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集团华中总部基地主楼抗震性能设计
1 工程概况
华电集团华中总部基地总建筑面积35万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6万m2,地下建筑面积9万m2。地下4层,为车库、设备用房及人防工程;地上建筑包括主楼、裙楼及附楼,三楼通过防震缝分开
主楼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乙类);关键构件安全等级为一级,其余构件均为二级。经过详细的方案比选论证
2 地震作用参数及性能目标
2.1 地震作用及参数选用
主楼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设计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Ⅲ类。地震动参数按照2016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主要地震动参数 表1
超越概率 |
静力分析 |
动力时程分析 | |||
Tg /s |
αmax | βmax | ζ | Amax /gal | |
50年63%(小震) |
0.45 | 0.054 | 2.5 | 0.04 | 21.7 |
50年10%(中震) |
0.45 | 0.163 | 2.5 | 0.05 | 65 |
50年2%(大震) |
0.50 | 0.359 | 2.5 | 0.06 | 144 |
注:Tg为特征周期,αmax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βmax为地震动力放大系数,ζ为阻尼比,Amax为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
2.2 超限情况
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主楼大屋面高度233.6m,超过6度区混合结构高度限值220m。同时存在下列不规则项:1)楼板不连续,2层、48~54层开洞面积大于30%;2)刚度突变,26层、36层、45~47层为薄弱层,其中46层与相邻楼层刚度变化小于70%;3)构件间断,27层、37层为加强层,高位连体;4)承载力突变,1层抗剪承力小于2层的80%;5)局部不规则,局部有穿层柱。因此,主楼属于高度、规则性超限的特别不规则超限高层建筑。
2.3 性能目标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结构构件抗震性能水准 表2
地震烈度 |
多遇地震 | 设防地震 | 罕遇地震 | |
宏观损坏程度 |
无损坏 | 轻度损坏 | 中度损坏 | |
层间位移角 |
1/534 | 1/267 | 1/134 | |
关键 构件 |
底部加强区(1~6层)、连体跨层桁架高度范围及相邻上、下层核心筒外圈剪力墙 |
弹性 |
按中震弹性验算,基本处于弹性状态 | 混凝土受压损伤因子及钢筋塑性应变比小于轻度损坏限值,满足抗剪截面控制条件 |
其他部位核心筒外圈剪力墙 |
弹性 |
正截面不屈服,受剪承载力弹性 | 混凝土受压损伤因子及钢筋塑性应变比小于轻度损坏限值,满足抗剪截面控制条件 | |
钢管混凝土框架柱 |
||||
连体跨层钢桁架 |
弹性 |
弦杆中震不屈服,斜腹杆中震弹性 | 斜腹杆及弦杆不屈曲 | |
普通 构件 |
除关键构件外核心筒墙体 | 弹性 | 正截面不屈服,受剪承载力弹性 | 混凝土受压损伤因子及钢筋塑性应变比小于中度损坏限值,满足抗剪截面控制条件 |
伸臂桁架及腰桁架 |
弹性 | 中震不屈服 | 伸臂桁架斜腹杆不屈曲且不进入塑形,其余构件允许部分屈服,但钢材塑性应变比小于轻度损坏限值 | |
耗能 构件 |
核心筒连梁 |
弹性 | 满足抗剪截面控制条件 | 混凝土受压损伤因子及钢筋塑性应变比小于比较严重破坏限值 |
支承楼面钢次梁的核心筒连梁 |
弹性 | 满足抗剪截面控制条件,抗剪截面不屈服 | 满足抗剪截面控制条件,抗剪截面不屈服,钢材塑性应变比小于中度损坏限值 | |
钢框架梁 |
弹性 | 抗剪不屈服 | 允许构件进入塑形,钢材塑性应变比小于中度损坏限值 |
3 抗震性能分析
3.1 小震静力弹性分析
以SATWE作为主算软件进行结构整体分析及配筋,采用MIDAS Building进行结构整体指标对比分析。设计时将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
两个软件计算的振型、周期、层间位移角、框架剪力分担比率框基本一致(表3、图7、图8);扭转周期比均约为0.71<0.85(表3),满足要求;小震下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要求(图7);最小剪重比X向0.84%>0.81%,Y向0.89>0.84%,满足规范要求;除底部个别楼层、加强层及其相邻上下层外,框架部
