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环境下钢顶管中继间上浮处理方案

作者:成果
单位:厦门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钢顶管沿线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为薄弱环境的中继间容易出现上浮现象,给工程安全带来较大隐患。结合工程实际,分析钢顶管中继间上浮后采取的增加覆土、压重、来回活动管道、管底开孔泄压等综合处置方案,圆满恢复管道高程。
关键词:钢顶管 中继间 上浮 覆土 配重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成果,电话:13806039891E-mail:22703402@qq.co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厦门市集杏海堤杏林湾侧,集杏海堤打开缺口,对于进一步改善杏林湾内水质、加强排涝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配合海堤开口施工,需对集杏海堤上的原水管渠进行迁改、维持原有渠道、管道的输水能力。

现有渠道迁改后的管道输水规模按10 m3/s设计(2根DN2 600钢管)。江东特供管迁改后管径仍为DN2 000,对应设计规模为6.0 m3/s。

2根DN2 600钢管从海堤开口西侧的2#工作井开始向东顶管至北引大池的2座接收井,本段顶管距离长约815 m。1根DN2 000钢管从海堤开口西侧的1#工作井开始向西顶管至北引大池的1#接收井,本段顶管距离长775~815 m。工程方案详如图1、图2所示。

图1 顶管方案平面示意

图1 顶管方案平面示意

Fig.1 Steel pipe-jacking schematic plan view

该工程从进场至中继间出现上浮的各关键节点及时间详见表1。

至10月3日累计顶进至479 m,顶进过程中,监测发现2号中继间(距顶管工具管100 m位置)出现不断上浮的现象,累计上浮超过1 m,2号中继间前后管节轴线上浮详见图3。所处位置及中继间构造详见图4、图5。继续顶进将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暂停顶管顶进施工,研究解决方案。

图2 顶管方案纵断面示意

图2 顶管方案纵断面示意

Fig.2 Steel pipe-jacking profile

表1 关键节点与时间

Tab.1 The key node and time

 


序号
时间 进度

1
201031 进场施工

2
201061 顶管始发

3
201071 刀盘磨损严重,修复

4
2010925 修复完成,继续顶进

5
2010103 2#中继间上浮严重

 

 

图3 2号中继间附近管道轴线位移示意

图3 2号中继间附近管道轴线位移示意

Fig.3 2nd relay room pipe axis profile

图4 顶管暂停时中继间所处位置示意

图4 顶管暂停时中继间所处位置示意

Fig.4 Relay room location schematic view

图5 钢管顶管中继间构造示意

图5 钢管顶管中继间构造示意

Fig.5 Steel pipe-jacking relay room structural schematic view

1 压浆管路 2 后方管道 3 固定螺栓 4 修理密封圈 5 工作密封圈 6 千斤顶 7 前方管段

2 上浮原因分析

经分析研究,发现2号中继间引起上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前期维修顶管、工具管等工作耗时较长,大部分管段在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停留在淤泥质软弱土层中,2号中继间又正好位于海堤开口围堰内抽水坑地段,上部覆盖层极薄,承受着较大的浮力,中继间是承插模式,整段管道的浮力集中到中继间最薄弱处释放。

(2)管道在等待维修工具管等工作期间,为防止管道抱死,需开动中继间前后滑动。在滑动过程中,2号中继间原有的受力平衡状态被破坏,产生上浮的趋势。

(3)管道前端为处理后的砂浆层,顶进时需要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刀盘切削砂浆层,因此顶力较大,产生向上的分力加大2号中继间上浮的现象。

3 采取的应急措施

发现2号中继间上浮后,现场将2号中继间上部环板焊接锁死,防止发生中继间接口脱开事故。由于上浮趋势已经形成,继续施加顶力将会进一步加剧其上浮现象。因此暂停管道的顶进施工。

