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上海建成区排水能力的模型研究

作者:韩松磊 李田 时珍宝
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上海建成区排水系统的能力大都达不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4年版)要求的3~5年一遇设计标准,排水系统需要提标改造。以上海市某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SWMM模型评估LID规划方案在短历时和长历时设计降雨下的排水效果,探讨在建成区通过低影响开发(LID)设施提高现有系统的排水能力,作为传统排水管网提标改造的替代方案的可行性。结果显示,通过低影响开发改造,上海典型建成区已建排水系统可达到5年一遇的新标准。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LID) 建成区 排涝标准 提标改造 模型试验
作者简介: 韩松磊,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E-mail:hansonglei@163.com;

 

   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4年版)要求,上海市区的排水标准需从1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上海建成区占规划城市用地的比例很高,现有排水系统提标改造是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上海建成区人口密度及建筑密度较高,旧排水管道开挖重排的可实施性差,改造工程的社会成本很高,难以普遍实施。而LID作为一种源头分散雨水管理措施,可在现有土地利用基础上分散布置,通过对雨水的滞蓄、存储,减少地表径流量,提高现有灰色系统的排水能力,有可能减少传统改造方案的市政道路开挖,其实施可能性与效果值得关注。为此,本文以建成区现有排水管道系统为基础,在上海建成区典型土地利用条件下,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LID设施;通过规划布置LID初步改造方案及优化方案评估LID规划方案在短历时和长历时设计降雨下的排水效果,探讨上海典型建成区灰色排水系统通过源头减量,提高排水标准的可行性。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A汇水区域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建于1994年,服务面积约1.3m2,为合流制泵排系统。区域内主要是20纪80~90年代建造的多层住宅及少量商业建筑。根据A汇水区域的GIS数据,统计该区域主要用地类型的比例见表1。本文以A汇水区域的管道系统及用地概况为例(见图1),讨论在上海建成区类似用地条件下,LID设施提高现有系统排水能力的效果。

   表1 A汇水区域用地类型比例   

表1 A汇水区域用地类型比例
图1 A汇水区域用地类型

   图1 A汇水区域用地类型

    

1.2 上海市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

   上海LID设施应用的限制条件主要包括土壤渗透性、地下水位、地面坡度、土地供应等。上海市最小地下水埋深仅有0.5m,土壤质地粘重,渗透速率经常小于1×10-6m/s,地面平坦不利于汇流,土地资源紧缺。参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造(试行)》及国外相关导则[1] 有关地下水最高动水位距LID设施底部的距离不小于1m的规定,渗透性LID设施应用受到明显限制。研究区域适用的LID设施主要是分散的滞蓄型LID设施,设施底部需做防渗处理、敷设下排水管道排除积水。参照国外导则[2] 中不同LID设施的适用条件,结合上海市的特征,LID设施选择标准为:①不考虑渗透功能;②径流水量削减和峰值削减作为主要考虑因素;③尽可能少占用土地。由此确定适用的LID设施为滞蓄型生物滞留池、渗透铺装及绿色屋顶。雨水直接利用在南方高密度城区的费用效益不佳,因此不作为主要措施。

1.3 管网模型的构建与率定

   SWMM5.1包含了常用的LID设施,能很好地表达LID设施运行的物理过程。本文以SWMM5.1作为模拟研究工具。

   根据SWMM模型的应用要求,结合A汇水区域排水管网数据与下垫面情况,考虑小区围墙对地表径流汇入市政管网路径的影响,细分了研究区域的子汇水区。其中不同子汇水区LID设施的下排水出口汇入该子汇水区的收水节点,未能通过LID设施收集的径流直接进入道路市政管网。对A汇水区域进行相应的概化:共划分了110个子汇水区,面积在0.14~7.26hm2之间;排水管网节点共182个;排水管总长为6.5km。根据以上结果建立研究区域的SWMM概化图(见图2)。

图2 A区域子汇水区与管网的分布

   图2 A区域子汇水区与管网的分布

    

   参考相关文献、模型用户手册和实地监测值[3,4] 选择研究区域的管网模型参数,其中产流过程采用Horton方程模拟降雨入渗过程。参考谭琼[5] 、董欣[6] 等对模型参数灵敏度的分析,选择灵敏度较高参数的初始值,提高管网模型率定效率。由A区域泵站SCADA系统选择2012年历时不同的3场降雨进行率定,一场降雨进行验证,4场降雨的N-S系数均在70%以上,满足模型使用要求。

