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与分析
0 引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 近年来建筑火灾事故频发, 在高温作用下, 钢筋和混凝土的化学成分、物理结构等均发生显著变化, 对两者的力学性能、热工性能均有重要影响
Diederich
由于高温试验方法不一, 且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因素众多, 损伤机理复杂, 目前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退化规律、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相关研究均尚未完善。此外, 目前各个学者在试验分析中主要研究因素为混凝土强度、锚固长度等
因此, 本文通过对15个钢筋混凝土粘结锚固试件进行20~800℃温度下中心拔出试验, 研究了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随温度升高衰减关系, 并与现有高温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同时, 基于有限元温度场分析,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
1 试验概况
1.1 试件制作
采用C30混凝土, 水泥采用强度等级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粗骨料为粒径5~15mm的石灰岩碎石, 细骨料为天然河砂, 试验配合比为水泥∶水∶砂∶石=0.51∶1∶1.65∶2.81, 28d立方体抗压强度fcu=37.9MPa。试验所用钢筋为直径d=16mm的HRB400级变形钢筋, 屈服强度fy=516MPa, 极限强度fu=627MPa。
试件尺寸为150×150×150的标准立方体, 钢筋位于试件的中轴线上, 粘结长度为80mm (5d) , 在钢筋的加载端用内径22mm的不锈钢管套于钢筋外面, 不锈钢管与钢筋之间用泡沫发泡剂进行填堵, 以防止混凝土进入管内, 形成无粘结区段, 如图1所示。试件的制作参照《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 (GB 50152—92)
1.2 试验装置
试验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综合防护实验室进行, 试验采用如图2所示的加载装置, 采用千斤顶进行加载。钢筋与混凝土间的滑移由布置在钢筋自由端的位移计测得, 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均由计算机完成。
升温设备采用电加热井式高温试验炉, 其最高温度可达1 200℃, 加热炉膛内径1 000mm, 高1 200mm, 由KSY-6D-T型温度控制仪来进行升温和控温, 温度控制精度±1℃。
1.3 试验方法
考虑到实际火灾中钢筋处于混凝土内部, 与外部明火隔离, 采用防火棉对试块外部钢筋进行包裹, 以避免钢筋直接受热, 同时减少钢筋与混凝土温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处理结束后将试件放至电阻炉内进行升温, 初始温度为室温, 以10℃/min的速度升至设定温度后恒温5h, 在恒温结束时取出试块并立即安置于装置上开始中心拉拔试验, 单个试件总试验时间在10min内完成。
试验时采用位移控制的加载制度, 试验正式加载前进行预加载, 之后以0.2mm/min的速度施加荷载, 逐步加载直至试件破坏。
1.4 试验分组
为了得到不同温度下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 设计4个温度变量, 分别为200, 400, 600, 800℃, 并以常温 (20℃) 下的试验作为对比组。
此外, 为研究试件粘结核心区段温度变化及环境温度对高温下试验的影响, 单独制作了4个粘结锚固试件, 在内部粘结区预埋k型热电偶, 升温时炉内外共布置2个热电偶, 分别布置于试件中心粘结界面区和炉膛内部, 如图3所示。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试件粘结核心区段温度
试验测得典型试件粘结核心区段温度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测温截止时间为试验结束时间。由图4可知, 试件经历5h恒温后, 各试件核心区温度与设定试验温度较为接近, 温度差异在50℃左右;在高温试验过程中, 因试验时间较短, 试件粘结核心区段温度变化较小, 受环境温度影响有限, 因此试验中忽略钢筋与内部混凝土温差变化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表1给出了高温下试件拉拔试验结果, 对于所有高温下的5组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粘结试件, 常温、200, 400℃组试件的破坏形式均为混凝土劈裂破坏, 即在加载过程中, 试件突然劈裂, 荷载迅速降低至零点。而600℃和800℃组试件均为钢筋拔出破坏, 即在加载过程中, 混凝土始终未发生劈裂现象, 无明显裂缝产生;当自由端滑移达到3mm时, 认为此时已达到完全破坏, 试验结束。
高温下试件拔出试验结果 表1
T/℃ |
破坏 形式 |
峰值荷载 /kN |
峰值荷载 均值/kN |
粘结强度 /MPa |
峰值滑移 /mm |
峰值滑移 均值/mm |
20 |
劈裂 |
80.5 |