结构主要振型与周期 表3
振 型 |
SATWE计算结果 |
MIDAS Building计算结果 | ||||
周期 /s |
平动系数 (X向+Y向) |
扭转 系数 |
周期 /s |
平动系数 (X向+Y向) |
扭转 系数 |
|
1 | 5.777 1 | 1.00(1.00+0.00) | 0.00 | 5.652 7 | 1.00(1.00+0.00) | 0.00 |
2 |
4.855 3 | 1.00(0.00+1.00) | 0.00 | 4.564 5 | 1.00(0.00+1.00) | 0.00 |
3 |
4.120 9 | 0.00(0.00+0.00) | 1.00 | 4.012 2 | 0.00(0.00+0.00) | 1.00 |
分分配的楼层剪力多数不低于基底剪力的8%,其中最大值为19.22%,最小值为7.44%(图8),满足《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要求。
主楼为连体结构,为进一步了解地震下结构整体性能,将其划分为两个单塔模型(图9),分别统计两个单塔模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最大层位移比及最大层间位移比,并与整体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按单塔模型计算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最大层位移比及最大层间位移比与按整体模型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这是因为结构左右对称,地震下单塔振动与整体结构振动基本同步。
单塔模型与整体模型指标对比 表4
地震作用 |
指标 | 单塔模型计算结果 | 整体模型计算结果 |
X向 |
最大层间位移角 (所在楼层) |
塔1∶1/1 479(22层) 塔2∶1/1 479(22层) |
1/1 476(22层) |
最大层位移比 (所在楼层) |
塔1∶1.12(1层) 塔2∶1.12(1层) |
1.05(1层) | |
最大层间位移比 (所在楼层) |
塔1∶1.12(1层) 塔2∶1.12(1层) |
1.05(1层) | |
Y向 |
最大层间位移角 (所在楼层) |
塔1∶1/2 058(32层) 塔2∶1/2 103(32层) |
1/2 061(32层) |
最大层位移比 (所在楼层) |
塔1∶1.10(46层) 塔2∶1.06(1层) |
1.15(1层) | |
最大层间位移比 (所在楼层) |
塔1∶1.07(46层) 塔2∶1.06(1层) |
1.15(1层) |
小震静力弹性计算结果表明:部分楼层(26,36,45,46,47层)侧向刚度比不满足要求,按薄弱层处理;其余指标,如:扭转周期比、剪重比、抗倾覆及整体稳定、层间位移角、位移比等,均满足要求;构件均处于弹性状态。结构构件满足性能水准1要求。
3.2 小震弹性时程分析
采用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提供的7条小震地震波进行小震弹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 CQC法计算的楼层剪力在局部楼层略小于7条地震波分析结果的平均值。因此构件承载力设计时,根据小震弹性时程分析的楼层剪力对CQC法计算的楼层剪力进行调整,调整系数见图10。
3.3 中震、大震等效弹性分析
采用SATWE软件进行等效弹性分析,计算时对特征周期等参数按高规进行了调整(表5)。
等效弹性分析参数调整 表5
分析参数 |
等效弹性分析类型 |
||
中震弹性 |
中震不屈服 | 大震不屈服 | |
特征周期/s |
0.45 | 0.45 | 0.50 |
等效阻尼比 |
0.040 | 0.050 | 0.060 |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
0.60 | 0.50 | 0.30 |
周期折减系数 |
0.90 | 1.0 | 1.0 |
结果表明:中震、大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489,1/134,满足要求;各类构件截面、承载力分别满足中震、大震性能水准要求,以墙肢为例,结果见图11、图12;核心筒少部分墙肢中震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主要位于底部1~2层和上部44~54层的核心筒角部外墙,在其两端布置型钢来承担地震作用下墙肢拉力;大震时墙肢剪压比见图12,其中剪压比较大的墙肢分布见图13,由图12可见大震时墙肢剪压比均满足要求,大震等效弹性分析只控制构件抗剪截面,构件抗弯承载力利用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验算。
