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RP布加固预损RC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0 引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钢筋混凝土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领域,但由于钢筋锈蚀、使用年限临近等问题导致结构使用功能发生改变,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无法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故需要对结构采取加固和修复措施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性好等优点
综上可以发现,虽然在FRP抗剪加固RC梁研究方面已取得丰富的成果,但加固材料多集中采用GFRP和CFRP,而对于AFRP加固RC梁结构的研究却鲜有报道,AFRP作为FRP材料中的一种,除了常见FRP的优点外,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疲劳性。此外,已有FRP布加固RC梁的抗剪性能研究大多是基于无损梁,而实际工程中大多数抗剪承载力不足的构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制作了6根AFRP布加固预损RC梁,进行了抗剪试验,研究了AFRP布不同加固方式和粘贴层数对预损RC梁加固效果的影响,并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AFRP布加固预损RC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1 试验概况
1.1 材料性能
试验中所有梁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设计为C40,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试验中水泥采用的是P·O42.5级渤海牌普通硅酸盐水泥;选用HPB300光圆直径6mm的钢筋作为箍筋,试验梁的纵筋采用HRB400带肋钢筋,梁底部配置3根直径为20mm的钢筋作为纵向受拉筋,架立筋采用直径为10mm的HRB400带肋钢筋,筋材的力学性能如表2所示。表3为加固AFRP布基本性能指标。采用环氧树脂胶作为AFRP布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材料,其抗拉强度为45~70MPa,粘度在25℃时为20 000~40 000MPa·s,环氧值为(0.41~0.47)g/100g。
混凝土力学性能 表1
强度 等级 |
立方体 抗压强度 fcu/(N/mm2) |
轴心抗压 强度fc /(N/mm2) |
劈裂抗拉 强度fts /(N/mm2) |
弹性模量Ec /(×104N/mm2) |
C40 |
47.8 | 32.6 | 2.25 | 3.27 |
钢筋的力学性能 表2
筋材型号 |
直径 d/mm |
弹性模量 Es/MPa |
屈服强度 fy/MPa |
极限强度 fu/MPa |
HPB300 |
6 | 2.13×105 | 334.2 | 463.7 |
HRB400 |
10 | 2.04×105 | 424.3 | 590.6 |
HRB400 |
20 | 2.07×105 | 443.2 | 623.4 |
AFRP布基本性能指标 表3
抗拉强度 /MPa |
弹性模量 /GPa |
计算厚度 /cm |
面密度 /(g/m2) |
断裂延伸率 /% |
2 347 |
127.0 | 0.182 | 280 | 2.1 |
1.2 试验梁设计
本试验中浇筑了6根RC梁(编号分别为L- 0,L-1,L-2,L-3,L-4,L-5,其中L- 0为参照梁),试验梁长l=1 900mm,截面尺寸b×h=250mm×150mm,净跨l0=1 600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5mm,剪跨比为2.87。各试验梁配筋率相同,且选取配筋率较保守,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参照梁的破坏在斜截面发生,此外,在支座处增设了箍筋以避免出现筋材锚固长度不够的现象,试验梁的尺寸及配筋如图1所示。
1.3 加固方案
在对试验梁加固前,需要对试验梁进行预损处理,各试验梁的加载量为参照梁最大承载力的50%,对试验梁加载完成后进行卸载,然后采用外贴AFRP布对试验梁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完成后再对试验梁加载直至破坏。本次试验梁的加固采用三种形式:分别为U形条带+压条、斜向U形条带+压条及交叉U形条带+压条,具体加固形式如图2所示。为了研究AFRP布粘贴层数对试验梁加固效果的影响,在混凝土梁的剪弯区粘贴不同层数的AFRP布,试验梁的具体设计参数如表4所示。
1.4 试验加载制度及测量内容
本试验所采用的设备是5 000kN机控制电液伺服压剪试验机,试验梁两端简支,加载方式采用四点加载,两侧支座到邻近加载点的水平长度为600mm,在跨中布置跨度为400mm的分配梁以实现两点对称加载,加载示意图如图3所示。
试验梁的设计参数 表4
试件 编号 |
受损程 度/% |
条带宽 度/mm |
条带间 距/mm |
AFRP布 层数/层 |
加固 形式 |
L- 0 |
0 | — | — | — | — |
L-1 |
50 | 30 | 200 | 1 | U形条带+压条 |
L-2 |
50 | 30 | 200 | 2 | U形条带+压条 |
L-3 |
50 | 30 | 200 | 3 | U形条带+压条 |
L-4 |
50 | 30 | 200 | 1 | 斜向U形条带+压条 |
