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交通枢纽主楼悬挑结构设计

作者:孔启明 戴丹
单位: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摘要:吴江交通枢纽项目包含枢纽主楼和住宅区共5座塔楼,其中枢纽主楼建筑造型新颖独特,且建筑空间关系相对复杂,主体结构采用3层框架结构。中庭区域结构体型复杂,为大跨度空间悬挑桁架及吊挂结构,其中悬挑桁架大跨长度约40m,悬挑长度约22m,通过吊柱支撑2层与3层局部建筑。采用性能化方法对该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利用YJK及LS-DYNA软件,从大跨度空间悬挑桁架、大跨悬挑桁架区域楼板、桁架与周边结构连接节点及2层及3层悬挑吊柱结构设计及振动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其设计思路和分析过程。对于分析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分析结果表明,大跨悬挑桁架结构及吊柱结构设计安全可靠,抗震性能良好,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对悬挑结构及桁架下弦楼面采取了针对性加强及施工措施。
关键词:吴江交通枢纽;大跨空间;悬挑桁架;吊柱;楼板开裂;节点设计
作者简介:孔启明,硕士,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Email:qi-ming.kong@arup.com;戴丹,硕士,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Email:dan.dai@arup.com。
基金: -页码-:34-38

1 工程概况

   吴江交通枢纽项目位于上海市吴江新区,枢纽中心面向主干道松陵大道、东太湖大道,地块现状地形平坦。东太湖大道下有轨道交通4号线,松陵大道下有一条规划轨道交通。图1及图2分别为场地总平面及建筑效果图。

   枢纽主楼地上主要用途为公交候车及城乡客运空港巴士、旅游集散和商业功能,主屋面结构高度约为17.5m, 为多层结构。塔楼东西向和南北向结构宽度均约为50m, 平面呈L形。主体混凝土地上结构3层,1~3层层高分别为5.9,5.8,5.8m, 屋顶层为设备层(上方镂空),混凝土柱延伸上去用于支承上部装饰幕墙构件。

   地下室部分用于商业、超市、公交上客区、大巴蓄车场、住宅停车、机电设备、后勤、卸货区及非机动车停车库、人防等功能。地下3层~地下1层层高分别为3.75,5.8,6.55m。由于枢纽客车停车和车道需求,典型柱网为12.6m×12.6m, 地下3层考虑增加柱位后柱网约为7.5m×10m。由于地下1层为枢纽客车车道,上部枢纽结构部分柱位无法落地,因此首层存在转换梁。

图1 场地总平面

   图1 场地总平面 

    

图2 建筑效果图

   图2 建筑效果图 

    

   枢纽主楼于2018年12月通过抗震审查 [1]。主楼为重点设防类别,地上3层结构采用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如下:地下1层及以上为二级,地下2层、地下3层逐层递减。屋顶层设置悬挑桁架。框架柱采用钢筋混凝土圆柱,其典型直径为800,1 00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C50;桁架支撑柱采用自密实圆钢管混凝土柱,柱典型直径为800,1 000,1 100mm, 钢管采用Q345钢,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典型柱网尺寸为12.6m×12.6m; 次梁高度约为850mm, 主梁高度为90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楼板典型厚度为130,15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

   为了减少L形平面对结构抗震不利影响,设置一条防震缝(图3),将枢纽主楼地上范围分为分塔1及分塔2,东西向典型剖面如图4所示。

图3 防震缝位置示意

   图3 防震缝位置示意

    

图4 典型剖面(东西向)

   图4 典型剖面(东西向) 

    

   从图4可以看出,建筑造型新颖独特,在L形建筑东南拐角处城市核心区域(简称UC区域),营造出自2层往上层层凸出以及屋面下无柱的空间效果:即2层轮廓线比首层外凸约10m, 3层轮廓线比2层外凸约10m, 屋面下无柱空间跨度约40m, 悬挑长度最大约22m。以上建筑设计要求给结构设计提出了挑战。

