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既有道路改造施工技术

作者:车璐 李嘉华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摘要:以成都市某老旧小区既有市政道路改造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现状条件,提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化带蓄积、溢流井收集、雨水过滤、市政管网存储循环利用方案;然后,从下沉式绿化带、人行道透水铺装和溢流蓄水设施3方面详细阐述道路改造施工过程;最后,分析改造工程中的施工难点和重点。实践证明,经过采取渗、排、蓄、净等施工改造后的既有市政道路大大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该路段常年内涝问题得到充分缓解,同时植被绿化浇灌用水显著减少。
关键词:市政道路海绵城市改造施工技术
作者简介:车璐,硕士研究生,E-mail:790186623@qq.com。
基金: -页码-:53-55

  1 工程概况

  成都市某老旧城区于2019年被列入该市首批海绵城市改造试点区域,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南部。本文研究对象为该小区内某市政道路改造项目,道路整体长度为2.5km,周边为住宅用地,现状条件下该市政道路总宽度为25m,其中机动车道宽14m,两侧非机动车道宽3m,两侧中央绿化带宽1.5m(见图1)。目前,道路基础设施老旧不完善,污染和雨水蓄积问题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

  图1 改造前道路典型横断面(单位:m)

  图1 改造前道路典型横断面(单位:m)  

   

  2 改造方案及施工工艺原理

  以路面收集-雨水口排泄-市政管网运移的传统市政道路雨水控制方式存在诸多弊端[7,8]。首先,道路收集雨水通过市政管网直接排除,无法浇灌道路两旁绿地,浪费水资源;其次,道路绿化带无法蓄积雨水,干旱条件下植被浇洒需消耗大量自来水;最后,由于道路路面硬化无法渗透雨水,短时间强降雨条件下易形成大规模地表径流、产生洪涝等灾害。

  因此,市政道路海绵城市改造应从解决以上3个问题入手。雨水在道路上的吸纳主要通过人行道和车行道2种途径。人行道中的雨水通过直接渗透进行吸收和蓄积,另一部分超出蓄积能力的水源以绿地渗透方式汇集到蓄水池,若蓄水池储存空间不足,则通过雨水管道传输至道路红线外的蓄水设施。车行道主要通过径流汇集至道路绿化带,然后以同样的2种方式进行渗透吸收和进入蓄水设施。雨水基本运移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雨水基本运移过程

  图2 雨水基本运移过程  

   

  改造过程中,从成本和生态角度考量,整条道路不进行扩宽处理,在道路两侧铺设彩色透水铺装提高道路景观效果和视觉影像安全度,并维持现有道路中线、断面高程基本不变,在现状条件下改造排水体系。建成后的道路对雨水回收利用将形成绿化带蓄积、溢流井收集、雨水过滤、市政管网存储的循环利用过程。所需改造的方案包括人行道透水铺装、溢流式雨水口、生物滞留绿化带等技术,主要循环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绿化带典型横断面和效果

  图3 绿化带典型横断面和效果  

   

  3 既有道路改造施工方案

  3.1 下沉式绿化带改造

  将原有道路两侧1.5m宽的绿化带改造为下沉式绿化带,绿化带两侧设置150mm高路缘石,路缘石间隔5m进行开孔作为道路路面径流的入水口,通过入水口雨水将逐步渗透和蓄积在绿化带。为应对暴雨,绿化带内每30m设置1处溢流式雨水口,确保雨水超量条件下通过溢流口进入市政雨水管网排泄出去。下沉式绿化带建造主要分4层,从下至上逐层施工。

  1)砂滤层主要由直径≤30mm砾石和中粗砂轻度压实埋置而成,埋置厚度250mm,其中铺设100 PVC渗水水管,目的是将多余渗水排泄至指定蓄水池或市政管网。

  2)人工填料层主要为天然或人工高渗透性材料,厚度一般为800~1 000mm,主要目的是过滤雨水中粗颗粒,对上部地层起支承作用。

  3)植被层主要由植物和植土层构成,植被选用耐寒耐水的海棠、桂花和月季等,植土层草本植被厚度≥250mm,地被植物≥350mm,灌木≥700mm,乔木≥1 000mm。植被层主要对初期雨水吸收、蓄积和过滤起作用。

  4)蓄水层高150~200mm,用于路面雨水的暂时性蓄积和沉淀,防止土壤干燥和径流冲刷。

  3.2 人行道透水铺装

  现阶段工程实践表明,公路路面透水铺装能大大降低雨水径流流量,使雨水径流实现消散,同时能调节路面温、湿度,涵养路面以下的地下水,减少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均有优势。本文介绍改造将拆除原有混凝土路面,换成人工透水步砖从下至上逐层施工。

  1)碎石层铺设厚度200mm,采用级配良好的花岗岩碎块石,承载力一般为500k Pa,渗透系数>1×10-3m/s,均匀压实,密实度93%。

  2)再生透水混凝土铺设厚度(200+200) mm,利用原有公路拆除的混凝土块作为粗集料,配制成渗透性较好的混凝土进行铺设。

  3)透水土工布选用800g/m2反滤土工布,主要目的是透水、防堵和保土,防止细颗粒淤泥下渗堵塞下部透水通道。

  4)中粗砂铺装厚度30mm,主要目的是渗透过滤和支承上部透水结构,应适当压密中粗砂,如图4a所示。

  图4 人行道透水铺装典型构造断面

  图4 人行道透水铺装典型构造断面  

   

