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模式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方正 薛英文 刘子正 李江云
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会由专业型向通用复合型转变,特别是当今“大工科”“新工科”的提出,许多高校纷纷开始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改革。新形势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优质生源的争取与人才培养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进入大类招生计划后需面对的问题,提出了大类招生过程中围绕招生宣传、培养方案制定、教育教学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分享了武汉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大类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实践表明,只要坚持改革、积极谋划,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困扰本专业的发展问题均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优势才能充分显现。
关键词:大类招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分流培养方案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方正,教授,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消防工程、城市给排水管网、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等。E-mail:zfang@whu.edu.cn;
基金: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E-TMJZSLHY20202115);

 

0 引言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一直按专业进行招生培养,一些专业老化、雷同、口径过窄等问题突出。许多专业只重视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大学几乎成为职业训练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1]。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2000年前后,我国部分高校就逐步开始进行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的国际化、“新工科”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社会及行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实施大类招生培养的高校愈来愈多。

实施大类招生培养,从制度层面打破了专业壁垒,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统一按大类培养,在学习1~2年的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后,根据本人意愿、兴趣、就业取向在大类专业所覆盖的范围内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学生的学术视野得到有效拓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满足了学生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给排水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类专业,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近年来社会对给排水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激增,连续多年给排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处在多个排行榜前列[3]。但由于给排水专业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特色,专业性较强,教师队伍进入门槛高,不像环境类专业那样可以比较容易吸收招聘化学、生物甚至地理等基础专业的人才补充教师队伍,给排水专业高校教师的数量一直增长较慢,给排水专业的招生人数也相对偏少,全国总招生量只有1万多人[4],属于小体量工科专业。随着近年来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很多学校将这种小体量专业纳入到隶属院系的相近专业中进行大类招生培养。就给排水专业而言,一般是纳入土木类或环境类招生。从国内高校的招生情况初步统计来看(见表1),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按环境类进行招生,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按土木类进行招生。在这些学校当中,有些已实行大类招生多年,有些则刚刚开始。特别是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计划实施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推行已经势在必行。给排水专业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在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培养方案制定及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后期学生培养也面临较大挑战。

表1 2018年部分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类招生情况
Tab.1 The large-scale enrollment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some universities in 2018   

表1 2018年部分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类招生情况

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专业融合、大类培养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根据2020年最新的招生计划,一些高校尝试跨学院以更大规模的学科群进行招生,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分别采用“资源环境与新材料化工”“土木环境类”“土木水利学科群”的“工科试验班”方式进行招生,这样的招生方式给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新课题。

尽管大类招生符合本科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但如果不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很容易出现改革后的教学质量不升反降,甚至会成为影响给排水专业持续发展的问题。

1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给排水专业面临的挑战

1.1 对培养方案制定与教学组织的冲击

一个大类学科通常涵盖多个本科专业,具有不同类别的学科性质,而对工科专业而言,在强调实际工程应用的同时,也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在土木大类中,传统土木工程强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力学课程,而给排水专业注重水力学、化学及生物课程,这些课程均需要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完成,因此在培养方案制定方面往往为了照顾各专业需求相互迁就,压缩课时,每门课程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达不到原各专业所需要的教学深度,给后续专业课学习带来困难,造成基础不牢,专业知识学习不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不升反降。

制定教学计划首先需考虑各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设置必要学分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并应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专业核心课程的规定等。由于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专业分流时人数的波动性、规律性难以准确预见,也会给教学组织带来很大挑战[5]

1.2 专业间分流矛盾与协调发展问题更加突出

目前,很多学校的专业分流大致按以下几种方式:(1)完全根据学生志愿,动态确定各专业人数;(2)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成绩分流,并适度扩大热门专业的人数;(3)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成绩分流,各专业人数保持不变。但是,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对于报读人数少的专业来说冲击都非常大。给排水专业在办学规模、师资体量、学科影响力、社会显示度、在校生人数方面与土木工程相比均处在劣势,在专业分流时,学生从众心理严重,如不加以有效引导,容易造成学生随大流,扎堆填报所谓大专业,若不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就会出现报读人数偏少的现象。如果再按成绩分流来保证专业规模的话,就会造成这些专业学生平均成绩较差,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自主报名的同学,况且在大多数非志愿报读的学生班级,学生对专业普遍缺乏认同感,学风变差,学习成绩会整体下降,如此届届相传会形成恶性循环[6],甚至造成原先的一些专业优势丧失,学科力量整体削弱。