3.4 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
采用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提供的7条大震地震波进行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利用自主开发的高层建筑动力弹塑性分析前后处理软件CSEPA
结果表明(图15),大震作用下,X向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54,Y向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267,小于规范限值1/134。各条波在弹塑性与弹性分析下的层间位移角曲线变化形式基本一致,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基本比弹性层间位移角大;由于大震作用下结构X向的损伤比较严重,因此结构X向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明显比弹性层间位移角大。
天然波TRB4作用下,核心筒剪力墙受压损伤及钢框架塑性应变云图如图16所示。核心筒墙肢大部分发生轻微损伤,底部加强区核心筒剪力墙少部分发生轻度损伤,连体层个别与跨层桁架层相连的核心筒内墙发生中度损坏,大部分连梁屈服;钢管混凝土柱大部分完好,少量发生轻微损坏,仅个别框架柱发生轻度损坏。其中,47层、52层与跨层桁架层相连的核心筒内墙局部混凝土受压损伤因子
加强层伸臂桁架塑性应变为0,处于弹性状态,腰桁架个别斜腹杆进入塑性,最大塑性应变为1.861×10-4,为轻微损坏(图17);跨层桁架的弦杆和腹杆均未发生屈曲失稳且处于弹性状态。因此,桁架整体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
4 专项问题分析与设计
4.1 地下室顶板开大洞
南北塔楼之间的地下室顶板有一个洞口作为下沉广场(图18)。洞口X向最大尺寸21.2m,Y向最大尺寸16.1m。地下室顶板开大洞后,地震作用下南、北塔楼基底剪力在此顶板处传递受到影响。为保证洞口处顶板不被剪坏、塔楼地震剪力能有效传递,对此处顶板进行大震下的抗剪验算。
取大震等效弹性计算的单塔楼基底剪力值Vf=103 374kN,依据抗规附录E公式(E.1.2)进行验算。验算时,顶板仅考虑塔楼外扩一跨。如图18所示,南塔楼基底剪力Vf由左右侧顶板的剪力及前后端顶板的拉、压应力共同平衡;偏安全考虑,假设Vf仅由左右侧顶板的剪应力平衡;则洞口周边区域顶板的控制截面(长度41 550mm+22 150mm,厚度bf)承担的剪应力为0.5Vf。
根据抗规公式(E.1.2),并结合高规公式(3.11.3-2)(大震不屈服)验算,洞口边顶板(C40混凝土)抗剪承载力需满足下式:
0.1×26.8×(41 550+22 150)× bf>0.5Vf (1)
故要求板厚 bf> 302.7mm。
设计时,洞口附近区域顶板厚度加大到320mm,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小于0.3%。
4.2 连体层楼板
连体跨层桁架所在楼层的楼板,对地震作用下楼层的整体性、跨层桁架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连体跨层桁架上下弦所在楼层的楼板厚度为150mm,中间层板厚120mm,均双层双向配筋、配筋率不小于0.25%。
首先,基于楼板真实配筋,对连体层楼板,进行考虑施工模拟的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受力状况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连体跨层桁架上弦附近楼板损伤最大,最大剪应力达到6.967MPa(图19)。主要原因是恒载作用下,跨层桁架上弦杆受力大、变形大,与附近与其平行的普通楼面梁之间产生较大的轴向变形差;与上弦杆及普通楼面梁直接连接的相邻楼板,分别与上弦杆及普通楼面梁同步变形,相应地产生了较大的变形差,进而引起楼板产生较大的剪切变形、剪切应力,导致该区域楼板损伤最大。为避免正常竖向荷载作用下楼板产生较大损伤,连体层楼板设置后浇带(图20),减小跨层桁架弦杆附近楼板的剪切变形,释放楼板剪应力。
其次,对连体层楼板进行了大震下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 50层楼板损伤较为严重,最大损伤因子为0.68(图21),主要位于连体跨层桁架斜腹杆附近。大震作用下,跨层桁架斜腹杆主要承受较大反复的拉压荷载,与桁架斜腹杆相连的楼板承受较大的反复拉压应力,从而造成较为严重的损伤。其余楼板基本完好。
