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精神承托下的传统浪漫——云阳四方井服务建筑

作者:林郁 郑晨曦
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摘要:云阳是一个因三峡建设而重新选址和重建的移民新城。云阳四方井服务建筑是在云阳新城一角所做的设计尝试, 在现代场景下以传统的建造形式映射云阳旧城旧梦。设计以“屋顶和基座”回应风景, 对“四方井”这一概念进行抽象变形, 最终将建筑形体整理为顺应地势地形的一个多边形院落。
关键词:乡愁 传统建造 服务建筑
作者简介:林郁,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郑晨曦, 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学术助理。;

 

“乡愁是对我们过往诗意的认识。既然艺术家自身的过去就是他创作的源泉, 那么建筑师也应该倾听、捕捉自己的这种情绪。”

——路易斯·巴拉甘

1 建筑与时代的印记

城市的建造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并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具有时代印记的, 正因如此, 每个城市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我们的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是一段段建设过程所叠加的多元化的呈现。意大利建筑史学家布鲁诺·赛维曾这样阐述建筑的意义:“建筑的含义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 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 就等于是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1]城市由建筑汇聚而成, 是最为直观的生存方式呈现, 建筑自诞生以来, 由简陋到繁复, 随着城市与人在不同时代下需求的不断转变, 不同的建筑镌刻着不同时代人类的生活痕迹, 因此每一个城市的文化都是能从一砖一瓦中读到的。

我们在居住的城市中, 时常会因为曾经熟悉的场景和环境很难在当下找回而惋惜, 而更让人叹息的是我们的文化、历史也因此而迷失。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曾经为哲学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于建筑师而言, 建筑设计的过程难道不也正是对于内心精神家园的重构吗?[2]在不断进化的城市中,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在捕捉“乡愁”, 并以不同的语言来呈现“乡愁”。现代城市中不断展露出传统建筑隐匿的风骨, 而云阳四方井服务建筑的设计也是我们在云阳新城一角做出的一种尝试, 试图描画重檐余晖、市井喧嚣、汽笛声声的云阳旧梦。

云阳老城因三峡工程淹没, 只剩下一个被岁月刻下痕迹的遗址。在出重庆主城沿长江东去300余公里的河岸边重建的云阳新城, 经过短短几年的飞速建设, 已然高楼林立。现在, “中国移民新城”——云阳已经成为三峡库区的一张名片。杜甫先生曾经这样描绘过千年前云阳的景象:“峡里云安县, 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 终日子规啼。”老城的生活淳朴又热情, 每当落日的余辉透过高墙上的重檐飞翘密密地斜织下来, 江边木棚下的市井喧嚣伴着张飞庙的钟声与轮船的汽笛声, 砌得整整齐齐的石板凳上坐满了纳凉摆龙门阵的街坊邻居。如今的云阳新城已不见翼瓦, 钢筋混凝土成为了城市的主角。

2015年云阳市政府开展了云阳县城库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在沿长江南北两岸及澎溪河东西两岸35km的岸线上, 疏通滨水空间, 利用景观公园、广场、步道形成连贯的滨河慢行系统。任务书要求在云阳滨江绿带的重要公共节点四方井码头上设计一个服务建筑, 包含商业、酒吧、茶室等休闲活动, 同时顺应地理条件成为供游客及市民远眺澎溪山水的景观平台。这成为了一个用建造“乡愁”来填补城市基因的契机。

1 西北向鸟瞰

1 西北向鸟瞰

 

2 草图

2 草图

 

3 整体鸟瞰及关系图

3 整体鸟瞰及关系图

 

4 从澎溪河上看建筑

4 从澎溪河上看建筑

 

2 屋顶与基座——与风景的对话

四方井码头是深入江面的三角洲地形, 建设用地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斜坡, 南高北低, 由城市向江面跌落, 高差最大达到8m, 被澎溪河环抱, 北侧面江, 南侧为住宅区, 西侧为市民公园, 西北角为四方井码头广场。位于青山流水一侧, 建筑与风景的对话与共振成为四方井服务建筑建造的必要考题。如同伍重面对悉尼港, 屋顶与基座也成为四方井解答风景与场地这一命题的答案。继承川渝传统建筑多依地形、就势而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特点, 四方井的设计以尽量减少土方量为原则, 在梳理了场地的高差后, 将建筑的南侧两层切入场地, 东、西侧局部一层切入场地, 形成建筑双首层“基座”。基座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 在属于当代的云阳, 以最简洁有效的方式对场地的条件进行整合利用, 令内部空间符合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 外部则以简洁的形体与斑驳的灰调呈现, 既融入当代的城市, 也融入老城的风貌。基座首层与北侧滨江景观带相接形成滨江商业街, 二层与西侧城市道路相接。同时基座的建造转换了地景, 回应了城市环境的同时也提供了观看江景的开阔平台。基座之上是纯木榫卯结构的屋顶, 置身其中或可以感知到曾经云阳的“江楼翼瓦齐”之一二:站在平台上面向澎溪河远眺, 江水苍茫、群山连绵, 感受着大江大山所承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远处新城矗立, 一片欣欣向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 云阳城的曾经与当下似乎都了然于前;面向四方井公园, 水系盈动、江岸悠闲, 四方井码头依水建景, 用云阳老物件、鹅卵石和河沙“还原”了老城长江沙滩的风貌, 新城与老城依靠一条江形成了对话。

5 首层平面图

5 首层平面图

 

6 二层平面图

6 二层平面图

 