L-5 |
50 | 30 | — | 1 | 交叉U形条带+压条 |
注:条带间距为相邻条带中心间的距离;试件L-4条带斜向方向与支座到加载点连线方向垂直;压条的宽度为60mm,压条与U形条带层数均相同且均为AFRP。
采集荷载和应变的系统由两台计算机分别控制,如图4所示,保持它们同时进行,以便后期数据处理。对预损程度为50%的试验梁预加载至75kN,卸载后进行加固,受损后待加固梁如图5所示。在加载过程中,采用记号笔对试验梁开裂趋势进行标记,以便于观察裂缝的发展趋势,同时记录不同荷载作用下裂缝的发展高度情况。
本次试验所测量的内容主要有裂缝的分布状态、位移以及应变的情况,其中对剪弯区箍筋、AFRP布应变进行了重点测量,跨中纵向受力筋的应变主要作为辅助测量数据。试验梁应变所需测点分布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试验梁位移的测点主要布置在跨中、支座和加载点位置;而裂缝的宽度采用型号为DJCK-2裂缝测宽仪进行测量,主要记录在试验梁开裂时、斜截面开裂时以及裂缝达到最大时的裂缝宽度,同时观察裂缝在加固梁的分布情况。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各试验梁在加载初期发展情况类似,均在纯弯段首先出现裂纹,且裂缝发展高度相近;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试验梁在斜截面出现主斜裂缝。参照梁的斜截面仅有一条腹剪斜裂缝贯穿到梁顶,随着裂缝继续发展,在弯剪段偏向加载点位置处裂缝逐渐成为主斜裂缝;然而,各加固梁在斜截面处出现多条可贯穿到梁顶的腹剪斜裂缝,此外,主斜裂缝的位置基本在弯剪段的中间。对比于参照梁,加固梁在靠近支座的裂纹条数相对较少。加固梁L-3在主斜裂缝出现后,在继续加载过程中,主斜裂缝的宽度变化较小,同时纯弯段裂缝继续向上延伸,最终纯弯段混凝土被压坏而发生弯曲破坏,其余各试验梁均在斜截面处发生剪切破坏。
各试验梁及AFRP布的最终破坏形态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加固梁的AFRP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剥离现象。加固梁L-1和L-2在AFRP条带与斜裂缝交汇处出现明显剥离现象,并且加固梁L-2最终破坏时AFRP条带与压条出现大面积的剥离;可见在受力过程中,AFRP条带与压条之间具有较好的整体性,若提高加固梁L-2 AFRP条带末端的锚固性能,可更充分地发挥AFRP布的抗拉性能,进而可更显著地提高试验梁的加固效果。而加固梁L-3,L-4及L-5在AFRP条带与斜裂缝交汇处未出现明显剥离,且加固梁L-3在AFRP压条末端也未出现明显的剥离现象,而加固梁L-4和L-5在压条穿过主斜裂缝处发生部分拉断。
另外,在加载过程中发现,当荷载加载至100kN左右时,试验梁的AFRP布与混凝土之间会产生“噼啪”的声音,试验梁在发生破坏前,加固梁具有相对明显的征兆,改善了试验梁在发生受剪破坏时的突然性,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目前任海东等
2.2 试验特征荷载
AFRP布加固混凝土梁的特征荷载值如表5所示。由表可以看出,经过外贴AFRP布加固处理的试验梁,受损梁的抗剪承载力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对预损试验梁进行加固后发现开裂荷载与参照梁相差不大,而梁斜截面开裂荷载相比于参照梁要滞后,这是因为斜截面出现裂缝前在抗剪性能方面AFRP布的作用较小,因此,加固梁斜裂缝出现时开裂荷载相差较小,而随着荷载继续增加,AFRP布在斜截面裂缝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此外,对加固梁L-1,L-2及L-3的特征荷载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加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AFRP布粘贴层数为1层、2层、3层的加固梁极限抗剪承载力分别为176.8,199.1,208.3kN,与参照梁相比分别提高了13.1%,27.3%,33.2%。这表明加固AFRP布粘贴层数越多,加固效果越好,但加固效果并不是随着AFRP布粘贴层数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这是因为加固AFRP布粘贴层数为3层时,加固梁L-3破坏模式由剪切破坏转变为弯曲破坏,在此情况下再继续增加AFRP布的粘贴层数并不会提高梁的抗剪承载力,这与孙海霞等
试验梁特征荷载及其破坏模式 表5
试件 编号 |
正截面开裂 荷载/kN |
斜截面开裂 荷载/kN |
极限荷 载/kN |
极限荷载 提高/% |
破坏 模式 |
L- 0 |
34.4 | 68.1 | 156.4 | — | J |
L-1 |
33.7 | 78.7 | 176.8 | 13.1 | J,N |
L-2 |
34.4 | 81.7 | 199.1 | 27.3 | J,N |
L-3 |
34.7 | 83.3 | 208.3 | 33.2 | W,N |
L-4 |
36.1 | 79.6 | 185.1 | 18.4 | J,N,L |
L-5 |
35.8 | 79.0 | 190.9 | 22.1 | J,N,L |
注:斜截面开裂荷载是主斜裂缝出现时的荷载;J表示梁斜截面剪压破坏;W表示梁正截面弯曲破坏;L表示AFRP布部分拉断破坏;N表示AFRP布粘结剥离破坏。
2.3 梁荷载-挠度曲线