对于连体跨层桁架所在层楼板,大震下允许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坏,但应保证其仍具有较大面内刚度,能有效传递水平力,确保结构整体性。为此,在连体跨层桁架底部和顶部楼层(即47层、50层)楼板设置平面内的交叉水平拉杆,加强楼板面内刚度。计算结果表明,大震下拉杆基本处于弹性状态,个别拉杆轻微损坏(图22)。
4.3 连续倒塌分析
对主楼采用高规3.12节中拆除构件法进行抗连续倒塌分析。对塔楼,考虑底部外框柱失效,分别拆除了底层一根角柱和一根边柱,验算恒载作用下剩余构件的承载力及结构整体变形。以拆除底层边柱为例,拆除底层边柱3后,恒载作用下结构变形见图23,结构的最大挠度为88mm;拆除底层边柱3后,相邻钢管混凝土柱抗剪及抗弯承载力验算见表6,结果均满足要求。对跨层桁架,分别拆除一根弦杆和一根斜腹杆,验算恒载作用下剩余构件的承载力及结构整体变形;以拆除斜腹杆为例,拆除后,恒载作用下结构变形示意图见图24,结构最大挠度89mm。综上所述,结构满足抗连续倒塌设计要求。
底层边柱拆除后相邻柱承载力验算 表6
验算 |
柱编号 |
X向风荷载作用 |
Y向风荷载作用 | 结果 | ||
Rd /kN |
Sd /kN | Rd /kN | Sd /kN | |||
抗剪承载 力验算 |
1 |
42 789 | 856 | 42 805 | 864 | 满足 |
2 |
42 430 | 1 135 | 42 463 | 1 146 | 满足 | |
3 |
38 884 | 659 | 38 886 | 685 | 满足 | |
正截面承载 力验算 |
1 |
93 989 | 46 650 | 94 021 | 46 572 | 满足 |
2 |
86 427 | 42 777 | 86 409 | 42 764 | 满足 | |
3 |
48 589 | 6 971 | 48 189 | 6 994 | 满足 |
注:Rd为构件承载力,Sd为荷载效应。
4.4 超限审查意见及落实
本项目已经通过超限审查,主要专家意见及落实情况如下。
(1)补充连体楼板在小震下的应力分析:补充分析了连体楼板在小震下的应力,经复核,小震下应力不起控制作用,大震下楼板的应力为控制工况。
(2)补充验算在连体未形成前,两个独立塔楼各自在施工阶段的稳定性,必要时应采取相应保证措施:对单塔楼进行线性屈曲分析及非线性稳定分析,施工活荷载按每层1.5kN/m2考虑,隔墙及楼面装修荷载考虑50%,结果表明,施工阶段单塔整体稳定性满足要求。
(3)主塔楼应设置专用强震动监测设施:在本工程实施过程中,由建设单位委托专业单位进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方案设计及安装。
5 结论
(1)小震时,SATWE与MIDAS Building计算结果吻合,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按单塔统计的力学和变形指标与整体指标基本一致,说明本结构左右对称,地震下单塔振动与整体振动基本同步,因而整体抗震性能较好。
(2)中震时,结构变形及承载力均满足要求,核心筒少部分墙肢拉应力超过限值,增设型钢承担地震下的拉力;大震时,墙肢剪压比均满足要求,部分楼层核心筒Y向两端墙肢的剪压比较大,接近限值。
(3)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震下,核心筒底部少量墙肢发生轻度损伤、与跨层桁架相连的个别内墙发生中度损坏;钢管柱绝大部分保持弹性,仅与跨层桁架斜腹杆相连处发生轻微损伤;跨层桁架构件均处于弹性状态。因此,结构满足性能目标要求。
(4)分析结果表明,连体跨层桁架弦杆附近的楼板损伤较严重;为减轻这些楼板损伤,对其设置后浇带;同时这些板下增设交叉水平拉杆,保证大震时楼盖的整体性。
(5)分别拆除底层边柱、角柱以及跨层桁架斜腹杆,进行连续倒塌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满足抗连续倒塌设计要求。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2016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张慎,王杰,李霆,等.基于ABAQUS的高层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前处理软件研究与开发[J].建筑结构,2015,45(23):72-78.
[6] 张慎,李霆,徐厚军,等.基于ABAQUS的高层建筑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后处理软件研究与开发[J].建筑结构,2015,45(23):80-85.
[7] 罗赤宇,廖旭钊,梁银天.某大跨度复杂连体结构抗震设计[J].建筑结构,2019,49(7):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