4 上浮处理方案

4.1 加强监测

2号中继间设置监测点,通过观测其相对标高的变化,掌握其位移动态。监测频率为2次/d。监测数据及时反馈,尤其在每施加一项措施后的变化情况,根据其位移情况判断其位移趋势,作为确定后续处理措施的依据,指导施工。

4.2 增加覆盖层

根据现场实际条件,现状管顶为4~5 m厚流塑态淤泥,容重较小,无法为管道提供足够的上部荷载。推荐向管道上部覆盖层较浅的地段填砂,增加覆盖层厚度,抑制管道继续上浮的趋势,为下一步处理提供必要条件。

4.3 管内配重

向管道内布置配重,克服管道浮力和因现存夹角导致前后顶力引起的2号中继间向上的分力,帮助2号中继间向下沉降,尝试恢复至正常标高。

管内配重计算:

(1)克服推进时产生的向上分力(按1 000 t顶力计算):1 000×sin2°=35(t)。

(2)克服管道的浮力,管道自重(包括砂浆和管路)为1.8 t/m。为确保顶管减阻泥浆套的效果,配重需克服管道在泥浆套中产生的浮力,即管道体积乘以泥浆比重:5.39 m3×1.2 t/m3=6.47 t。则需要克服的浮力为6.47-1.8=4.67(t/m)。

(3)配重的调整,考虑到1号中继间处应尽量减少配重以免顶进时产生向下的分力,因此对合计263.5 t的配重进行调整,从第一个10 m起依次为80 t、70 t、50 t、40 t、24 t,合计264 t。

(4)2号至3号中继间段配重,2号至3号中继间段配重参照2号至1号中继间段设置,同样布置264 t。这样,两侧的加载配重为528 t。

(5)为使2号中继间下沉施加的额外配重,为使2号中继间下沉的可能性加大,还需增加配重荷载,以破坏管道目前的受力平衡状态。该部分配重按100 t实施。因此,使用的总配重为628 t

配重材料采用钢筋,用人工送入管道内,均匀排布在管道底部及两侧铁架上,以破坏管道目前的受力平衡状态。

4.4 管道活动

在完成顶部覆土压载和管内配重后,通过中继间启动,活动管道,使其与周边土层产生滑动,减小土层对管道的包裹力,可帮助管道在配重的重力下向下沉降。

按照管道停滞期间拉动的程序,利用1号、3号中继间前后活动管道,实现1号至3号中继间之间的管道就向前、向后推动管道约30 cm

同时,由于2号中继间上部设置了卡码限位,限制其开口间隙扩大,允许其开口间隙缩小。通过前述1号和3号中继间的往复运动,使管道来回活动,使2号中继间上部开口逐步缩小。每缩小一段间隙,立即用铁垫块将卡码间隙塞住,防止其回弹。这样使2号中继间逐步恢复至正常状态,则管道可逐步恢复至平直。

4.5 管底开口

管道内压配重、活动管道后效果仍不理想,进一步在管道底部开设若干小洞口,分别布置注水管和出泥管,抽除管底的部分土体,减少管道下部土体承载力,帮助管道向下沉降。

5 结语

通过该项目复杂环境条件下顶管中继间上浮案例的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1030日,2号中继间及相邻管道恢复至正常标高-11.20 m,111日,顶管重新启动,后续施工较为顺利,圆满完成项目目标。随着顶管施工技术的日趋成熟,只要结合项目具体环境条件,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把控好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态,仍然能确保顶进施工在保质保量、安全可控的条件下顺利完成。

 

Floating treatment scheme for steel pipe-jacking relay room under complex environment
Cheng Guo
(Xiamen Water Group Co., Ltd.)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along the pipe jacking line, the relay, as a weak link, is prone to floating phenomenon, which brings great hidden dangers to the safety of the proje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comprehensive disposal schemes such as increasing soil cover, pressure, back and forth movable pipeline after steel pipe jacking relay floating are analyzed.
Keywords: Steel pipe-jacking; Relay room; Floating; Overlying soil; Counterweight;
1636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