1.3 专业分流前后学生管理衔接不协调

在专业分流前的通识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一般由辅导员、教务秘书和班主任共同承担,但由于辅导员和教务秘书的人数有限,师生比严重失衡,管理质量一般。而1~2年后学生根据专业分流重新分班,导致班主任工作缺乏连续性,无法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分流到各专业后,组成全新的团体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此时学生要重新寻找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而分流后的辅导员、教务秘书尤其是新班主任对学生分流前后的情况需二次跟进和交接,可能造成分流前后学生管理工作出现断层,管理衔接不连贯,不但额外增加了管理工作,而且影响管理质量。

另外,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引导学生认识专业,但是在大类招生模式下,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专业的内涵,否则学生无法清晰理解各专业的实质,进而无法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同时大类招生背景下对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要求相对较高,随之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如何强化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武汉大学从2012年开始实行土木类大类招生,到2020年为止已经有5届大类招生的学生毕业.在过去8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大类招生对专业招生和教学工作带来的很多冲击,但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目前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2 千方百计提高专业吸引力

2.1 拓宽宣传思路,扩大学生对给排水专业的认知

虽然给排水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学生就业也完全不成问题,但学生在刚入大学时对专业的认识往往十分肤浅,多数还停留在日常看到的各类“高大上”的建筑、桥梁、地铁隧道等直观印象上。加上土木工程专业办学规模大、在校生多,学生一般都会先入为主,认为土木工程大类中土木工程专业是最主流的也是最好的,再加上一些学生的从众心理,结果大量学生报读土木工程专业,而给排水专业的报读人数越来越少。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先入为主,应尽早进行专业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活动,让学生一开始就多接触专业。

(1)开设给排水专业的导学类课程。这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对给排水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难易程度和就业领域有一定的认识,包括让学生了解课程性质、特点,前导基础等,如一些学生生物、化学基础好,可能就会优先选择给排水专业。

(2)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业讲座。由于大学新生没有接触专业,所邀请的专家宜事先进行沟通,要求讲座既要有行业性,又不能太专业,讲座既包含专业教师或行业权威专家畅谈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也包含与给排水专业相关的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美丽乡村等重大前沿课题的知识普及,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清晰的认知。

(3)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窗口作用。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往往会从实验室开始,开学伊始,可以利用实验室开放的机会,带领学生参观给排水专业实验室和研究室,了解给排水专业开展的流体、物理、化学及生物方面的科学仪器和试验装备,让学生观摩给排水专业的科学实验及研究方法,相对于土木工程来说,给排水专业的实验小巧精致,仪器设备精密贵重,环境更加卫生舒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4)专业分流前总动员。在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前,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校友进行专业宣讲、高年级学生介绍自己专业选择的心路历程及学习经验。通过个人经验介绍、毕业生社会需求分析等角度让学生了解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在进行专业分流前,也可以进行“预分流”摸底,对专业选择尚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交流谈话,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破除从众心理,这样对职业规划并不明确的学生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2.2 协同育人,促进政治思想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般是辅导员队伍负责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但随着“90后”“00后”独生子女进入学校,单纯的政治思想教育很难深入打动学生,必须将思想激励与学业及生活指导相结合,加强教育教学协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两条战线的深度融合。可以通过设置本科导师制度,发挥每一位导师的作用,从生活和学业上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成长;动员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新生班主任、新生导师,并注意吸纳优秀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助理班主任,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新生导师等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人文关怀,全方位引导新生对专业的了解,并逐渐热爱专业。

2.3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主人翁精神,积极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