外贴AFRP布抗剪加固受损混凝土梁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如图7所示。由图可以看出,加载前期,试验梁斜截面开裂前,各试验梁的挠度曲线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随着荷载继续增加,试验梁斜截面开裂,各试验梁的挠度发展趋势呈不同发展规律;相比于参照梁,加固梁的跨中挠度均有所减小,这表明通过AFRP布加固的试验梁,其抵抗变形的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对比不同粘贴层数的AFRP加固梁L-1,L-2及L-3可以看出,随着AFRP粘贴层数增多,同一荷载下梁挠度逐渐减小。但值得说明的是AFRP粘贴层数为3层的梁L-3相较于加固层数为2层的梁L-2,挠度相差不大,仅稍有减小,这主要是因为AFRP粘贴层数达3层时,加固梁的破坏模式由剪切破坏转变为弯曲破坏。另外,通过对比不同加固形式的梁L-1,L-4及L-5发现,采用不同加固形式的试验梁产生不同挠度,采用斜向U形条带+压条加固形式的梁挠度小于交叉U形条带+压条加固形式的梁,但要大于U形条带+压条加固形式的梁。
2.4 AFRP布荷载-应变曲线
外贴AFRP布抗剪加固受损混凝土梁的荷载-应变曲线如图8所示,应变取值为距离主斜裂缝较近的最大应变值。由图8可以看出,外贴AFRP布抗剪加固受损混凝土梁的AFRP布荷载-应变曲线由两个阶段组成:曲线转折点处为斜截面出现主斜裂缝,试验梁斜截面开裂前,AFRP布的应变基本无明显变化;斜截面开裂后,随着荷载继续增加,AFRP布的应变显著增加,这与目前Mosallam等
2.5 箍筋荷载-应变曲线
外贴AFRP布抗剪加固受损混凝土梁的箍筋荷载-应变曲线如图9所示,其箍筋应变取值点为图3中的测点2。箍筋荷载-应变曲线与AFRP布荷载-应变曲线变化规律相似:加载初期,箍筋应变呈线性变化,且应变较小;随着荷载增加,梁斜截面开裂,曲线斜率明显减小,不同加固形式的箍筋应变大小呈不同的变化。对比试验梁L-1,L-2和L-3可以看出,当AFRP布粘贴层数由1层增加为2层和3层时,箍筋的应变由3 102με减小为2 923με和2 691με。由此可以得出,随着AFRP布粘贴层数的增加,箍筋应变呈减小趋势。另外对比试验梁L-1,L-4和L-5可以发现,斜向U形条带+压条加固形式梁L-4和交叉U形条带+压条加固形式梁L-5的应变明显大于U形条带+压条加固形式梁L-1,相比于斜向U形条带+压条加固形式梁L-4,交叉U形条带+压条加固形式梁L-5的极限抗剪承载力的提高程度相对较大,而梁L-5的箍筋应变相对较小,由此可见,交叉U形条带+压条的加固形式可更显著地抑制梁L-5箍筋应变的增大。
3 承载力计算
目前,国内外学者
式中:V为加固梁的极限抗剪承载力;Vc为混凝土的抗剪承载力;Vs为箍筋的抗剪承载力;Vf为FRP布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其折减计算公式如下式所示
式中:αf为FRP布受剪折减系数;ff,y为FRP布抗拉强度设计值;Af为同一截面的纤维条带的全部截面积;nf为FRP布粘贴层数;tf为单层FRP布的厚度;ωf为FRP条带的宽度;Sf为FRP条带间距;h0为横截面的有效高度;θ为AFRP布与梁纵轴线的夹角。
上述的试验结果表明,外贴AFRP布粘贴层数和试验梁的预损程度对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影响较大。目前,现有规范并未考虑AFRP布粘贴层数和试验梁的预损程度等因素影响,因此,本文对A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修正,提出相应的修正系数K来替代折减系数αf,如下式所示:
式中k1,k2分别为预损程度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系数和粘贴层数对AFRP布强度的影响系数。
根据试验结果对k1和k2进行数据拟合,拟合公式如下式所示:
式中:φ为预损荷载与参照梁极限抗剪力的比值;n为AFRP布粘贴层数。
由式(2)~(6)推导出AFRP布的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由式(7)计算加固梁的极限抗剪承载力,并将理论公式计算的结果与试验得到的结果相比较,如表6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修正后的AFRP布加固受损RC梁的极限抗剪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且大多偏于保守,可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
试验梁极限抗剪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表6
梁编号 |
理论值/kN | 试验值/kN |
误差 /% |
||||
Vc |
Vs | Vf | V理论 | V试验 | |||
L- 0 | 63.8 | 65.0 | 0 | 128.8 | 156.4 | 21.4 | |
L-1 |
63.8 | 65.0 | 40.5 | 169.3 | 176.8 | 4.4 | |
L-2 |
63.8 | 65.0 | 45.0 | 173.8 | 199.1 | 14.5 | |
L-3 |
63.8 | 65.0 | 49.5 | 178.3 | 208.3 | 16.8 | |
L-4 |
63.8 | 65.0 | 52.7 | 181.5 | 185.1 | 2.0 | |
L-5 |
63.8 | 65.0 | — | — | 190.9 | — |
注:误差按公式“(试验值-理论值)/理论值×100%”计算,由于梁L-5加固形式较复杂,无法根据现有规范对AFRP布进行拟合计算理论值。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6根AFRP布加固预损RC梁进行抗剪性能试验,得到如下结论:
(1) 通过外贴AFRP布加固受损RC梁,可有效地抑制试验梁裂缝的发展,梁刚度有所增强,梁的抗剪承载力明显提高。