   国内大跨悬挑结构设计已有诸多工程案例 [2,3],本文结合本项目建筑特点,将着重介绍该UC结构设计。

2 UC结构设计

2.1 结构选型

   为了实现建筑效果,提出屋顶桁架+吊柱方案(方案一)和斜柱+悬挑方案(方案二)。经过和业主、建筑师进行多轮方案探讨,最终确定采用方案一:通过屋顶设备层设置悬挑以及大跨空间桁架,用于支承屋顶设备层楼面,此外在悬挑桁架下弦设置吊柱承托2,3层凸出楼面。UC区域大悬挑区域转换结构如图5所示。整个区域钢结构设计需要兼顾:1)结构传力效率;2)协调相关专业,减少此屋顶大跨区域附加荷载;3)采用可行的施工顺序、合理的连接构造等措施,减少结构构件出现附加内力;4)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界面合理处理,方便施工。

2.2 悬挑桁架设计

   为满足建筑外形要求,屋顶设备层楼面采用空间悬挑(悬挑长度约22m)的桁架结构。桁架模型和平面布置如图6及图7所示。

   悬挑桁架设计时采用如下设计要点及抗震措施:1)整体模型中桁架同时考虑水平+竖向地震 [4],抗震等级提高至二级;2)对桁架进行小震弹性、中震弹性性能化分析;3)桁架杆件应力比(杆件控制应力比0.7)及变形满足钢规 [5]要求;4)桁架计算时不考虑屋面楼板有利作用;5)计算模型考虑按照实际施工顺序加载;6)由于屋顶桁架部分在室外,部分在室内,考虑温度作用下桁架内力;7)对桁架复杂节点进行内力分析,在恒载+活载设计工况下,节点处的最大应力为250MPa, 角部集中应力最大为275MPa, 低于允许应力325MPa(图8);8)对桁架进行防倒塌分析,拆除桁架一斜腹杆后,相邻构件应力比(图9)均满足高规 [6]要求。

图5 UC区域大悬挑区域转换结构示意图

   图5 UC区域大悬挑区域转换结构示意图

    

图6 桁架模型图

   图6 桁架模型图  

    

图7 桁架平面布置图

   图7 桁架平面布置图 

    

图8 桁架节点应力图(恒载+活载)/MPa

   图8 桁架节点应力图(恒载+活载)/MPa 

    

图9 桁架一拆除桁架斜杆位置示意图及应力比

   图9 桁架一拆除桁架斜杆位置示意图及应力比 

    

2.3 楼板开裂以及解决措施

   UC桁架区域存在吊挂结构,且跨度较大,在竖向荷载 [7]下结构变形、应力较大,导致楼板容易开裂(计算结果表明,特别是屋顶楼板在一次性加载工况下已经严重开裂),需要考虑施工顺序对钢构件设计的影响。利用必要的施工措施,如设置施工后浇带,以减小屋顶混凝土楼板核心层在重力工况下的拉应力,满足楼板核心层不开裂要求。软件分析模型中拟考虑的施工工况和措施如下:1)屋顶钢桁架及钢构件安装;2)3层和2层吊柱施工;3)安装3层钢框架梁及次梁;4)安装2层钢框架梁及次梁;5)2层钢筋桁架楼板/组合楼板浇筑施工;6)3层钢筋桁架楼板/组合楼板浇筑施工;7)屋顶钢筋桁架楼板/组合楼板浇筑施工;8)浇筑各层施工后浇带。

   以屋顶层为例,考虑施工顺序,即钢桁架施工完成后再浇筑组合楼板(吊挂相关区域楼板)等有利因素后,采用YJK软件分析了自重工况下以及标准组合工况(附加恒载+活载)作用下屋顶层楼板主拉应力,楼板主拉应力云图如图10及图11所示。从图10,11可以看出,屋顶层吊挂相关区域楼板主拉应力范围为1.2~1.9MPa, 满足楼板核心层不开裂要求。

图10 自重工况下屋顶层楼板主拉应力云图/MPa

   图10 自重工况下屋顶层楼板主拉应力云图/MPa 

    