74.1 | 18.4 |
1.01 |
1.04 |
70.6 |
1.02 |
|||||
71.1 |
1.08 |
|||||
200 |
劈裂 |
49.8 |
51.9 | 12.9 |
1.13 |
1.17 |
52.4 |
1.24 |
|||||
53.5 |
1.15 |
|||||
400 |
劈裂 |
31.2 |
32.2 | 8.0 |
1.38 |
1.38 |
34.8 |
1.35 |
|||||
30.5 |
1.41 |
|||||
600 |
拔出 |
8.0 |
8.7 | 2.2 |
1.54 |
1.54 |
10.1 |
1.56 |
|||||
7.9 |
1.52 |
|||||
800 |
拔出 |
3.4 |
2.7 | 0.7 |
1.49 |
1.66 |
2.4 |
1.77 |
|||||
2.4 |
1.72 |
2.2 粘结-滑移 (τ-s) 曲线
图5分别为高温下所有试件的粘结应力τ和钢筋自由端相对滑移s的关系曲线。由图5可以看出, 对于高温下粘结试件, 随温度升高, 极限粘结强度下降;同时τ-s曲线斜率减小,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刚度下降。
2.3 极限粘结强度和极限滑移
将既有高温后试验结果
结合表1和图6可以发现:1) 对于高温下试件, 随着温度升高, 极限滑移逐渐增大;2) 对于高温后试件, 极限滑移随温度升高有所增大, 但增长幅度要远远小于高温下试件极限滑移的增长。同时对于800℃试件, 因其粘结强度过低, 试件过早破坏, 极限滑移也有较大幅度的减小。
3 试验统计与数据分析
3.1 试验统计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开展了一定的试验研究, 表2统计了历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的高温下带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情况。由于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因素众多, 本文主要统计了试件尺寸、混凝土抗压强度、钢筋直径、锚固长度和升温制度等参数。表2中所列混凝土抗压强度均统一换算成150×150×150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 100×100×100立方体、ϕ6in×12in (1in=25.0mm) 圆柱体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换算系数分别为0.95和1.2。同时, 图7给出了历年试验所得高温下粘结强度折减系数-温度关系, 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得到的粘结强度折减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差异较大。
高温下带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统计 表2
试验 来源 |
试件尺寸 /mm |
抗压 强度 /MPa |
钢筋 直径 /mm |
锚固 长度 /mm |
升温制度 |
|
升温速率 / (℃/min) |
恒温时 间/min |
|||||
本次试验 |
150×150×150 | 44.9 | 16 | 80 | 10 | 300 |
文献[8] |
ϕ172×191 | 54.5 | 16 | 80 | 1 | 180 |
文献[9] |
ϕ126×300 | 33.3 | 16 | 32 | 2 | 60 |
文献[10] |
130×130 | 30 | 20 | 40 | — | 30 |
文献[11] |
100×100×150 | 35 | 16 | 100 | 10 | 45 |
根据既有文献中不同学者对影响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强度各个因素的分析和讨论, 主要可为三类:钢筋的自身特性与配置 (钢筋直径及外形、锚固长度、箍筋配置等) 、混凝土的自身特性 (强度等级、保护层厚度等) 、高温加热及冷却制度 (升温速率、恒温时间、冷却方式等)
由图7、图8对比可见, 高温下粘结强度与试件核心区真实温度显著相关, 当升温速率较快且恒温时间较短时, 试件核心区最高温度与设定试验温度相差较大, 此时相应的粘结强度也靠近整体上限;而当升温速率较慢且恒温时间较长时, 试件核心区最高温度与设定试验温度较为接近, 对应试件的粘结强度偏低, 升温制度的不同加剧了试验数据的离散性。因此, 直接采用设定温度对数据进行分析显然是不合适的, 为了从离散的数据中得出更加一致的结论, 将温度误差在50℃以上的试验数据进行修正, 即将设定试验温度改为核心区真实温度, 以消除因升温制度导致的试验误差, 修正后的高温下粘结强度数据统计如图9所示。可见, 修正后的高温下粘结强度数据离散性有所减小, 且整体趋势向下偏移。
本文试验数据处于整体数据的下界, 结合本文的试验条件, 认为这可能是由于:1) 本文试验时试件龄期较长, 试件内部水化程度较高, 因此高温作用下残余水泥颗粒的二次水化作用较弱;2) 试验采用的升温速率较快且恒温时间较长, 进一步加剧了粘结区段混凝土的损伤程度。
3.2 数据分析
根据图9所示修正后的高温下粘结强度进行回归分析, 采用线性方程式y=A+B×T对高温下相对粘结强度进行拟合, 拟合公式如下:
式中:T为试验温度;τmax, T为高温下极限粘结强度;τmax, 20为常温下极限粘结强度。
式 (1) 相关系数平方R2=0.810 6。