1.4 设计降雨

   鉴于LID设施的雨水控制效果受降雨历时的影响较大[7] ,本研究选用历时1h设计降雨评估系统的排水能力,并使用历时24h的降雨对长历时下LID设施的效果进行评价;降雨量根据最新修订的上海市中心城区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式1)和上海市气候中心最新修编的长历时暴雨强度公式(式2)获取;短历时降雨设计雨型选用芝加哥雨型,长历时降雨选用SCSⅠ雨型[8]

    

   式中i———降雨强度,mm/min;

   T———设计重现期,年;

   t———降雨历时,min。

1.5 A系统排水能力评估

   上海市建成区典型排水系统基本达到1年一遇排水标准,为评估在不同年代逐步建成的A系统的实际状况,使用上述经过率定验证的SWMM管网水力模型评价A系统的实际排水能力。在1年一遇1h(36.5mm)设计降雨下,A系统的地面积水量约为1 380 m3,其中某不利时刻积水情况见图3。现状管道系统总体上未达到1年一遇排水标准。

图3 A系统某不利时刻积水情况

   图3 A系统某不利时刻积水情况

    

   对A系统积水情况分析,积水集中在上游某管段,参考Rivard等[9] 针对排水系统水力改造提出的水力坡降线法,识别瓶颈管段。根据识别出的瓶颈管段,计划对上游长370m积水管段改造,并通过预抽空降低暴雨事件的泵站运行水位,重新评估A系统改造后的排水能力。在1年一遇降雨条件下,积水量约为500m3,基本达到1年一遇排水标准。以改造后的管道系统为基础,探讨用地概况及建筑类型类似于A汇水区域的建成区,通过低影响开发改造提高其排水标准的可能性。

1.6 LID设施的布置与模型参数设置

   以经瓶颈改造后的A系统为基础,接近LID设施最大可能占地比例,规划布置LID方案(方案I),评估系统的排水能力。根据初步评估结果,以方案I为基础,改善LID方案(方案II),评估LID系统可能达到的排水能力。

   上述选用的3种LID设施中,生物滞留池的介质较厚,相同面积下水文控制效果较好,主要布置在道路两侧绿地及大块绿地中;研究区域内住宅以6~7层公寓房为主,适合应用轻型介质的粗放型绿色屋顶;渗透铺装主要用于小区内道路及停车场的改造。方案I每种设施所占相关下垫面的比例见表2,其中下沉式绿地率是生物滞留设施占绿地的比例。

   表2 方案Ⅰ中LID设施所占相关用地比例   

表2 方案Ⅰ中LID设施所占相关用地比例

   参照朋四海[10] 、陈昱霖[11] 场地试验设施参数及国内外LID设计手册,结合A汇水区域特征,选择SWMM模型中3种LID设施的设计值与模型参数见表3。其中LID设施排空时间通过孔口排放系数控制,本文设定LID设施24h排空,以增强不能经下渗削减水量的滞蓄型LID对洪峰削减及峰现时间延滞的效果。

2 LID设施提高建成区排水能力的效果评估

   LID设施提高建成区排水能力的评估是比较现状条件(场景A)与上述LID改造(场景B)两种场景下系统在设计暴雨下的积水量,据此评价LID系统提高建成区排水能力的效果,目的在于考察与A区域用地及建筑类型相似的条件下,LID设施提高上海市建成区排水标准的效果。

   表3 LID设施参数选择   

表3 LID设施参数选择

2.1 短历时设计降雨

   在上述方案I基础上,选用5年一遇1h设计降雨(58mm/h)作为模型输入降雨,以积水量作为评估系统排水能力的标准,模拟时长取24h。

   生物滞留池的初始含水率取凋萎点以上10%,绿色屋顶初始含水率取凋萎点以上5%,接近设施实际含水情况。模拟结果显示,场景A下地面积水量为14 740m3,场景B下积水量约为310 m3。场景B相比场景A积水量削减14 430m3,对模拟结果的水量平衡统计见表4。

   表4 两种场景下的水量平衡统计   

表4 两种场景下的水量平衡统计

   由表4可知,场景B中的LID设施在降雨前、后的储水量增加约为16 000 m3,与增加LID设施对原有系统积水的削减量基本相同。而在上述的LID设计方案I与参数设置条件下,计算A系统内LID设施的总滞蓄容量约为15 800m2,与模拟结果一致,积水量的削减主要是被LID设施滞留存储。