  5)人行道透水铺装板厚80mm,采用缝隙式网格透水铺装,铺装板为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尺寸样式较多,最大尺寸为500mm×1 000mm×50mm,板材表面略微带一定弧度,通过自重方式固定,铺装板间预留顶部8mm、底部24mm的梯形缝(见图4b)作为雨水下渗通道。

  3.3 溢流蓄水设施改造

  1)溢流式雨水口溢流式雨水口在下沉式绿化带内设置,布置间距30m,井口标高高于绿化带100mm,直径0.5m,采用C20混凝土模块浇筑,当暴雨量超过绿化带渗透能力,雨水将从溢流井就近进入雨水管道,如图5所示。

  图5 溢流式雨水口典型断面

  图5 溢流式雨水口典型断面  

   

  2)溢流式存雨池人行道外侧开孔石后设置一定数量的溢流式存雨池,尺寸为1 000mm×500mm×1 200mm,底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设计暗管和合理高度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通。该方案基本不改变现有道路结构和布置。基本运行方式如下:雨水通过绿化带及透水铺装收集和渗滤后进入存雨池,存雨池通过重力作用自然沉淀,澄清水分。若存雨池内雨水储量不超标,池内大部分雨水通过海绵城市暗管用于补给道路内绿化带;若遇到超量降雨,多余的池内雨水通过市政雨水管道排泄至道路外侧海绵城市设施。改造完成后道路典型断面如图6所示。

  图6 改造完成后的道路断面(单位:m)

  图6 改造完成后的道路断面(单位:m)  

   

  4 改造施工重、难点分析

  4.1 土工布铺装

  1)由于需改造的路面面积较大,市售防水土工布规格多为5~8m,无法满足整个路段全断面铺设,需进行搭接处理。搭接施工中,尽量将土工布解封位置固定于边坡部位,采用上压下式搭接,并尽可能接近上扣线。

  2)铺设土工布前需确保检查基底平整度,尤其注意可能的空穴。

  4.2 透水盲管安装

  1)透水盲管位于碎石层中间,应先使用工程机械将碎块石均匀铺设至盲管底部标高后再安装盲管,盲管安装验收合格后才可再填铺碎石。

  2)透水盲管宜选用150盲管,双壁波纹管最佳,管壁钻孔,开孔率控制在1%~3%。

  4.3 种植土回填

  1)种植土层按级配(20%原状土、10%椰糠、10%菌渣和60%粗砂)配制,先混合粗砂和原土,再混入椰糠和菌渣,其中混合前需剔除椰糠壳。

  2)种植土回填应考虑施工沉降高度,当种植土回填至预定高度后,将挡水土埂设置在雨水溢流口下游1m处,防止下游路缘石开口造成雨水短流。

  4.4 维护与管理

  1)定期检查透水铺装,若发现破损需及时更换和修补;发生不均匀沉降需重新找平和铺设;当渗透能力明显减弱时,可进行冲洗或负压吸出杂质。

  2)绿化带植被应及时修剪和清理杂草,及时补种死去的植被。

  3)溢流式雨水口产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时,应铺设碎石进行缓冲。进水口发生淤堵时应及时清理沉积物。

  5 结语

  本文以成都市某老旧小区既有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分析现有道路存在的问题,提出对雨水采取绿化带蓄积、溢流井收集、雨水过滤、市政管网存储的循环利用方式。在尽量不改变道路现有市政管网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下沉式绿化带、人行道透水铺装及溢流蓄水设施3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分析改造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实践证明,经过改造后的既有市政道路大大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充分缓解路段常年内涝问题,同时显著减少植被绿化带浇灌用水。

   

参考文献[1] 刘金利,文志林.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北方城市道路设计方案[J].交通世界,2020(8):74-75,86.
[2] 项英辉,胡婧娟,朱小雪.基于未确知测度的海绵城市PPP项目风险评价[J].施工技术,2020,49(3):102-104.
[3] 张显忠,纪莎莎.厦门市海沧区乐活岛海绵改造工程关键技术与示范[J].中国市政工程,2020(1):42-45,93.
[4] 李怡冰,方诗圣.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立交改造中的应用研究[J].给水排水,2020,56(2):53-56.
[5] 黄筱,黄仕元,李青青,等.复杂地形小城镇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及改善策略[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12):28-30,84.
[6] 张潇,薛晓波,刘红卫,等.城市核心区超大海绵广场一体化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8,47(13):139-142.
[7] 车伍,赵杨,李俊奇,等.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J].中国给水排水,2015,31(8):1-5.
[8] 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15(3):7-10.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Existing Municipal Roads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Sponge City
CHE Lu LI Jiahu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existing municipal road reconstruction project in an old community in Chengdu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nditions,the recycling scheme of green belt accumulation,overflow well collection,rainwater filtration,municipal pipe network storage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ponge city. Then,the road r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elaborated from three aspects,including sunken green belt,permeable pavement and overflow storage facilities. Finally,the construction difficulties and key points in th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re analyzed.Practice proves that the existing municipal roads after the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of seepage,drainage,storage and purification greatly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ain water resources,the annual waterlogging problem of this section is fully alleviated,and the water consumption for vegetation greening irrig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Keywords: municipal road; sponge city; r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352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