对于常温下τ-s模型,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主要有徐有邻模型
式中:τmax, T为式 (1) 计算所得高温下极限粘结强度;τf, T为高温下粘结残余强度;指数α取0.4;s1, s2, s3分别对应分段函数的3个特征点 (劈裂点、极限点和残余点) 。
图10~12给出了拟合模型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 建立的高温下τ-s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4 结论
(1) 无论是高温下试件还是高温后试件, 随着温度升高, 钢筋与混凝土极限粘结强度下降, 对应极限滑移随温度升高有所增加。高温下与高温后钢筋与混凝土粘结破坏均表现为两种破坏形式, 随着温度升高由混凝土劈裂破坏逐渐转变为钢筋拔出破坏。
(2) 通过对历年来高温下粘结试验结果统计, 发现升温制度对试件实际温度场具有显著影响, 分析时应考虑升温制度的影响并进行修正。
(3) 统计建立的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相对粘结强度计算公式和τ-s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 可以为结构抗火设计提供参考。
[2] 过镇海, 时旭东.钢筋混凝土的高温性能及其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 滕智明.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
[4] MORLEY P D, ROYLES R.The influence of high temperature on the bond in reinforced concrete[J].Fire Safety Journal, 1980, 2 (4) :243-255.
[5] ROYLES R, MORLEY P D.Further responses of the bond in reinforced concrete to high temperatures[J].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1983, 35 (124) :157-163.
[6] 周新刚, 吴江龙.高温后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 1995, 25 (5) :37-40.
[7] 牛向阳, 王全凤, 杨勇新, 等.高温后普通混凝土与细晶粒钢筋粘结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 2012, 42 (3) :116-118.
[8] DIEDERICHS U, SCHNEIDER U.Bond strength at high temperatures[J].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1981, 33 (115) :75-84.
[9] MORLEY P D.Effects of elevated temperature on bond in reinforced concrete[D].Edinburgh: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982.
[10] 朱伯龙, 陆洲导.高温 (火灾) 下混凝土与钢筋的本构关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1990 (1) :37-43.
[11] 袁广林, 郭操, 吕志涛.高温下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与分析[J].工业建筑, 2006, 36 (2) :57-60.
[12]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 50152—9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3] 周子健, 霍静思, 金宝.高温后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与损伤机理分析[J].实验力学, 2018, 33 (2) :209-218.
[14] 胡海涛, 董毓利.高温时高强混凝土强度和变形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02, 35 (6) :44-47.
[15] 袁广林, 郭操, 吕志涛.高温后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试验研究[J].南京: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4 (3) :290-294.
[16] 王志伟, 霍静思, 郭玉荣.有约束应力高温全过程后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学报, 2012, 12 (2) :169-177.
[17] 徐有邻.变形钢筋-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1990.
[18] The fib model code for concrete structures:MC2010[S].Berlin:Wihelm Ernst & Sohn,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