   采用YJK软件分析了小震、中震下屋顶层楼板主拉应力,楼板主拉应力云图见图12,13。从图12,13中可以看出,小震下屋顶层大部分楼板X向主拉应力为0.1~0.3MPa, Y向主拉应力为0.1~0.3MPa, 均小于楼板C35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ftk(ftk=2.20MPa),即楼板满足小震核心层不开裂要求;中震下屋顶层楼板X向和Y向主拉应力普遍在1MPa以下,小于C35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ftk,即楼板中震下核心层仍未开裂。

   采用YJK软件分析了温降、温升工况下屋顶层楼板主拉应力,楼板主拉应力云图见图14,15。从图14及图15中可以看出,温度作用下屋顶层楼板主拉应力普遍小于0.2MPa; 可见,温度作用下楼板应力远小于C35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ftk,满足核心层不开裂要求。

   综上所述,采取后浇等措施后自重工况、标准组合工况(附加恒载+活载)、小震、中震、温度作用下,楼板均满足核心层不开裂要求。同时考虑到地震及温度等共同作用,局部楼板配筋仍作适当加强(采用钢筋桁架,面内设置面内支撑等加强措施,如图16,17所示),同时各层拟设置后浇带。

图11 标准组合工况下屋顶层楼板
主拉应力云图/MPa

   图11 标准组合工况下屋顶层楼板 主拉应力云图/MPa  

    

图12 小震下屋顶层楼板
主拉应力云图/MPa

   图12 小震下屋顶层楼板 主拉应力云图/MPa  

    

图13 中震下屋顶层楼板
主拉应力云图/MPa

   图13 中震下屋顶层楼板 主拉应力云图/MPa  

    

图14 温降工况下屋顶层楼板
主拉应力云图/MPa

   图14 温降工况下屋顶层楼板 主拉应力云图/MPa  

    

图15 温升工况下屋顶层楼板
主拉应力云图/MPa

   图15 温升工况下屋顶层楼板 主拉应力云图/MPa 

    

图16 角部区域楼板设置后浇带
加强措施

   图16 角部区域楼板设置后浇带 加强措施  

    

图17 桁架区域钢筋桁架楼板设置后浇带加强措施

   图17 桁架区域钢筋桁架楼板设置后浇带加强措施  

    

2.4 桁架与周边结构连接设计

   由于悬挑桁架端有吊柱,支撑下部楼层荷载。因此,桁架整体存在倾覆趋势。针对桁架支撑框架柱进行研究,分别分析:1)恒载+活载+风荷载+温度作用受力情况。2)地震工况下满足性能化即中震弹性,大震不屈服工况下受力情况,并采用针对性抗震措施:抗震等级提高到二级。对桁架支撑框架柱进行抗倾覆验算,恒载+活载工况下桁架支撑框架柱拉力约为2 000kN。经过复核,在该竖向荷载工况下,框架柱承载力能够满足规范要求。为防桁架整体倾覆,桁架后跨支座与周边混凝土部分采用刚接连接方案,即桁架后跨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升至桁架上弦。在桁架下弦标高处采用钢管混凝土柱节点,此节点与钢结构部分梁板和周边混凝土连接方便,内力传递直接,桁架下弦与周边混凝土连接节点(桁架后跨支座)如图18所示。桁架中间支座钢管混凝土柱在重力荷载作用下不存在拉力,桁架中间支座以抗压为主,桁架下弦支撑铰接节点(桁架中间支座)如图19所示。钢管混凝土柱吊挂在屋面桁架下弦,采用铰接支座,吊柱销轴铰接连接节点如图20所示。

图18 桁架下弦与周边混凝土连接节点(桁架后跨支座)

   图18 桁架下弦与周边混凝土连接节点(桁架后跨支座)  

    

图19 桁架下弦支撑铰接节点(桁架中间支座)

   图19 桁架下弦支撑铰接节点(桁架中间支座)  

    

图20 吊柱销轴铰接连接节点

   图20 吊柱销轴铰接连接节点 

    

