影响。
(5)施工时拟在建筑物中设置适量后浇带,待整体结构竣工,混凝土前期收缩已完成后,控制合拢时的温度为15~20℃,再浇微膨胀混凝土连接两边。
(6)楼板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小于0.1%。
8 抗震性能设计
为保证整体结构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设计目标,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度,本工程对抗侧力结构进行性能化设计,参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9 结论
(1)对类长方形平面的不规则多层建筑,可选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2)对平面不规则的结构应进行楼板应力计算以确定局部加强部位。
(3)对扭转效应较明显的结构,通过加强外围框架,增强结构抗扭性能。
(4)根据所设定的性能化目标,竖向构件按抗剪中震弹性设计,压弯、拉弯中震不屈服设计,与坡屋盖相交的框架柱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2]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S].北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6.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