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单层球面网壳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处北方地区, 为天线保护罩。天线罩结构体系为单层球面钢网壳, 外覆介质板, 形成密闭空间结构。球直径为70m, 球冠高度约为59m, 如图1所示。天线罩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根据工艺要求, 采用SolidWorks软件对球面进行不等边三角形划分, 形成不规则三角形网格, 杆件长度为3~6m不等, 总体杆件数量为2 020根, 网壳结构网格划分如图2所示。杆件采用三种规格的矩形截面, 截面尺寸分别为200×100×10, 200×100×8, 200×100×6, 钢材均为Q345D。
2 网壳结构设计
2.1 荷载工况及组合
(1) 恒荷载
网壳结构自重由软件自动计算。介质板自重荷载0.1kN/m2。
(2) 风荷载
式中:q为风压, Pa;Z为天线罩高度, Z∈ (0, 59.123 9], m;k为体型系数;θ数为经度角;φ为纬度角 (图3) 。
(3) 雪荷载
基本雪压:0.70kN/m2。
(4) 温度荷载
取升温25℃, 降温-50℃。
2.2 杆件计算长度确定
本文采用改进的整体模型法
由于该天线罩网壳为三角形网格结构, 节点处杆件数目多, 节点对杆件的约束较强。通过对比分析, 杆件在网壳平面内计算长度系数可按照《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JGJ 7—2010)
2.3 杆件验算
该网壳杆件总数为2 020根, 计算中的所有杆件均采用梁单元模拟
球壳顶层杆件截面为200×100×6, 共700根杆件, 按照规范验算最大应力比0.72。中间层杆件截面为200×100×8, 共705根杆件, 最大应力比0.624。底层支座位置杆件截面为200×100×10, 共615根杆件, 最大应力比0.961。
根据应力比柱状图, 可知绝大部分杆件应力比小于0.7, 支座位置处杆件应力比最大, 其中最大应力比为0.961<1, 表明杆件承载力满足《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03)
3 稳定分析
3.1 特征值屈曲分析
在荷载-位移全过程分析时采用如下几种荷载组合工况:1) 组合①:1.0×恒荷载+1.0×活荷载; 2) 组合②:1.0×恒荷载+1.0×风荷载;3) 组合③:1.0×恒荷载+1.0×活荷载+1.0×风荷载。
三种组合下的特征值屈曲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相应的屈曲模态如图7所示。由表1可知, 在有风荷载组合下, 结构的线性整体稳定临界荷载系数最低, 主要是由于风荷载所占比例最大。在组合②作用下, 屈曲因子最低, 其次为组合③。由图7可以看出, 在风荷载参与组合作用下, 网壳在迎风面局部区域失稳。
3.2 非线性屈曲分析
根据特征值屈曲分析结果, 仅对组合②, ③两工况进行几何非线性屈曲分析。对结构进行几何非线性屈曲分析时引入初始缺陷, 根据空间网格规程第4.3.3条要求, 按照一致缺陷法, 将最低阶屈曲模态作为初始缺陷分布模态, 缺陷幅值为70 000/300=233mm。
不同荷载组合作用下的荷载屈曲因子 表1
荷载工况 |
第一阶 | 第二阶 | 第三阶 |
组合① |
91.27 | 94.41 | 94.41 |
组合② |
40.06 | 41.05 | 44.56 |
组合③ |
45.46 | 46.85 | 50.43 |
仅考虑几何非线性屈曲分析时, 选取位移最大节点的荷载-位移曲线, 如图8所示。由图8可以看出, 在组合②作用下, 考虑几何非线性的网壳的弹性稳定承载力因子为13 (大于4.2) , 满足空间网格规程第4.3.4条要求。在组合③作用下, 考虑几何非线性的网壳的弹性稳定承载力因子为16.5 (大于4.2) , 满足空间网格规程第4.3.4条要求。
该结构钢材为Q345D, 采用双折线本构模型, 屈服强度为310N/mm2, 极限抗拉强度为470N/mm2。
考虑材料及几何双非线性全过程分析, 选取位移最大节点的荷载-位移曲线, 如图9所示。由图9可以看出, 在组合②作用下, 考虑材料及几何双非线性的网壳稳定承载力因子为3.8 (大于2) , 满足空间网格规程第4.3.4条要求。在组合③作用下, 考虑材料及几何非线性的网壳稳定承载力因子为4 (大于2) , 满足空间网格规程第4.3.4条要求。综上可知, 组合②为该网壳整体稳定的控制荷载组合。
4 节点设计
空间网格规程提供的单层网壳节点形式有焊接空心球节点、毂节点与相贯节点。本工程位于冬季气温较低的北方地区, 结构共有701个节点, 现场焊接施工比较困难且焊接质量不容易保证;空间网格规程中只有毂节点具有适应本地区的条件, 而参考《单层网壳嵌入式毂节点》 (JG/T 136—2001)
通过整体计算, 除了支座处杆件外, 其他杆件主要受轴力作用, 杆件在网壳平面内及网壳平面外的弯矩都很小。考虑到杆件加工便易性以及现场安装可操作性, 设计了高强螺栓端板对接节点, 见图10。
在每个杆件端头设计一个十字转换件, 与端板全熔透焊接。节点域由中间的圆钢管及与杆件对接的T形件构成, 现场通过高强螺栓连接。该节点在网壳平面外属于半刚性节点, 在网壳平面内可认为是铰接节点。在结构整体计算时网壳平面内杆件分别按照刚接和铰接处理。节点及端板尺寸见图11。
图11 节点及端板尺寸
采用ABAQUS软件对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 节点最大等效应力为313.6N/mm2, 杆件最大等效应力为277.2N/mm2, 如图12, 13所示。节点承载力满足要求。
5 结论建议
(1) 在给定荷载情况下, 网壳结构承载力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支座位置杆件截面主要由强度控制, 而其余部位杆件截面主要由长细比控制。
(2) 通过对此类网壳杆件计算长度进行分析, 计算出杆件在网壳平面内计算长度与规范接近, 而网壳平面外计算长度比规范取值小。
(3) 球状网壳整体稳定性较好。网壳稳定性主要受风荷载控制。在风荷载参与组合下, 网壳在迎风面局部区域失稳。
(4) 本文设计的高强螺栓端板对接节点能够满足承载力要求, 同时便于施工, 属于半刚性节点。在施工许可的情况下, 建议圆钢管内部加劲, 增加节点刚度。
[2]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 罗永峰, 韩庆华, 李海旺.建筑钢结构稳定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4]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5] 单层网壳嵌入式毂节点: JG/T 136—200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