7 屋顶层平面图

7 屋顶层平面图

 

8 建筑西北侧

8 建筑西北侧

 

9 基座上挑出的屋檐

9 基座上挑出的屋檐

 

1 0 建筑面向澎溪河的开口

1 0 建筑面向澎溪河的开口

 

在这里, 基座是立足当下, 屋顶是回溯传统;基座是满足物质的, 屋顶是填补精神的;基座是沉稳低调的, 屋顶是温情浪漫的。

云阳四方井服务建筑将“四方井”这一概念抽象为四方形庭院的传统院落式布局, 形成内向的开放空间和外向的完型形态, 进而根据场地形状对建筑轮廓及庭院形态进行变形, 使得建筑与城市之间形成积极的边界关系, 然后对屋顶形态进行切割, 最终建筑形体呈现为一个顺应地势地形的多边形院落。院落中的高宽比控制在传统院落尺度上下, 在1:2~1:3之间。建筑在面向澎溪河的界面上打开两个开口, 成为下沉庭院和观景平台, 既体现出了极其开放的公共建筑的姿态, 同时使得建筑呈现出多个小建筑聚集而成的视觉效果, 塑造一种形象上的亲切感。面向西侧城市旧物件打造的市民公园, 建筑是漂浮在树冠和城市之上的一条长长檐廊, 呈现出优雅纯粹的水平向构图。当视线顺着建筑向江面移动, 最终通过一根拔地而起通高两层的木柱, 引出整个建筑空间中最具有戏剧张力的部分。这里是东西向的滨江步行道与南北向联系城市与江面的路径的交汇处, 同时也面对四方井码头广场的方向。错落的景观平台、楼梯及通高的立柱等建筑语汇构成生动活泼的建筑转角空间, 通过断开屋顶形成开口与夸张尖锐的屋顶悬挑结构, 其下的主入口空间无庸赘述。一层朝向江面的部分顺应地形边界呈阶梯状平面展开, 使得每个房间都拥有最佳的景观视野, 同时也形成了有韵律的立面。大阶梯将人流和辽阔的风景直接引入到建筑中。

1 1 四方井概念生成

1 1 四方井概念生成

 

1 2 剖轴测

1 2 剖轴测

 

1 3 爆炸图

1 3 爆炸图

 

1 4 从基地北侧看建筑 (傍晚)

1 4 从基地北侧看建筑 (傍晚)

 

1 5 檐下的入口 (傍晚)

1 5 檐下的入口 (傍晚)

 

3 传统建筑语汇下的建造逻辑

四方井服务建筑的建造方式与材料是兼顾建构逻辑的真实表现与传统表达的自然流露:建筑主体采用木构的梁柱体系, 并因循结构力学对梁柱的比例关系进行了调整, 以简化榫卯的方式进行材料连接。在传统建筑中, 木柱、柱础与地面之间不设可靠的连接而是通过梁柱之间的连接保证主体的稳固, 而在此项目中由于对屋顶的切割, 梁柱之间无法形成足够稳固的连接体系, 因此在木柱与地面之间通过预埋的铁构件进行连接, 在两者交接处通过石材装饰柱础进行防水处理, 在此相对于传统柱础做法对线脚进行了简化处理, 在保证建筑稳固耐用的同时也纯粹地呈现出传统建筑语言。从材料和场地出发的建造, 弥合了时间带来的技术差异, 我们不谈传统还是现代, 追求的是真实、恰当的建造。屋面材料以陶瓦代替传统的青瓦, 提高屋面的防水能力。地面、墙面以质朴的青砖和温暖的木材为主, 加深市民与抽象空间之间的情感共鸣。

1 6 二层内院

1 6 二层内院

 

1 7 剖面图

1 7 剖面图

 

1 8 二层平台

1 8 二层平台

 

1 9 面向公园的内院

1 9 面向公园的内院

 

2 0 坡屋顶沿着江面漂浮展开

2 0 坡屋顶沿着江面漂浮展开

 

2 1 柱础大样图

2 1 柱础大样图

 

4 结语

经过时间沉淀的建造文化拥有不容小觑的能量, 是当地历史文脉、传统艺术、建造技艺的沉淀, 是形成地域“场所感”的重要力量, 刻意完全遵从传统是矫情的, 完全割裂传统的纯粹现代性在当今的城市里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们需要的场所是满足当今使用需求与建设技术, 又不乏温度和记忆的, 让不断向前飞奔的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关于过去的梦, 让它成为一段历史的记录者与表达者。

“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 建筑还在说话。”

——果戈里

业主:云阳县城市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重庆市云阳县

建筑设计: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汤桦

设计团队:刘柳、刘华伟、杨原、戴琼、黄真吉、李文杰、康志伟

总建筑面积:8 012.99m2

设计时间:2015

建成时间:2018

摄影:存在建筑

 

 

参考文献[1] 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M].张似赞,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2]汤桦.精神的尘埃[J].城市建筑, 2014 (25) :11.
Romance of Tradition Inherited under Modern Spirit:Yunyang Sifangjing Service Building
LIN Yu ZHENG Chenxi
Abstract: Yunyang is a new immigrant city relocat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The design of Yunyang Sifangjing service building seeks to reflect to the Yunyang old town under modern context. Inspired by the concept of “Square Well”, the building is arranged along the site border into a polygonal courtyard and responds to the landscape with “the eaves and pedestals”.
Keywords: nostalgia; conventional construction; service building;
1209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