2.5 2层及3层悬挑结构设计以及振动问题分析

   在悬挑桁架下弦设置吊柱承托2层、3层层凸出的楼面。因此,吊柱作为关键构件,对其进行性能化设计。吊柱设计时注意以下要点:1)根据性能目标,验算支座小震弹性和中震弹性(杆件控制应力比0.5);2)吊柱性能目标较一般框架柱有所提高,抗震等级提高至二级;3)柱顶与桁架下弦按照铰接考虑;4)对吊柱进行防倒塌分析;5)对吊柱范围楼板进行舒适度分析。

   舒适度是人的主观感受,过大的振动加速度将使人感觉不舒适 [6,8],国内外均采用加速度指标来评估舒适度水平。因此,需要对吊柱区域加速度进行专门研究。舒适度验算采用GSA footfall模块进行分析,参数设置如下:1)假设结构质量包括1.0恒载(结构自重+附加恒载)+10%活载;2)单个行人质量为76kg, 踏步频率范围取1.0 ~ 2.0Hz; 3)计算中考虑130mm厚楼板作用;4)结构阻尼比取2%;5)GSA计算的最大频率不小于15Hz; 6)考虑到动力影响,壳单元的弹性模量增大至38GPa; 7)模型激励范围为悬挑区域。

   根据高规 [6]第3.7.7条,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峰值满足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主要分析结果如下:1)第1阶竖向振动频率为5.3Hz, 大于4Hz; 2)如图21所示,计算所得竖向加速度最大为0.125m/s2,满足高规 [6]表3.7.7中限值0.15m/s2的要求。如果实际应用时存在振动问题,设计中考虑后期加装TMD减振装置 [9,10]以减小振动响应的可能。本项目业主会对吊柱范围进行了振动监测,并与计算值进行对比,以供后续设计参考。

图21 峰值竖向加速度云图/(m/s2)

   图21 峰值竖向加速度云图/(m/s2)  

    

3 结语

   吴江交通枢纽主楼项目建筑造型新颖独特,中庭区域(UC结构)是本项目亮点,但也给结构设计造成了极大挑战。结构上通过屋顶设备层设置大跨空间悬挑桁架,用于支撑屋顶设备层楼面,同时在悬挑桁架下弦设置吊柱承托2,3层凸出楼面。重点对大跨悬挑桁架及吊挂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包括悬挑桁架整体分析,楼板开裂问题、桁架周边各种材料界面处理以及连接、悬挑吊柱结构设计及振动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1] 吴江TOD项目枢纽主楼超限结构抗震可行性分析报告[R].上海: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南京: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
[2] 张浩,邵国芬,胡文进,等.带大跨悬挑桁架的武林美术馆超限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21,51(6):20-23.
[3] 丁汉杰,赵友清,朱伟,等.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J].建筑结构,2012,42(9):45-52.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 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6]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8] 傅学怡.实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9] Human induced vibrations of steel structures:design of footbridges:guideline and background document EUR24183[S].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2008.
[10] 日本钢结构协会.钢结构技术总览(实例篇)[M].陈以一,傅功义,严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Cantilever structural design of main building of Wujiang Transportation Hub
KONG Qiming DAI Dan
(Arup International Consultant (Shanghai) Co., Ltd.)
Abstract: Wujiang Transportation Hub project includes a total of 5 towers including hub main building and residential towers. The main building of the hub has a novel and unique architectural shape, and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the buildings is relatively complex. The main structure for the hub main building adopts a three-story frame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e atrium area is complex. It is a large-span spatial cantilever truss with hanging structure. The large-span length of the truss is about 40 m and the cantilever length is about 22 m. The partial structures at 2-story and 3-story floors are supported by hanging columns. Performance-based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seismic design by using YJK and LS-DYNA software. The design ideas and analysis process of the large-span spatial cantilever truss, the floor for the large-span cantilever truss area, the connection design of the truss and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 and the structural design for the 2-story and 3-story hanging columns and vibration for the slab were expounded.For th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analysis proces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of the large-span cantilever truss structure and the hanging column structure is safe and reliable, which has good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de. The floors for lower chord of cantilever truss and hanging column structure area were strengthened by corresponding structural details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Keywords: Wujiang Transportation Hub; large-span spatial cantilever truss; hanging column; floor cracking; connection design
675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