要时刻认识到专业发展是关系到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投身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提供选题、实验条件,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并通过高年级同学吸引低年级同学参加,让学生在这些科技活动中充分感受专业的魅力,增加学习兴趣,也通过这些活动宣传专业,提升专业的办学水平。经过不断努力,指导了几届学生之后,学生也会口口相传,将会持续不断吸引新生报读本专业,形成良性发展。

2.4 提炼内功,逐步发展壮大专业实力

在任何一所高校里,专业的办学实力往往是最终的决定因素,专业实力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与规模、教学与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等,这些均会反馈到学生那里,所以相对来说,对一些办学历史较长的专业,历史积淀深厚,行业影响力深远,学生报读少的问题就相对不突出,例如重庆大学每年都有外专业的学生转入给排水专业。当然,时代在变革,学科内涵与外延也在发展,任何时候都应该牢牢抓住专业建设不动摇,专业负责人一定要摸清自己的专业家底,找出存在的短板,通过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加强教学管理,逐步提升专业的办学实力,在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应准确定位,重点突破,尽量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3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给排水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

3.1 宽口径培养方案的制定

给排水专业在土木大类下进行招生培养时,在大学一年级时会要求满足土木专业基础课程的需要而强调力学基础。过去我们可能觉得给排水专业应加强生物、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但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兼顾各个专业的需求下,我们发现教授给排水专业学生一些力学课程也是必要的,对于毕业生今后从事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也有帮助;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增加一些生物和化学的知识,对今后从事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结构的耐久性等方面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兼顾两类专业的特点,在一年级可以设置理论力学、普通化学(部分学校设置工程化学)等一些基础性课程,让大类专业学生对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此外,在大类培养的课程中还应提高物理、数学类教学的质量要求,使大类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科理论基础。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大类培养模式下还应该增加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通过选修或必修的方式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修满一定学分的此类课程。在外语教育方面,也应该在这一阶段努力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着力提高学生外语的读写听说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2 补强生物、化学方面的课程

专业分流后,作为给排水专业的学生还应进一步加强化学和生物的相关课程,传统的有机化学、水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水微生物学等专业课程可以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陆续开设,以便为本专业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3 拓展大类培养下学生专业知识

为了体现大类培养的优势,适应新工科的培养要求,在大三、大四学习阶段,可以强化与信息技术等有关的课程教学,如GIS、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模型优化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选修此类课程。

受学时限制,教学过程中应逐步理顺专业课内容的教学,成立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组,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专业课知识点进行系统化归纳,删除重复内容,强化重点,精简过时内容。在编制教学计划时,需要精心组织,合理压缩一些专业选修课课时,让学生能真正从自主学习中扩大专业知识面。

3.4 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规范学生实习和实践要求,加强实习考核,从而提高实习效果。应充分利用寒暑假,借鉴国外三学期做法,通过设立暑期学期,让学生去工程单位从事设计、施工方面的工程训练。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目前很多单位已经改变了过去怕麻烦的心态,只要有效组织,大多都愿意接纳大学生去实习、实践,对此,应尽可能多地与工程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地点固定、指导人员经验丰富的优势,促使学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在毕业设计及课程设计过程中,优化选题,完善设计内容,提高设计要求,通过聘请校外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定期讲座,集体指导、集中批改,帮助学生和青年教师提高工程设计能力。

4 大类培养模式下给排水专业改革成效

许多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在专业分流时会有一些专业出现报读生源减少的情况,给本专业发展造成不小冲击,但只要采取有效措施,给排水专业的发展仍可保持良好的态势。以广州大学为例,该校2018年开始实施土木大类招生后,给排水专业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在2019年专业分流时,许多学生踊跃报读,远超给排水专业计划招生数量。下文以武汉大学为例,介绍开展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发展情况。