(2) 随着AFRP布粘贴层数增加,试验梁的抗剪承载力显著增加,进而抗剪加固效果越好。但加固效果并不是随着AFRP布粘贴层数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当AFRP布粘贴层数达到3层时,梁的破坏模式由剪切破坏转为弯曲破坏,在此情况下再继续增加AFRP布的粘贴层数并不会提高梁的抗剪承载力。
(3) 通过改变加固形式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梁抗剪承载力。交叉U形条带+压条加固形式的加固效果最好,U形条带+压条加固形式的加固效果最差,斜向U形条带+压条形式加固的加固效果介于两者之间。
(4) 未进行加固的混凝土梁发生剪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破坏时无明显征兆,这种破坏应避免在实际工程中发生。然而,对试验梁进行采用AFRP布加固处理后,在试验梁达到极限抗剪承载力前有明显的破坏征兆,且破坏前试验梁会出现“噼啪”的声音,有效地改善了梁发生脆性破坏所带来的危害。
(5) 考虑预损程度和AFRP布粘贴层数对AFRP布加固RC梁抗剪承载力影响,提出相应的修正系数来替代FRP布折减系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算公式,计算了外贴AFRP布加固预损 RC梁的抗剪承载力,发现通过理论计算公式得到的结果与试验得到的结果吻合较好。
[2] 滕锦光,陈建飞,S·T·史密斯,等.FRP加固混凝土结构[M].李荣,滕锦光,顾磊,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刘华新,柳根金,孔祥清,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抗剪加固混凝土梁试验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6,34(2):94-98.
[4] 卢亦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钢材复合加固混凝土结构研究进展[J].建筑结构学报,2018,39(10):138-146.
[5] 邢丽丽,孔祥清.外贴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结构性能研究进展[J].混凝土,2018(9):40-44.
[6] TERSAWY A L,SHERIF H.Effect of fiber parameters and concrete strength on shear behavior of strengthened RC beams[J].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2013,44(3):15-24.
[7] 董江峰,王清远,朱艳梅,等.外贴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0,42(45):197-203.
[8] JAVED M A,IRFAN M,KHALID S,et al.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hear strengthening of reinforced concrete deep beams with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J].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6,20(7):1-9.
[9] 赵彤,谢剑,戴自强.碳纤维布提高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0,30(7):21-25.
[10] CHAALLAL O,NOLLET M J,PERRATON D.Shear strengthening of RC beams by externally bonded side CFRP strips[J].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1998,2(2):111-113.
[11] 任海东,黄承逵,赵国藩,等.玻璃纤维布加固二次受力钢筋混凝土梁抗剪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44(3):425-430.
[12] 孙海霞,任海东,黄承逵,等.纤维材料抗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影响因素与试验结果分折[J].混凝土,2004(6):40-43.
[13] MOSALLAM A S,BANERJEE S.Shear enhancemen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strengthened with FRP composite laminates[J].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2007,38(5):781-793.
[14] BELARBI A,ACUN B.FRP systems in shear strengthening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J].Procedia Engineering,2013,57(4):2-8.
[15] CHEN G M,TENG J G,CHEN J F.Process of debonding in RC beams shear-strengthened with FRP U-strips or side str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2012,49(10):1266-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