2.2 长历时设计降雨

   为进一步讨论A系统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排水能力,在相同的场景B条件下,采用24h长历时降雨,评估实行低影响开发改造可能达到的排水标准。根据公式(2),上海5年一遇24h设计降雨量143mm。采用美国水土保持局的SCSⅠ雨型,雨量分配过程如图4。SCSⅠ雨型峰值1h降雨量37mm,为1年一遇1h设计降雨量,SCSII雨型峰值1h降雨量为5年一遇水平,而在长历时大暴雨中同步发生5年一遇短历时暴雨的概率应明显小于5年一遇。因此,选用SCSⅠ雨型评估系统排水能力更具实际参考价值。在此长历时降雨条件下,计算所得积水量为1 280m3,折算为区域平均径流深度约为1mm。模拟结果显示,峰值出现之前,累积降雨量约42mm,LID设施的含水率已达到饱和,基本无调蓄容积,导致峰值出现时产生地面积水。此时,虽然LID设施已基本没有存储、滞留作用,因峰值雨量也只有1年一遇,所以积水量不大。

图4 24h设计降雨的SCS I雨型分配结果

   图4 24h设计降雨的SCS I雨型分配结果

    

2.3 LID方案的改进

   在方案I的LID设施布置场景下,24h5年一遇设计降雨,A系统存在明显积水。方案I所选用的3种常用LID设施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应用比例虽然接近最大可能性,但这两种设施单位面积的调蓄容积较小,LID系统整体径流控制效果不够理想。浅层调蓄模块具有厚度小、孔隙率大的特点,适用于上海的高地下水位;具有较大的雨水调蓄容积,可替代部分渗透铺装,增大LID系统的调蓄容积。以方案I为基础,在用地接近最大可能的前提下,调整LID规划方案(方案II),其中浅层调蓄模块替换部分透水铺装用于停车场、人行道路及建筑周围的道路中,收集停车场、道路及屋顶雨水,每种LID设施占相关下垫面比例见表5。在与方案I总占地比例相同的基础上,由于浅层调蓄模块造价较高,根据控制目标的需要使用;方案II中的浅层调蓄模块用量根据方案I的积水量和透水铺装占比减少后所减少的调蓄量确定。选用SWMM模型中的渗透沟作为浅层调蓄模块在模型的设置,其中浅层调蓄模块的厚度取200mm,孔隙率取95%,底部设置防渗层,通过孔口控制出水速度,其他LID设施的模型参数不变,在24h5年一遇设计降雨下,方案Ⅱ的积水量约为112 m3,在模拟误差范围内,系统达到5年一遇排水标准。对模拟结果做水量平衡统计,相比方案I,设施蓄水量增加约为1 300m3,与改善方案后积水的削减量基本相同。

   表5 方案II中LID设施所占相关用地比例   

表5 方案II中LID设施所占相关用地比例

   注:浅层调蓄用地比例中6.5%指占道路广场的比例。

3 结语

   在上海市典型建成区,以接近最大应用可能性为条件,进行已建成区LID改造,现有1年一遇标准排水系统,在5年一遇短历时设计暴雨及长历时降雨条件下,评价区域均无明显积水,与LID结合的已建排水系统基本达到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本文探讨的提标设想存在实施条件的限制,所述的达到5年一遇的标准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对新系统建设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但本文的工作对旧城区排水系统改造的方案决策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1] US EPA.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A Literature Review.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841-B-00-005,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00

[2] US EPA.Reduction Storm water Costs through 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Strategies and Practices.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07

[3]王溯,李田,冯沧,等.排水系统地下水渗入量的水力学模型辅助评估.中国给水排水,2010,26(10):13~18

[4]王文亮,边静,李俊奇,等.基于模型分析的低影响开发提升雨水排水标准案例研究.净水技术,2015,34(4):100~104

[5]谭琼,李田,周永潮,等.城市雨水管网模型参数的率定与评价.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1):31~35

[6]董欣,杜鹏飞,李志一,等.SWMM模型在城市不透水区地表径流模拟中的参数识别与验证.环境科学,2008,29(6):1495~1501

[7] Hua P Q,Zh X L,Guang T F.The effects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on urban flooding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3,129:577~585

[8]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USDA.Technical Release 55:Urban hydrology for small watersheds.Washington,D.C.USDA.1986

[9] Rivard G,Depuis P.Evaluation du comportment hydraulique d'un réseau de’gout existant:Parame`tres et crite`res d’analyse pour la rehabilitation.Proc,INFRA.2000

[10]朋四海,李田,黄俊杰.合肥地区生物滞留设施的合理构型和设计参数.中国给水排水,2014,30(17):145~149

[11]陈昱霖,李田,顾俊青.粗放型绿色屋面填料的介质组成对出水水质的影响.环境科学,2014,35(11):4157~4162

656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