4.1 学生报读人数变化

武汉大学给排水专业自2012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当时为了公平起见,专业分流时只能以成绩排名为依据,优先满足学生报读的第一志愿。当年给排水专业设置规模为50人,结果只有21人自愿报名,其他同学通过调剂进入,最后实际招收45人。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同学学习动力显著不足,学习习惯、学习风气较差,致使2012级有7名同学留级重修,3名学生推迟3年毕业,1名学生被勒令退学。这种状况严重妨碍了专业发展,迫使本专业不得不进行专业改革,加强专业自身建设,多方位采取措施。通过几年努力,学生报读率明显改善,加上就业需求的持续向好,通过学生的传导,目前学生报读热情高涨,已稳定在设定的招生规模之上,表2汇总了近几年武汉大学给排水专业在大类招生后报读人数的变化情况。

表2 给排水专业分流学生报读情况
Tab.2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selection i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表2 给排水专业分流学生报读情况

4.2 大类招生后学生成绩变化

大类招生之前,我校给排水专业学生成绩一直良好,如图1a所示。2011级是按专业招生的最后一届学生,班级平均绩点在3.1左右,32人中绩点在3.6以上有7人。2012级开始大类招生培养,可以看出在大类招生培养的前2年,学生成绩明显下滑,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绩点低,无法按时正常完成教学的要求任务,年级平均绩点下滑到2.8左右,2012级只有13名同学绩点超过3.0(见图1b),可见当时分班后给排水专业学生学习状况的严峻程度。后来的2年,我校给排水专业全体教师认真总结经验,开展了上述改革举措,加大宣传力度。2014年2位资深教授亲自担任新生班主任,经过1年的艰辛努力,2015年大量成绩较好的同学报读给排水专业,学生成绩明显上升,整个班集体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态势,学风明显改善,成绩大大提高,毕业时全班考研及出国比例为25人,2人被录取为选调生,其他均进入大中型优质企业就业。自2014级之后,学生整体报读情况良好,学生成绩基本进入了正常的分布状态。

图1 大类模式下学生的绩点变化情况

图1 大类模式下学生的绩点变化情况

Fig.1 The change of student’s grade point under the mode of large-scale enrollment

5 结论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科专业招生培养逐渐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转化,特别是当前“新工科”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进行大类招生培养的高校不断增多。给排水专业由于历史形成原因以及专业的工程属性,无论在环境类还是在土木大类中规模均较小,加上当前“00后”学生自我意识强,如果不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一般都会出现报读率下降,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班级学风变坏的现象,严重损坏专业声誉,也会制约本学科的发展。

针对当前这一招生培养模式改革新情况,广大给排水专业教师应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要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有为,主动谋划,结合自己学校情况找对策;通过教师的立德树人,切实从政治思想、专业教育、人文关怀等方面关心学生、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开展专业宣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专业活动;同时也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本科教学、专业建设当中,提升专业办学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般均可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专业的发展前途也是十分广阔的。

 

参考文献[1]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2]满都拉,卢晓东.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J].高校教育管理,2018(3):21-27.

[3]崔福义.给排水专业的改革[J].给水排水,2017,43(9):141-144.

[4]崔福义,张晓健,高乃云,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给水排水,2013,39(4):1-3.

[5]禹奇才,蔡忠兵,苗琰.推进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教探索,2014(1):136-139.

[6]苏春.基于案例的大类招生政策对新小专业办学负面影响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201-204.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 the mode of large-scale enrollment and cultivation
Fang Zheng Xue Yingwen Liu Zizheng Li Jiangyun
(Steering Sub-Com mittee for Guidance in Teachi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Hither Educational unde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the demand for talents will change from professional to general compound,especially the current “big engineering” and “new engineering”.At present,many universities gradually begin to implement large-scale enrollment and training reform.Due to the small scale number students and the small amount of school resources,many minority disciplines will encounter new problems such as inaccurate enrollment and difficulty in developing training programs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 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Wuhan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earliest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large-scale model.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category cultivation mode,and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formsand exploration in student appl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The result shows that as long as we persist in reform and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each teacher,the problems that plague the minority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can be effectively solved,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large-scale enrollment training model can be fully demonstrated.
Keywords: Large-scale enrollment;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choice; Training programs; Professional training;
1803 3 3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